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课后作业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课后作业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8 15:11:52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题1图所示为1922年10月,墨索里尼率领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的情景。这反映了( )
A.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正式建立
B.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C.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意大利开始走上武力扩张道路
B
2. 【历史解释】1919年初,纳粹党建立时取名“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1932年,由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材料说明( )
A.纳粹党具有极强的军事侵略性
B.经济大危机推动纳粹党的上台
C.纳粹党的宣传具有极大欺骗性
D.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C
3. 1932年,德国空军拥有各类飞机共36架,到1939年时,拥有各类飞机共8 295架,是1932年的230倍,是英国、法国、波兰三个国家空军力量的总和。这是因为德国当时( )
A. 准备一战,积蓄军事力量
B. 发展经济,以重工业为主
C. 后来居上,工业成就卓著
D. 发展军工,积极扩军备战
D
4. 【跨学科·美术】题4图所示为1939年4月英国人创作的一幅漫画——《德国绝不会被包围》。该作品旨在表达( )
A.绥靖政策助长德国的侵略野心
B.德国避免了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C.英国必定能够战胜德国法西斯
D.德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昭然若揭
D
5. 由题5表可知,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
A
时间 事件
1931年 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1932年 五一五事件中,法西斯分子刺杀了内阁首相犬养毅,宣告日本政党内阁制结束,日本开始向军部独裁政权过渡
1936年 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武装政变,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在日本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题5表
A. 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 B. 骗取中下层群众支持
C. 镇压国内革命的力量 D. 形成亚洲战争策源地
难题突破
6. 有学者指出,德国法西斯产生于民族感情受到挫折的土壤上,这种挫折逆反成为一种民族复仇主义。而纳粹分子又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因此,他们不仅要求恢复本民族“原有的地位”,还要把生存空间“无限地扩大”。这反映出德国法西斯上台的背景是( )
A.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B.极端民族主义的滋长
C.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 D.经济大危机的蔓延
B
7. 1933年,德国先后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德国的这一系列举动( )
A. 得到了轴心国集团的支持
B. 挑战和否定了《凡尔赛条约》
C. 为纳粹党执政创造了条件
D. 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
8. 1936年11月,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该协定在当时旨在( )
A. 建立侵略苏联的同盟
B. 摆脱国际联盟的束缚
C. 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D. 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
D
史料研读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1932年,德国的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了近40%,农业产量下降近30%,失业人数超过600万。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广大中下层民众困苦不堪,对政府的不满加剧。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徒乘机大肆活动。他们根据各个阶层民众的不同心理,进行针对性的蛊惑宣传,还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材料二 在1932年3月举行的总统大选中,希特勒得票11 339 446张,占30.1%,仅次于总统兴登堡;同年7月,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13 745 000张选票,占全部选票的37.4%,在国会608个席位中拥有了230席,一跃而成为第一大党。这使得兴登堡总统不得不在1933年1月30日,“按照完全合乎宪法的方式把总理一职的重任委诸阿道夫·希特勒”。德国的也是人类的灾难就此降临。
材料三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一场空前的人类浩劫即将降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赢得广泛支持的原因有哪些?(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人民生活困苦,对政府不满加剧;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根据民众不同的心理,进行针对性宣传。(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的也是人类的灾难就此降临”?
(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残酷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屠杀犹太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吞并了德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侵略野心不断膨胀,新的世界大战即将爆发。(4分,对内、对外政策各2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解散国会,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4分,一点2分)(共21张PPT)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时空观念】1932年,一首美国流行歌曲《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中唱道:“为什么我得排着长队,为领一份面包苦苦等待?我曾建一条铁路,火车奔驰,让它与时间比赛。……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这首歌曲出现的背景是美国( )
A.发生经济危机 B.爆发南北战争
C.开展工业革命 D.积极参与二战
A
2. 【历史解释】20世纪30年代,德国产业工人的失业率达30%,拉丁美洲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在生活水平逐渐向欧洲靠拢的途中突然发现它们的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于是撤出了欧洲市场。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材料强调经济大危机( )
A.激化了列强间矛盾 B.波及的范围特别广
C.加剧了政局的动荡 D.造成了生产的过剩
B
3. 1932年,美国出版了大量有关苏联的著作,题3表所示为其中部分作品。这些著作的出版反映了当时美国( )
C
作者 著作
约瑟夫·弗里曼 《苏联工人》
沃尔多·弗兰克 《俄罗斯的黎明》
威廉·福斯特 《走向苏维埃美国》
克比·佩奇 《新经济秩序》
舍伍德·艾迪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题3表
A.放弃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对立 B.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改变
C.学界积极探索摆脱危机之路 D.新政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空前严重,美国各界纷纷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法,不少学者开始将视线转向几乎不受经济大危机影响的苏联,出版了不少与苏联相关的著作,C选项符合题意;出版与苏联相关的著作不能说明美国放弃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A选项;B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1933年美国才开始实行罗斯福新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4. 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主持兴修农田水利等若干基础工程,他命人从登记造册的贫苦农户中,优先招募7 000多名农夫参加基础工程建设,不仅政绩斐然,而且扶贫作用非常明显。1 000多年后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这种做法属于( )
A.“殖产兴业” B.奖励耕织
C.“以工代赈” D.轻徭薄赋
C
5. 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社会保障法》规定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有年幼子女的母亲以及残疾人都可以得到补助。这些规定的共同目的是( )
A.增加就业机会 B.加强国家干预手段
C.缓和社会矛盾 D.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C
6. 题6表所示为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通过的部分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出台反映了( )
D
法律文件 主要内容
《紧急银行法案》 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农业调整法》 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
《社会保障法》 提供社会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题6表
A.国家信誉的恢复 B.人民生活的改善
C.国内市场的扩大 D.国家干预的增强
难题突破
7. 【史料实证】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和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和决定其升降奖惩。罗斯福新政时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直接通过政治手段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可用于印证美国( )
A.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 B.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D.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
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推行“政治庇护制”,直接通过政治手段来任命文官,而没有完全遵照传统的“功绩制”,目的在于快速选拔任用优秀人才,保证新政措施高效率地贯彻和执行,体现了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B选项符合题意;改变官员选拔方式无法体现经济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性,排除A选项;美国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行政权要受到立法权的制约,排除C选项;罗斯福新政期间只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完全取代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8. (2022雅安)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起先是给各州盖房、筑路、修桥、兴校提供贷款,后来是实施直接的联邦工程方案。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稳定农产品价格 B.恢复银行信用
C.加强对工业指导 D.解决失业问题
D
9. 罗斯福新政推行过程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市,15 000个黑人家庭只收到了45%的救济金,而5 000个白人家庭却得到了55%的救济金。这表明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A.有效地应对了经济大危机
B.存在着一定的种族歧视
C.实施受限于各州政府规定
D.激化了原有的社会矛盾
B
10. 罗斯福和他的“新政”在美国历史和世界现代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新政”的实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对“新的时代”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利用市场调节,放任经济发展
B.采用国家干预,挽救资本主义
C.促进经济恢复,根除经济危机
D.削弱政府权力,转换国家职能
B
史料研读
11. 罗斯福新政是指从1933年开始,美国针对经济大危机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和贫穷者,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公共工程管理署、国民工程管理署等机构,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为数以万计的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1935年,国会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材料三 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失业人数在1933年将近1 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筹莫展。就在这种形势下,纽约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颁布新政,挽救了美国危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采取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本质。(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分)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的共同点。(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当时本国的国情;都合理利用了市场与计划两种经济手段;都注重解决民生问题。(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观点:社会改革是解决危机的重要手段。(2分)
论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许多民众生活困难。面对危机,罗斯福上台后就宣布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如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使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顺利渡过了经济危机。(4分)
结论:综上所述,面对危机要及时进行政策调整,通过有效的改革解决危机。(2分)(共21张PPT)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粉碎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太平洋战争 D.诺曼底登陆战
A
2. 题2图所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创作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左边床上的人说:“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分床睡的,我不会被传染!”右边床上依次是:斯大林搔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该漫画讽刺的国家是( )
A.法国 B.中国
C.美国 D.英国
C
3. 【史料实证】毛泽东在论述二战时说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问题的枢纽在欧洲;欧洲问题解决,就决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两大阵营的命运。”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
A.德国闪击波兰 B.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苏联赢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4. 斯大林曾在二战中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后,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发去贺电:“这次行动计划之周密,规模之宏大和行动之巧妙,在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类似的先例。这场登陆行动必将作为最光辉的成就而载入史册。”该军事行动( )
A.直接导致意大利正式投降
B.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D.使德国法西斯加速走向灭亡
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使德国法西斯加速走向灭亡,D选项符合题意;意大利于1943年7月正式投降,与该军事行动时间不符,排除A选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排除B选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5. 尽管在雅尔塔已埋下不和的种子,但人们仍普遍地对雅尔塔会议持欢迎态度,认为它是同盟国战时合作的顶峰。这一会议( )
A.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C.决定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D.决定战后瓜分意大利
B
6. 【唯物史观】有学者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拷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它是可恶的。”题6表中能体现德国这两个特点的是( )
C
选项 “拷问世界” “拷打世界”
A 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建立反法同盟
B 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进行普法战争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挑起两次世界大战
D 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推动欧洲联合
题6表
难题突破
7. 【历史解释】题7表所示为不同地区的学者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不同观点。下列对此观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
B
起点 主要的主张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7年七七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 国际上大部分学者
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 部分欧洲学者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 部分苏联和俄罗斯学者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部分欧美学者
题7表
A.不同地区学者观点趋于一致
B.同一事件有不同维度解释
C.现有史料无法说明二战起点
D.国际学者的观点更为可靠
8. 题8图所示漫画发表于二战期间,题为《镰刀和斧头》。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许多国家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该漫画从一个侧面描绘了这一历史情形,其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不列颠之战使德国侵略计划首次未能得逞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德国走向崩溃之路
C.诺曼底登陆使德国陷入东西两面作战困境
D.意大利投降使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镰刀和斧头是苏联的象征,漫画中,在镰刀和斧头的打击下,纳粹德国的军车和军人都被击溃了,因此该漫画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德国走向崩溃之路,B选项符合题意;镰刀和斧头象征的是苏联,因此A、C、D选项中涉及的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9. 【时空观念】题9图反映的是1891—1945年美国联邦政府雇员总数的变化情况。下列各项中对其影响最为明显的是( )
A.人口增长
B.政治体制
C.经济形势
D.世界大战
D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欧洲殖民地结局的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材料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
A. 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 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
C. 巩固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利益
D. 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
史料研读
11.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引发了世人的许多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反常地全面支配全球的欧洲时代的结束。到大战结束时,欧洲对整个世界的控制已经明显削弱,而且在各地都受到挑战。……不论从欧洲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引人注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世界正义力量和民主阵营的各国人民团结一致、互相支持,以结成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盟的方式联合奋斗,最终战胜法西斯的一次伟大实践。
——冯绍雷《我们为何要纪念二战胜利》
材料三 外界十分关注德国对二战侵略历史的态度及其同邻国和解的经验,默克尔回应这个问题时主要讲了三层意思:“正视历史是和解的前提”“战后德国能幸运地被国际社会再度接受,是因为德国彻底与过去决裂”;如果没有邻国的“大度姿态”,和解是不可能的,“但更重要的是德国有着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的意愿”;德国之所以能成功地与过去决裂,还在于二战后盟国的“严格监督”,使德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战后德国汲取了历史的教训,以真诚悔过的行动取得了受害国人民的宽恕。
——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成为“历史转折点”的?(4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由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联合奋斗”中所建立的同盟是什么?简析该同盟建立的历史意义。(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2分)团结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德国政府对战争反思的具体表现。(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正视本国侵略历史,彻底与过去决裂;真诚反思悔过,积极寻求受害国谅解;自觉接受国际社会监督,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等。(4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