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伏东中学语文备课组八(上)4-18《阿里山纪行》(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宜兴市伏东中学语文备课组八(上)4-18《阿里山纪行》(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31 07:35:42

文档简介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周庄中学 刘英
学习目标:
1、学习移步换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3、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题目《阿里山纪行》入手
检查预习:1、介绍阿里山
阿里山 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2、纪行:记载旅游路上的所见所闻的文字
3、找一找作者的旅游路线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到台湾中部城市嘉义,然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乘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到了姊妹潭,沿着山间的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到了神木。
归纳:这种“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就叫——移步换景。(板书)
整体感知
作者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预设: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赏美
风光美(板书)
作者描绘了阿里山的哪些美丽风光?这些风光又美在哪里?
预设:浓稠的云雾、古典的小火车、清澈的姊妹潭、静谧的森林、厚密的青苔、无边的林海、古老的神木。
过渡句:同学们,那你们说说这些风光还美在哪 ( http: / / www.21cnjy.com )里呢?大家看看这段文字,这段文字描绘了姊妹潭,你觉得美吗?为什么?(语言过于平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描绘的姊妹潭,美不美?
语言美
比较阅读
转来转去,穿过一片林区,便看见了一个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有两个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水清澈见底,两岸的树木都倒映在水中。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峰回路转”引用了欧阳修《醉翁亭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写出了山势道路的曲折、迂回。“骤然一亮”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清澈透亮。把潭水比作明镜、把水中倒影比作水墨画,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姊妹潭的清澈透亮。)
2、提问: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品读你最喜欢的一处或几处景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关键词等方面加以品析)
1、提问:请同学们细细地品一品文章的语言美在哪里?(5-8分钟)
如:“咣当咣当”,模拟小火车的声音,使人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触发“思古幽情”,形象逼真,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
2、重点赏析4、5、6、7段,体会其语言美。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教师指导(4、5段的比喻,6段的叠词, 7段的比喻、拟人、排比等。)
齐读5段,师指导:语气上应该是舒缓的,语调上应该是轻柔的,不要打破林间的幽情。
3、教师指导归纳:
本文语言特色: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具有音乐美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
(3)、音乐美:运用拟声词等(拟声美)。
(4)、音节美: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读来整齐匀称,琅琅上口。
过渡语:透过这些美的语言我们欣赏到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那在这么多如画的风光中作者最喜欢那个风光?
预设:“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两个递进反问句,强调了神木的重要性。
理解神木的“神”
预设:“神”在外观、古老(树龄三千多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有着悠久的历史)、精神(不折不挠、威武向上,虽遭雷劈,但依然拔天参地,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小结:所以作者认为这样一棵神木,是阿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的的标志和灵魂。而这样一棵神木神木如果没有阿里山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的孕育是成不了“树中之巨子”的。
3、追问:你从文的哪个地方也能找到类似的语句?(第6小节)
由此可见作者对阿里山由衷的赞美之情。作者把对阿里山的这样一种喜爱赞美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这种手法叫“寓情于景”(板书)
(三)情感美(板书)
1、提问:文章除了表达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外,还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预设:文章以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头,以《高山青》结尾,告诉我们两岸人民的心灵是相通的,含蓄表达了两岸人民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小结归纳:“文生于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语言的音乐美往往是和情感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作家融情于景,把阿里山的风光描绘的如诗如画。
四、写一写
现在海峡两岸人民交往频繁,很多大陆 ( http: / / www.21cnjy.com )游客纷纷前往台湾游玩,假如你是一位阿里山的导游,请你为大陆的游客介绍一处阿里山的景点,可以参照文中作者的描绘,但不能照搬,写出自己的特色。字数100字左右。(共9张PPT)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阿里山

阿里山 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 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游玩线路
松山机场
乘森林小火车
阿里山站
穿过一片林区
神木
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
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嘉义
曲径幽路
下山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总体印象
风光美
云雾
小火车
潭水
森林
青苔
林海
神木
转来转去,穿过一片林区,便看见了一个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有两个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水清澈见底,两岸的树木都倒映在水中。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峰回路转”引用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的词语写出了山势道路的曲折、迂回。“骤然一亮”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潭水的清澈透亮。把潭水比作明镜、把水中倒影比作水墨画,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姊妹潭的清澈透亮。)
赏美
欣赏美如画的阿里山风光,品读你最喜欢的一处或几处景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关键词等方面加以品析)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
(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4)、音节美: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读来整齐匀称,琅琅上口。
语言美
写一写
现在海峡两岸人民交往频繁,很多大陆游客纷纷前往台湾游玩,假如你是一位阿里山的导游,请你为大陆的游客介绍一处阿里山的景点,可以参照文中作者的描绘,但不能照搬,写出自己的特色。字数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