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至情至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么叫作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像一颗明星,像一只轻燕,你决不说她像一个布袋,像一条犀牛或是像一只癞蛤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明星和轻燕一类事物原来是美的,布袋、犀牛和癞蛤蟆一类事物原来是丑的。说美人是美的,也犹如说她是高是矮是肥是瘦一样,她的高矮肥瘦是她的星宿定的,是她从娘胎带来的,她的美也是如此,和你看者无关。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所以他们费许多心力去实验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欢喜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欢喜温飞卿而讨厌辛稼轩,这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了。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答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蛤蟆所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
(摘编自朱光潜《“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材料二: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摘编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哲学家和科学家费尽心力进行实验,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其依据正是美本在物这一认识。
B.朱光潜用有人喜欢温飞卿讨厌辛稼轩,有人却讨厌温飞卿喜欢辛稼轩这一现象,形象地指出了美本在物之说存在的问题。
C.梁衡认为美在自然,自然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艺术创造需要师法自然。这种认识符合美本在物的美学观点。
D.材料一侧重阐述的是美产生的机理——心物结合,材料二侧重阐述的是美感获取的途径——观察与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光潜认为康德的主观判断、黑格尔和托尔斯泰从个别事物中得出普遍原理的美学观点不合适,依据的是艺术欣赏都是情感的而非理智的。
B.在朱光潜看来,如果一个事物能给人美感体验,说明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已经融入了主观的个性化认知。
C.梁衡认为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美的要素是师法自然得到的。
D.朱光潜认为,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二者缺一不可;在梁衡看来,引发人的美感需由美形及美情及美理,三者相互依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朱光潜“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能称为“美”的就不“自然”,称为“自然”的就还没有成为“美”。
B.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则从进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
C.美是理念的内容通过具体可感的活生生的形象得以显现。
D.物之所以美,是由于自我感情的移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别用两则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对下面诗句中“白菊”美感的形成进行阐释。(6分)
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如同美人的拳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
(闻一多《忆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噔”一下停住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荓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荓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荓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烦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得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公,不好了!青荓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
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荓,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荓。鲜血浸进了青荓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荓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嗓音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荓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荓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粝似老树之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拉一条袖子,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
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河水流淌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
文本二:
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恩,“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荓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去老友黯然神伤。
B.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C.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豫让不甘失败、生命顽强的精神品质。
D.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永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的可贵精神千百年以来世代流传,永不磨灭。
7.关于青荓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荓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青荓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C.青荓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豫让的交代来完成,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D.青荓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
8.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三击赵襄子衣服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豫让价值追求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间之,果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寥寥数语,却在文本一中浓墨重彩,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东轩记
[宋]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注 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每画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从容自得A不知B夫C天地D之E为F大G与H死生I之J为K变L而M况其N下O者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相同。
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良以其害于学故也”与“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害”含义不同。
D.“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了这一看法。
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①
[宋]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②!
注 ①这是词人告老,隐居湖州卞山后写的作品。②化用李白《永王东巡歌》中的“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胡沙,指代胡人发动的战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点明时令,反映出词人的开朗胸怀。
B.“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
C.“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词人从时间和空间上反复感叹自己一事无成,徒留恨意。
D.末尾句,词人自比东晋谢安,表明东山再起的决心和收复失地的抗金意志。
16.有人评论叶梦得词“能于简淡处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陶渊明)、东坡之妙,岂近世乐府之流哉”,请从“简淡”和“雄杰”两个角度分析本词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1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9.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谪居黄州,虽是苏轼人生命运的滑铁卢,却是其词作艺术的高峰时期。标志有二:一是词作数量最多,二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在人生低谷困顿时期,苏轼能创造词作的辉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当时诗尊词卑的词体观念,为苏轼提供了自由作词的适宜环境。苏轼因写诗而酿成“乌台诗案”,所以在谪居黄州期间,他不敢多写诗,以免再惹事端。作词在北宋被当作一种娱乐方式,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却可以放心大胆地作词,作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
从内在的主观条件来看,在痛苦的磨砺中,苏轼的思想境界、人格精神逐步走向成熟,从而为作词提供了新的情思。黄州词作全面立体地展现了苏轼在痛苦中挣扎、探求、超脱的心路历程,提升了词的思想深度、情感力度和艺术精度。苏轼的黄州词,标志着其词体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开启了词作的新路向,提供了新的抒情范式。
黄州与苏轼成就了彼此:黄州成就了苏轼及其词作;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小城黄州声名远扬。
21.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文中加点词语“滑铁卢”“成就”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散文名篇,其彰显的至情感人肺腑,其蕴含的宏志令人动容。世间之人,大都像作者那样平凡,如果拥有一个远大理想足以慰藉平生。而奔赴远大理想的动力,往往就是满怀于心的一份爱——这份爱,可以是对家庭的,又未必仅仅是对家庭的。
高三在即,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请以“爱与志”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1.C [“梁衡认为美在自然”错,曲解文意。结合材料二第1段“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可知,原文说的是“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选项说法不够严谨。同时,根据材料二第2段“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可知,梁衡的认识不能完全等同于美本在物之说。]
2.B [A项“依据的是艺术欣赏都是情感的而非理智的”错,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3段说的是“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而不是“都是情感的而非理智的”。C项“……是师法自然得到的”错,曲解文意。材料二第1段说的是“这些要素……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并不是“师法自然得到的”。D项“三者相互依存”错,无中生有。由材料二第2段“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可知,原文只是说“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并没有说“三者相互依存”。]
3.A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观点的具体阐述即“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A项“称为‘自然’的就还没有成为‘美’”,单纯指物理(形象),“能称为‘美’的就不‘自然’”,则指里面已经包含了人情(直觉)的物理(形象),符合“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的观点。B项属于美是“目的”的观点,认为同一物从不同效用目的看,其美与否就有不同的判断。C项属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D项属于美是移情于物的观点。]
4.①先列出美本在物之说,接着用美并无公认的标准指出其片面性;②然后列出美本在心之说,再用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美指出其片面性;③从而得出美在物也在心的结论,即美是物与心的结合;④由此阐述“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这一美学观点。
5.①入诗后白菊已是一个艺术品,它是美的,这种美既来自菊之特性(柔艳的尖瓣攒蕊),又来自诗人之个性、情趣(如同美人的拳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即形象的直觉。
②白菊外形美(柔艳的尖瓣攒蕊),以美形引人;由白菊到美人,由美人到金粟,诗中有了温馨的意境,由美形上升到美情和美理。
6.C [“不甘失败、生命顽强”错。这一超现实的手法,是对豫让忠义精神的赞美。]
7.D [“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错。青荓是赵襄子的参乘,为赵襄子探查情况,遇到豫让而自杀,只出现在文章前面,没有贯穿全文,所以不是线索人物。]
8.①秉持为人之道,豫让一诺千金,践行诺言,坦然赴死;②坚守君臣之义,豫让完成了为智伯复仇的职责,以死报君;③报答知遇之恩,面对智伯的礼遇、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④重视朋友之谊,豫让与青荓惺惺相惜,青荓为成全豫让而自杀,豫让便以命相报。
9.①丰富了内容,渲染了气氛,有利于刻画豫让、赵襄子等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②使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③为后文豫让自杀铺垫蓄势,使结局更为合理;④强化矛盾冲突,有利于凸显小说主旨。
10.AGL
解析 “从容自得”中,省略主语“士”,“从容”是“自得”的状语,句子结构完整,应在A处断开;“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是“不知”的两个并列宾语,应在G处断开;“而况……乎”是固定结构,单独成句,应在L处断开。
11.A [A项冲毁/失败。B项愿为别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得到功名。C项危害、妨碍/嫉妒。D项都是“希望”之意。]
12.B [“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错。由原文“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可知,作者是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的,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他并没有说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选项曲解文意。]
13.(1)(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
(2)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再布置一间只有四面墙的简陋的房间居住在那里。
14.①被繁忙的公务束缚;②不能脱身离开;③自身德行不够。
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我还没有到任,天下大雨,筠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俯临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那倾斜的房子,修补好那倒塌的墙壁,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屋前种了两株杉树,种了上百棵竹子,把它当作我工作之余休闲的地方。
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过去由三个官员共同管理,我来到这里时,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所有的事务都托付在我一个人身上。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征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晚上回来已经精疲力尽,总是昏然入睡,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第二天早上就又出去从事本职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
我从前少年读书时,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用一个瓢盛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的,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深深地沉浸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儿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自认为快乐。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和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
我既然因罪被贬谪到这里,尽管知道束缚于琐事杂务的危害却势必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能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再布置一间只有四面墙的简陋的房间居住在那里。然后追求颜回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之乐,悠闲自得而忘记了老之将至,然而这恐怕不是我所敢于奢望的。
15.B [“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分析错误。词句的意思是: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应为“委曲婉转地表达出词人对时局的不满”。]
16.①“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表达归隐田园的心愿,言辞简约恬淡。②“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一语见雄杰,既有自比谢安、精忠报国的豪迈,又有对腐朽朝廷的愤怒控诉,气势磅礴,声情并壮。③全词意境开阔豁达,感情豪迈雄健,有苏轼之风,既表达了报国无门、归隐难安的矛盾,又表达了解纾国难、再立新功的心声。
17.(1)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2)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3)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18.B [B项和文中的“呢”都是用在句末,指明某种事实。A项用在句末,表疑问。C项用在叙述句的末尾,表持续的状态。D项用在句中,表停顿。]
19.“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
20.①比喻: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②反问: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
21.(1)滑铁卢: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了,代指遭遇失败;这里指的是苏轼的仕途遭遇失败。(2)成就:事业上的成绩,也指完成;这里指谪居黄州的经历助力苏轼逐步走向成熟,也提升了苏轼黄州词的思想深度、情感力度和艺术精度,黄州也因为苏轼及其词作而声名远扬。
22.(示例)①名篇佳作最多 ②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③苏轼及其词作也成就了黄州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