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7课《曹刿论战》(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7课《曹刿论战》(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30 17:1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曹刿论战《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一 、简介《左传》二、试译文章1、十年春,齐师伐我。
2、肉食者鄙。
3、又何间焉?
4、小惠未 。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
伐:攻打 鄙:鄙陋,在文中指
目光短浅。间:参与 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指猪、牛、
羊等。加:虚报。
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
福也。
7、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8、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9、既克,公问其故。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虽:即使 可以:可以凭借 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
11、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
作:振作。再:第二次。 测:估计。伏:埋伏 鲁庄公十年,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宫去拜见庄公。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问:“大王您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养身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大家(近臣)。”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人民不会跟从你的。”庄公说:“用来祭神的猪、牛、羊和玉帛,从不敢虚报数目 ,一定对神灵诚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查清,也会按照实情(来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来作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翻译第二段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庄公与他(指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开战。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国的军队击了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现在可以(擂鼓进军)了。”齐国大败。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观察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子前面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说:“打战,是靠勇气的。(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弱了,到了第三次士气就消耗尽了。敌军士气衰竭,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很难推测的,恐怕他们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痕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旗子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翻译第三段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探究性学习(一)2.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①齐师伐我,公将战②肉食着鄙,未能远谋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反映曹刿对统治者的鄙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和深谋远虑。 1 以上这一层,主要讲述什么内容?这一层主要是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探究性学习(二)1 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他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正显示出他的“鄙”。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 “战则请从”这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它有起了什么作用?从这话中,可以表现出曹刿他自动请战的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第一层:概括交待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第二层:曹刿抓紧有利时机决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
※第三层: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胜利。
※本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
※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第二段:鲁与齐战于长勺 ,击溃敌军的经过。探究学习(三)1 本段主要是描述作战时情况,它主要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塑造人物呢?动作描写2 通过这些动作描写塑造了庄公和曹刿两人怎样的形象?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曹刿——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第一层:总说一句指出士兵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第二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击。
①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②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第三层:阐述在战场上,即使处于有利的条件,也要善于从最坏处设想,当敌方强大时,更应如此。
①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②追击开始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③“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第三段:战斗胜利后曹刿向庄公解释说明。探究(四)
我们从曹刿的回答中可以归纳出几条战争取胜的的战术呢?1 选择适当的进攻时机-------避开强敌的锐气,选择在敌疲我强的时机反攻2要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选择适当的追击时机政治远见论战前准备请见——肉食者鄙 何以战——取信于民三、分析人物形象军事才能从战指挥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探望——遂逐军事才能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论战胜原因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
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字词归纳:
(一)、理解古今异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间牺牲狱再可以{古义:两次
今义:重复 {古义:诉讼,案件
今义: 监狱{{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因公死亡古义:可以凭
今义:能够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师傅师 加 {古义:改变,虚夸
今义:增加(二)、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 请试一试: 据斜体字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而竭——殚精竭虑、?精疲力竭
下视其辙 ——南辕北辙、重蹈覆辙 (三).说出下列画线词语的含义:公与之乘小大之狱登轼而望之公将鼓之故克之(1)(2)其乡人曰
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4、补出下列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1)、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2)、必以( )分( )人。
(3)、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
(4)、可以( )一战。
(5)、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6)、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总结全文    文章思考问题,既赞颂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曹刿,也肯定了历来被人们否定为“未能远谋”的鲁庄公。希望同学们辩证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