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课时教学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课时教学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8 16:35:11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目录
05
看图说史
07
随堂练习
03
目标概览
06
重点突破
02
单元时间轴
01
单元概览
04
知识梳理
单元概览
5世纪时,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并从646年开始,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此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日本开始进入封建社会。12世纪晚期,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由于在麦加传教受阻,穆罕默德率众迁居麦地那并建立了穆斯林公社,产生了阿拉伯国家的雏形。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逐渐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任者继续扩张,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成为版图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单元时间轴
目标概览
课程标准 2022版 2011版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客观评价大化改新、源赖朝设立幕府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2.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倭王印”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知道日本兴起与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主要历程;知道了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的时间;知道大化改新的开始时间
素养
目标 3.历史解释:了解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知道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了解日本庄园制与欧洲庄园制的区别;了解源赖朝设立幕府,知道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但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知识梳理
大和
中国
大化改新
天皇
中央集权制
武士
源赖朝
幕府
幕府统治
幕府将军
看图说史
1. ________印 2. 源赖朝(1147—1199)
倭王
3. 盛甲武士
1. 大化改新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日本国内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日本积极吸收中国隋唐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重点突破
1. 大化改新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日本国内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日本积极吸收中国隋唐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2. 为什么说“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经济上,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并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因此,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史书记载反映了( )
A.当时日本国内小国林立 B.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C.日本当时已归中国管辖 D.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
A
2. 【史料实证】《宋书·倭国传》记载:“顺帝升明二年(478年),(倭王武)遣使上表曰:‘……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日本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B.天皇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C.大和政权基本统一日本 D.日本开始进行大化改新
C
【解析】根据题干“478年”“倭王”可知,这与古代日本的统一有关。日本各岛很早就有人居住。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后来,大和政权兴起于本州中部。大和通过不断征服扩张,于5世纪基本实现了统一。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3. 《全球通史》中指出:“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其中“作用更为重大”主要体现在( )
A.导致了日本初步实现统一
B.推动了日本建立天皇制度
C.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加速了本民族封建化进程
D
4.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规定实行公地公民制,全部土地和民众都将成为国家的公地和公民;实行班田收授法,土地由国家分给公民;诏书还规定官吏皆由国家任命,废除官职世袭制。据此可知,大化改新(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推动了庄园制度逐步形成
C.形成幕府统治的局面 D.促使武士集团的地位提高
A
5. 大化改新期间,日本以唐都长安为模型,首先在奈良,然后在京都建立了帝国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都具有日本的特征。由此可见,日本文化( )
A.具有相对独立性 B.保守特征明显
C.以建筑技术为主 D.完全模仿中国
A
6. 大化改新后,所有官职和政治权力都依旧归世袭贵族所有,即使是较低的级别也不例外。贵族的地位得到了继承,并且保留了大部分财产和位居农民之上的优越地位。这说明大化改新( )
A.造成了日本贫富分化加剧
B.尚未对日本社会产生影响
C.推动了日本社会性质变化
D.对日本政治传统影响有限
D
7. 【初高衔接】8世纪初,日本的庄园制随着班田制的衰落而日益发展。在庄园中,直接生产者租种庄园土地,缴纳实物地租,此外还需要交纳名目繁多的日用必需品。这说明日本庄园( )
A.生产部门非常齐全 B.具有自给自足特点
C.人身依附关系紧密 D.居民生活比较困难
B
8. 日本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许多豪强贵族纷纷建起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日本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随着武士集团势力的壮大,日本社会进入了( )
A.骑士统治社会 B.城市自治时期
C.武士庄园时期 D.幕府统治时期
D
9. 【教材母题】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在幕府统治时期,日本鲜明的政治特征是( )
A.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B.天皇朝廷与幕府轮流而治
C.班田制逐渐被庄园制取代
D.幕府将军把持着国家大权
D
10. 【初高衔接】1185年,源赖朝令亲信担任朝廷的内览,并实行“议奏”制度,规定凡违背“兴行善政”的事,即使是天皇同意,也应反复启奏,坚决阻止,以尽“忠臣之礼”。这表明( )
A.源赖朝竭力维护天皇权威 B.幕府体制正式确立
C.源赖朝试图提高政治地位 D.中央政府名存实亡
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源赖朝指定亲信担任朝廷的内览,并实行“议奏”制度,这将使天皇的权力受到限制,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反映源赖朝此时仍未建立其幕府统治,排除B、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11.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国家,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浸泡在太平洋里的日本其实就是一个大作坊。立国很久且没被外族征服过,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不能被驯化的“神佑民族”,优越感让他们“心灵紧闭”,在精神层面上很蔑视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与世隔绝的意识。但是面对周围都是海洋而且本国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因此有“眼观八方”警觉感,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吸收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
——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奈良时代的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本国文字……随着假名文字的普及,平安时代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摘编自世界通史编委会《世界通史》
材料三 中、朝两国因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发展形成了相近的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自秦汉实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而朝鲜在中国的影响下,早在李朝之前1 200多年,就已是中央集权制社会。如三国时期的新罗,受唐朝影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最终统一朝鲜半岛。日本虽然在推古朝时期(593—622年)圣德太子崇尚中国的礼治而推行大化革新,实施“公地公民”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与中、朝两国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吴祖鲲、商学君《东亚文化格局:演变与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充满生存危机感”的原因。(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对外交流不便,国内资源贫乏。(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中国的汉字、儒学、律令制度等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的文字、教育等方面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所进行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4分,一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朝鲜、日本两国历史发展的异同点。(8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相同点: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都进行了改革,推行中央集权制度。(4分,任答两点即可)
不同点:新罗最终统一朝鲜半岛,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日本经历了较长的幕府统治时期,武士阶层地位突出。(4分,一点2分)(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目录
03
看图说史
05
随堂练习
01
目标概览
04
重点突破
02
知识梳理
目标概览
课程标准 2022版 2011版
通过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素养
目标 1.唯物史观: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以及扩张过程,知道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特点;知道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推动了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
素养
目标 2.时空观念:了解阿拉伯国家的形成过程,知道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及统一阿拉伯半岛
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阿拉伯帝国示意图”,知道阿拉伯帝国在8世纪成为版图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通过《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等作品,了解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知识梳理
伊斯兰教
穆斯林公社
阿拉伯半岛
亚、欧、非
阿拉伯数字
医典
天方夜谭
看图说史
1. ________数字 2. 麦加清真寺和克尔白古庙
阿拉伯
1. 理解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的关系。
伊斯兰教的兴起顺应了阿拉伯人民渴望统一的要求;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振兴。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又为伊斯兰教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重点突破
2.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这一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西方世界的哲学都由该宗教的教徒所传播,并进行完善、总结、归纳。”“这一宗教”是指(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D
2. 【历史解释】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同时产生
B.穆罕默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
C.基督教在阿拉伯国家中广泛传播
D.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B
3. 【唯物史观】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合于东方人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于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
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B.成为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C.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D.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D
4. 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在帝国版图内,阿拉伯人以巴格达为中心建立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有助于阿拉伯( )
A.推广庄园经济 B.连通东西方的贸易
C.创立伊斯兰教 D.建立远洋殖民体系
B
5. 哈里发奖励游学,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亚、欧、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不亚于现代百科全书的典籍。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的经济繁荣 B.地处东西方文化中心
C.伊斯兰教的推动 D.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
D
6. “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繁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
A.“公历”的由来 B.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C.罗马扩张的影响 D.古希腊的数学成就
B
7. 阿拉伯帝国的外科医生们在数百年前就已经掌握了消毒和麻醉技术,这使得他们能够使用现代的治疗法对伤寒、霍乱、瘟疫、白内障、出血等进行治疗。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
A.医学影响深远 B.吸纳域外医学技术
C.医学技术先进 D.充当经济文化桥梁
C
8. 阿拉伯艺术同文学一样绚丽多彩,集中体现在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希腊、波斯、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建筑特色,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材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 )
A.开放包容、风格单一 B.兼收并蓄、独具特色
C.广泛吸收、全盘照搬 D.保守狭隘、独具一格
B
9. 【初高衔接】早在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王朝时期,一些学者就注重保存和发扬爱琴海地区以及印度的文化。在首都巴格达,不仅有学者专门翻译希腊文、叙利亚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和其他科学著作,而且还对这些著作进行了译注。据此可知( )
A.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B.阿拉伯帝国创造出了领先世界的文化
C.阿拉伯文化对西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作出卓越贡献
D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保存和发扬了东西方地区的文化,对世界文化作出卓越贡献,D选项符合题意;题干仅说明阿拉伯帝国在保存世界文化方面的贡献,没有说明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排除A选项;根据题干不能得出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选项;题干并未体现阿拉伯文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排除C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10. “巴格达城的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C
二、非选择题
11. 阿拉伯帝国形成了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洲、非洲、欧洲的大帝国。在帝国存在的六个多世纪内,产生了瑰丽的阿拉伯文化。《古兰经》经文,十分注意韵脚、节奏、修辞。伊斯兰教信徒天然地要受到阿拉伯语文的教育,这无疑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文的推广。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
哈里发政府自己铸造纯粹伊斯兰货币,对一些尚在使用的外国货币加印《古兰经》经文。商业活动、文化交流与战争,使游牧民族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他们把波斯语、梵语、叙利亚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等的优秀成分,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7世纪初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以“先知”的身份在阿拉伯半岛广泛传教。穆罕默德原是个文盲,但他宣称自己初次奉到的天启却是关于读书、写字的明令。真主对他说:“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伊斯兰教不仅鼓励个人对知识的追求,还明确地向学者提出教学的任务。《古兰经》中说:“不传授知识而学习知识是违反神性的恶魔。”
材料三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国家不到一个世纪,“真主的声音”已传遍欧、亚、非三大洲。伊斯兰远征的胜利,不仅使穆斯林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大批的奴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成为古代文明的受益者和继承者。由于伊斯兰教对异教文化不是简单的否定和野蛮的践踏,所以伊斯兰远征大军后面往往紧随着大批的学者、教师和法学家们。他们在传教的同时,吸收了各地先进的文化,像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这种征服使得阿拉伯教育飞速地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淑华《中古时期
的阿拉伯——伊斯兰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文化的形成过程。
(4分)
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语文的推广;统治者在货币上加印《古兰经》经文,又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翻译并保存了波斯、印度等文明的典籍,在吸收其他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阿拉伯帝国封建教育发达的原因。(4分)
伊斯兰教重视科学文化,鼓励个人追求知识,对学者提出明确的教学任务;阿拉伯帝国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广泛吸收各地先进的文化;伊斯兰教实行文化宽容政策,帝国境内网罗了大量的外来人才。(4分,任答两点即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对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化的影响。(4分)
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使之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4分,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