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 (共2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怜悯是人的天性》课件 (共2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8 15:1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怜悯是人的天性
Pity is human nature
[法]卢梭
这种人类共有的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性首要的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首要的关怀是对自身的关怀,而且,一个人一旦达到了理智的年龄,能够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法时,他就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社会契约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理解本文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3.梳理本文论证结构,分析论证特点。
4.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探究其人文价值。
作者简介——卢梭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1712—1778)
卢梭

写作背景
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写了《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选自这本书。

启蒙运动
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日 积 月 累
课本是我们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们碰到好词好句一定要多读多记多写。
怜悯(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捐弃:抛弃。
mǐn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 )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利益。
hùn
hún

禀性( ):本性。
bǐng
嗜血( ):①特别爱吸血;②用于比喻,形容凶残成性。
shì xuè
无动于( ):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
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汲汲( ):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 ),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厮拼( ):厮杀拼打。
摒弃( ):舍弃。

shì de
bìng

阅读这篇课文,划分部分并总结大意。
初读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第二部分(第2-3段):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初读感知
第三部分(第4段):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第四部分(第5段):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前者强调自爱心 :使人关心自己的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是人性中自私的部分。
后者强调怜悯心:是柔弱和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有的禀性,会厌恶看见同类受苦,对遭受苦难的人感到同情,使人本能地不加害别人,是先于理性存在的天性,是一种美德。
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
①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
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
②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
怎样理解“怜悯是人的天性”?
③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难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也不愿意做坏事。
欧阳修
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作者立场
卢梭的论证风格
破立结合
举例论证
演绎推理
①破立结合。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出时,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
②举例论证。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

③演绎推理:
“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情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他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
卢梭讴歌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所具有的“怜悯心”,但是他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他生活的年代找到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那么,他是何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呢
作者当然不能举出没有失去本性、感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例子,但作者举了“母兽对幼兽的温情”“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等例子,以不具有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动物为例,类比说明“怜悯心”是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和“美德”。
尽管作者以动物为例的论证已经很具有说服力了,但作者并没有放弃以人为例来进行论证,他以《蜜蜂的寓言》中的“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让读者想象和体验其“怜悯心”,接下来更以嗜血成性的苏拉和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为例,进一步阐明“怜悯心”是即使是极其残暴的人也难以彻底泯灭的、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的属性。
因此,尽管作者不能找到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作为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他仍然巧妙地通过提出问题、巧设类比、精心选择人物等方式,对“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做了充分的正面论述。
温 故 知 新
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与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观点相比,二者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