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三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开学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图为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胰岛素、血红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肾小囊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自身代谢和血浆
C. 肾小管中葡萄糖重吸收回毛细血管依靠协助扩散来完成
D.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B
【解析】
【分析】1、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浆中的成分有血浆蛋白、尿素、氧气、二氧化碳、激素、无机盐等多种物质。
2、题图表示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大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尿酸会滤过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并在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回血液,氧气和养料被肾脏组织细胞吸收,所以含量会减少;而尿素、尿酸却全部留在了尿液中。
【详解】A、神经递质和胰岛素是调节物质,神经递质、胰岛素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是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由图可知,肾小囊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中的水可来自血浆,其自身代谢也可以产生水进入内环境(组织液),B正确;
C、肾小管中葡萄糖重吸收回毛细血管是低浓度到高浓度,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C错误;
D、血浆渗透压降低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均可以导致组织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进入肾小管,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B。
2. 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传出神经,c为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
B. 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
C. 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
D. 牵涉痛属于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c均为传入神经,b位于神经中枢。
【详解】A、a和c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错误;
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
C、皮肤或内脏产生的兴奋都可以传到b,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是内脏产生的兴奋传至b,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C正确;
D、痛觉的产生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C。
3. 胰岛素在维持血糖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IR 表示胰岛素受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人体空腹血糖的含量稳定在3.9~6. 1m mol/L
B. 图示中,当血糖升高时胰岛 B细胞可接受3 种刺激,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C. ③与IR 结合后,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
D. 若②与肝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会引发糖尿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
【详解】A、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的含量是一个动态平衡,稳定在3.9~6.1mmol/L,A正确;
B、由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接受的刺激有葡萄糖、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②等,使胰岛素分泌增加,B正确;
C、图中③胰岛素与IR 结合后,可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和细胞膜融合,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C正确;
D、胰高血糖素②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不能升高血糖,不会引发糖尿病,D错误。
故选D。
4.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随病情发展许多患者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即桥本氏甲减,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免疫学上,该病被称为“自身免疫病”
B. 激素A 与激素 B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C. 细胞甲是由体内 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
D. 该患者体内激素 B的含量会低于患病前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和题图可知: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自身免疫病。患者最终表现为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激素A)减少,对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患者的体内将会检测到较高水平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
【详解】A、由题意可知,患者体内出现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即抗体可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细胞受损,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由图可知,激素A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B错误;
C、细胞甲能分泌抗体,是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形成,C错误;
D、桥本氏甲减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对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患者的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升高,D错误。
故选A。
5. 腺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由我国科学家研发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Ad5-nCoV)是把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构建到腺病毒基因组中,当腺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时候,其携带的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也进入到宿主细胞,在细胞质中合成S蛋白,由S蛋白激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编码S蛋白的基因是以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RNA为模板逆转录获得的
B. 疫苗进入机体后,某些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C. 接种后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
D. 重组疫苗只需注射一针即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的原因是重组腺病毒在人体细胞中持续表达抗原,反复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疫苗失去了致病性,但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
【详解】A、腺病毒为双链DNA,编码新冠病毒的S蛋白质基因需要逆转成DNA在整合到腺病毒中,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需要逆转录成DNA才能整合,因此编码S蛋白的基因是以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RNA为模板逆转录获得的,A正确;
B、疫苗进入机体后,会促进某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如B细胞,使B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B正确;
C、腺病毒携带S蛋白的基因进入宿主细胞内,也会引起细胞免疫,C错误;
D、重组疫苗将编码抗原的基因导入后,则会在人体细胞中持续表达抗原,反复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因此只需注射一针即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D正确。
故选C。
6.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来探究单侧光和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图甲①②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植株的生长与单侧光的关系
B. 若图甲④装置中茎的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为g,则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m小于c
C. 如果将整个④装置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一段时间后该植物的茎向窗口弯曲生长
D. 若图甲①装置中植物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位于m与2m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①植株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②植株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③植株直立生长;④植株向光生长。图乙表示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曲线,体现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
【详解】A、单侧光会影响植株的生长,但由于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背重力性,即重力也会影响植株的生长,故图甲用①②两个装置进行实验不能了解植株的生长与单侧光的关系,A错误;
B、若图甲④中茎的背光侧的浓度为g,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则向光侧浓度可能在0-g之间,B错误;
C、如果将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不受离心力影响),光只能从窗口处照射进来,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更快,所以,一段时间后该植物的茎向窗口弯曲生长,C正确;
D、若图甲①装置中植物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根近地侧生长受抑制,故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c,D错误。
故选C。
7. 植物开花与光周期有关,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菊花顶部花芽附近的叶片去掉,并对顶部花芽和下部的叶片作以下4组不同处理,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菊花的开花从根本上看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菊花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顶部花芽
C. 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国庆前可以通过缩短光照时间使菊花提早开放
D.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之一是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顶部花芽还是下部叶片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周期和光周期处理部位,因变量是植物是否开花,实验结果显示,用短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无论用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处理菊花顶部花芽,均开花,而用长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无论用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处理菊花顶部花芽,均不开花,据此可知叶片是感受光周期的部位。
【详解】A、植物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看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菊花的开花亦是如此,A正确;
B、从图中可知,无论是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处理顶部,只要用短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植物都开花,说明菊花开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植物体的下部叶片,B错误;
C、由图中实验结果可以推知,菊花是短日照植物,要使其提前开花,应该缩短光照时间,C正确;
D、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周期和光周期处理部位,因变量是植物是否开花,据此可知,本实验探究的是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顶部的花芽还是下部的叶片,D正确。
故选B。
8. 图1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另一个种群中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t2~t3时期与图2中a~b时期种群年龄结构都是衰退型
B. 图2中a、c时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 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对应t2和d
D. 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形增长和“J”形增长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
分析图2: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λ>1,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详解】A、图1中t1~t2时期,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少,但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2中a~b时期,λ<1,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该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
B、图2中a、c时期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B正确;
C、 图1中K值出现的时间是t2,图2中K值无法判断,C错误;
D、图1表示种群的“S”形曲线,图2种群数量先不变,接着减少再增加,不能用“J”形增长表示,D错误。
故选B。
9. 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海岸线岩石上共同生活的两种藤壶(节肢动物)。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退潮时经常暴露在空气中;寒仿藤壶生活在深水区,退潮时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将寒仿藤壶人为移除,星光小藤壶能够很快占领深水区;但将星光小藤壶移除后,寒仿藤壶不能在浅水区生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研究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 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是与寒仿藤壶种间竞争的结果
C. 寒仿藤壶不能生活在浅水区的限制因素是星光小藤壶
D. 星光小藤壶和寒仿藤壶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二者的种间竞争越激烈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详解】A、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包括它占据的位置、资源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研究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
B、两物种争夺资源和空间的关系是竞争,寒仿藤壶生活在深水区,星光小藤壶可以生活在深水区和浅水区,而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是与寒仿藤壶竞争的结果,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将星光小藤壶移除后,寒仿藤壶仍不能在浅水区生活,故寒仿藤壶不能生活在浅水区的限制因素不是星光小藤壶,C错误;
D、星光小藤壶和寒仿藤壶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对于环境等资源的竞争越激烈,D正确。
故选C。
10. 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 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以残余鲸尸为栖居环境,啃食尸体, 吃骨虫弗兰克普莱斯和吃骨虫罗宾普鲁姆斯是两种新发现的蠕虫,起初科学家只 观察到了雌虫,后来发现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化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并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鲸落中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吃骨虫弗兰克普莱斯和吃骨虫罗宾普鲁姆斯的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一种寄生现象
C. 厌氧细菌和硫化细菌直接或间接依赖骨头中的有机物生存,均属于异养型生物
D. 硫化细菌、蠕虫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A、结合题意“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组成的群落中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
B、寄生是指不同物种间的关系,而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同一物种雌雄个体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寄生,B错误;
C、据题干信息“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可知,该生物可以自己合成有机物,故也属于生产者,C错误;
D、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内所有生物的总称,硫化细菌、蠕虫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D。
11. 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利用生态学原理防虫治虫的记载。东汉王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乾暴,投干燥器,则虫不生”。明代霍韬曾说,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虫,食谷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且鸭不为害农稻。清末的《蒲折县乡土志》载有:“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
B. “烈日乾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C. 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
D. 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均可“能啖焉”且“不为害农稻”
【答案】A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种群数量增长快,A正确;
B、“烈日乾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光照的制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避免虫害的爆发,应在K/2之前防止蝗虫,C错误;
D、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能啖焉”,但不一定“不为害农稻”,D错误。
故选A。
12. 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级,三者数量变化曲线(不都是消费者)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摄入的饲料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现有生物拥有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
B. 图1中丙、乙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 图2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a3+d1、b2+d2
D. 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1、圈1为种间关系捕食关系,甲的数量最多,应是生产者,根据先增加先减少的规律判断乙为被捕食者,则丙为捕食者。故 判断出食物关系甲→乙→丙。
2、图2中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化学能,即a1+a2+a3+d1+d2,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为(a2+d1),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b3+d2),其中a2、 b3为分别为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A错误;
B、据图1可知,甲为生产者,根据乙、丙之间先升先降的为被捕食者,所以食物链为甲→乙→丙,乙为第二营养级,丙为第三营养级,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错误;
C、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由于d1和d2为摄入的饲料量,因此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d1,同理,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2+d2,C正确;
D、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a1+a2+a3)×100%,D错误。
二、多选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全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错选不得分)
13. 科研人员刺激蛙腓肠肌坐骨神经得到如图结果,图1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上不同位置的膜电位,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位置由于钠、钾离子流动而产生的跨膜电流,内向电流是指阳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
B. 图1中③处膜电流对应图2中的B点
C. 图2中DE段钾离子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D. 图1中④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大于对K+的通透性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为钠离子内流;外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内向膜外流动,为钾离子外流。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A、由图1可知,①处为静息电位的恢复,因此可判断该处由兴奋状态变为未兴奋状态,可推测兴奋传导的方向是从左向右,A正确;
B、图1中③处为动作电位的峰值,下一时刻即将进行钾离子外流,即外向电流,因此③对应的应为D点,B错误;
C、图2中DE段为外向电流,钾离子外流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④处为产生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因此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大于对K+的通透性,D正确。
故选ACD。
14. 尿崩症是指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和肾性尿崩症(肾脏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疾病的统称。如图表示正常人和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B. 图中曲线Ⅲ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曲线Ⅱ代表肾性尿崩症患者
C. 肾性尿崩症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要高
D. 使用抗利尿激素人工合成类似物治疗,可缓解图中Ⅱ患者的病症
【答案】ACD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中枢性尿崩症形成的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其尿液渗透压较低,若注射抗利尿激素会导致其尿液的渗透压升高,因此图中曲线Ⅱ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肾性尿崩症(肾脏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出现障碍,注射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故曲线Ⅲ代表肾性尿崩症患者,B错误;
C、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受体,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C正确;
D、使用抗利尿激素人工合成类似物治疗,可缓解图中Ⅱ患者(Ⅱ患者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导致的中枢性尿崩症)的病症,D正确。
故选ACD。
15. 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中CK、A、B、C、D表示土丘密度不同的5个区域(“·”表示土丘)。图2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BCD四个区域土丘密度的不同体现了鼢鼠种群水平结构的镶嵌分布
B. 土丘经过6年的恢复增加了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C. 草甸中鼢鼠数量较多时,恢复后植物丰富度也较高,可能与其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有关
D. 由题可知,过度捕杀鼢鼠会使群落丰富度下降,不利于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详解】A、ABCD四个区域土丘密度的不同体现了鼢鼠种群的空间分布为随机分布,水平结构是针对群落而言的,A错误;
B、裸露土丘的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因为该条件下有土壤条件,B正确;
C、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草甸中高原鼢鼠数量越多,恢复后植物丰富度越高,但超过C密度值后,植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可能与其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有关,C正确;
D、调查结果显示,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彻底消灭鼢鼠会使植物丰富度下降,进而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不利于提高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CD。
16. 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碳量 生产者活生物量(g/m2) 死有机质(g/m2) 土壤有机质(g/m2) 净初级生产量(g/m2) 异养呼吸(g/m2·年)
老龄 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 1460 3240 4310 360 390
(注:净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A. 西黄松老龄群落每平方米有91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
B. 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量大于老龄群落
C. 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西黄松幼龄群落净初级生产量大于零,因此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答案】ACD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表格表示的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的结果,生产者活生物量老龄远远大于幼龄,其他的四个指标差距较小。
【详解】A、通过表格可知,西黄松老龄群落每平方米有47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生长、发育、繁殖,A错误;
B、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量(360/1470)大于老龄群落(470/12730),B正确;
C、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
D、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净初级生产量(360)<异养呼吸(390),即流入生物群落的碳少于释放的碳的量,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D错误。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下图1表示多个神经元间的联系及记录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波器,图2表示示波器记录的相关实验的波形(阈电位是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神经元A、B、C轴突末端膨大形成__________,与神经元D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突触;髓鞘由_____________细胞参与构成。
(2)已知图1中示波器的一个微电极放在细胞膜的外侧,若要检测神经元D的静息电位,则另一个微电极应放在细胞膜_________侧;按照该方法放好电极,相同强度电刺激后记录下图2所示波形I、Ⅱ、Ⅲ,产生波形I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根据波形Ⅲ判断,神经元C释放神经递质使神经元D产生___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
(3)比较图2中波形Ⅱ和I,说明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参照图示,若要验证“两个相邻部位同时给予的单次阈下刺激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则实验思路为______________。
【答案】17. ①. 突触小体 ②. 神经胶质
18. ①. 内 ②. 刺激强度低,不能使突触后膜上的电位达到或超过阈电位 ③. 抑制
19. 用同等强度的阈下刺激同时刺激神经元A和B,观察示波器上是否产生波形Ⅱ(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由图1可知,示波器一个微电极接在神经纤维外侧,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欲检测静息电位,则另一个微电极应接在神经纤维内侧。由图2可知,单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兴奋,但两个相邻部位同时给予的单次阈下刺激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说明多次阈下刺激可能可以叠加刺激强度。
【小问1详解】
突触是由神经元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与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构成的,据图1所示,神经元A、B、C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是突触小体,与神经元D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突触;神经元的轴突和髓鞘可构成神经纤维,髓鞘由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
小问2详解】
要检测神经元的静息电位,需要将示波器的两个微电极放在细胞膜的异侧,图1中的一个微电极放在细胞膜的外侧,则另一个微电极应放在细胞膜内侧;当刺激强度较低时,不能使突触后膜上的电位达到或超过阈电位,结果产生波形I,波形Ⅲ显示的结果是静息电位加强,说明神经元C释放的神经递质使神经元D产生抑制。
【小问3详解】
欲验证两个相邻部位同时给予的单次阈下刺激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可用同等强度的阈下刺激同时刺激神经元A和B,观察示波器上是否产生波形Ⅱ,若产生波形Ⅱ,则可说明两个相邻部位同时给予的单次阈下刺激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18. 正常人体感染新冠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写中文名称),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体现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_____________的调节机制。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激素甲能作用于垂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写2点)。
(3)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________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经分裂分化后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_________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4)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答案】(1)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负反馈 ③. 垂体细胞上有激素甲(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2)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增多
(3) ①. 细胞毒性T细胞 ②. 抗体
(4)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分析图形: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此为甲状腺的分级调节,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但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体现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机制。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激素甲能作用于垂体的原因是垂体细胞上有激素甲的特异性受体。
【小问2详解】
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①皮肤血管舒张,②血流量增多,③汗腺分泌增多。
【小问3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最终使靶细胞裂解,说明其为细胞免疫过程,具体过程为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经分裂分化后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到达内环境,而后会被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小问4详解】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9. 植物生长发育与光信号密切相关。农业生产中,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会导致“荫蔽胁迫”,低位作物主要通过光敏色素B(phyB)感知该环境中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FR)的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下图为光调控幼苗下胚轴伸长的反应机制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PIFs是一类具有调控基因转录作用的蛋白质、ROT3、BZR1和ARF6均为基因
(1)图中四种激素在调控下胚轴伸长方面表现为__________作用。
(2)phyB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荫蔽胁迫下,phyB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由此__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幼苗下胚轴过度伸长。已知“荫蔽胁迫”导致了萌发后生长阶段的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的过度伸长,这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以适应“荫蔽胁迫”环境。据此分析,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下低位作物产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请用箭头表示荫蔽胁迫下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植物激素和基因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
【答案】19. 协同##促进
20. ①. 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 ②. 非活化(Pr) ③. 减弱 ④. 获得更多光照 ⑤. 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供给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生长
21.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2、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四种激素均能促进植物幼苗下胚轴伸长,表现为协同作用。
【小问2详解】
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荫蔽胁迫下,R∶FR降低,Pfr转化为Pr,即荫蔽胁迫下,phyB主要以Pr形式存在,同时,Pfr的减少,降低了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下胚轴过度伸长。例如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下胚轴、叶柄和茎秆的过度伸长,有利于大豆植株在“胁迫”下捕获更多光能,而正是由于植物将更多的能量供给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的生长,影响了叶片面积、分枝数以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而导致大豆的产量降低。
【小问3详解】
结合题干及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中,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植物通过光敏色素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及激素的产生和分布,因此环境因素、植物激素和基因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20. 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
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__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图中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
(2)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_____个。
(3)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中,通常要将试管振荡几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b ②.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 ①. 抽样检测 ②. 1.2×1010
(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解析】
【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小问1详解】
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图中的K值是指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
【小问2详解】
调查酵母菌数量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103=6×109,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K值为6×109×2=1.2×1010个。
【小问3详解】
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中,通常要将试管振荡几次,其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
21. 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应采取节约使用、综合利用,避免浪费和破坏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将种桑和养鱼配合生产而形成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图1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图2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图1中D可表示为__________的能量。
(2)图2中乙和丙的关系是__________。
(3)假设图2中丙的能量4/5来自甲,1/5来自乙,那么丙每增加2Kg,至少需要消耗甲__________Kg。
(4)该生态工程将植物残渣、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充分利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桑树经常发生虫害,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杀虫的目的是_______。
(5)在适宜光周期的刺激下,鱼塘中某些浮游植物会开花,光照对这些浮游植物来说是一种____信息,该实例体现的信息传递功能是_______。
【答案】(1) ①.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②. 流向蚕的能量(或“蚕同化的能量”)
(2)捕食和种间竞争 (3)18
(4) ①. 循环 ②.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5) ①. 物理 ②. 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小问1详解】
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总光合作用固定的A;图1中D可表示为流向蚕的同化量。
【小问2详解】
图2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乙、丙都捕食甲,为种间竞争关系;丙捕食乙,为捕食关系。
【小问3详解】
假设图2中丙的能量4/5来自甲,1/5来自乙,那么丙每增加2Kg,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消耗甲为2×4/5÷20%+2×1/5÷20%÷20%=18Kg。
【小问4详解】
该生态工程将植物残渣、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充分利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杀虫的目的是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减少向害虫的输入。
【小问5详解】
光照是一种物理信息;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影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赣州三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开学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图为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胰岛素、血红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肾小囊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自身代谢和血浆
C. 肾小管中葡萄糖重吸收回毛细血管依靠协助扩散来完成
D.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水肿
2. 人体体表痛和内脏痛的形成存在共用神经元时,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的来源,但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参与牵涉痛的神经结构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传出神经,c为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
B. 牵涉痛的产生共用了神经纤维b,痛觉的形成部位是脊髓
C. 牵涉痛的形成过程中,皮肤被误作“感受器”,神经元a并没有产生兴奋
D. 牵涉痛属于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
3. 胰岛素在维持血糖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如图表示胰岛素分泌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IR 表示胰岛素受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人体空腹血糖的含量稳定在3.9~6. 1m mol/L
B. 图示中,当血糖升高时胰岛 B细胞可接受3 种刺激,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C. ③与IR 结合后,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
D. 若②与肝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发生障碍,会引发糖尿病
4.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出抗甲状腺细胞的抗体,随病情发展许多患者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即桥本氏甲减,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免疫学上,该病被称为“自身免疫病”
B. 激素A 与激素 B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C. 细胞甲是由体内 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
D. 该患者体内激素 B的含量会低于患病前
5. 腺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由我国科学家研发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Ad5-nCoV)是把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构建到腺病毒基因组中,当腺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时候,其携带的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也进入到宿主细胞,在细胞质中合成S蛋白,由S蛋白激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编码S蛋白的基因是以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RNA为模板逆转录获得的
B. 疫苗进入机体后,某些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C. 接种后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
D. 重组疫苗只需注射一针即可起到免疫保护作用的原因是重组腺病毒在人体细胞中持续表达抗原,反复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6.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来探究单侧光和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图甲①②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植株的生长与单侧光的关系
B. 若图甲④装置中茎的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为g,则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m小于c
C. 如果将整个④装置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一段时间后该植物的茎向窗口弯曲生长
D. 若图甲①装置中植物根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位于m与2m之间
7. 植物开花与光周期有关,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菊花顶部花芽附近的叶片去掉,并对顶部花芽和下部的叶片作以下4组不同处理,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菊花的开花从根本上看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菊花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顶部花芽
C. 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国庆前可以通过缩短光照时间使菊花提早开放
D.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之一是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顶部花芽还是下部叶片
8. 图1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另一个种群中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t2~t3时期与图2中a~b时期种群年龄结构都是衰退型
B. 图2中a、c时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 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对应t2和d
D. 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形增长和“J”形增长过程
9. 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海岸线岩石上共同生活的两种藤壶(节肢动物)。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退潮时经常暴露在空气中;寒仿藤壶生活在深水区,退潮时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将寒仿藤壶人为移除,星光小藤壶能够很快占领深水区;但将星光小藤壶移除后,寒仿藤壶不能在浅水区生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研究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 星光小藤壶生活在浅水区是与寒仿藤壶种间竞争的结果
C. 寒仿藤壶不能生活在浅水区的限制因素是星光小藤壶
D. 星光小藤壶和寒仿藤壶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二者的种间竞争越激烈
10. 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 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以残余鲸尸为栖居环境,啃食尸体, 吃骨虫弗兰克普莱斯和吃骨虫罗宾普鲁姆斯是两种新发现的蠕虫,起初科学家只 观察到了雌虫,后来发现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化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并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鲸落中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吃骨虫弗兰克普莱斯和吃骨虫罗宾普鲁姆斯的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一种寄生现象
C. 厌氧细菌和硫化细菌直接或间接依赖骨头中的有机物生存,均属于异养型生物
D. 硫化细菌、蠕虫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11. 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利用生态学原理防虫治虫记载。东汉王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乾暴,投干燥器,则虫不生”。明代霍韬曾说,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虫,食谷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且鸭不为害农稻。清末的《蒲折县乡土志》载有:“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
B. “烈日乾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C. 病毒与蝗虫之间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
D. 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均可“能啖焉”且“不为害农稻”
12. 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不都是消费者)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摄入的饲料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现有生物拥有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
B. 图1中丙、乙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 图2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a3+d1、b2+d2
D. 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二、多选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全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错选不得分)
13. 科研人员刺激蛙腓肠肌坐骨神经得到如图结果,图1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上不同位置的膜电位,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位置由于钠、钾离子流动而产生的跨膜电流,内向电流是指阳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
B. 图1中③处膜电流对应图2中的B点
C. 图2中DE段钾离子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D. 图1中④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大于对K+的通透性
14. 尿崩症是指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和肾性尿崩症(肾脏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疾病的统称。如图表示正常人和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B 图中曲线Ⅲ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曲线Ⅱ代表肾性尿崩症患者
C. 肾性尿崩症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要高
D. 使用抗利尿激素人工合成类似物治疗,可缓解图中Ⅱ患者的病症
15. 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中CK、A、B、C、D表示土丘密度不同的5个区域(“·”表示土丘)。图2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BCD四个区域土丘密度的不同体现了鼢鼠种群水平结构的镶嵌分布
B. 土丘经过6年的恢复增加了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C. 草甸中鼢鼠数量较多时,恢复后植物丰富度也较高,可能与其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有关
D. 由题可知,过度捕杀鼢鼠会使群落丰富度下降,不利于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 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碳量 生产者活生物量(g/m2) 死有机质(g/m2) 土壤有机质(g/m2) 净初级生产量(g/m2) 异养呼吸(g/m2·年)
老龄 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 1460 3240 4310 360 390
(注:净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A. 西黄松老龄群落每平方米有910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
B. 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量大于老龄群落
C. 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西黄松幼龄群落净初级生产量大于零,因此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下图1表示多个神经元间的联系及记录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波器,图2表示示波器记录的相关实验的波形(阈电位是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神经元A、B、C轴突末端膨大形成__________,与神经元D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突触;髓鞘由_____________细胞参与构成。
(2)已知图1中示波器的一个微电极放在细胞膜的外侧,若要检测神经元D的静息电位,则另一个微电极应放在细胞膜_________侧;按照该方法放好电极,相同强度电刺激后记录下图2所示波形I、Ⅱ、Ⅲ,产生波形I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根据波形Ⅲ判断,神经元C释放神经递质使神经元D产生___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
(3)比较图2中波形Ⅱ和I,说明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参照图示,若要验证“两个相邻部位同时给予的单次阈下刺激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则实验思路为______________。
18. 正常人体感染新冠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写中文名称),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体现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_____________的调节机制。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激素甲能作用于垂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写2点)。
(3)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________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经分裂分化后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_________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
(4)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19. 植物生长发育与光信号密切相关。农业生产中,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会导致“荫蔽胁迫”,低位作物主要通过光敏色素B(phyB)感知该环境中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FR)的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下图为光调控幼苗下胚轴伸长的反应机制部分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注:PIFs是一类具有调控基因转录作用的蛋白质、ROT3、BZR1和ARF6均为基因
(1)图中四种激素在调控下胚轴伸长方面表现为__________作用。
(2)phyB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荫蔽胁迫下,phyB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由此__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幼苗下胚轴过度伸长。已知“荫蔽胁迫”导致了萌发后生长阶段的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的过度伸长,这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以适应“荫蔽胁迫”环境。据此分析,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下低位作物产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请用箭头表示荫蔽胁迫下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环境因素、植物激素和基因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
20. 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
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__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图中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
(2)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_____个。
(3)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中,通常要将试管振荡几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
21. 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应采取节约使用、综合利用,避免浪费和破坏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将种桑和养鱼配合生产而形成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图1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图2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图1中D可表示为__________的能量。
(2)图2中乙和丙的关系是__________。
(3)假设图2中丙的能量4/5来自甲,1/5来自乙,那么丙每增加2Kg,至少需要消耗甲__________Kg。
(4)该生态工程将植物残渣、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充分利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桑树经常发生虫害,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杀虫的目的是_______。
(5)在适宜光周期的刺激下,鱼塘中某些浮游植物会开花,光照对这些浮游植物来说是一种____信息,该实例体现的信息传递功能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