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目录
05
看图说史
07
随堂练习
08
对标中考
03
目标概览
06
重点突破
02
单元时间轴
01
单元概览
04
知识梳理
单元概览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展了以电力的运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既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导致了许多新问题的出现。
近代以来,产生了许多科学巨匠,如牛顿、达尔文等,他们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工业革命和其他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在文学艺术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名篇佳作,以及在此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文学艺术大师,其中包括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等人,他们的艺术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当时的文学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单元时间轴
目标概览
课程标准 2022版 2011版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 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知道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知道内燃机、汽车、飞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以及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2.历史解释: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特点,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影响
3.家国情怀: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
知识梳理
电力
科学研究
爱迪生
电气时代
汽油内燃机
本茨
流水线
1903
莱特兄弟
石油化学工业
诺贝尔
人造纤维
垄断组织
垄断资本主义
看图说史
1. ________
(1847—1931)
2. 早期汽车
爱迪生
3. ______________公司的生产流水线
福特汽车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1)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3)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重点突破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时空观念】某一历史时期,电力、化工、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相继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规模迅速扩大。这一历史时期是(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法国大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
2. 【跨学科·物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位发明家在做实验时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线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信工具。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发明源于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B.具有实验观察和科学的基础
C.引导人们积极探寻精神世界
D.发明创造多集中于通信领域
B
3.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据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A.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B.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C.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取得跨越式发展
D.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D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排除A选项;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排除B选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仅使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4.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人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电话、飞机;德国人改进了内燃机,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瑞典人发明了现代炸药;等等。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B.美国处于领先地位
C.在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D.德国制造后来居上
C
5. 题5表反映的是1880—192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C
时间 1880年 1900年 1910年 1920年
产量/亿吨 0.04 0.21 0.46 0.94
题5表
A.蒸汽机的改进 B.火车的发明
C.内燃机的应用 D.电灯的发明
6. 题6表为“1870—1914年美国和德国的煤炭与钢产量变化的情况表(单位:万吨)”。由该表可知( )
B
时间 美国 德国
煤炭 钢 煤炭 钢
1870—1879年 4 900 38 4 600 31
1910—1914年 47 400 2 657 24 700 1 479
题6表
A.美、德工业发展超越英、法
B.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扩展
7. 某学者把汽车发展史概括为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以蒸汽汽车问世为分界线。1913年,美国福特公司首次采用流水装配线的方式大规模生产汽车,汽车发展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美国福特公司的做法(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使美国成为工业化强国
C.使汽车最终取代了火车 D.带来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D
8. 【历史解释】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许多人对其敬而远之。1871年,法国人路易·巴斯德发明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巴氏消毒法,提高了食用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消费开始旺盛起来。这说明( )
A.工业化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B.牛奶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
C.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提高了牛奶的生产产量
C
9. 【初高衔接】“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材料表明( )
A.世界各国的孤立状态不利于大工业发展
B.工业革命激发了世界人民的需求
C.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的相对隔绝状态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10.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少数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挤垮大量技术落后的企业。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家政策推动了生产不断集中
B.技术革新是生产集中的主要推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B
【解析】根据题干“少数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挤垮大量技术落后的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部分企业通过技术革新,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获得较大提高,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淘汰了大量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二、非选择题
1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
——《受雇于曼彻斯特棉纺工厂的操作人
员的精神和身体状况》(1832年)
材料二
比较项 发明家 职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 哈格里夫斯
工人
瓦特
斯蒂芬森
第二次工业革命 法拉第
科学家/工程师
戴姆勒
诺贝尔
题11表
材料三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本届世博会共有8个主题展馆,电气馆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着世博会的能源,陈列着各种发动机和新型机器,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中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中的“钢铁机器”主要使用哪一动力来源?该动力的广泛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何重大影响?(6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现代工厂制度。(2分)蒸汽机。(2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者的区别及其发明成果的特点。(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主要是工人,他们的发明成果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发明成果多是在科学实验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4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2分)生产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2分)
对标中考
材料:
自拟主题、观点说明类
设问: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设问要求“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分值是8分,可初步判断观点应占2分,阐述4分,总结2分。观点一定要根据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识来提炼。由材料“电动机、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等可知,这里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来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述比较符合题意,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意义中任选一个方面进行提炼和论述,最后要有总结性的表述。
温馨提示:更多解题技巧请参考《综合题题型归纳及解题宝典》第九大项。
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2分)论述:电灯等电器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汽车、飞机的发明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电话、电报的发明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人造纤维的发明使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4分,史实+影响,一点2分)总结:综上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2分)(其他观点符合题意,论述合理亦可得分)(共31张PPT)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目录
03
看图说史
05
随堂练习
06
对标中考
01
目标概览
04
重点突破
02
知识梳理
目标概览
课程标准 2022版 2011版
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认识工业革命既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的产生,学会辩证、理性地看待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史料实证:了解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大众教育的发展情况、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3.家国情怀:了解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知识梳理
人口
劳动力结构
大众教育
环境污染
贫富分化
看图说史
1.马尔萨斯
(1766—1834)
2.________城市人口与
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
英国
3.________时代
的“享受”
机器
1.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有哪些 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表现:人口的快速增长;妇女地位的提高;大众教育的推广;城市化的推进;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2)启示:合理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环境;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重点突破
2. 从利与弊两个方面简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1)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工厂的大批建立,废气、废水、废渣等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无产阶级遭受的压迫和剥削日益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教材母题】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 800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口约为1 000万,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庄园经济的流行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医疗水平的提高 D.城市环境的改善
B
2. 1914年,欧洲大陆的人口是1750年的3倍以上。当时新医药科学的应用,如接种疫苗和对传染病人的隔离,使西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的至少30%降低到1914年的15%左右。这说明推动欧洲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 )
A.经济的发展 B.营养的改善
C.医学的进步 D.教育的普及
C
3. 【初高衔接】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C.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B
4. 【史料实证】19世纪以来,英国妇女纷纷走出家庭。据统计,1851年全国约1 066万妇女中,参加工作的就有280多万人,约占全国劳动者的30%,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造纸、印刷等行业。由此可见,在当时的英国( )
A.妇女已成为工业生产的主体
B.妇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C.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角色转变
D.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开始参加工作,C选项符合题意;题干数据显示,当时妇女约占全国劳动者的30%,且并非都在工业生产领域,无法得出“妇女已成为工业生产的主体”这一结论,排除A选项;题干并未涉及妇女政治地位及贫富分化问题,排除B、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5. 据统计,英国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约9 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约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在1755年只有约2 300人,到了1831年则有约20万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A
6. 【史料实证】题6图所示为19世纪中期,英国的孩子们在城市的垃圾堆上玩耍的情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
A.殖民扩张的进程
B.城市人口的增长
C.环境污染的严重
D.大众教育的普及
C
7. 【跨学科·化学】题7表为“1850—1900年主要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统计表(单位:MtCO2)”。(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该表反映了工业化国家( )
A
时间 国家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题7表
A.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B.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C.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D.城市化不断深入发展
8.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占有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占有国民总收入的16.2%,而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的份额只有不到40%。这表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 B.使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C.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D.导致了贫富分化加剧
D
9.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材料说明( )
A.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B.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C.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10. 题10图所示为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由此可知( )
A.工业革命提高了人口素质
B.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
C.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
D.工业革命造成环境破坏
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是一把双刃剑,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都只体现了题干图片内容的一个方面,失之片面,均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二、非选择题
11. 工业化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以后,欧洲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学校数量大大增加,教育内容日趋合理化、科学化,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材料三 1800年,伦敦有近10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1801年,巴黎有将近55万人,1851年,巴黎人口猛增到100万人以上。1800年,维也纳人口约为25万,柏林人口约为17万;到1850年,维也纳的人口已超过44万,柏林人口也增长到42万。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以及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口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逐渐上升。(2分)工业化的发展。(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欧洲主要国家的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目的是什么?(4分)→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开始推广大众教育。(2分)培养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或: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3)材料三反映了工业化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给社会带来哪些问题?(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过多也容易导致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短缺等问题。(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对标中考
提取信息说明类
材料:从蒸汽机发明之后,英国煤矿就解决了排水问题,可以越挖越深了。煤矿所有者为了提高生产量,满足大城市的需求,开始沿着煤层挖掘新的巷道。这些新的巷道都非常狭窄,成人和马都很难通过,童工身材瘦小,方便进出,把煤运上来的任务,就交给了孩子们。
当时英国议会考察团描述说,这些孩子“套着绳子,绑着皮带……黑乎乎的身体浸透着湿气,大半个身子裸露着,用四肢爬行,身后还拖着沉重的货物……”这样的场景震惊了考察团的绅士们,但煤矿主毫不在意。因为当时所有的煤矿都是这样,童工更听话、更便宜,而且更易于补充。
设问:根据材料,提炼一个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设问要求“根据材料,提炼一个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分值为4分,提炼信息和说明各2分。由材料“从蒸汽机发明之后,英国煤矿就解决了排水问题”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该现象与工业革命有关,以此为切入点提炼信息,再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加以说明即可。
温馨提示:更多解题技巧请参考《综合题题型归纳及解题宝典》第八大项。
信息: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雇佣童工的现象,他们遭受了非人的压迫与剥削。(2分)说明:工业革命期间,资本家为了节省成本,获取高额的利润,雇佣了大量的童工进行劳作,童工必须忍受超长的劳动时间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生活十分悲惨。(2分)(共52张PPT)
第一、第二单元复习
目录
03
释疑解难
05
单元考点演练
01
思维导图
04
高频考点
02
核心素养点拨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点拨
1.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异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对比项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内战
时间 1775—1783年 1861—1865年
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奴隶制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接目的 赢得民族独立 维护国家统一
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影响 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清除外部障碍)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内部障碍)
都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对比项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不
同
点 时间 18世纪初 1861年开始 1868年开始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强化农奴制)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摆脱了民族危机,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相同点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
实质:都是政府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影响:都对本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但改革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3.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对比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国家 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 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德国等
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时代特征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主要
成果 (1)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织机(“珍妮机”);
(2)瓦特改进蒸汽机;
(3)斯蒂芬森发明火车 (1)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2)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3)美国人莱特兄弟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特点 (1)英国率先开始,英国完成之后其他国家随后进行;
(2)发明大多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发明者大多是生产经验丰富的技工 (1)几乎同时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
(2)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影响 (1)确立了现代工厂制度,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英国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1)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主要动力 蒸汽 电力
能源工业 煤炭工业 电力、石油
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4.近代科学文化成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领域 人物及国籍 时间 成就
科学 [英]牛顿 17世纪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英]法拉第 1831年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英]达尔文 1859年 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打破了神创论
[美]爱迪生 19世纪后期至
20世纪前期 发明了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等
领域 人物及国籍 时间 成就
科学 [德]奥托 1876年 发明煤气内燃机
[德]戴姆勒 1883年 发明汽油内燃机
[德]狄塞尔 19世纪80年代 发明柴油内燃机
[德]本茨 19世纪80年代 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领域 人物及国籍 时间 成就
科学 [瑞典]诺贝尔 1867年 发明现代炸药
[美]海厄特 1869年 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法]夏尔多内 1884年 发明人造纤维
[美]莱特兄弟 1903年 研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领域 人物及国籍 时间 成就
文学 [法]巴尔扎克 19世纪 《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俄]列夫·托
尔斯泰 19世纪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艺术 [德]贝多芬 18—19世纪 《英雄交响曲》
[荷]梵高 19世纪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释疑解难
1.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的不是整个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而是南美洲的独立运动,他们反抗的都是西班牙的殖民者,都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2.彼得一世的改革使农奴制进一步强化;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但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3.彼得一世的改革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的是农奴制,美国内战中废除的是奴隶制。
5.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主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则以种植园经济为主。
6.《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的是美国南方叛乱各州的奴隶制,而不是全国的奴隶制。
7.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都实现了社会转型。
8.英、法、美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和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改革。
9.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1. 18世纪末19世纪初,___________和________领导了______________独立运动,结束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被誉为南美的“________”。
2. 以__________为主要反抗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沉重打击了________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频考点
玻利瓦尔
圣马丁
拉丁美洲
解放者
章西女王
印度民族大起义
英国
3. 18世纪初,沙皇____________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开启了俄国________的进程,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4. ________年,沙皇_________________颁布了废除________的法令,解放农奴,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
彼得一世
近代化
1861
亚历山大二世
农奴制
资本主义
5. ________年4月,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政府为了扭转战局,于1862年发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解放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______________,维护了_____________,废除了________,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861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资产阶级革命
国家统一
奴隶制
6. ________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______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_________”。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___________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1868
西方
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
7.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重要的成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而电力的广泛应用,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 ____________”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_________________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电气时代
垄断资本主义
8. 英国科学家________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成就是______________、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其著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划时代意义,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________出版了《___________》,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达尔文
物种起源
10. 法国作家_____________著有小说集“________”,其中的经典之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11. 德国作曲家________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表达出他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
12. 荷兰画家________的代表作之一是《________》,这幅作品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梵高
向日葵
单元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
1. 【教材母题】玻利瓦尔青年时去欧洲求学,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立志以解放祖国为己任。他发誓说:“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他义无反顾地投身的革命事业是( )
A. 印度民族大起义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D. 法国大革命
C
2. “年轻的章西女王为国捐躯了,但她的英名和光辉形象却永远留在人民心中。就连她的敌人也对这位让他们闻风丧胆的年轻姑娘钦佩不已。”章西女王领导了( )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3. “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强国。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材料评论的是(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洋务运动
C. 俄国农奴制改革 D. 明治维新
A
4. 19世纪60年代初期……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俄罗斯最终选择了后者。1861年改革中的“俄罗斯特殊性”体现在( )
A. 经济工业化同时推行民主政治
B. 废除农奴制同时保留沙皇专制
C. 实行联邦制同时建立议会制度
D. 向西方学习同时保留封建残余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模式”主要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俄罗斯在经济上推进工业化,但在政治上仍然保留了沙皇的专制统治,B选项符合题意;当时俄国并没有推行民主政治,也没有实行联邦制和议会制度,排除A、C选项;日本明治维新也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不能说明俄国的特殊性,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5. 【历史解释】19世纪初,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很大比重,但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这表明俄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 )
A.科学技术水平落后 B.自由劳动力大量缺乏
C.优质人才极度缺乏 D.可用的资金严重不足
B
6. (2022百色)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该法令的实施( )
A.彻底改变农奴政治地位
B.完全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D.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7. 19世纪中期,美国北部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及棉花等廉价工业原料,而南部奴隶主却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并把棉花等产品大量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这反映出当时( )
A.美国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严重匮乏
B.英国殖民统治仍然阻碍着美国经济发展
C.美国工业较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
D.美国南北两种经济类型之间存在着矛盾
D
8. 1862年,林肯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比此刻签署这个文件时更加坚信自己是正义的。”“这个文件”的主要内容是( )
A.争取国家独立 B.制定联邦宪法
C.解放黑人奴隶 D.国家干预经济
C
9. 【史料实证】1868—1885年,明治政府除了直接投资近2亿日元创办交通、电信、采矿等基础产业之外,还设立基金资助民间兴办新式企业,资助金额总计达1亿多日元;政府还将相当数量的官办企业廉价转让给民间,从而促进了民营资本的发展。这体现了日本( )
A.大力推行“殖产兴业” B.以民用工业为主导
C.积极倡导“文明开化” D.基本实现富国强兵
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通过直接投资,设立官办企业,设立专门基金资助民营企业等方式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这体现了日本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A选项符合题意;题干中并不能体现日本以民用工业为主导,排除B选项;题干体现的是“殖产兴业”政策,不是“文明开化”政策,排除C选项;明治维新使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10. 题10图反映了1880—1910年日本义务教育普及率变化情况。日本历史上推行的改革措施与该变化有关的是( )
A. 废藩置县
B. “文明开化”
C. 富国强兵
D. “殖产兴业”
B
11. (2023 广东)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过程中,设立了许多新税种,如地方税、户头税、酱油税等,农民不堪重负,纷纷破产,一部分流入城市。这些措施客观上( )
A.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 B.推动废藩置县实施
C.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 D.刺激日本海外扩张
C
12.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写道:“自1870年以后,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材料主要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
A.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
B.电力的发现和广泛应用是主要标志
C.科学研究推动了新兴工业发展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C
13. “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下列属于化学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的是( )
A.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B.奥托制造出煤气内燃机
C.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D.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
D
14. 题14表所示反映了欧洲的一位被誉为“光明的使者”的科学巨匠的部分成就。据此可知,这位“光明的使者”( )
C
领域 贡献
力学 总结出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
天文学 建立了行星定律理论的基础
光学 致力于三棱镜色散之研究并发明反射式望远镜
数学 发现数学的二项式定理及微积分方法等
题14表
A.促进了英国制度的变革 B.打破了神创论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D.引发了生物学领域的革命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正如牛顿因发现支配宇宙中的物体的定律而统治17世纪的科学那样,达尔文因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而统治了19世纪的科学。”揭示“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的著作是( )
A.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 《物种起源》
C. 《战争与和平》 D. 《英雄交响曲》
B
二、非选择题
16. 近代以来,大国崛起深刻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探究它们的崛起过程,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 000多万农奴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美国内战是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矛盾与冲突的结果,也是一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战争。如果主权完整得不到维护,领土得不到统一,资本主义制度就难以一统美国天下,工业化就会推迟。如果美国分裂成了两个或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美国就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世界第一强国。
——唐晋《大国崛起》
材料三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的这场改革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巨额的资金、充足的劳动力和扩大的市场。(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美国内战的影响。(3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是如何摆脱“生存危机”的?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2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俄、美、日三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何启示?(3分)→侧重考查家国情怀
坚持改革,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学习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维护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等等。(3分,任答三点即可)(共32张PPT)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目录
03
看图说史
05
随堂练习
06
对标中考
01
目标概览
04
重点突破
02
知识梳理
目标概览
课程标准 2022版 2011版
通过了解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贝多芬等人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知道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与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家国情怀:了解近代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勇于探索、刻苦钻研、追求真理的精神;了解近代文学艺术大师的作品,认真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精神,提高自身文学艺术修养
知识梳理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物种起源
进化论
人间喜剧
战争与和平
俄国革命的镜子
英雄交响曲
向日葵
看图说史
1. ________
(1643—1727)
2. ________
(1809—1882)
牛顿
达尔文
3. ________
(1828—1910)
4. ________
(1770—1827)
托尔斯泰
贝多芬
1. 近代以来,科学领域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思想因素: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使人们逐渐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开始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政治因素: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扩展,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重点突破
(3)经济因素: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4)社会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客观上要求科学领域的进一步突破和发展。
2.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1)挑战了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论,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把生物进化的思想引入生物界,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同时在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进化论思想传入近代中国,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化论思想更是成为先进中国人的理论工具,促进了中国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观,他认为一个物理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起着特殊的作用,每一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这里的“他”是( )
A.法拉第 B.牛顿
C.达尔文 D.爱迪生
B
2. (2020广东)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运动规律后,天文学家仍面临一个问题:行星为什么总是围绕太阳做规则运动而不脱离其固定轨道?这一疑问得到解决主要得益于( )
A.蒸汽机的发明 B.太阳中心说诞生
C.进化论的问世 D.万有引力的发现
D
3. 这本书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它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人类是进化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这本书”的作者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巴尔扎克 D.梵高
B
4. 【初高衔接】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以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欧洲教会力量仍然非常强大,任何挑战教会及神学权威的人都会遭受打击,而随着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兴起,教会权威遭到沉重打击,因而当19世纪中期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虽然遭到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B选项符合题意;进化论的提出在当时并没有被普遍接受,也没有被证明是科学理论,排除A、C选项;当时教会并没有实行宽容政策,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5. 【初高衔接】巴尔扎克在《比哀兰德》的序言里评价自己的创作:“标志着现代社会特征的、广泛的、包罗万象的风俗、人物、事业和运动的广阔画面。”这表明巴尔扎克的创作( )
A.深入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B.表达了对民众悲惨生活的同情
C.旨在再现英国的社会现状
D.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的风格特点
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是“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展现了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D选项符合题意;现实主义文学风格主要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并不注重挖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排除A选项;巴尔扎克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对现实的关注,不仅仅表达了对民众悲惨生活的同情,排除B选项;巴尔扎克的作品主要描述的是法国的社会现状而非英国,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6. 列宁评价某位作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从深度和广度上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社会情状”,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评价的人物是( )
A.达尔文 B.巴尔扎克
C.列夫·托尔斯泰 D.贝多芬
C
7. 优秀文艺作品可以彰显审美旨趣,反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下列作品表达了创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是( )
A.《高老头》 B.《战争与和平》
C.《英雄交响曲》 D.《向日葵》
D
8. 【家国情怀】有人说,贝多芬的破碎,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但是贝多芬仍认为“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梵高的画作则表达出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表明两位艺术大师( )
A.热爱生活,逆境中不懈追求
B.命运多舛,生不逢时
C.一生悲苦,屈从命运的安排
D.备受眷顾,生活顺遂
A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社会条件。……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和发展了开普勒的天体力学和伽利略的地上力学成就,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一套基本概念,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摘编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学革命事件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2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以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2分)
(2)材料二反映了牛顿在哪个领域的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6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经典力学领域。(2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有所发展和创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造成中外科技发展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客观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国以内河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带有很大封闭性和稳定性,西方以海洋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则带有很大的开放性和交融性;政治体制的不同,中国相对落后的封建专制体制不利于创新性科技的发展,近代西方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则鼓励科技的创新和突破;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稳定和保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则有利于激发科学研究的热情。(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对标中考
认识、启示、建议、看法类
材料: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年,牛顿所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其中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
《物种起源》 1859年,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出版,其中提出的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打击了欧洲神权统治的根基,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影响了众多学科领域,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设问:(1)通过牛顿和达尔文的伟大成就,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认识?
(2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2)材料中提及的两位科学家,你最敬佩谁?请说明理由。(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材料简述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两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及深远影响。第(1)小题“通过牛顿和达尔文的伟大成就,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认识”,分值2分,一般来说,写两个小点比较保险,一点1分,也有可能是一点2分,认识类问题可从意义、影响、启示等方面作答,可以表述成观点。第(2)小题为开放性题目,理由陈述合理即可,要注意作答格式,这里有两个问题,共3分,一个是选择人物,1分;一个是说明理由,2分,都要明确回答。
温馨提示:更多解题技巧请参考《综合题题型归纳及解题宝典》第五大项。
(1)认识: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科学家在近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2分,言之有理即可)
(2)【示例一】科学家:牛顿。(1分)理由: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牛顿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2分)
【示例二】科学家:达尔文。(1分)理由: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