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9 13:4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一、书写(8分)
1.看拼音写词语。
tōng xiāo tān fàn luò tuo fèi téng

zhǒng zhàng áo zhōu qī xī wū yā

二、选择题(10分)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外(fèn) 栗子(lì) 翡翠(fēi) 熬汤(áo)
B.焖饭(mēn) 御柳(yù) 彩绘(huì) 彼此(bǐ)
C.资格(zī) 搁置(ɡē) 爆竹(bào) 咆哮(bāo)
D.小贩(fàn) 搅和(jiǎo) 露珠(lù) 恐怖(bù)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王候 陈醋 能歌善舞 甜甜腻腻
B.腊八 通霄 行善积德 地广人稀
C.赃水 亲戚 日夜不绝 朴实敦厚
D.褐色 抵御 哄堂大笑 悬灯结彩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进行集体活动时我们要遵守纪律,不能随心所欲。
B.这种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
C.与老战友相聚,客厅里不时传来祖父哄堂大笑的声音。
D.春风拂过,草儿抽芽,花朵绽放,蜂蝶飞舞,一派万象更新的景象。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B.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成为开创藏戏的开山鼻祖。
C.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D.八儿的嘴里立时生出一种甜腻腻的感觉。
6.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名著时,我们可以对书里的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评价的角度最好是单一的。
B.写梗概时,要把握作品脉络,筛选概括,不可以补充任何内容。
C.文章的有些内容写得很详细,有些内容写得很简略,这种写法叫作“详略得当”。
D.很多习俗都有寓意:“过年吃鱼”寓意是“年年有余”;“建筑上刻蝙蝠”寓意是“蝙蝠高飞”。
三、填空题(22分)
7.形近字组词。
傲( ) 缺( ) 脏( ) 稠( ) 栖( ) 恰( ) 脉( )
熬( ) 缸( ) 赃( ) 惆( ) 牺( ) 洽( ) 咏( )
8.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万( )( )新 万不( )( ) ( )( )不同
( )灯( )彩 ( )( )分文 两( )三( )
(1)春节到了,中华大地上到处 ,显出一派 的气象。
(2)我们应该坦诚相见,不要玩弄 的奸诈计谋。
(3)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饮食风俗虽然 ,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大团结的心是相同的。
9.古诗文默写。
(1)春城无处不飞花, 。(韩翃《寒食》)
(2) ,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3)看着皎洁的明月,他不自觉地吟出了“ , ”(王建《十五夜望月》),以期待阖家团圆。
(4)老师经常用《长歌行》中的“ , ”两句,来劝勉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不要老来空悲叹。
四、语言表达(8分)
10.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2)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仿照例句写句子,注意用上2个以上加点的词)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4)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用上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五、信息匹配(12分)
1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榛子(zhēn zhēnɡ)蜜饯(jiàn qiàn) 掺和(chān cān)
敦厚(dūn dùn) 獠牙(liáo niáo) 两颊(jiá xiá)
12.选词填空。
安静 幽静 恬静
1.一天夜晚,我们一家人在( )的小路上散步。
2.老师一走进教室,同学们就立刻( )了下来。
3.月光照在盲姑娘那( )的脸上。
13.下面句中的“腻”是什么意思呢?请选择正确的解释,用序号填空。
腻:①食品中油脂过多;②因食品中油脂过多而使人不想吃;③腻烦,厌烦;④润泽细致;⑤黏;⑥污垢。
(1)你翻来覆去说的就是这几句话,我都听腻了。( )
(2)要少吃油腻高脂肪的食物,如红烧肉、炸鸡等。( )
(3)要想让皮肤细腻不粗糙,就要用好一些的护肤品。( )
六、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短文《中秋赏月》,完成练习。
①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②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③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④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⑤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4.文章第二自然段从 、 、 三个方面写了中秋赏月的原因,并诠释了中秋节 、 、 这三方面的内涵。
15.“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文中有一个字与“衰”的意思相反,这个字是 ,可解释为 。
16.下列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表达了诗人对一年四季的圆月的喜爱之情。
B.“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说明八月十五是赏月圆之景的最好时光。
C.“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描绘的是北宋京都家家中秋赏月的盛况,突出了中秋赏月风俗的历史悠久。
17.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结合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18.借“月”表达思念,团圆、亲情,友情的名句有很多,请尝试将下面的诗词句补充完整。
(1)海上生明月, 。(2) ,千里共婵娟。
七、书面表达(25分)
19.习作。
你的家乡在衣食住行、婚嫁寿诞、节日习俗等方面有哪些风俗?这些风俗引发了你怎样的情思感悟?请以“ ,凝聚故乡情”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1.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家乡风俗,写出你对它的了解、体验、感受。行文要有真情实感。2.最好写出家乡风俗习惯蕴含的文化内涵。3.450字左右。(请自备作文纸进行习作)
参考答案:
1.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一定要读准字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书写时要注意“通、摊、沸、腾、熬、粥、鸦”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翡翠(fēi)——fěi;
B.焖饭(mēn)——mèn;
C.咆哮(bāo)——páo。
故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A.王候——王侯;
B.通霄——通宵;
C.赃水——脏水。
故选D。
4.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
做此类题时应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A.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分析句意,形容集体活动,要遵守纪律,故词语使用恰当。
B.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分析句意,形容药品奇缺,不能随便动用,故词语使用恰当。
C.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分析句意,用“哄堂大笑”来形容祖父一人的笑声不恰当。
D.万象更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分析句意,形容春天的景象,故词语使用恰当。
故选C。
5.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病句辨析。
A、C、D选项均无错误。
B.“开创”和“开山”意思重复。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A.不正确。读名著时,我们可以对书中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要特别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人物,因为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 “评价的角度最好是单一的”错误。
B.不正确。写作品梗概,先要读懂内容,把握脉络,再筛选概括合并成段,最后锤炼语言,连贯表达。
“不可以补充任何内容”错误,在写作品梗概时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补充。
C.正确。一段话,有的写得详细,有的写得简略,这样写详略得当,突出重点。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D.不正确。“建筑上刻蝙蝠”寓意是“蝙蝠高飞”错误。
“建筑上刻蝙蝠”寓意富贵吉祥、遍地福气。因为蝙蝠的“蝠”同富贵的“富”,所以,建筑上雕刻蝙蝠即是希望家中富贵吉祥;而“蝙蝠”又与“遍福”相似,也寓意着家中遍地福气。
7. 骄傲 缺少 脏水 粘稠 栖息 恰当 山脉 熬夜 水缸 分赃 惆怅 牺牲 融洽 歌咏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组上合适的词语。
傲:骄傲 傲慢 傲气 傲骨 高傲 傲然
熬:熬汤 煎熬 熬煎 苦熬 难熬 熬心
缺:缺少 残缺 缺乏 缺点 缺口 列缺
缸:缸盆 缸管 汽缸 顶缸 缸瓦 浴缸
脏:肝脏 肮脏 内脏 脏器 脏腑 肾脏
赃:赃物 起赃 坐赃 赃款 窝赃 贪赃
稠:稠密 黏稠 稠糊 稠人 繁稠 稠闹
惆:惆怅 氐惆 惆惋 惆帐 惆惕 怅惆
栖:栖息 两栖 双栖 共栖 栖身 栖居
牺:牺牲 炮牺 牺赋 纯牺 郊牺 骍牺
恰:恰恰 恰当 恰好 恰巧 恰似 恰如
洽: 融洽 接洽 洽谈 洽商 商洽 欢洽
脉:山脉 脉搏 动脉 脉冲 静脉 脉脉
咏:吟咏 歌咏 咏怀 游咏 咏歌 咏陶
8. 象 更 得 已 截 然 张 结 身 无 面 刀 张灯结彩 万象更新 两面三刀 截然不同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补全词语以及选词填空。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身无分文:形容非常贫穷。
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1)根据句子大意,应选填词语“张灯结彩”“万象更新”,即填空为:春节到了,中华大地上到处张灯结彩,显出一派万象更新的气象。
(2)根据句子大意,应选填词语“两面三刀”,即填空为:我们应该坦诚相见,不要玩弄两面三刀的奸诈计谋。
(3)根据句子大意,应选填词语“截然不同”,即填空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饮食风俗虽然截然不同,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大团结的心是相同的。
9. 寒食东风御柳斜 盈盈一水间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的理解和默写。
(1)书写时注意“寒”“食”“御”“斜”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盈”“间”的正确写法;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解释: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诗人以委婉的疑问语气,抒发了自己在中秋之夜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亲人,而是通过提问“秋思落谁家”来表达这种情感,使得诗句显得更加含蓄和深沉。
书写时注意“夜”“望”“思”“落”“家”的正确写法;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两汉汉乐府的《长歌行》。解释: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只能徒然悲伤了。赏析:此句勉励年轻人好好把握时光,以免年华消逝,后悔莫及,充满劝诫意味,传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书写时注意“壮”“努”“徒”“悲”的正确写法。
10.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一小组在演讲中拔得头筹,二小组在手抄报制作上勇夺第一,四小组在实践操作上摘得桂冠。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这不是学校,而是人间的仙境。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掌握。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意思是: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此句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展现出中唐时代政治腐败的黑暗局面,讽刺意味十足。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四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词语意思造句。
“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这是个词语都含有“取得第一名”的意思。
例如: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3)本题考查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本题考查用加点词造句。
解答本题,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不是……而是……”是一组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前一句否定一种意思,后一句肯定一种意思。
例如:这支铅笔不是小王的,而是我的。  
他不是不喜欢和我们一起玩,而是因为家里有太多事等着他做。
11.zhēn jiàn chān
dūn liáo jiá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时所学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汉语拼音正确拼读后,结合所在的具体词语选择正确读音即可。
掺:chān同“搀”;càn掺挝;shǎn持,握:掺手。掺沙子。
敦:dūn厚道,笃厚;duì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獠:liáo面貌凶恶:獠面;lǎo即僚中国古族名。
12. 幽静 安静 恬静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幽静:意思是清幽寂静,指一个地方幽冷寂静。和句子中“的小路”搭配。
安静:没有声息;没有喧哗吵闹声。和句子中“老师一走进教室,同学们就立刻”搭配。
恬静:意思是指恬淡、安静,形容为人闲适,安静。和句子中“盲姑娘的脸上”搭配。
13. ③ ② ④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多义字,注意平时对语境的进行分析和理解。
(1)本题中“听腻了”意思是,停了好多遍听烦了,所以“腻”的意思是腻烦,厌烦。
(2)本题中“油腻”意思是油脂,油膏。所以“腻”的意思是因食品中油脂过多而使人不想吃。
(3)本题中“细腻”(形)精细光滑。所以“腻”的意思是润泽细致。
14. 时令 渊源 科学观察 庆祝丰收 崇拜自然 天净气清 15. 盛 兴旺 16.A 17.因相隔两地的亲人能同时看到一轮明月或一轮明月同时照着相隔两地的亲人因而引起思念之情。 18. 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
【解析】14.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需要认真的阅读短文。
根据阅读短文“从时令上说”、“从渊源上说”、“从科学观察来看”可知是从时令、渊源、科学观察三个方面写了中秋赏月的原因。
从三个方面可以诠释中中秋节,时令是为了庆祝丰收、渊源是人类崇拜自然、科学观察是中秋时节的天气是天净气清。
15.本题考查的是对句中的字词的解释,需要结合句子做出合理的解释。
句中“衰”的意思:递减。与之意思相反的字是“盛”,意思是:兴盛,繁盛。
16.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需要认真的阅读短文。
“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该句的意思,明月一年四季每月都会有,为什么会喜爱中秋的明月呢?该句用问句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对家人团圆的渴望之情。
故选项A错误。
17.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需要联系日常生活做出解释。
月圆,象征团圆美满,表达与亲人的团聚的美好愿望。无论亲人和自己离多么远,都是可以共同看见天上的月亮的。所以很多文人都把思念寄托给月亮,希望月亮可以将他的思念之情告诉亲人。
18.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识记,需要熟练地准确无误的默写出来。
(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19.例文:
秧歌,凝聚故乡情
故乡,一个让无数漂泊者魂牵梦回的地方!乡愁,一个被无数文字爱好者撰写不尽、表述不完的情感主题。这是因为,故乡是人们云游他乡的精神港湾,是人们思念和眷恋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陕北。每年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家乡举行着各种各样古老的庆祝活动。我最喜欢的是“扭秧歌”。正月初,“扭秧歌”活动是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
正月十五,鞭炮齐鸣,锣鼓声声,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慢,时而快。秧歌队员们随着鼓点扭了起来,她们左手挥着五颜六色的手帕,右手摇着鲜艳的扇子,有时排成一字长龙,有时又分成红绿鲜明的两列。当她们的手帕和扇子一起挥向空中时,天空中像飞起了一只只的彩蝶。平时在家农作的大爷大妈们这会儿脸上的皱纹淡去了,一个个喜笑颜开,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热烈欢快的音乐为其伴奏,再加上大家的热情,众人响亮的掌声和笑语做陪衬,整个村子都浸在了喜庆热闹的气氛中,后来妈妈告诉我,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北方汉族人辛苦一年了,为了庆祝丰收,娱乐乡亲,大家组织起队伍唱歌跳舞。敲锣打鼓则是要吓走一切妖魔鬼怪,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逐渐地,就成为了现在的秧歌。清朝时,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了。原来这红火热闹的秧歌还有这样悠久的历史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热闹又喜庆。秧歌,凝聚了故乡浓浓的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本次习作是半命题作文,要求以“ ,凝聚故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可以抓住“故乡”二字,想想你故乡的风俗有哪些,选择你最想表达的去写。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挚。运用细腻、生动的描写,围绕这个话题,写出风俗的特点,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并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并注意承上启下,写好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作文写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开头:开门见山或者修辞式开头点题。
中间: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进行详细描写,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还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合理,语言通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