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陆定一
有一支军队,在一年时间里,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是近乎奇迹。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中的“五岭”指的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其中最险峻的是越城岭,也叫老山界。今天我们就追随红军的脚步,走进《老山界》。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代表作品有《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金色的鱼钩》等。
攀谈 峭壁 骨碌 咀嚼 呜咽 督促 灌输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 瑶山 瑶民
越城岭 惊惶 军阀 欺侮 篱笆
闪烁 点缀 蜷缩 矗立 搀扶
伫立
pān tán
qiào bì
gū lu
jǔ jué
wū yè
dū cù
guàn shū
kē zá shuì
hān
zhuō mō
lǐng
jīng huáng
fá
wǔ
lí ba
shuò
zhuì
quán suō
chù
chān fú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八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位于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的老山界。长征胜利不久陆定一就写下了这篇回忆录,记叙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还记得概括故事梗概的答题技巧吗?
红军
翻越老山界
成功
归纳: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
整体感知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以此为线索,默读课文,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如何展开叙述的?
时间 地点 活动
第一天
第二天
下午
山沟
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天色晚了
瑶民家
与瑶民母女攀谈
天黑
山脚
到达山脚登山
走了半天
山路上
露营
半夜里
山路上
醒来又睡着
黎明的时候
山路上
醒来,准备出发
下午两点多
山顶
翻过雷公岩到达山顶
之后
山顶
一口气儿跑下去
方法指导:
对于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线索的文章,在阅读时,先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脉络,就能顺利的概括文章的内容。
我们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知道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路途遥远
山路陡峭
山路狭窄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山峰高耸
老山界:高——陡——险
山路陡峭
翻越老山界的时候,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行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面对这重重困难,红军战士们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睡觉难
行路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英勇无畏,不知疲倦
顽强的意志
英勇的精神
乐观的态度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生动的描写。找出你认为生动的描写,批注并分享。
角度:景物、动作、心理……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写出了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壮观景象,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山势之高,而 “之”字形的火把一直连到天上,体现了山路的曲折和迂回,更是突出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红军战士火热的革命情怀跃然纸上。
“奇观”不仅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壮举,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
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壮观景象
体现了山路的曲折和迂回
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突出山势的险峻,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美景的丰富情感
传神而具有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以“不可捉摸的声响”来写山谷的安静。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衬托出夜之深、之静。
以动衬静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苦难后的愉快,表现了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语言描写,对红军战士的语言和笑声的描写,渲染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心理描写。以多个问句表现出作者矛盾的心理,侧面表现出露宿山腰的危险。
作者前文写到极度危险的露宿环境只能“横着心躺下去”,和后文“酣然入睡”是否矛盾?
不矛盾。“横着心躺下去”表现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死的精神。“酣然入睡”既说明疲惫,又写出了红军战士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赞美红军的精神。作者的讴歌和赞美在文中并未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事件叙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间接表现出来的。这种在叙述、描写或议论中含蓄委婉地渗透人物情感的手法,就是间接抒情。
本课采用间接抒情中“因事缘情”“借景抒情”等写作方式,使得作品的抒情更形象、更含蓄、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体悟。
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章写翻越老山界,却用了大量笔墨写与瑶民攀谈,是否离题?
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照着习惯”“躲” “惊惶的神情”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欺压,每有部队经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而不得不躲起来的残酷现实,写出了他们对军队到来的恐惧心理,为写红军受到人民的欢迎作铺垫。
文章写翻越老山界,却用了大量笔墨写与瑶民攀谈,是否离题?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她说她现在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碎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老百姓。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反映了红军为了人民利益而战斗的宗旨以及善于宣传、发动群众的特点,与前文“躲”形成对比,说明红军深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间接叙述和直接叙述相结合,话语中表达了瑶民渴望摆脱军阀统治的强烈愿望,两个“特别”写出了广西军阀欺压人民的程度之深。
文章写翻越老山界,却用了大量笔墨写与瑶民攀谈,是否离题?
不离题,作者叙述与瑶民攀谈的事情,一方面突出了山路的难行,表明这是真实叙事;另一方面,通过写红军与瑶民的相处,表现了红军对人民的关怀,充分显示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必然能得到人民的支持,这是红军取得胜利、一往无前的根本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小结
一路艰辛,多少烈士抛头颅;一腔热血,青山处处埋忠骨。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们用生命的换来的,同学们,请用一句最真诚的赞美,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