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
一、选择题
1.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中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杨酸刚进入体内时,内环境中的HCO可参与血浆pH的调节
B.水杨酸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的活动进行调节
C.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
D.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
2.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3.某同学构建了血糖调节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胰岛B细胞
B.胰岛素加速肝糖原的分解
C.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D.图示血糖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4.下图表示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传出神经末梢以及支配的汗腺或皮肤毛细血管
B.人体内热量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C.增加产热的调节过程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中枢,又是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
5.尿崩症患者可能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尿崩症根据致病机理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和肾源性尿崩症(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正常人在无渴感的情况下,刻意饮水造成的尿量大增,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属于尿崩症的范畴。下图为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
B.对于尿崩症患者,通过补充外源的抗利尿激素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C.P蛋白和靶蛋白相当于受体蛋白,G蛋白相当于细胞内的信号分子
D.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它们对水分子的重吸收
6.洄游鱼类从淡水环境进入海水时,会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维持水盐平衡。下图为洄游鱼类进入海水后对水、盐的摄入和排出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
B.鱼的血浆渗透压保持基本稳定
C.洄游鱼类进入海水后某些鱼病的发生率降低
D.Na+、K+和Cl-等通过鳃和尿液的排出量增加
7.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和水以及排出钾离子,肾上腺皮质腺瘤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导致体内钠离子增多和水潴留(指液体与气体在体内不正常地聚集停留),从而使血容量增大,引起肾性高血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机体的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
B.肾性高血压患者组织液增多,可能出现组织水肿症状
C.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在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对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进行血液检测,其血钾的含量高于正常值
8.下图为胰岛素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其中GLUT4是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使细胞膜上GLUT4数量增多。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后经信号转导发挥作用
B.若人体内产生蛋白M的抗体,将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C.葡萄糖转运蛋白合成障碍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囊泡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9.(多选)高盐饮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但机体依旧处于正钠平衡(总Na+摄入多于排泄)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与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有关
C.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
10.(多选)调定点是人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在37 ℃左右。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时,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下图表示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热时,体温与调定点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高热持续期,可以加盖棉被增加排汗散热以降低体温
B.体温调定点升高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以增加产热
C.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升高,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
D.在高热持续期,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失去对体温的调节功能,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11.(多选)血浆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变化均会影响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下图表示ADH调节肾小管细胞重吸收水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B侧为肾小管腔
B.如果缺乏ADH受体,下丘脑会增加ADH的分泌
C.呼吸抑制剂不影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D.宇航员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头部血量增加,排尿量增加,该过程中 ADH分泌量下降
12.(多选)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常见的病因有两类: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受体受损,某研究小组为确定某组糖尿病实验小鼠的发病原因,向A组(患糖尿病)和B组小鼠的血浆中依次注入等量的被35S标记的胰岛素和过量的胰岛素抗体(能与胰岛素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A组 B组
35S标记的胰岛素 + +
胰岛素抗体 + +
含放射性沉淀的比例 M N
A.B组为对照组,应该选用健康小鼠作实验材料
B.胰岛素中的S位于某些氨基酸的R基上
C.该实验能用15N代替 35S标记胰岛素
D.若M明显小于N,则A组患病小鼠是由胰岛素缺乏引起的
二、非选择题
13.人体的神经中枢可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的调节,其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在与他人交流美食信息时垂涎欲滴,这种神经活动的效应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同学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面红耳赤”的原因是皮肤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会使________,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2)若图中的“某种刺激”指的是血糖浓度过高,则激素B是____________,该激素能作用于靶细胞Y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激素A是由________合成的,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研究表明,细胞膜上有多种水通道蛋白,据此推测激素A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14.人体体温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寒冷环境中,人体皮肤温度、皮肤血流量等指标的变化也会受到色温的影响。(注:色温是表示光线中包含颜色成分的一个计量单位。直观感受上,高色温为白而亮的冷色调,低色温为黄而暗的暖色调)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相等而实现的。运动状态下,人体的热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收缩。
(2)进入寒冷环境时,人体皮肤的________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到达位于_______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后,引发如下调节过程: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轴的作用,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产热;还可使______________收缩,减少散热等。
(3)有关实验表明,人体在不同色温、15 ℃的环境条件下暴露90分钟,低色温时皮肤温度的下降比高色温时更为明显。根据以上事实推测,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可将灯光调节为__________(填“高”或“低”)色温,此时位于______________的视觉中枢产生色觉,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发生改变,________(填“加速”或“减缓”)皮肤血流量的下降,使得机体________(填“产热”或“散热”)减少,更有利于体温的维持。
15.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人类的糖尿病分为1、2两种类型,多饮、多尿、多食是其共同外在表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________________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调节。
(2)为探讨薯蓣粥改善2型糖尿病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可能作用机制,科研工作者利用40只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雄性大鼠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薯蓣粥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糖代谢和胰岛素功能,且薯蓣粥联合二甲双胍的效果更佳。下表为部分实验步骤,请完成表格。(注:2型糖尿病往往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过少、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二甲双胍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
实验步骤 简要操作过程
随机选择32只大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给予________________饲料喂养6周获得模型鼠
对模型鼠进行分组 将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______________、二甲双胍组、联合用药组,每组8只
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实验处理(右栏只列出部分实验组) 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片100 mg/(kg·d)灌胃,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予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
观察实验并记录数据 干预6周后各组大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记录相关数据
答案:
1. C。内环境中的HCO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A正确;水杨酸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的活动进行调节,B正确;正常人的血浆呈弱碱性,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的pH会增大,C错误;CO2为酸性气体,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D正确。
2. D。空腹时健康人的血糖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不是恒定不变的,A错误;空腹时,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较低,其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B错误;运动时细胞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同时肝糖原会不断分解以补充血糖,即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有消耗也有补充,C错误;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D正确。
3. B。甲能分泌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A正确;胰岛素能促进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B错误;该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C正确;图中的血糖调节有两种方式,通过下丘脑经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是神经调节,血糖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是激素调节,所以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D正确。
4. D。由题图可知,甲为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汗腺或皮肤毛细血管,A正确;人体内热量来源主要是骨骼肌或肝脏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B正确;由题图可知,增加产热的调节过程涉及反射弧结构,故存在神经调节,又涉及相关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加快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故也存在体液调节,C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感受器主要位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等,D错误。
5. B。在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中,感受器是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A正确;由题干可知,尿崩症包括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源性尿崩症,前者可通过补充外源的抗利尿激素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后者的致病原因并不是缺乏抗利尿激素,而是缺乏相应的受体,因此,对其无法通过补充抗利尿激素达到治疗的目的,B错误;由题图可知,抗利尿激素和G蛋白相当于传递信息的分子,即信号分子,而P蛋白和靶蛋白分别是抗利尿激素和G蛋白的受体,C正确;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它们对水分子的重吸收,D正确。
6. A。洄游鱼类在进入海水时,外界环境渗透压升高,鱼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鱼为了维持水盐平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A错误;洄游鱼类进入海水环境,由于机体对水盐的调节机制,其血浆渗透压能保持基本稳定,B正确;洄游鱼类进入海水后,由于其携带的某些微生物难以适应海水环境,因而会导致某些鱼病的发生率降低,C正确;洄游鱼类进入海水环境后,外界环境渗透压升高,为了适应环境,会通过增加Na+、K+和Cl-的排出量维持体内水盐平衡,D正确。
7. D。正常机体的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A正确;肾性高血压患者体内钠离子增多和水潴留,从而使血容量增大,导致组织液增多,有可能出现组织水肿的症状,B正确;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都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二者在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方面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通过尿液排出钾离子的量增多,造成体内缺钾,血液中钾离子的含量应低于正常值,D错误。
8. C。图中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有利于葡萄糖进入细胞,A正确;若人体内产生蛋白M的抗体,将使胰岛素无法与蛋白M结合,从而影响细胞吸收葡萄糖,导致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葡萄糖转运蛋白合成障碍者体内胰岛素合成是正常的,甚至含量高于正常人,所以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C错误;囊泡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D正确。
9. BC。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A正确;高盐饮食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方面通过主动饮水补充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B错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渗透压的改变会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总Na+摄入多于排泄,因此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D正确。
10. ACD
11. BD。分析题图可知,A侧的水分子吸收回到B侧,所以A侧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管腔,A错误;如果缺乏ADH受体,ADH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下丘脑会增加ADH的分泌,B正确;呼吸抑制剂影响细胞内cAMP参与的调控以及细胞内水通道蛋白的运输功能,影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C错误;宇航员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头部血量增加,排尿量增加,该过程中ADH分泌量减少,以增加尿量,D正确。
12. CD。该实验中A组为患糖尿病的小鼠,则B组为对照组,应该选用健康小鼠作实验材料,A正确;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根据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可知胰岛素中的S位于某些氨基酸的R基上,B正确;N是稳定性元素,不具有放射性,所以该实验不能用15N 代替35S 标记胰岛素,C错误;若A组小鼠患病是由胰岛素缺乏引起的,则被35S 标记的胰岛素和过量的胰岛素抗体结合形成的沉淀量多,M大于N,D错误。
13. (1)传出神经(③)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 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散热增加 (2)胰岛素 靶细胞Y存在接受该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3)下丘脑 激素A能通过增加水通道蛋白的数量或促进水通道蛋白的开放来促进水的重吸收
14. (1)维持产热量和散热量 骨骼肌 (2)冷觉 下丘脑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皮肤的毛细血管 (3)高 大脑皮层 加速 散热
15. (1)胰岛B细胞 神经—体液
(2)高糖、高脂 薯蓣粥组 联合用药组和薯蓣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