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诗两首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让学生大致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布置学生课前观察初春的柳树,收集有关《咏柳》和《春日》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歌唱《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咏柳》。
2全班齐读课题。
3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赞美柳树的意思。)
4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
(板书:贺知章)
师: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根据收集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还读过他的哪首古诗?
(提示:《回乡偶书》)
5(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6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出示诗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5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6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7全班齐读。
(过渡)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三、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碧玉”是什么?“妆”怎么理解?“丝绦”指什么?“似”是什么意思?
4说说句意。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妆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这把剪刀啊!)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大致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
(树高、枝多、叶绿、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四、交流朗读,体会课文比喻句的精妙
1交流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叶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学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后两句用设问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五、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然后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乐诵读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六、拓展延伸,感悟春天的美
1春风剪出了这么美的细叶,还剪出了什么?
(示例:嫩嫩的草,各色鲜艳的花……)
2诗人用这么美的诗句赞美柳树,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2回顾学法。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己试着读全诗,再抽读。
2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
3学生再进行反复朗读,要注意读正确,读流利。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齐读《春日》。
5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6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胜日: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7思考: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8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9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10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三、四句。
(1)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2)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白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3)指导朗读三、四句,说说体会,引导学生理解包含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1学习了《春日》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想?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诗,独立思考。
3说一说,读一读。
4师生共同交流。
提示:感悟到“春风”是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源头的道理。
五、指导朗读、背诵
六、小结
《春日》这首诗是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对春天到来的欢喜。
七、延伸拓展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兴趣,体会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才不会满足于仅仅当一个听众,会更自主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所以整节课大部分时间教师都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