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课后作业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课后作业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8 15:13:23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2022益阳)“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方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材料中“独特的方式”是指( )
A.暴力革命 B.农民起义
C.改革创新 D.非暴力不合作
D
2. 【初高衔接】甘地认为,印度的得救在于抛弃它五十年来所学到的东西。铁路、电报、律师、医生等都必须丢开。……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实业和贫富差距。这表明甘地( )
A.反对西方工业文明入侵 B.竭力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主张人们过简单的生活 D.认为工业化会导致社会倒退
A
【解析】根据题干“铁路、电报、律师、医生等都必须丢开。……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实业和贫富差距”可知,甘地主张反对西方工业文明入侵,以避免其带来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等问题,A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强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选项;C、D选项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3. 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写道:“我们好像是在一种全能的怪物掌握之中而无能为力……那时甘地出现了。他像一股强有力的新鲜气流,使我们振作起来……促使人们用头脑思考……人民肩头上的一层恐惧的黑幕就这样突然地揭掉了。”材料表明甘地( )
A.开始武装反抗英国 B.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
C.维护英国殖民统治 D.提高了印度人民的文化素质
B
4. 1918年底,扎格鲁尔组织反英民族统一战线,制定《民族要求宪章》,要求取消英国保护制,承认埃及独立。在宪章上签字的埃及人多达200万。这说明当时埃及( )
A.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 B.采用暴力手段反抗英国
C.脱离英国统治实现独立 D.颁布宪法维护民族利益
A
5. 【历史解释】卡德纳斯在将庄园和公地分给农民耕种的同时还大力维修水塘、堤坝,疏通河渠,建立农机厂和农产品加工厂,开商店,办学校,建医院,并以银行为中心,以村社为基层单位,建立起农业管理体制。这表明卡德纳斯( )
A.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
B.以农村为中心进行经济建设
C.将土地改革与农村建设相结合
D.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C
6. 题6图所示人物都致力于( )
A.实现民族独立 B.维护国家统一
C.反抗种族歧视 D.推翻封建统治
A
难题突破
7. 【唯物史观】“其实甘地让英国人更容易统治印度。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人们不再认为采取行动会对现实有所改变。……英国的官员们害怕他死了之后,他的继任者会因不再相信‘精神的力量’而更愿意扛起炸弹。”材料表明非暴力的斗争方式( )
A.束缚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加剧了印度与英国之间的矛盾
C.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D.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A
8. 1922年2月28日,英国政府发表宣言,声称将放弃对埃及的保护,承认埃及独立,但仍在埃及驻军,保留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保留领事裁判权,并维持对苏丹的管理权等。这说明( )
A.埃及独立运动取得成功 B.英国调整统治埃及的方式
C.英埃两国矛盾得到化解 D.埃及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B
9. 卡德纳斯执政时期,支持工农运动,取消言论限制,允许各党派自由活动,并且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还将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改造成以消除政治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为目标的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D.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
A
10. 【历史解释】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掀起新高潮。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在卡德纳斯的领导下大力推行改革。这些运动( )
A.都以本国封建主义为打击目标
B.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都成功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D.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又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B选项符合题意;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都是以帝国主义为主要打击目标,排除A选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没有使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排除C选项;题干提及的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无关,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史料研读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种姓国度的抗争】
材料一 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领79名信徒,开始了“食盐长征”。他们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千米,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甘地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了3周。“食盐长征”成就了一次媒体狂欢,仅美国就有超过1 000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事后,英国不仅放弃了食盐专卖法,而且沮丧地认为,在这次事件中“丢尽了英国人的脸”。
材料二 严格说来,甘地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是英国人的敌人,但因为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所以,他被英国人认为是“自己人”。
——摘编自[英]乔治·奥威尔《政治与文学》
【金字塔世界的怒吼】
材料三 题11图所示为埃及华夫脱运动中的一幕。
【拉美的改革风云】
材料四 卡德纳斯改革指的是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在其任内(1934—1940)实施的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
(1)材料一是哪一场民族解放运动中发生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出这一运动有什么重大意义?(5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分)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人为什么会认为甘地是“自己人”?(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甘地倡导的非暴力抗争方式,并未对英国政府造成过大的压力,反而防止了暴力革命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威胁。(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埃及华夫脱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谁?这一运动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引发的反英斗争的结果并概括其历史意义。(7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扎格鲁尔。(1分)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2分)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德纳斯改革的主要目的及其影响。(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2分)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1921年春,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当时苏俄面对的现实是( )
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再适用
C.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
D.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阻碍发展
B
2. 【初高衔接】1921年4月,列宁说:“实现电气化需要170亿金卢布,而第一批工程大约要十年才能完成。据估算,靠本国的黄金储备和输出可以偿付110亿,还差60亿没有着落,就必须借债,或者实行租让。”由此可见,列宁主张( )
A.采用市场手段来建设国家
B.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C.利用外资优先发展重工业
D.逐步地取消新经济政策
A
3.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届代表大会总结说:“1925年粮食收购计划降低了2亿普特,结果对工业的投资就降低了4亿卢布,整体发展速度也被迫降低。”这表明( )
A.农业成为工业资金重要来源
B.西方对苏联农业经济实行封锁
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进行抵制
D.地主阶级的破坏影响农业生产
A
【解析】根据题干“1925年粮食收购计划降低了2亿普特,结果对工业的投资就降低了4亿卢布”可知,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工业的影响极大,也说明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很大部分来自于农业,A选项符合题意;1925年粮食收购计划的降低是新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与西方国家的封锁及地主阶级的破坏无关,排除B、D选项;农业集体化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与题干所示时间不符,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
4. 【史料实证】与1922年相比,194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10倍,工业产值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长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22倍,固定资产增长23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这些数据反映了( )
A.苏联农民为工业化作出了牺牲
B.苏联工业生产总值位居欧洲第一
C.苏联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D
5. 题5图所示漫画名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苏联模式下苏联经济的发展状况。下列对此状况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苏联经济发展失衡
C.苏联优先发展农业经济
D.苏联工业发展缓慢
B
6. 题6表反映了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这些探索表明( )
C
时间 1918年 1921年 1926年 1930年 1936年
探索 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形成苏联模式
题6表
A.指令性计划有利于工业化建设
B.工业化建设推动了农业发展
C.国家政策需根据国情不断调整
D.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必然选择
难题突破
7. 列宁曾指出:“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和方法。”列宁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 )
A.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
B.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思路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
8. 题8图为创作于1930年的苏联油画作品《田野里的康拜因》(注:康拜因即联合收割机)。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 )
A.制度革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产业结构失衡问题逐步趋向好转
D.工业化建设助推了农业进步
D
9. 【教材母题】两个两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A.使苏联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C
10. 【历史解释】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大车由于其引擎结构设计的特殊,驾驶人虽然一再猛踩油门意欲加速,引擎却不快反慢,它的动力设计本身便包含着将其力量消耗殆尽的结构。该学者认为苏联模式( )
A.不利于工业强国的建设 B.制度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C.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没有坚持社会主义路线
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它的动力设计本身便包含着将其力量消耗殆尽的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B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苏联模式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仅对工业或农业产生影响,排除A、C选项;D选项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史料研读
11. 国家经济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作出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理论上讲,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前一直赞成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生产的观点。列宁早在1906年就提出:“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但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在商品等问题上的看法则有了很大改变,他认为,新经济政策就是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形
成原因再思考》
材料二 在列强环伺的险恶环境中,苏联一旦落后,必然挨打。因此,必须依靠自身,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斯大林指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在斯大林时期,为了快速发展重工业,农业就不能按常规发展,而是必须适应工业的要求,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材料三 对于苏联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
观点一 苏联模式在短时间内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综合国力
观点二 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后来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观点三 苏联模式的建立是当时苏联国内外条件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题11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在“商品等问题上”的看法有何改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看法改变的原因。(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由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生产到新经济政策就是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2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苏俄无法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对苏联经济政策作出调整的原因及主要措施。(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应对被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国际形势;苏联经济落后,需要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2分)加速工业化建设,加快推行农业集体化。(2分)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示例一】
选择观点一。(1分)说明:苏联模式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
【示例二】
选择观点二。(1分)说明:苏联模式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产业结构极不平衡,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弊端日益暴露,成为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3分)
【示例三】
选择观点三。(1分)说明: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从加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安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来看,苏联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3分)(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1917年1月,俄国各地爆发大规模罢工示威,纪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人高呼“打倒战争”“共和国万岁”的口号。由此可见,工人罢工示威的目的是( )
A.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
B.争取战争胜利,巩固新生政权
C.退出世界大战,实现和平民主
D.大力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质量
C
2. 【初高衔接】1917年3月初,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出现了食品匮乏的情况,妇女举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士兵哗变并加入了工人罢工,他们组织了苏维埃以便接管工厂和军营,议会中的政党领袖在克伦斯基领导下组成了临时政府。这一系列事件表明( )
A.布尔什维克发挥领导作用
B.俄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C.苏维埃成为议会主导力量
D.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社会变革
D
3. 观察题3图所示图片,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攻占冬宫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
A.日本明治维新 B.凡尔登战役
C.俄国十月革命 D.索姆河战役
C
4. (2022包头)【时空观念】据题4图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社会主义( )
A.工业化成功实现 B.由理想变成现实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B
5. 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关联,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植根于俄国历史的土壤中。材料强调十月革命( )
A. 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
B.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C.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D. 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
6. 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的问题上来。”材料旨在强调( )
A.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B.群众的骚乱引发了十月革命
C.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
D.决策者在革命中的引领作用
D
难题突破
7. 【初高衔接】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韧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党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主张(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利用和平方式掌握政权
C.与临时政府彻底决裂 D.通过武装起义争夺政权
B
8. 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根据绝大多数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意志,依靠彼得格勒工人和卫戍部队所举行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一宣告表明( )
A.沙皇的专制统治正式结束
B.俄国顺利退出世界大战
C.武装夺取政权时机已成熟
D.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D
9. 【唯物史观】一位亲历俄国十月革命的美国记者指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认为革命胜利取决于舆论宣传
B.否定了列宁对革命的领导作用
C.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D.肯定了布尔什维克的历史功绩
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可知,该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在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顺应了民心民意,C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体现舆论宣传的作用,排除A选项;题干并未体现对列宁领导作用的否定,排除B选项;D选项并非题干主旨,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10. 【历史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后,英、美、日等国不仅在舆论上,而且在军事上与俄国国内反动势力相勾结,对苏维埃俄国内政进行干涉,苏俄对此进行了坚决回击。这种斗争的实质是( )
A.人民群众与俄国反动势力的矛盾
B.两种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斗争
C.协约国之间既勾结又斗争的事实
D.列强之间争夺世界并瓜分世界
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日等资本主义强国与俄国国内反动势力进行勾结,干涉俄国内政,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这两种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斗争,B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强国与苏俄的矛盾,并非人民群众与俄国反动势力的矛盾,排除A选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一战和协约国阵营,排除C、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史料研读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政府的崩溃、临时政府的垮台,有许多原因,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沙皇政府参加了一场不情愿的、准备不充分的战争;临时政府则坚持继续进行战争的政策,失去了民心和统治基础。而布尔什维克坚决反对战争,得到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支持,战争引起了革命。列宁提出的各种停战和保持世界和平的建议,成为战争结束的基本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制止了战争。
——摘编自李世安《从战争与革命的视角看十月革命》
材料二 “走俄国人的路”,曾经被一些落后国家的革命者和革命政党看作争取民族解放、追求非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固然有世界现代化进程客观的内在驱动力,但十月革命在其中的加速和引导作用亦毋庸置疑。1921年,共产国际决定设立“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书记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劳动群众寻找建立阶级组织的最佳形式和进行革命战争的有效方法。从1921年到1930年,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共产党先后成立。
材料三 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1918年10月15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准备不充分的战争”的名称并说明“革命制止了战争”这一观点。(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对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加速和引导作用。(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一些落后国家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新途径,以及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一些国家出现共产主义政党,使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新的领导力量。(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认识。(4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十月革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十月革命所掀动的潮流代表了世界未来的发展潮流;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将是世界人类普遍接受的精神。(4分,任答两点即可)(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提出让德国成为“世界帝国”的“新路线”,从“大陆政策”转向“世界政策”,积极扩建海军,并在非洲、近东和远东争夺殖民地。此举直接导致( )
A.法国大革命爆发 B.英、德之间的矛盾激化
C.拿破仑帝国覆灭 D.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
2. 题2表反映的是1900—1914年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人)。该表说明( )
C
时间 国家
俄国 法国 德国 奥匈帝国
1900年 116.2 71.5 52.4 38.5
1910年 128.5 76.9 69.4 42.5
1914年 135.2 91.0 89.1 44.4
题2表
A.法德两国矛盾严重激化 B.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
C.欧洲大国积极扩军备战 D.俄国已经成为欧洲霸主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1914年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呈现不断增加态势,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欧洲大国均在积极扩军备战,C选项符合题意;表格展示的是欧洲四个主要国家的陆海军人数的变化情况,无法体现法德两国的矛盾激化,排除A选项;两大军事集团除了表格中涉及的四个国家,还有英国和意大利,表格中并无这两个国家的相关数据,无法判断两大军事集团是否势均力敌,排除B选项;表格仅展示了欧洲四个主要国家的海陆军人数变化情况,并没有囊括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而且不能仅凭军队人数判断国家地位,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3. 1916年,德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把法国某一军事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在这场战役中,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整个要塞成为“地狱”。这处军事要塞是( )
A. 凡尔登 B. 诺曼底
C. 巴尔干 D. 萨拉热窝
A
4. 【历史解释】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属于同盟国。一战爆发后,协约国慷慨地提出将侵占的土地拿出一部份分给意大利,土地面积大于德国所许诺的,最终使意大利同意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这说明( )
A. 同盟国内部的矛盾尖锐
B. 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
C. 意大利参战意图不明确
D. 协约国胜利具有必然性
B
5. R.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欧洲年轻人的生命。”材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进亚非拉民族觉醒 B.目的是进一步瓜分世界
C.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D.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灾难
D
6. 由于忙于一战,欧洲经济衰退,印度的塔塔家族发展了为数众多的制造业企业,其中一个企业成为英国众多殖民地中规模最大的钢铁厂。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削弱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B.促进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C.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B
难题突破
7. 【教材母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由此可知,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争夺世界霸权 B.获取原料产地
C.维护封建统治 D.开展工业革命
A
8. 【初高衔接】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后,某报刊评论道:“这场军事比赛的麻烦在于,它进入了加赛局,而德国既没有替换的投球手,也没有代打手。”该观点意在说明( )
A.德国开始丧失战争的主动权
B.美国参战使形势发生逆转
C.两大军事集团力量趋向平衡
D.美国决定了战争胜负走向
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使战争胜利的天平倾向协约国一方,B选项符合题意;题干强调的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但不能说明战争主动权发生变化,排除A选项;题干反映的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出现失衡的状况,而不是趋向平衡,排除C选项;美国参战虽影响了战争的形势,但不等于决定了战争胜负,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排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9. 【史料实证】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多,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约15亿人卷入战争,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达6 000多万人,其中伤亡3 000多万人,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约为2 700亿美元。由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是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B.是一场具有世界规模的战争
C.激化了参战国家之间的矛盾
D.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B
10.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被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德国战败,陷入经济困境。”材料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B.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
C.形成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D.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A
史料研读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追根溯源】
材料一 题11表反映了一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英国 法国 俄国 德国
欧洲工业产量排名 2 3 4 1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3 350 1 060 1 740 290
题11表
【揭穿谎言】
材料二 1916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战争审判】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分)
(2)运用所学知识,揭穿材料二中“战争会迅速结束”以及战争是一场“令人振奋的旅行”这两个谎言。(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持续了4年多,并没有迅速结束;(2分)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这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而非令人振奋的旅行。(2分)
(3)材料三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不正确。(1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战争双方都对战争负有责任。(2分)(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目录
01
能力提升
02
难题突破
03
史料研读
能力提升
1. 【史料实证】1919年5月4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文指出:“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
A.《凡尔赛条约》签订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九国公约》的签署
D.俄国被排斥在国际联盟之外
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作出了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陈独秀的文章针对的就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选项符合题意;A、C、D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
2. 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克里孟梭决定着哪些国家将存在,哪些将不存在,将创造哪些新的国家,它们的边界应如何划分,谁将统治它们。这表明巴黎和会( )
A.维持了世界和平 B.具有大国强权色彩
C.为二战埋下隐患 D.维护了战胜国利益
B
3. 题3图漫画创作于1919年,题为《长蛇猛兽动地来,冲破和平正义塔》,画中描绘了一座写着“公道”“和平”“正义”“平等”字样的破塔倒塌了下来,塔旁立着一块木牌“凡尔赛和会”。该漫画( )
A.凸显了一战对世界秩序的破坏
B.肯定巴黎和会维护正义的愿望
C.揭露帝国主义分赃攫利的本质
D.表明中国人民收回主权的决心
C
4. (2022临沂·改编)毛泽东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反映出《九国公约》( )
A.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B.使日本基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企图
C.使美国实现了单独支配中国的目的
D.实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统治
D
5. 题5表所示为美、法、日三国在国际联盟讨论的部分问题上的主张及结果。这些问题的讨论结果( )
B
国家 主张 结果
美国 将《国际联盟盟约》列入《凡尔赛条约》体系 由于英、法共同抵制,美国未能实现控制国际联盟的目的
法国 建立由国际联盟调遣的国际部队 遭到英、美阻挠而未能实现
日本 把种族平等原则写入《国际联盟盟约》 遭到美、英等国家反对而未能实现
题5表
A.暴露了国际法的局限性 B.凸显了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C.促进了大国之间的合作 D.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间的矛盾
6. 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一方面凭借其实力和特权,共同对战败国及弱小国家进行掠夺;另一方面,他们之间又为各自的掠夺计划尽力削弱对手。这说明巴黎和会( )
A.与会国之间矛盾重重 B.维护了战胜国的利益
C.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D.对弱国利益置若罔闻
A
难题突破
7. 【历史解释】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他们意在说明凡尔赛体系( )
A.有效维护了战后世界和平
B.妥善解决了列强间的矛盾
C.调整了列强在远东的关系
D.埋下了引发新争斗的隐患
D
8. 【初高衔接】为防范布尔什维主义,巴黎和会各大国在重新划分欧洲版图的时候就在苏俄周边设立了“隔离带”,于是从北到南,大小国家一一建立起来,如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等。这一做法( )
A.有效遏制了苏俄的发展 B.体现了国际联盟的作用
C.反映了巴黎和会的实质 D.实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法等大国凭借其强权,任意决定其他小国的命运,哪些国家将被建立,哪些国家将被分解,以及他们边界的划分等等,这反映出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重新分割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赃会议,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9. 华盛顿会议补充了凡尔赛体系,最后完成了帝国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从而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世界新格局。该评论的主要依据是华盛顿会议( )
A.实现了美国追求的“门户开放”目的
B.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斗争与妥协
C.埋下了未来世界性大战爆发的隐患
D.进一步协调了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
D
史料研读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1918年12月22日)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材料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带来了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变化:美国、日本对欧洲的中心地位提出了挑战,美、日对国际事态的发展开始产生重要影响。国际体系不再局限于欧洲,一个在地理空间上囊括全球、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基轴、现代民族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性国际体系初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否同意协约国战胜德国是“公理战胜强权”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侧重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不同意。(1分)协约国和德国交战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它们之间的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山东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2分)粉碎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但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原来的国际体系相比发生的变化。(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欧洲的中心地位受到冲击,美、日等国的影响力增强;国际体系范围扩大,从欧洲体系变为全球体系。(4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