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6课《过秦论》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30 19:05:45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过秦论贾 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原文:译文: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互相援助,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这四位封君,都见事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爱惜人民,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遗留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做帝王的基业。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变小变弱了,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是不可相提并论的。然而秦凭借着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过秦论》
翻译检测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译: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译: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译: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6、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8、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译: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译: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课件48张PPT。过秦论贾 谊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解析:
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欲抑先扬手法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同时它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借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 “不问苍生问鬼神” ;实是揭露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33岁抑郁而死。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一、作者简介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提示: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贾谊贾谊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二、创作背景与目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但由于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三、题解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 ,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思考题一、
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留给后人的思考是深远的,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和热门话题。不知有多少人,写过多少文章。
我们刚刚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它的核心是“ ” 贾 谊的《过秦论》文章的核心思想是“ ” 。
为国者无使为积戚之所劫哉。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为表达这个观点的,全文又是怎么写的。字音
单音:
腴(yú) 轸(zhěn) 镞(cù)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o) 俯首颈系(xì)
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中人(zhōng)
墨翟(dí) 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xié)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异读
1、破音异读
前人又叫“读破”、“破音”。他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用法。如“王”、“骑”、“衣”等。
2、通假异读
就是指甲字通假为乙字,即读乙字的音。“从”、“景”等。
3、古音异读
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就有固定性,读时仍读保留下来的古音。如“会稽”、“燕”、“召”、“乐”、“翟”等。
《过秦论》
内容结构一、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1-4)
二、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5)兴 亡崛起(1)
发展(2)
极盛(3)(4)思考题二、《过秦论》全文 内容结构是怎样的?请先画出全文五个自然段的最大结构层次,再概括每段段意。按照先叙史实后作分析的写法,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前230年前228年前227年前223年前221年前222年秦始皇灭六国时间表秦始皇于
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
公元前227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
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
公元前222年,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崛起地理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政策内……;外……成功拱手而取雄心思考题三、作者在“崛起”段是如何分层次论述的。发 展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
宰割、分裂

反 衬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
请服,请朝思考题四、作者在“发 展”段是如何分层次论述的,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极盛前期:奋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却匈奴
思考题五、作者在“极盛”段是如何分三层论述的?
后期:焚百家,杀豪杰,弱人民,严控制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灭亡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出身氓隶之人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数百疲敝
武器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思考题六、作者在“灭亡”段是如何分三层论述的,其中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对比析因秦陈涉秦朝
功业相反国力,天下非小弱
地利,崤函自若也地位非尊,武器非銛
兵力非抗,战术非及秦国致万乘势,百又余年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成败异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题七、作者在“析因”段中既可认为从四个方面,又可认为从二个方面阐述,你是如何看的? 总结全文秦创业——雄心勃勃秦日盛——所向披靡秦统一——势如破竹秦灭亡——一败涂地秦教训——
不施仁政
攻守势异(叙事)(议论)论据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总结全文秦创业——雄心勃勃秦日盛——所向披靡秦统一——势如破竹秦灭亡——一败涂地秦教训——
不施仁政(叙事)(议论)论据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题八、归纳本文艺术特点
1.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
前用四段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2.用叙事来说理。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3.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通篇都采用铺张和夸大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既有排比又有对仗,所谓“铺张扬厉”,气势自然就充沛了,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有说服力。
4.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
(2)秦与六国的对比;(3)秦与陈涉的对比;(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过秦论》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约从离衡
合从缔交
倔起阡陌之中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通“横”,离间六国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通“纵”,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计策 通“崛”,突出 通“影”,影子通“又” ,整数字后加小数所用二. 古今异义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黄河以西一带 今:河的西面
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 三、一词多义: 追亡逐北
北 北收要害之郡
将军战河北
名词 败逃的人
名词作状语 向北
名词 北方 因力乘便
因 因遗策
虎因喜,计之曰
介词 趁着
动词 沿袭
介词 因此 以致天下之士
致 致万乘之势
而致千里动词 招纳
动词 达到
动词 到达 延及孝文王
延 秦人开关延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 延续
动词 引进
动词 邀请 因遗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策名词 策略
名词 鞭子 会盟而谋弱秦
弱 弱国入朝
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削弱
形容词 弱小
形容词 年少四、译句例举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连词,在这(情况),相当于“因而” “之”,助词,的.
译文: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3)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动词,订立盟约.文言中,当用“而”把动词(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
弱:使动用法,使……弱。
译文:(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
4)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败兵. 北: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追”和“逐”为互文,“亡”和“北”为互文. 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臣:可靠的大臣.陈:陈列,布置. 利兵:锐利的兵器.
而谁何:即“其谁奈之何”,也就是“那(阵势)有谁敢惹他”.
译文: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为:当作. 云:作“集”的状语,应译为“像云一样”. 景:像影子一样.
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7)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
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过秦论》词法句法一课一整理
一、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
1.合从缔交
2.百越之臣俛系颈
3.倔起阡陌之中
4.赢粮而景从
5.鉏耰棘矜
6.外连横而斗诸侯
7.甿隶之人
8.百有余年矣
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0.孝公既没 二、写出下带线字的古今义
1.当是时也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九国之师
4.流血漂橹
5.以为桂林象郡
6.铸以为金人十二
7.赢粮而景从
8.山东豪俊遂并起三、指出词类活用词并释义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天下云集响应
3.赢粮而景从
4.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5.南取汉中
6.争割地而赂秦
7.履至尊而制六合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0.将数百之众
11.序八卅而朝同列
12.尊贤而重士
1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4.外连衡而斗诸侯
15.呑二周而亡诸侯
16.却匈奴七百余里
17.会盟而谋弱秦
18.以愚黔首
四、解释下列一字多义词
1.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追亡逐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制:吴起、孙膑……之伦制其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履至尊而制六合
3.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4.度:内立法度;与陈涉度长絜大
5.遗:因遗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6.弱:会盟而谋弱秦;弱国入朝7.约: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
8.兵:赵奢之伦制其兵;收天下之兵; 行军用兵之道
9.及:延及孝文王、庄襄王;才能不及中人
10举:包举宇内;西举汉中
11.因:因遗策;因利乘便;因河为池
12.朝:弱国入朝;序八卅而朝同列
13.延:秦人开关延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14.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宽厚而爱人
15.之: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商君佐之; 有苏秦、杜赫之属;聚之咸阳
16.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致天下之士; 尝以十倍之地;以六合为家
17.于:余威震于殊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五、解释下列划线字
1.叩关而攻秦
2.逡巡而不敢进
3.奋六世之余烈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余威震于殊俗
6.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7.赢粮而景从
8.谪戍之众
9.度长絜大
10.比权量力
11.序八州而朝同列
12.七庙隳六、写出下列句子各属何句式
l.为天下笑者,何也
2.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3.聚之咸阳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
5.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6.蹑足行伍之间
7.铸以为金人十二
8.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 秦 论》答案
一、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
1.从:通“纵”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计策2.俛:通“俯”低下 3.倔:“崛”突出4.景:“影”影子5.鉏:同“锄”,棘:通“戟” 6.横:“衡”离间六国,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7.甿:“氓”古指农村居民8.有:通“又”整数字后加小数所用 9.弊:通“敝”破敝10.没:通“殁”死去
二、写出下带线字的古今义
1.是:这,此3.师:军队4.橹:盾5.以为:把……当作6.以为把……做成7.赢:担8.山东:殽山以东
三、指出词类活用词并释义
1.席,包,囊:名作状,分别为象席子,象包袱,象布袋2.云:名作状,象云3.景:名作状,象影子4.内,外:名作状,在内,对外5.南:名作状,向南6.争:动作状,争着7.履:名作动,登上8.帝王:称帝,称王9.瓮、绳:名作状用瓮、用绳子;牖、枢:名作动,做窗、做门户10.将:名作动,率领11.朝:使动……朝拜12.尊、重:形作动,尊敬、看重13.弱:形作动,变弱14.斗:使动,使……相斗15.亡:使动,使……灭亡16.却:使……退却17.弱:使……削弱18.愚:使动,使……愚笨
四、解释下列一字多义词
1.亡:丢失;逃亡的军队;使动,使……灭亡 2.制:统率,制服,统治3.固:坚固;牢牢 4.度:制度;量长短5.遗:遗留;丢失6.弱:削弱;弱小7.约:订约;盟约8.兵:军队;兵器;军队
9.及:到;及得上10举:拿走,攻取11.因:沿袭;趁着;凭借12.朝:朝廷;朝拜 13.延:延敌;延请(抗击)14.爱:吝惜;爱护15.之:定语后置标志,助词;代秦王;这,代词;到,动词16.以:来,连词;用来,介词;用,介词;把,介词17.于:到,介词;比,介词
五、解释下列划线字
1.叩:攻打2.逡巡:有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3.奋:振兴、发展4.信:可靠,陈:排阵 5.殊:不同6.木:树,揭:举7.赢:担8戍:戍兵 9.絜:衡量10.比:较量11.序:招致
六、写出下列句子各属何句式
l.被动2.省主语3.省介词“于”4.介宾短语后置 5.省介宾“之” 6.省介词“于”7.定语后置句8.判断句 《过秦记》、《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表 以图表比较《过秦记》《六国论》《阿房宫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