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课时教学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课时教学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8 14:55:03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录
03
看图说史
05
随堂练习
06
对标中考
01
目标概览
04
重点突破
02
知识梳理
目标概览
课程标准 2022版 2011版
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 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知道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分析巴黎和会的实质以及《九国公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掌握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素养
目标 2.家国情怀: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掠夺性和不公平性;认识“弱国无外交”,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知识梳理
1919
巴黎
巴黎和会
美国

凡尔赛体系
欧洲
1921
华盛顿
美国
机会均等
门户开放
东亚
太平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看图说史
1. 《凡尔赛条约》首页
2. ____________
三巨头
巴黎和会
3. 华盛顿会议现场
重点突破
对比项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签订会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对象 针对德国签订的条约 针对中国问题签署的条约
对世界的
影响 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对中国
的影响 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由此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最后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但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跨学科·英语】题1图漫画所反映的国际会议是(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开罗会议
D. 万隆会议
A
2. 1919年,当巴黎和会结束后,德国的工人表示他们期待着战争的结束,盼望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但是和约毁灭了他们的愿望,他们将为它工作。这是因为( )
A.德国的殖民地被瓜分 B.德国面临巨额赔款
C.德国煤矿归法国开采 D.德国决定继续作战
B
3. 【史料实证】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决定一切重大问题的是最高委员会。它由最初的“十人会议”缩小为“四人会议”,整个和会拖了将近半年时间,全体会议只开过7次,成为和会的一种点缀。由材料可知,巴黎和会( )
A.是一次分赃会议 B.被大国强权操纵
C.对德国进行严惩 D.使各国矛盾激化
B
4. 法国对巴黎和会没有彻底肢解德国感到不满,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英国则在政治、经济上支持德国,以此来削弱法国;美国没有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这反映出( )
A.欧洲彻底丧失其优势地位
B.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
C.凡尔赛体系内部矛盾重重
D.一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
C
5.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表面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事实上对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予以拒绝的条约是(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波茨坦公告》 D.《开罗宣言》
B
6. 【历史解释】在巴黎和会上,为了拉拢日本,英、法、美无视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但是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英、美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尊重和维护中国主权 B.防止日本独霸中国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日本势力遭到削弱
B
7. 【初高衔接】美国主导签署的《九国公约》第三条规定: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有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美国制定这一规则的主要意图是( )
A.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B.帮助中国减少主权损失
C.实现亚太地区的和平 D.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发展
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美国所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A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反映美国帮助中国减少主权损失,排除B选项;题干强调的主体是中国而非亚太地区,也并未涉及亚太地区的和平状况,排除C选项;题干强调的是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而非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8. 【初高衔接】一战后,英国丧失了金融中心的地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开始向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材料说明( )
A.英日两国地位下降 B.国际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C.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D.旧的国际格局受到冲击
D
9.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夺走德国的殖民地,将它的军队裁减到只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数量……这一切终归毫无意义,它(德国)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战后的凡尔赛体系形同虚设
B.巴黎和会维持了欧洲长久和平
C.欧洲列强间矛盾未根本解决
D.德国受严惩成为二战的导火线
C
10. (2022广东)一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的第一反应就是竭力把战争爆发的罪责完全推给德国。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样的认识:缺陷丛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导致了战争。与“这样的认识”相匹配的是( )
A.外交关系影响无足轻重 B.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
C.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 D.军备竞赛完全可以避免
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际关系的恶化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言外之意是良好的国际关系体系有利于和平,B选项符合题意;外交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并非无足轻重,排除A选项;题干要说明的是国际关系问题,并非经济发展问题,排除C选项;军备竞赛并非完全可以避免的,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二、非选择题
11. 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明确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按照1790年以前的边界将阿尔萨斯归还给法国;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以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材料二 日本作为强国参与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该秩序自然也体现日本的利益。但是,任何秩序和原则对制订者也是双刃剑,日本能接受新秩序给予的利益,却不承认新秩序对其构成的限制。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就向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发起严重挑战。
——摘编自陈廷湘、李彬《日本对一战
后世界秩序的挑战与失败》
材料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法国对于处理德国问题的态度及原因。(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严厉制裁德国。(2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称霸欧洲。(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华盛顿体系对于日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华盛顿会议签署的《九国公约》保证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对日本有利;但打击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并被迫放弃在山东的权益。(4分,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其影响。(6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对标中考
影响、意义、作用、评价类
材料:为协调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1921年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山东问题”。经过两个多月30多轮艰苦的谈判,加上美、英为反对日本独霸中国而对日本施加压力,1922年2月4日,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6月2日,中日双方在北京交换批准书,条约生效。条约规定日本将胶州租借地归还中国,日本军队撤出山东,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等。中国对山东的主权基本得以恢复。
——摘编自李春山《“山东问题”的来龙去脉》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的影响。(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分值为4分,一般而言,回答两点即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华盛顿会议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理方案,由此分析华盛顿会议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华盛顿会议产生的世界影响即可。
温馨提示:更多解题技巧请参考《综合题题型归纳及解题宝典》第四大项。
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使中国延续了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4分,任答两点即可)(共37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录
03
看图说史
05
随堂练习
06
对标中考
01
目标概览
04
重点突破
02
知识梳理
目标概览
课程标准 2022版 2011版
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知道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因其弊端在后来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素养目标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了解苏联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农业集体化的相关情况;知道苏联模式的形成、主要特征及影响
3.家国情怀:认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吸取其经验教训,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梳理
战时共产主义
列宁
1921
粮食税
自由贸易
工资制
斯大林
1928—1937
五年计划
工业国
集体农庄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模式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
经济社会
反法西斯战争
看图说史
1. ________
(1879—1953)
2.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斯大林
3. _________________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 的水电站
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点突破
对比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18—1920年 1921年春开始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征收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国家统一分配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2.如何理解“苏联模式”?
(1)形成背景:苏联模式是苏联在内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外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本质特点: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3)历史影响: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它对苏联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模式在初期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又因其存在严重的弊端,最后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2021广东)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
A.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B.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C.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B
2. 1924年初,列宁明确指出,当前全国计划管理的中心任务,不是去规定做什么、做多少,下达硬性的计划指标,而是要使各地在自己的小范围内,能自主地组织经济活动,发展地方经济,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 B.发展地方经济成为根本目标
C.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 D.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列宁反对下达硬性指标,主张地方自主组织经济活动,说明当时苏俄对经济管理体制作出了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根本目标,排除B选项;苏联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是从1928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选项;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所实行的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3. 【史料实证】根据题3表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推论是( )
C
时间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指数 100 12.8 70.1
题3表 俄国1913—1925年制造业生产指数统计表
A.俄国经济在一战中遭受损失最大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C.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走出低谷
D.斯大林模式实现了战后经济恢复
4. “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其中,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D.农业集体化
C
5. (2020广东)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发展商品经济
C.大力推行工业化 D.实行农业集体化
D
6. 【史料实证】题6表为“1928年和1940年苏联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简表”。该表说明( )
C
项目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30 3 550 26.78 7 300
1940年 1 830 16 600 39.54 9 550
增幅/% 326 368 48 31
题6表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苏联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D.苏联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侧重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出现大幅增长,C选项符合题意;题干数据涉及时间与新经济政策实施时间不符,排除A选项;由表格数据可知,主要农产品产量也出现了小幅度的增长,说明农业方面也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排除B选项;D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7. 【历史解释】1928年,苏联只有不到3万台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1932年,苏联的拖拉机年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恢复
B.农业集体化解放了生产力
C.苏联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D.苏联模式当时具有优越性
D
8. 在苏联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苏联模式下( )
A.政府适度干预企业 B.国家优先发展工业
C.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D.企业产品质量较好
C
9. 【历史解释】“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
A.侧重工业化而忽视了改善民生
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
A
10. 【唯物史观】有学者指出:“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对“苏联制度”的评价( )
A.揭示了农奴制改革的本质属性
B.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认识不全面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D
二、非选择题
11.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摘编自[俄]列宁《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我们)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摘编自[苏]斯大林《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由于采用了暴力的收购手段,农民不得不把收成的绝大部分上缴,最后留下的仅占全部产量的百分之几,这种高征购标准使农民苦不堪言,他们在加入集体农庄前大量屠杀和出售牲畜,到1931年时,苏联的牲畜总量损失了近一半。1930年,粮食不足的问题已经逐步凸显,到1932年深秋,苏联国内普遍受到饥荒的威胁。……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对农民的一次疯狂的掠夺,是对苏联农村的一次巨大破坏,对苏联的发展毫无意义。
——摘编自[苏]瓦·格罗斯曼《贡税政策下的苏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在经济上“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指的是哪一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政策在企业经营方面的主要措施。(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新经济政策。(2分)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4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巩固政权,实现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加强国防,以应对帝国主义包围的外部环境。(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的发展遭到巨大破坏。(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的经济建设给你带来的启示。(4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政策的制定要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意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
对标中考
自拟主题、观点说明类
材料:
时间 相关史事
1920年 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工业产量只及战前的13.8%
1921年 主要产粮区爆发饥荒,引发农民起义;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国家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 春苏俄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剩余产品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
时间 相关史事
1921年7月 政府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允许私营小企业雇工20名
1922年 农业获得丰收,饥荒的阴霾散去;商业等领域出现勃勃生机
1926年 工农业产量已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
1928年 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 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多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
时间 相关史事
1932年 苏联的生铁产量从1928年的330万吨增加到620万吨,钢铁产量也从430万吨增加到590万吨
1937年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俄(联)大事记(部分)
设问: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设问要求“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首先,需要判断哪些事件之间是有关联的,然后选取至少两个事件,所选事件最好是自己较为熟悉和了解的;接着,从所选的事件当中提炼出一个明确的观点;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己所提炼的观点进行论述。作答时为了条理更加清楚,最好标明“事件”“观点”“论述”“总结”这样的提示语。
温馨提示:更多解题技巧请参考《综合题题型归纳及解题宝典》第九大项。
【示例】事件:苏俄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2分)观点:恰当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分)论述:1921年,面对国家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的局面,列宁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如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面对苏联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及苏联社会主义政权长期被资本主义所包围的状况,斯大林提出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案,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4分)总结:综上所述,经济政策恰当与否,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只有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2分)(共32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录
05
看图说史
07
随堂练习
08
对标中考
03
目标概览
06
重点突破
02
单元时间轴
01
单元概览
04
知识梳理
单元概览
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它们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加剧,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俄国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定了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推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此外,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时间轴
目标概览
课程标准 2022版 2011版
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背景和目的;知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概况和影响;知道凡尔登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况等
2.历史解释: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性质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
3.家国情怀: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灾难,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
知识梳理
工业革命
同盟国

奥匈
意大利
协约国



萨拉热窝
1914
欧洲

西
凡尔登
绞肉机
意大利
美国
俄国
1918
同盟国
瓜分世界
世界霸权
灾难性
欧洲
民族觉醒
看图说史
1. 德国向________发起挑战(漫画)
2.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离开___________
市政厅
英国
萨拉热窝
3. 遭到炮轰后的
______________
4. 英军坦克
凡尔登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家的目的是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其实质是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重点突破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逐渐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英国、法国、俄国建立的军事集团是( )
A.三国同盟 B.国际联盟
C.三国协约 D.法西斯同盟
C
2. (2021广东)题2表为“1890年和1914年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单位:千万英镑)”。据此可知( )
C
时间 国家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俄国
1890年 2.88 1.28 1.48 3.14 3.74 2.90
1914年 11.08 3.66 2.82 7.68 5.74 8.82
题2表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
B.军备竞赛促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C.争夺世界霸权引发列强军备竞赛
D.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相较于1890年,1914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国防预算均出现较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积极扩军备战,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C选项符合题意;表格信息并未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无法得出“发展极不平衡”的结论,排除A选项;表格信息并未反映军备竞赛促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排除B选项;“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的说法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3. 【史料实证】1914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已增至16%,其钢、铁产量甚至接近于英、俄、法三国之和。但德国占有的殖民地,却分别相当于英、俄、法三国的8%、16%和27%。据此可知,德国( )
A.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
B.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C.与英国的矛盾不断激化
D.急需扩大商品销售市场
D
4. 1914年9月,协约国的生铁、钢、煤等重要军需品产量均落后于同盟国,到1917年却都大幅超过同盟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意大利背弃了同盟国集团
B.协约国取得技术突破
C.俄国因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D.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D
5. 一战期间,法国统帅福熙在写给法国总理的信中说:“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疯狂轰击之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姿态,毫不退缩。”材料表明中国劳工( )
A.大都成为冲锋在前的战士
B.为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由法军政府统一指挥作战
D.加快了战争胜利的进程
B
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男子长期服役,大量妇女进入工厂和管理部门,成为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的个人生活也从家庭转向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许多国家的妇女陆续获得选举权。材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推动了反战与和平运动 B.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变革
C.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升 D.导致了经济秩序的混乱
C
7.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1790—1914年间欧洲主要战争中死亡人数总和的2倍以上;战争期间,英国国债总额提高了12倍,德国的国家负债增加了30倍。由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B.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告终
C.使殖民地国家掀起独立浪潮
D.极大地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D
8. 【历史解释】“在一战中,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在战争中所熟习的军事装备和最新技术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另一方面……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D
9. (2022重庆)【唯物史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最终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由此可以推断,判断战争性质的重要依据是( )
A.战争的动机 B.战争的规模
C.战争的胜负 D.战争的后果
A
10. 一战爆发之初,欧洲各国的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但到了1916年,人们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认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人们对战争态度的变化主要由于( )
A.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残酷
B.不满于统治阶级的虚伪宣传
C.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
D.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A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超过30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参战各国的死亡人数约1 000万人,受伤人数2 000多万人,经济损失2 700多亿美元。
材料二 一战中,军人死亡约1 000万,战争耗费近3 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战后,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
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材料三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编自[日]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能够具有“世界规模”的原因。(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战争得以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两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条件。(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欧洲的优势地位发生动摇,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各国人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国家的高尚行为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2分)战争持续时间长,且代价巨大,没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任何利益。(2分)
对标中考
提取信息说明类
材料:
时间 国家
俄国(苏俄) 德国 奥匈帝国 法国 英国
1913年 17 510 6 690 5 210 3 970 4 560
1920年 12 660 4 280 — 3 900 4 440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913年和1920年欧洲部分国家总人口统计表(单位:万人)
设问:从材料中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分值为4分,可初步判断每个问题2分。材料是“1913年和1920年欧洲部分国家的总人口统计表”,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可知,表中欧洲国家人口的变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由此提取相关信息。这里的“信息”指的是从材料表格可以直接得到的表层信息,不需要分析原因或者总结成观点,只需要表述现象即可,而说明部分则以“事件+影响”的格式进行表述。
温馨提示:更多解题技巧请参考《综合题题型归纳及解题宝典》第八大项。
【示例一】
信息:与1913年相比,1920年欧洲主要国家人口均出现下降。(2分)
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战况激烈,造成了欧洲大量人员伤亡。(2分)
【示例二】
信息:奥匈帝国在1920年没有人口统计数据。(2分)
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奥匈帝国解体。(2分)(共34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录
03
看图说史
05
随堂练习
06
对标中考
01
目标概览
04
重点突破
02
知识梳理
目标概览
课程标准 2022版 2011版
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分析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认识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素养目标 2.时空观念:知道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十月革命的发展进程
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概括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知道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以及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知识梳理
二月革命
1917
彼得格勒
列宁

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革命
解放斗争
红军
公有制
私有制
农民
第一次世界大战
看图说史
1. ________
在演讲
2. 攻占________
列宁
冬宫
3. “阿芙乐尔号”
巡洋舰
重点突破
对比项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时间 1917年3月(俄历二月) 1917年11月(俄历十月)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1)对俄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对中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时空观念】1917年,俄国发生了一场革命,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全国政权。这场革命是( )
A.二月革命 B.四月革命
C.七月革命 D.十月革命
A
2. 1917年3月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并将其弟米哈伊尔钦定为皇位继承人,但米哈伊尔拒绝继承皇位,俄国出现了恩格斯所说的“王冠成打地滚落在街上而无人拾取”的局面。这表明俄国( )
A.沙皇统治已经穷途末路 B.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
C.无产阶级革命即将来临 D.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A
3. 【历史解释】随着俄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国内危机空前加剧,革命一触即发。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的女工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得到“面包与和平”,这一示威活动犹如一颗火种,立即点燃了熊熊烈焰。材料说明( )
A.妇女成为革命主力军 B.彼得格勒成为革命中心
C.战争加速了革命进程 D.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C
4. “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最基本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最终被群众抛弃。”这反映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A.未能有效解决经济问题
B.对国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C.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D.没有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
D
【解析】根据题干“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最基本问题来解决……最终被群众抛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关心的问题包括和平、土地和面包等问题,题干中并未强调是经济问题,排除A选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俄国的国内问题,没有涉及国际形势,排除B选项;题干并未反映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5. 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的炮声。在列宁的亲自领导和指挥下,起义者很快占领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次取得胜利的武装起义是( )
A.巴黎公社人民起义 B.二月革命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辛亥革命
C
6. 1918年,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勾结,苏俄红军唱着“一起去参军,勇敢地去作战,为苏维埃政权……”,纷纷奔向杀敌战场。红军战士积极参战是为了( )
A.抵御普奥联军进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反抗临时政府镇压 D.捍卫十月革命成果
D
7. (2022泰安)《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提到:“1917年11月7日,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巴黎公社的成立 D.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B
8. 习近平在受邀参观俄罗斯圣彼得堡(原名彼得格勒)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时,称其对中国人民而言意义非凡。这主要是肯定十月革命( )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促成了俄国退出一战
C.改变了俄国落后面貌 D.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D
9.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自俄国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头。德、奥、匈诸国的社会革命相继而起,也都是奉‘马克思主义’为正宗。”材料表明十月革命( )
A.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 促进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发展
D. 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10. 【历史解释】“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B.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D.开创了人类发展的新道路
D
【解析】由“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知,题干意在强调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发展的新道路,D选项符合题意;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排除A选项;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但题干强调的是“开创”而非“打破”,排除B选项;题干反映的是俄国由一个“效仿者”变为了“引领者”,指的是俄国角色的转换而非社会转型,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二、非选择题
11. 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溃败,经济崩溃,领土被肢解。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国内局势不断恶化,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粮食只够维持一个月。
材料二 第一次革命高潮后提出的……是曾使革命和平发展、使政权无痛苦地从资产阶级转归工人和农民的口号……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归反革命资产阶级政府手中。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新高潮的任务。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
关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决议(1917年8月)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俄国的社会状况。(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军事溃败,经济崩溃,领土被肢解;国内局势不断恶化,饥饿席卷全国,粮食紧缺。(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次革命活动完成了“新高潮的任务”?布尔什维克党在完成“新高潮的任务”后,采取了哪些“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措施?(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十月革命。(2分)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任答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对中国: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2分)对世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2分)
对标中考
史学方法类
材料一:这个工农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一个绝无资产阶级参加的我们自己的政权机关。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俄国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
——列宁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
的讲话(1917年11月7日)
材料二:关于十月革命,历史上的论争早已有之。在论争中,有些人强调十月革命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人精心策动的一场“政变”,是一次历史的“偶发事件”,更多的人认为十月革命这个20世纪初期的重大历史享件,是当时整个世界的各种矛盾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事变”,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而非偶然。
——摘编自管仕廷《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及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之意义》
设问:(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对研究十月革命的史料价值。(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运用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哪些问题?(4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审题可知,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第(1)小问考查史料价值判断,分析史料价值时要先判断该史料是否为当时人留下的史料,即为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史料价值。第(2)小问考查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即可。
温馨提示:更多解题技巧请参考《综合题题型归纳及解题宝典》第六大项。
(1)材料一来自十月革命领导人列宁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的讲话,属于第一手史料,该讲话与十月革命有密切联系,对研究十月革命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二来自后人研究十月革命所写的文章,属于第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用于研究十月革命还需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4分)(2)注意区分史料的类型和价值;注意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或:孤证不立);尽量使用第一手史料;要做到论从史出。(4分,任答两点即可)(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录
03
看图说史
05
随堂练习
06
对标中考
01
目标概览
04
重点突破
02
知识梳理
目标概览
课程标准 2022版 2011版
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发生的背景、概况及影响,知道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分析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以及这些运动的共同特点
2.家国情怀:了解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主要领导人的生平事迹,感受亚非拉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努力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的伟大精神
知识梳理
英国
甘地
殖民统治
民族自尊心
资产阶级
华夫脱党
1922
埃及独立
民族民主运动
卡德纳斯
资产阶级革命
看图说史
1. ________
(1869—1948)
2. 扎格鲁尔
(1857—1927)
3. 卡德纳斯
(1895—1970)
甘地
重点突破
对比项 印度 埃及 墨西哥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
事件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华夫脱运动 卡德纳斯改革
斗争对象 英国 英国 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
方式 非暴力不合作 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结合 资产阶级改革
结果 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未能使印度获得独立 获得独立 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2.如何评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积极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限制了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影响了印度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教材母题】一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100多万人,运走了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还强迫印度负担了几亿英镑的军费,印度人民深受其苦;再加上战后初期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开展了( )
A.民族大起义 B.卡德纳斯改革
C.华夫脱运动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2. 1930年3月12日,甘地发起“食盐进军”运动,率领其追随者步行240英里,到达印度西海岸的丹迪,从海水里提取食盐,以此反对英国殖民当局的食盐专卖法。其间,他多次谈及其对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愿景,并举行记者招待会,还为《民报》和《年轻的印度》等报刊口述了多篇文章。甘地的这些行动(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意在团结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C.恢复了印度的传统经济
D.遭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坚决抵制
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的这些行动宣传了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意在号召印度人民团结起来,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反对殖民当局,争取民族独立,B选项符合题意;甘地的这些行动主要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没有体现反封建性质,排除A选项;甘地的这些行动并没有使印度回到传统的经济状态,排除C选项;D选项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3. “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爆炸声。”材料所反映的这一运动( )
A.迫使英国承认埃及的独立
B.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使拉丁美洲人民赢得独立
D.保证了宪法的有效实施
B
4. 【历史解释】1919年3月,英国殖民当局残酷镇压印度全国性非暴力抵抗运动,激起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十分愤慨,同时对运动发展成为暴力斗争感到不安和失望,他一度宣布暂缓非暴力抵抗运动,并试图与政府合作。甘地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 )
A.印度资产阶级斗争的妥协性
B.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觉醒
C.英国殖民统治力量极其强大
D.英国殖民当局统治遭受打击
A
5. 1918年,扎格鲁尔组织了“华夫脱”(意为“代表团”),准备与英国政府进行谈判,200万民众在“委任书”上签字以示支持。这表明( )
A.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任重道远
B.埃及人民渴望实现民族独立
C.埃及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墨西哥的民主改革成效显著
B
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埃及华夫脱运动。这次运动的最终结果是( )
A.埃及人民取得了完全的民族独立
B.取消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
C.英国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D.遭到英国当局的残暴镇压
C
7. 为改变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状况,保证1917年宪法的实施,于1934年推动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人物是( )
A.卡德纳斯 B.甘地
C.玻利瓦尔 D.扎格鲁尔
A
8. 有学者认为,卡德纳斯改革部分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促进了墨西哥社会和经济发展,使墨西哥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丁美洲最民主的国家。下列卡德纳斯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的是( )
A.推行土地改革 B.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C.打击寡头势力 D.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都收归国有
C
9. 【历史解释】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印度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反抗殖民统治,埃及华夫脱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墨西哥卡德纳斯推行改革等。这些历史事件反映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A.斗争目标一致 B.斗争方式灵活多样
C.都获得了成功 D.都有政党进行领导
B
二、非选择题
10.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的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大多数民族主义者希望通过与英国合作来换取战后的印度自治,战争期间大约有150万印度人在前线参加战斗,另有几十万印度人当劳工,各项开支多达2亿多英镑。但是,战后的英国政府不但不允许印度自治,反而加大了镇压民族运动的力度。1919年英印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授予总督法令规定:
印度总督可以随时宣布戒严;殖民政府可以不经正常的法律程序就逮捕、搜查和监视任何一个印度人,并可以不加审讯就判刑等。该法案公布后,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对殖民当局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运动。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材料三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坚强的意志……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
——徐友珍《甘地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4分)→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一战期间,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战后,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4分,每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及其主要事迹。(6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实现印度民族自治。(2分)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反对食盐专卖法,带领数十名追随者步行到海边,自取海水制盐。(4分,每点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看法。(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4分)
对标中考
特点、特征类
材料:1920年8月1日,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领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
1930年1月30日,甘地向英印政府提出11条要求。主要内容是:把卢比的兑换率降低到1先令4便士,降低田赋5%,保护关税以限制外国布和服装的进口;给印度船只以沿海航行权,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和盐税等。英印当局拒绝了甘地的所有要求,于是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再次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此后几个月间,除了城市的声势浩大的不服从运动外,农村的非暴力抗缴田赋运动也深入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斗争形式上各自的突出特点,并各举一例措施进行说明。(6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根据设问要求,首先根据两段材料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第一次和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斗争形式上的突出特点;其次再各举一例说明这一特点。作答时需将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和措施分开罗列,让条理更加清楚。
温馨提示:更多解题技巧请参考《综合题题型归纳及解题宝典》第二大项。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突出特点:不合作。(2分)举例: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1分,任答一点即可)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突出特点:不服从。(2分)举例:提出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1分,任答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