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语文中考一轮复习精讲 学案(含答案)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语文中考一轮复习精讲 学案(含答案)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0 19:2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真题精粹】
一、(2021·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蔡元定①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②荠③。于书无不读。朱熹扣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节选自《夜航船》)
[乙]王公廷相⑤,道艺纯备⑥,为时名臣。余谒公私第⑦。公延入坐,语之曰:“昨雨后出街衢⑧,一舆人⑨蹑⑩新履,自灰厂历长安街,皆择地而蹈,兢兢恐污其履,转入京城,渐多泥泞,偶一沾濡,更不复顾惜。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傥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余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节选自《松窗梦语》)
       
①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朱熹弟子。②啖:吃。③荠:荠菜。④扣:探问。⑤王公廷相:王廷相,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⑥道艺纯备: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⑦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⑧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⑨舆人:古代职位低微的吏卒。⑩蹑:穿(鞋)。历:经过。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沾濡:浸湿。居:守持。傥:倘若,假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日惟啖荠       日:    
(2)余谒公私第       谒:    
(3)更不复顾惜       复: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登泰山绝顶。
(2)居身之道,亦犹是耳。
3.[甲]文中,朱熹为什么说蔡元定“此吾老友也”
4.[乙]文中,王廷相对“我”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
二、(2022·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
       
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④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麟儿,郑板桥之子。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苟堪励志勤读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
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若能分门别类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3.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4.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三、(2023·河北)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
[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
[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持衣追及与之而还。至家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 答曰: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
       
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⑤纳:收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罔不因势象形 因:    
(2)则皆闻之 闻:    
(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视:    
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
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参考答案】
一、
1.(1)每天 (2)拜见 (3)再
2.(1)等到长大后,(他)登上泰山的最高峰。
(2)守持身心的道理,也如同这样。
3.因为朱熹通过探问蔡元定的学问,发现蔡元定的学问很深厚,可以同自己像老朋友一样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
4.采用打比方(或“类比”)的方式,讲述人们雨天走路湿鞋的故事引导“我”明白为官守持身心的重要性,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
二、
1.D
2.(1)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际可以用到的句子,应当随手摘抄记录。
(2)看这些东西非但白费心力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3.示例:①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②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际可以用到的句子,应当随手摘抄记录;③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来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④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下来,及时求教;⑤不读无益之书。
4.我从中感受到了郑板桥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语气恳切,饱含期望。
三、
1.(1)顺着、就着 (2)听到 (3)看
2.A
3.(1)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2)(主人于是)拿上衣服追上客人给了他衣服后再返回。
4.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的东西多;③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情态各异。
5.示例:牛革矢服
【考点精讲】
考点1词语解释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1)(2021·河北)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日惟啖荠       日:     ②余谒公私第 谒:     ③更不复顾惜 复:     (2)(2022·河北)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苟堪励志勤读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 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若能分门别类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回归 教材 (1)(七上第11课)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八上第11课)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3)(九上第11课)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掌握方法
文言词语解释四法 方法具体阐述课本迁移课外文言词语都可在课内文言文中找到,因此可采用课本迁移的方法解释文言词语语境推断理解文言词语含义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字形推断形声字和会意字可借助汉字的形旁推断含义,注意本义、引申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区别成语助解成语中保留了大量文言词义,借助成语中的词义可以帮我们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考点2断句停顿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1)(2016·河北)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2)(2017·河北)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3)(2023·河北)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回归 教材 (七上第15课)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掌握方法
文言文断句三法 方法具体说明举例从特殊标志词切入句首标志词夫、盖、若夫、既而、吾、汝、何、孰、安等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句尾标志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耶等对话标注词曰、云、语、谓等从句子含义及结构切入根据句子的含义及语法结构断句主谓停顿(佳木/秀而繁阴)、谓宾(惩/山北之塞)、动补停顿(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而”后应停顿,但表修饰、顺承、并列关系时不能断开(敏而好学)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断开(可/以)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借助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断句……者……也;不亦……乎;安……哉;为……所;见……于;如……何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对偶、排比、反复、顶针、骈文常见的四六句式等文言句子内部较为明显的结构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
考点3句子翻译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1)(2021·河北)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2022·河北)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2023·河北)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回归 教材 (1)(七上第11课)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2)(八上第23课)翻译下列句子。 (3)(九下第10课)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意义
2.掌握方法
文言文翻译句子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针对句子,一一对译。 出现疑难,不用着急,找到前后,斟酌大意。若有省略,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惯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 译完之后,还需仔细,如有遗漏,需要补齐,句子顺畅,再行搁笔。
考点4内容理解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1)(2017·河北)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2)(2018·河北)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3)(2019·河北)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4)(2021·河北)[甲]文中,朱熹为什么说蔡元定“此吾老友也”
(续表)
回归 教材 (1)(七下第17课)《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2)(八上第11课)《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3)(九下第9课)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2.掌握方法
内容理解两妙法   ①筛选信息法。对所给材料要先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判断题干的信息指向,筛选出相关要点。如写景文章,则要抓住写了什么景物、什么特点、什么情感来搜寻信息。 ②概括事例法。厘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用人物+事件+结果的格式进行概括。
学习资料包
文言文基本内容、情感分类归纳
类别 内容归纳 作者情感
人物传记 记录人物生平事迹 赞扬人物品质、精神、情怀
叙事说理 由物或事及人,由人及理 阐明做人、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道理
谏言谋略 对君主进谏忠言,出谋划策 表达治国观点,体现忠君爱国、治国智慧和治国思想
山水游记 记录游览见闻,描写山水风光 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向往;抒发避世思想;排解内心情绪;表达壮志豪情
读书修身 叙述学习经历,劝诫学习或讲述修身故事,教人处世做人的道理 希望勤学,诚恳劝诫
考点5作者情感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1)(2015·河北)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2)(2020·河北)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 (3)(2022·河北)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回归 教材 (1)(八上第23课)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九上第11课)“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2.掌握方法
把握情感两妙法   ①语句提炼法。抓住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判断。   ②内容推断法。通过理解文言文内容或描绘的景物,推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高分答题语言格式:从文中……语句可以看出,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反映……社会现实,寄托……情怀(志趣)。
考点6人物分析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1)(2014·河北)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 (2)(2015·河北)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 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回归 教材 (1)(七上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2)(七下第9课)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 (3)(八上第25课)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交流
2.掌握方法
人物形象分析五法 方法具体阐述人物描写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把握形象典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典型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典型环境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关系通过人物关系来分析人物形象写作背景或文章主题通过文章写作背景或文言文的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高分答题语言格式:从……(句意概括)中可以看出(人物)是一个……的人(具有……的品质或精神)。
学习资料包
人物形象标签词语
人物 标签词语
君王 勤恳治国、爱民如子、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勇于反省、虚怀若谷、知错就改、明察秋毫……
臣子 敢于进谏、善于劝谏、忠君爱国、能言善辩、为人谦让、克己奉公、廉洁守法、刚正不阿、体恤百姓、深明大义、威武不屈、殚精竭虑、视死如归……
名士 情趣高雅、旷达不羁、机智果断、超凡脱俗……
父母 教子有方、深明大义、爱子情深、重视教育……
孩子 机智聪慧、好学上进、孝敬长辈、口齿伶俐、专心勤学……
考点7探究拓展
1.了解题型
中考 设问 (2019·河北)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回归 教材 (1)(七上第8课)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读一读,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
(续表)
回归 教材 (2)(七下第13课)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音: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有人可能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吗 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 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 (3)(九下第9课)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2.掌握方法
探究拓展三法 人物角度法:结合原文内容,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谈感悟。 主旨启示法:结合文章寓意、主旨的角度谈感悟。 拓展联想法:根据文中内容,联系课外积累的知识谈感悟。 高分答题语言格式:从文中……的事例(观点),我学到了……的道理(收获)。
学习资料包
文言文阅读启示常用词语
类别 常用词语
为人道理 自知之明、灵活处事、勇于认错、严于律己、待人诚恳、虚怀若谷等
处事方式 善于思考、不畏艰难、敢于探索创新、专心致志、扬长避短等
科学哲理 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全面或辩证看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等
读书勤学 勤奋读书、读书有法、好学好问等
【知识清单】
常用文言实词梳理
实词 意思 例句
安 1.怎么,哪里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2.安身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3.安逸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佩戴 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
薄 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策 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诚 1.诚心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2.的确,确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续表)
实词 意思 例句
驰 1.赶马快跑 愿驰千里足(《木兰诗》)
2.驱车追赶 公将驰之(《曹刿论战》)
辞 1.言辞 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2.告辞 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3.推托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出 1.露出 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2.生长出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在国外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发出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5.拿出 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6.出去 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道 1.道路 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2.方法 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3.思想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4.讲,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正道 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 1.得到 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2.领会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能够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4.同“德”,感恩、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发 1.出发 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2.兴起,被任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开放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4.显露、流露 征于色,发于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方 1.方圆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地方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3.方位,方向 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分 1.分开,划分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本分,职分 忠陛下之职分(《出师表》)
4.半,一半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奉 1.侍奉 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2.接受,奉行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3.供给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扶 1.沿,顺着 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拂 1.违背 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飘拂 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 1.旧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2.所以 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3.缘故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观 1.看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景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观赏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光 1.发扬光大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光线,光亮 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归 1.一道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返回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过 1.犯错误 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过于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3.经过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号 1.呼啸 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别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3.号召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患 1.祸患,灾难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2.担心,忧虑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或 1.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2.有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3.或许,也许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加 1.好处,益处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加大 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3.虚夸,夸大 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4.戴上 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
间 1.参与 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中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隔开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见 1.拜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看见 下见小潭(《小石潭记》)
3.了解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4.同“现”,表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
绝 1.隔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消失 哀转久绝(《三峡》)
3.断绝 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4.极,最 绝多生怪柏(《三峡》)
开 1.消散 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2.天气放晴 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3.开阔 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可 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2.可以 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3.值得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空 1.天空 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2.在空中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3.空旷 空谷传响(《三峡》)
4.使……贫困 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消散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6.澄澈 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
苦 1.使……痛苦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愁苦,担心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乐 1.快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2.以……为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3.乐趣 山水之乐(《醉翁亭记》)
4.享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穷 1.穷尽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2.贫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3.走到尽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极 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
求 1.请求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要求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3.追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4.探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如 1.及,比得上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2.假如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3.好像 如鸣珮环(《小石潭记》)
私 1.偏爱 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有私心 不宜偏私(《出师表》)
舍 1.舍弃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2.房屋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食 1.食物 一箪食,一瓢饮(《<论语>十二章》)
2.吃 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3.同“饲”,喂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孰 1.谁,哪个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同“熟”,仔细 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属 1.类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2.同“嘱”,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连接 属引凄异(《三峡》)
为 1.认为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2.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3.替,给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4.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闻 1.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桃花源记》)
2.听见 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闻名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4.知识,见闻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5.使……听到 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谓 1.叫作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2.对……说 权谓吕蒙曰(《孙权劝学》)
3.认为 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是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5.命名 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志 1.标记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做标记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3.意志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志向 志虑忠纯(《出师表》)
常用文言虚词梳理
虚词 用法、意义 例句
之 助词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不译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代指人、事、物。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动词 可译为“到”“往”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的(她的、它的)”“他们(她们、它们)”“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