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综合基础质量监测化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综合基础质量监测化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8 14:4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综合基础质量监测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1—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1-25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6、27小题两个正确答案,选项正确但不全得1分,选项有错误不得分。)
1.哈尔滨的冰雪旅游火爆世界。哈尔滨的特色美食更是刺激着食客的味蕾,留给人们不一样的生活品味。下列美食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秋林面包 B.东北冻梨 C.冰糖葫芦 D.哈尔滨红肠
A.A B.B C.C D.D
2.规范操作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闻气体的气味 B.倾倒液体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稀释浓硫酸
A.A B.B C.C D.D
3.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加热水沸腾 B.石灰水使鲜花变色 C.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 D.二氧化碳溶于
A.A B.B C.C D.D
4.加油站应该贴有的标识是
A. B. C. D.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稀有气体,占总体积的0.96%
B.生铁中含碳,是混合物,钢是纯净物
C.煤、石油和沼气都是化石能源,都不可再生
D.中科院院士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
6.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氮气用于磁悬浮列车 B.金属铜制导线 C.石墨作电极 D.聚氯乙烯做食品袋
A.A B.B C.C D.D
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遇到火灾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该做灯火实验
C.餐具上的油污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清洗效果好
D.用塑料可以代替某些金属材料制造齿轮、汽车零部件
8.下列事实所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酒精溶液不导电 溶液中不含自由移动的粒子
B 铁轨之间要留空隙 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常温下都是气体 物质中含有原子种类相同
D 稀硝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稀硝酸中含有硝酸根离子
A.A B.B C.C D.D
9.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氧化反应
B.水通电分解反应
C.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泼性置换反应
D.溶洞的形成化合反应
10.下列粒子所属元素与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在同一族的是
A. B. C. D.
11.现有质量相同的三种金属粉末X、Y、Z,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稀盐酸中,X不发生反应,Y、Z发生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的是
A. B. C. D.
12.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
A 氯化钾和氯酸钾固体 观察颜色
B 氧化铜和铁粉 通氢气、加热
C 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 加入足量的盐酸
D 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带火星的木条
A.A B.B C.C D.D
13.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时,若将放入水中充分溶解后,得溶液质量为
B.现有时的不饱和溶液,升温可使其转化为该温度下饱和溶液
C.若中混有少量,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D.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溶液大
1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通入点燃
B 氯化镁溶液 稀盐酸 过量的过滤
C 过量的稀盐酸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A.A B.B C.C D.D
15.如图是某补钙药品说明。一个青少年正常情况下每天需要摄入钙。若每天从食物中获取钙,其余吃钙片补充,则每天至少需服用该种钙片的数量是
碳酸钙片 每片含 /每片;每天一次
A.4片 B.2片 C.3片 D.1片
二、非选择题(请根据题意填写空白,28-51小题,共86分)
16.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能被人体吸收转化为血糖,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葡萄糖化学式为 。
(2)高铁车头用到的玻璃钢是应用广泛的 材料(填“复合”或“合成”)。
(3)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倡导低碳生活,说出你在日常生活中符合低碳生活要求的做法 (写出一条即可)。
(4)在反应中,还原剂是 (填化学式)。
(5)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此时需要将灶具的进风口① ;燃烧过程中能量转化为② 。
(6)用墨书写的中国古代字画能长久保存不变色的原因 。
17.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里用废铜屑(假设不含其他金属杂质)制取胆矾。实验流程如下:
(1)图中“A溶液”呈 (填“酸”或“碱”)性,用来洗涤废铜屑表面的油污。
(2)图中“操作1”的名称是 。
(3)向固体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通入氧气并加热,一段时间后,固体完全溶解,得到硫酸铜溶液同时生成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反应后铜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 ;
(4)铜和黄铜的用途都很广泛。制机器零件用黄铜而不用纯铜,是因为黄铜比纯铜_______。
A.密度小,硬度小 B.硬度大,耐腐蚀
18.载人航天器中处理的另一种方法是将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在此变化前后分子种类 ,化学性质改变。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在图1中补充 个甲分子,图2中补充1个丙分子。
(3)该反应中属于氧化物的物质是 。
19.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1)下列实验中采用定量实验方法的是 (填字母),另外两个实验反应时产生的火焰颜色是否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
A.探究燃烧产物 B.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C.探究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 D.探究燃烧的产物
(2)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根据被分散物质的粒子直径大小、状态可将其分为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参照实例完成空白处内容。(填一条即可)
A. 、B. 。
①面粉②氯化钠③蔗糖④豆油⑤汽油⑥大理石粉末
20.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较为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的装置是 ,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是 。
21.图涉及的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及反应。甲是草木灰的有效成分。丙、乙均可与丁反应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铅酸蓄电池中含有丁。(其中“→”表示一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种物质可以反应。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的化学式 。
(2)丙与反应的现象是 。
(3)写出乙与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2.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锌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实验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过程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
(3)样品中金属锌的质量为X,求解X的比例式为 。
(4)样品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为 。
(5)将滤液蒸发掉水,可以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 的不饱和溶液。
23.为除去某海盐(主要成分为NaCl)样品中含有的少量杂质MgCl2,小强向样品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后,过滤。他认为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NaCl,蒸发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而小英对其滤液成分提出了质疑。为此同学们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相关问题。
(1)小强认为滴加NaOH溶液可以除去MgCl2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MgCl2溶液显弱酸性;Mg(OH)2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猜想与假设】
(2)猜想一:溶质只有NaCl
猜想二:溶质有NaCl和MgCl2
猜想三:溶质有NaCl和 。
【实验探究】
(3)甲、乙、丙三个小组同学分别取上述适量滤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组别 甲 乙 丙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无现象 溶液变 色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猜想三正确
【反思交流】
(4)若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均无明显现象,则猜想一正确。若甲组同学的实验现象为 ,则猜想二正确。因此大家认为滴加适量试剂很难把握,小英的质疑是合理的,三种猜想结果都有可能。
(5)同学们经过进一步讨论,设计出一个可以除去NaCl中少量MgCl2的合理方法如下:

在上述设计的方法中,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
试卷第8页,共8页
1.D
【详解】A.秋林面包富含糖类,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东北冻梨富含维生素、糖类,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冰糖葫芦富含维生素,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肉类中富含蛋白质,哈尔滨红肠中含有肉,所以哈尔滨红肠富含蛋白质,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试管没有倾斜、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3.A
【详解】A、加热水沸腾,水发生汽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只发生物理变化,选项正确;
B、石灰水使鲜花变色,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同时,二氧化碳也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4.C
【详解】A、该图标是“易燃气体”标识,加油站无需张贴该标志,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有毒品”标识,加油站无需张贴该标志,不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禁止烟火”标识,加油站必须张贴该标志,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加油站无需张贴该标志,不符合题意,故选C。
5.D
【详解】A、空气中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其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二氧化碳,故错误;
B、生铁和钢中都中含碳,是混合物,故错误;
C、煤、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沼气是可再生的资源,故错误;
D、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正确。
故选:D。
6.D
【详解】A、氮气为超导材料提供低温环境,氮气用于磁悬浮列车,选项正确;
B、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可用作导线,选项正确;
C、石墨具有导电性,则可做电极,选项正确;
D、聚氯乙烯有毒,不可用于食品包装,选项错误。
故选:D。
7.D
【详解】A、发生火灾时,室内的上方有大量的烟尘和有毒的气体,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底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故A正确。
B、久未开启的菜窖可能会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应该做灯火实验测试二氧化碳浓度,故B正确;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对油污的乳化作用,故C正确;
D、塑料硬度不够大,也不导电,故不可用塑料代替某些金属材料制造齿轮、汽车零部件等,故D错误;
故选:D。
8.B
【详解】A、酒精溶液不导电是因为溶液中不含自由移动的粒子,酒精溶液中只有水分子和乙醇分子,选项正确;
B、铁轨之间要留空隙是因为原子间有间隔,且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选项错误;
D、稀硝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稀硝酸中含有氢离子,选项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A不正确;
B、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不正确;
C、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泼性,化学方程式为,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C不正确;
D、溶洞的形成,碳酸钙与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征,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0.B
【分析】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根据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钠元素处于第一主族。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2号元素为氦元素,是稀有气体,处于0族,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3号元素为锂元素,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处于第一主族,故B选项符合题意;
C、在元素周期表中,8号元素为氧元素,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处于第六主族,C选项核外电子数大于核内质子数,所以C是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元素周期表中,17号元素为氯元素,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处于第七主族,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D
【详解】将X、Y、Z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稀盐酸中,X不发生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X排在氢后,Y、Z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且Z反应速率快,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Y、Z排在氢前,且Z比Y活泼,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Y>X,故选:D。
12.B
【详解】A、氯化钾和氯酸钾固体都是白色固体,故区分方法错误;
B、氧化铜通氢气、加热会被还原成红色的铜,而铁粉通氢气、加热不会发生变化,故区分方法正确;
C、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故区分方法错误;
D、呼出的气体和空气中氧气含量都不足以让带火星木条复燃,故现象都是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故区分方法错误;
故选:B。
13.C
【详解】A、据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在t1℃时,KNO3的溶解度是25g,即t1℃时100g水最多溶解硝酸钾25g ,则50g水最多溶解硝酸钾12.5g,所以在t1℃时,若将20gKNO3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溶液质量=12.5g+50g=62.5g。A不正确;
B、据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t2℃时KCl的不饱和溶液,使其转化为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具体方法是,增加氯化钾或恒温蒸发水。B不正确;
C、据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所以若KNO3中混有少量KCl,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C正确;
D、据硝酸钾和氯化钾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2℃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所以t2℃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KCl饱和溶液大,但不知道KNO3溶液是否饱和,所以t2℃时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比KCl溶液大。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14.B
【详解】A、氢气也能在氧气中点燃,会损耗氢气,选项错误;
B、Mg(OH)2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过量的氢氧化镁可以通过过滤除去,选项正确;
C、Na2SO4不与稀盐酸反应,选项错误;
D、锌会与氯化亚铁发生置换反应,选项错误;
故选:B。
15.A
【详解】每片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为:0.5g×50%×=0.1g,由题意可知,需要每天从钙片中补充0.4g的钙元素,所以每天至少需服用该种钙片的数量是:=4,故选A。
16.(1)C6H12O6
(2)复合
(3)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
(4)C
(5) 调大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6)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详解】(1)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故填:C6H12O6;
(2)玻璃钢是由玻璃纤维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故填:复合;
(3)“低碳”是指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具体有多步行、少乘私家车,随手关灯,电脑短时间内不用时及时关机,纸张双面使用,植树造林,课本重复使用等,故填: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
(4)在该反应中,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使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故碳是该反应的还原剂,故填:C;
(5)烹调食物时观察到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炭黑,则需要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料气充分燃烧,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填:调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6)我国古代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故填: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17.(1)碱
(2)过滤
(3) +2
(4)B
【详解】(1)油污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所以洗涤废铜屑表面油污的 A 溶液呈碱性,故填:碱;
(2)“操作 1”将固液进行分离,为过滤操作,故填:过滤;
(3)结合题意和质量守恒定律知,该反应为铜、氧气和稀硫酸受热生成硫酸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后铜元素在硫酸铜中,为+2价,故填:、+2;
(4)制机器零件用黄铜而不用纯铜,是因为黄铜比纯铜硬度大,耐腐蚀,故填:B。
18.(1)改变
(2)3
(3)CO2、H2O
【详解】(1)甲由氢分子构成、乙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丙由水分子构成、丁由甲烷分子构成,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填:改变;
(2)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水和甲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2+CO22H2O+CH4,甲由氢分子构成,则还需要补充3个甲分子,故填:3;
(3)氧化物是指含有两种元素,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则属于氧化物的有CO2和H2O,故填:CO2、H2O。
19.(1) BC 不相同
(2) 悬浊液(或溶液) ①⑥(A处填溶液,此处填②③)
【详解】(1)定量实验:定量实验是指以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描述现象,通常是采用实验、测量等方式,旨在探究和描述现象的量化特征。定性实验:定性实验是指以描述性的方式来研究和描述现象,通常是采用观察、访谈等方式,旨在探究和描述现象的本质和特点。 实验中采用定量实验方法的是BC;
A、探究CH4燃烧产物实验,通过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没有量化特征,故不符合题意;
B、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描述现象有量化的特征,得出固定的量化结论,故符合题意;
C、探究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的实验,描述现象有量化的特征,得出固定的量化结论,故符合题意;
D、探究H2燃烧的产物实验,通过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没有量化特征,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C;
CH4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放热,产生淡蓝色火焰,故填:不相同;
(2)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根据被分散物质的粒子直径大小、状态可将其分为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于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小液滴分散于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①面粉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②氯化钠分散水中形成溶液;
③蔗糖分散于水中形成溶液;
④豆油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⑤汽油分散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⑥大理石粉末分散于水中形成悬浊液。
结合题中所给图可知,A处填:悬浊液;B处填:①⑥。(或A处填:溶液;B处填:②③。)
20.(1)
(2)A
(3) B D 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集满
【详解】(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由于反应物是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故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由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条件是常温,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收集较为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选用的收集装置是D,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21.(1)K2CO3
(2)产生白色沉淀
(3)BaCO3+H2SO4=BaSO4↓+H2O+CO2↑
【分析】草木灰的有效成分是碳酸钾,故甲为碳酸钾;丙、乙均可与丁反应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通常有硫酸钡和氯化银,又由于铅酸蓄电池中含有稀硫酸,丁为稀硫酸,则生成的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应为硫酸钡。丙既可以和盐类物质碳酸钾反应,又可以和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反应,还可以和酸类物质丁反应,所以判断丙为碱类物质,丙又可以和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丙为氢氧化钡。甲可以转化为乙,丁又可以和乙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乙为碳酸钡。
【详解】(1)根据分析,甲为碳酸钾,故填:K2CO3;
(2)根据分析,丙为氢氧化钡,氢氧化钡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水,碳酸钡为白色沉淀,故填:产生白色沉淀;
(3)根据分析,乙为碳酸钡,丁为稀硫酸,碳酸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BaCO3+H2SO4=BaSO4+H2O+CO2。
22.(1)
(2)0.2g
(3)
(4)65%
(5)16.1%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氢气,所以可以求算氢气的质量,根据氢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锌的质量以及稀盐酸的质量分数。进而求算相关的数据。
【详解】(1)上述过程中只有样品中的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氢气的质量为10g+100g-109.8g=0.2g;
(3)由于继续加入100g硫酸,锌恰好完全反应,
设参加反应固体锌的质量为x,
所以样品中金属锌的质量为X,求解X的比例式为:;
(4)由上可求锌的质量=6.5g,故样品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
(5)解:设反应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
反应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答:反应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6.1%
【点睛】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23.(1)
(2)NaOH##氢氧化钠
(3)红
(4)产生白色沉淀
(5)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或)
【详解】(1)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故可除去氯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如果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氯化钠,如果氯化镁过量,则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镁,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故猜想三:溶质有NaCl和NaOH;
(3)结论为猜想三正确,则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现象是溶液变红色;
(4)猜想二正确,则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故甲组同学的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5)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过滤,除去氢氧化镁,可除去氯化镁,但是氢氧化钠过量,滤液中含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可除去氢氧化钠,盐酸具有挥发性,蒸发过程中,氯化氢会挥发出去,从而除去杂质,故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
答案第10页,共10页
答案第9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