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下《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一、深情导入,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松花江上》,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音乐结束后,师导入。)
师: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却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听读课文,述说感受
师: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读时请勾画出生字词,注意老师朗读时的语气、语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生认真听读课文,不时圈点勾画。)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后,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说说你的感受。
生1:很震撼,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生2: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当。
生3:感觉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好像是一口气写完的。
生4:我能感觉到文章写得很好,但有些句子我却不能理解它的含义。
师:好的,你很坦诚,请标出不理解的语句,希望在下面的学习中你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同学们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生自由朗读课文,很快找出文章中共有两处描写故乡土地的文字。)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下面请男生读第1节中的“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女生读第2节中的“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思考刚才的问题,然后交流。
(生边读边在书上加注。师巡视。)
生1: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 “红布似的高梁”、 “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绚丽多姿的故乡,令人喜爱。
生2:这种美丽还表现在“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师:补充得好!
生3: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那“黑色的土地”、那“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那“带着赤色的足金”,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师:这种富饶还表现在“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还有其他特征吗?
生4: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生5:这还是一方奇怪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作者的故乡真是太奇怪了!(众生笑。)师:是啊,这是身处江南水乡的你们无法想象的!
生6:老师,我想纠正一下刚才同学的说法,我认为“奇怪”用得不恰当,应该用“神奇”,因为作者写“狐仙姑的谰语”和“原野上的狂风”主要还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神奇特点,表现故乡的土地充满神秘感。(众生鼓掌。)师:说得很好,继续。
生7:这是一方生机勃勃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着。
生8:这还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师:这真是一幅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图啊!读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自然会浮现出作者那美丽、丰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下面,我们以第1节中关于故乡土地的描写为例,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生9: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土地的热爱和赞美。
生10: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
生11:应该用带着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来朗读。
师:这几位同学把握得很好,突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赞美和思念之情。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12:我感觉应该用一种神秘的语气来读,来表现东北土地的不同一般。(众生笑。)
师:同学们都笑了,我想他们不理解你所说的“神秘”语气。请给我们演示一下好吗?
(众生鼓掌。生12朗读。)
师:噢,老师明白了,你所说的“神秘”语气就是要用深沉、缓慢的语气读。那么,该段文字都用这种语气来读吗?
生13:我感觉这段文字应该读出不同的层次。有的地方需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
师:请你为我们示范一下好吗?
(生13有感情地朗读。众生鼓掌。)
师:你对该段文字感情把握得很好,请你为同学们起个头,一齐把这段文字朗读一遍。
(生齐读,读得很投入。)
师:那么,作者面对这一方美丽、丰饶、充满活力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呢?
(生很快找出誓言部分,师要求齐读,生读得声音洪亮。)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同学们朗读得很认真。接下来,请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此时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他的感情就如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这种情感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
生(众):泛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谁来说说“泛滥”本义指什么意思?
(投影展示课文中有“泛滥”词语的句子。)
生1:“泛滥”好像一般表示洪水很大,不可阻挡。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 “泛滥”本义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含有贬义色彩。那么文中用于哪一方面呢?
生(众):作者的热情!
师:如果把“泛滥”改成“澎湃”或“涌动”好不好?为什么?
生2:不好, “澎湃”或“涌动”用词太一般了,不显眼。
生3:“泛滥”给读者一种形象化的感受,句中写出作者对故乡的感情如同决堤之水不可遏止,四下放纵奔流。
师:这样写,使作者的心情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这是贬词褒用。请同学们齐读投影上的语句。
(生齐读,读得很投入。)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的情感是如何“泛滥”的。(生笑。)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泛滥情感的语句,先在小组内自读,然后说说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生热情高涨地朗读,读得很投入。师巡视。)
师:下面请各小组代表进行交流。
生4:“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句话作为文章开头,直抒胸臆, “无时无刻不”反复运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
师:“直抒胸臆”用得好!老师想问你, “炽痛”是什么意思?
生4:热烈而深切。(书下注释。)
生5:我感觉注释不太准确。
师:敢于挑战书上的注释,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5:我认为书下注释不全面。“炽”是热烈、深切的意思,而“痛”有悲痛、悲伤的意思。
师(追问):作者悲痛什么呢?
生6(急切地):作者无比地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内心当然是“痛”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继续。
生7:“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必须”、 “不可阻止”、 “不能选择”等词语语气坚定,不容置疑,表达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坚定决心。
师:你的朗读也体现了坚定的决心!
生8:这种坚定决心还表现在“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生用坚定动情的语气读。)
生9:“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的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这句话写出了我渴望回归故乡的急切心情。
生10:“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我似乎感到作者和作者故乡的土地已经完全融合了……
师:同学们读得太精彩了!那么,作者的“泛滥”情感主要包含哪些呢?
生11:思念家乡。
生12:热爱、赞美故乡。
生13: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师:同学们归纳得比较全面,但还有一种情感没有说出来。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14:老师,下面这句话中“呻吟”这个词用得很“刺眼”。“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师:为什么说它“刺眼”呢?
生15:整段文字把故乡写得那么美丽、那么丰饶,可是“白桦树”却“在原野上呻吟”。
师:如何理解“呻吟”这个词?谁来说说看?
生16:“呻吟”这个词写出作者心中美丽丰饶的故乡,在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下,已经面目全非,今非昔比了。
生17:简单地说,连“树”都“呻吟”了,更何况“东北人民”呢?
师:正所谓,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那么“呻吟”这个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18: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师:你分析得很准确。其实在第二部分中,有一个词也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它就是“埋葬”。
(投影展示课文中有“埋葬”词语的句子。)
师:是啊,凡是经历过那段悲惨岁月的人,对那段屈辱的历史都会刻骨铭心的。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在那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到底干了些什么呢?
(投影在哀惋的背景音乐中展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图片。生看得很专注,从其面部表情可感到其心灵受到震撼。)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作者的家乡是如此地美丽、丰饶,令人难忘,不能割舍。可是现在,土地上却充满着蹂躏,充满着掠夺,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美丽和丰饶已成为过去,神奇和活力也只能留在脑中。面对这块厚重的黑土地,作者的誓言表达了哪些决心呢?
(生再次朗读誓言部分。)
师:好了,哪位同学先来交流你的发现?
生1: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师:你的回答也很“急切”,好,继续来。
生2:“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说明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
(读得较随意,没有读出情感。)
生3:老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但没有读出作者“决心”的语气。
师:哦,说说你的看法。
生3:这一句朗读时要注意读出重音,如“必定”、 “必须”等词要重读,两个感叹句朗读时要感情饱满,读出气势。
师:有道理,两个感叹句表现故乡由解放到站立的变化,朗读时语调要不断上扬,体现作者的情感。
(师范读,生热烈鼓掌。)
生4:“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说明作者为了解放故乡,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
师:是啊,读这一句,让我想起了陆游的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一个爱国者对收复故土的一腔热情啊!接下来,请看投影上的一段话。一起读起来——
生(齐读):“眷念乡土,这是人类共通性的情感,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带上了强烈的爱国色彩。”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誓言,要读出的不仅仅是作者,而是我、我们、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对故乡、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发出的铮铮誓言!
(生正襟危坐,齐声朗读。)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请每位同学写一句与爱国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生动笔写。)
师:好了,老师来欣赏一下你们的座右铭。哪位同学先来?
生1:我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文天祥的这颗为国尽忠的“丹心”和端木蕻良对故乡的炽痛之情永远激励着我!
师:说得太好了!好,继续。
生2:我的座右铭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表达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凛然浩气,它一直激励着每一个爱国者。
师:这两句诗很大气,很适合你这样的男子汉!
生3:我选的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想,作为一个爱国者,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说得好!
生4:我想用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座右铭。尽管祖国在黑暗中,仍要执著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奉献着自己青春的热血。这是对祖国何等坚贞、热烈的爱啊。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句。这是鲁迅《自题小像》中的名句,它是鲁迅先生毕生奋斗的旗帜。
生5(动情朗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全体鼓掌。)这是于佑任的《望大陆》诗,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故乡,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盼统一的深情。每次读这首诗,我都被他的爱国真情所打动。(生再次鼓掌。)
师:谢谢你的精彩发言!温家宝总理曾在中外记者会上吟诵此诗,这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这首诗的爱国情感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气氛热烈,还有学生举手。)
师(结束语):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任重而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最后,老师把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中部分语句送给同学们,愿你们铭记在心。
(生齐读投影文字。)“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在阅读教学中寻找与文本对话的支点
刘宏业
教学《土地的誓言》,最大的难点是学生不能真正把握作者对故乡的那一份炽热感情。如何寻找一个与文本对话的支点, “撬动”整个文本,将学生带进作家的情感世界,是我备课时一直思索的问题。
抓住“泛滥”一词,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按照教学惯例,我在课前先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学生问题主要有四类:
1.词语含义。如“炽痛”、 “泛滥”、 “呻吟”、 “埋藏”等,共有11位同学对“泛滥”一词提出疑问。
2.句子含义。特别是第一部分结尾和誓言部分有关语句的含义,学生提得最多。
3.写作手法。有学生提出作者写故乡为什么要列举那么多东西?
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称呼为何时而用“她”,时而用“你”。有几位细心的学生还发现文章第二部分作者感情好像“降温”了,而到“誓言”部分又“升温”,问这是为什么……
4.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很多学生问,作者在文中到底表达了哪些情感?写这篇文章意图何在?
令我高兴的是,学生的问题恰是我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在对问题进行梳理时,我绞尽脑汁:用什么方法让这些问题一线串珠,巧妙地得到解决呢?经过无数次的“山重水复”,我终于发现:学生的一切问题,都是“泛滥”惹的“祸”!
作者情感的“泛滥”,集中表现在情感的复杂上,有对故土的无比热爱思念之情;有渴望回归故乡的急切之情;有愿为故乡解放而奋斗的献身之情;还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之情和对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无比憎恨之情……所有这些情感,像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这种情感,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哀惋舒缓。
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情感宣泄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和悲愤。难怪学生对这些蕴含复杂情感的句子特别关注却又难以理解。以“泛滥”作为与文本对话的支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省却诸多繁文缛节,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这种泛滥的情感一旦化为文字,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言传,提醒教师不能强行把作者复杂的情感塞给学生,那是违背阅读教学规律的!不可言传,不代表“不能传”,教师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文本,体味作者的复杂情感。怎么办?让朗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于是,在教学中我以“泛滥”为分析文本的支点,将朗读作为品析的主线,层层推进,带领学生进入到文章语言文字中。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顺畅,学生也在环环相扣、一线串珠的教学设计中作出精彩的回答。
此外,我从文章标题“土地的誓言”入手,作为整体感知文本的支点。主要设计两个主问题:一是围绕“土地”设问:作者的故乡是怎样的一方土地?表现在哪里?二是围绕“誓言”设问:面对这一方土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这两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初读感知的教学任务。
对誓言部分的理解,是教学时容易忽略的。其实,誓言部分大有嚼头,它恰是作者“泛滥”情感的总爆发!绝不是简单读一读就能理解的。为此,我将故土之思与家国之痛、民族之爱联系起来,寻找到爱国主义这一拓展支点,通过理解誓言内容,指导誓言读法,揣摩誓言情感等方法启发学生边读边思,逐步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最后用写座右铭的形式,用爱国主义滋润学生的心田,将爱国这一内涵拓展深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费尽思量,寻找一个能“撬动”课文的恰合文本研读的支点,这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