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雀东南飞 并序》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孔雀东南飞 并序》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8 18:4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课内习题训练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B.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C.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D.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2.下列句子中加框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禀告 B.谢家来贵门 谢:辞别。C.却与小姑别 却:退下 D.虽与府吏要 要:要求。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框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妾不堪驱使 不堪吏人妇 B.何乃太区区 感君区区怀C.始适还家门 适得府君书 D.便言多令才 便利此月内
4.下列句中“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及时相遣归 B.会不相从许 C.嬉戏莫相忘 D.仰头相向鸣
5.下列加框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B.吾意久怀念,汝岂得自由。
C.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6.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仍更被驱遣 B.汝是大家子 C.为仲卿母所遣 D.渐见愁煎迫
7.下列对原诗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遣”一“逼”,写出了封建家长制的专横,衬托出刘兰芝的无奈、无助以及悲惨的结局。
B.诗歌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也为全诗定下了悲剧情调,营造了缠绵凄楚的气氛。
C.诗中按时间顺序铺叙刘兰芝的家教和涵养。一则强调兰芝聪慧、能干,二则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明快、声韵的和谐。
D.仲卿为兰芝辩白之词,力赞兰芝,隐含叛逆性格。“结发”两句表现了仲卿要与兰芝“共赴黄泉”的忠贞与决心。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称。
B.《孔雀东南飞》中有诗句“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指农历的每月二十九,在汉代,每月的这一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中的“公姥”在古代指公公和婆婆,句中专指“婆婆”;古代的“舅姑”也是指公婆。
D.“乐府”本指古代音乐机关,汉武帝时设立,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官署,除将文人诗章制成乐曲演唱外,兼采集民间诗歌乐曲。后来把乐府官署的诗(包括民间采集的和文人创作的)称为“乐府”,于是它又演变为一种诗体名称。
9、下列关于《孔雀东南飞》的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在文学史上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B.《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选自南朝宋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C.《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D.《孔雀东南飞》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借飞禽的离散相依,暗示了焦、刘两人婚姻的破裂,给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框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禀告 B.君既若见录 见:看见
C.汝岂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张 D.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谊真挚
1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孔雀东南飞 B.手巾掩口啼 C.足以荣汝身 D.卿当日胜贵
12、下列各句中的“相”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枝枝相覆盖
A.仰头相向鸣 B.嬉戏莫相忘 C.儿已薄禄相 D.及时相遣归
13、下列对《孔雀东南飞》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贱妾,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辞,文中是刘兰芝的自称。“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中的“卿”,是古代表示亲热的称呼,文中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B.古人成婚有许多习俗,如新婚当夜,男左女右共髻束发,称为结发。
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若按顺序排,应为“黄昏”“夜半”“人定”“鸡鸣”。
D.初七及下九,指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1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3分.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相见常日稀 (4)及时相遣归
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
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 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15、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D.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1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中,又名日正、中午,表时间,即中午12点,是一天的太阳正中之时。
B.鸡鸣,古代记时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时辰,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夜里1点至3点。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再”,第二次;“拜”,见面时的礼节。
D.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17、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虽与府吏要(约定) ②可怜体无比(可爱)③再拜还入户(又拜一次) ④谢家来贵门(辞别)
⑤多谢后世人(感谢) ⑥便言多令才(美好)⑦始适还家门(适逢) ⑧留待作遗施(赠送)
A.①③④⑤⑧ B.②④⑤⑥⑧ C.①②④⑦⑧ D.①②④⑥⑧
18.下列加框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②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③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B.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C.①我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③吾今且赴府,誓天不相负。
D.①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②兰芝初还时,府君见丁宁。/③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19.下列各句中加框的词语全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3分.
A.①我有亲父母②逼迫兼弟兄③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B.①还必相迎取②否泰如天地③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C.①我有亲父兄②昼夜勤作息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其日牛马嘶②便可白公姥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20.这几句话采用的写法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排比和比喻B.夸张和渲染C.排比和铺陈D.比喻和起兴
21.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重、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出双”这点。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
C.借此延缓别离时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但还是禁不住有些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22.作者这样详细描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3分.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23.面对“被遣”,兰芝精心打扮,下列分析不属于“起严妆”作用的一项是( )3分.
A.表明兰芝对焦仲卿的恋恋不舍,写出了她欲去而不忍离去的微妙心理。
B.表明兰芝不甘示弱,其严妆是对焦母无声的抗议与示威。
C.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D.预示兰芝已经做好了“举身赴清池”的准备。
24.“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是兰芝辞别婆婆时的一段话,其正确含义是( )3分.
A.兰芝自知自己不配作仲卿妻,认为理当被遣。 B.兰芝不能忍受婆婆的虐待,被遣正合心意。
C.兰芝表面自谦自责,实际是对婆婆的骄横的抗议。D.兰芝表示,既已被遣,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
25.下列对原文有关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这两句既写了焦仲卿因“闻此变”而摧折心肝的悲伤心情,也写了焦仲卿当时所骑的马的哀鸣,从而为下文营造了一种凄怆的氛围。
B.“贺卿得高迁!”这句表面上表现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实际上反应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恋。
C.“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这四句即表明焦母那种顽固保守的封建等级思想,也在一定上反映出焦母要拆散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的原因。
D.“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四句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表明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的爱情故事终于感动上苍,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
26.“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根据语境可译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下面句子中的“相”的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及时相遣归 ②会不相从许 ③还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将 ⑤嬉戏莫相忘 ⑥誓不相隔卿⑦誓天不相负 ⑧蹑履相逢迎 ⑨怅然遥相望
A.①⑤/②③⑥⑦/④⑧⑨ B.①③⑤/②④⑦/⑥⑧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③⑦⑨ D.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
27、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禀告。 B.堂上启阿母 启:告诉,禀告。
C.不堪母驱使 堪:胜任。 D.却与小姑别 却:表转折,但是。
28、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人伤之 伤:哀悼 B.供养卒大恩 卒:完成,尽C.事事四五通 通:遍,次 D.多谢后世人 谢:致谢
29.下列几句中最能概括焦仲卿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的一项是(  )3分.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④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0对下面几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体现了起初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误会。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是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挑战。
C.“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句诗暴露了焦仲卿的软弱性。
D.“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表明刘兰芝忠于爱情,义无反顾。
31.下列文学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平缓;羽,声调激愤。
B.《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D.《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3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台阁”,尚书省的别称,东汉以尚书直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乃有此称。
B.“城郭”,古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城叫“城”,外城叫“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C.“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再”,第二次;“拜”,见面时的礼节。
D.“黄昏”,傍晚时分,一般指18点左右;“人定”,夜深人静的时候,指21点至23点。
33.下列有关《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孔雀东南飞(并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见识狭隘、浅薄,没出息”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这句中的“便利”是一个古今义不同的词语。
34.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
B.写兰芝诉苦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反映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故事的悲剧性蓄势,有利于激起读者对兰芝的同情。
C.写兰芝临别“严妆”,用铺陈手法表现了兰芝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突出兰芝的“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铺垫。
D.刘兰芝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注]①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指窗制造精致。结绮:张挂着绮制的帘幕,指窗装饰华美。结,张挂。绮,有花纹的丝织品。②阿阁:阁有四阿,叫做“阿阁”,指屋极四面有曲檐,是古代最考究的官殿式的建筑。三重阶:指台,楼在台上。③杞梁妻:杞梁的妻子。杞梁,即杞梁殖,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叹》。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这四句诗重在写出歌者地位的不凡。
B.“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中,“清商”写出乐曲特点——音调清越;“徘徊”写出歌者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C.“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中的“知音”指懂得乐曲中意趣的人,引申为了解对方内心抱负的人。
D.这首诗歌所吟咏的是高楼上的弦歌,那激越悲哀动人的乐曲之声,引起了一个楼外人对歌者的同情和对知音稀少的感慨。
36、请赏析这首诗歌是如何摹写音乐的。6分.
37.中国的古典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也有一些侧重叙事的诗作,如《氓》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首诗都是讲述古代婚姻爱情悲剧的民歌。请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作的异同。6分.
答题卡
36、请赏析这首诗歌是如何摹写音乐的。6分.
37.中国的古典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也有一些侧重叙事的诗作,如《氓》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首诗都是讲述古代婚姻爱情悲剧的民歌。请从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两首诗作的异同。6分.
答案
1.D(A.“取”同“娶”;B.“帘”同“奁”;C.“纫”同“韧”。) 2.D(要:相约。)
3.A(A.堪,均为“胜任”的意思。B.区区,愚拙/情意深挚。C.适,出嫁/刚才。D.便,言辞敏捷/有利,适宜。)
4.D(D.相: 相互,指动作双方。A项、B项、 C项这三项中的“相”是偏指一方,分别代指“我”。“你”“我”。)
5.C(A.共事,古义:在一起生活;今义:在一起工作。B.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限制。C.徘徊,均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D.作息,古义:劳作;今义:劳动和休息。)
6.B(B.判断句。A、C、D三项是被动句,标志词分别是“被”“为……所”“见”。)
7.D(D.“共赴黄泉”错误,从诗中来看,“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是焦仲卿对母亲说的话,要表达的应是与兰芝“生死与共”的意思。)
8.答案:B项,“‘下九’指农历的每月二十九”错,“下九”应指“农历的每月十九”。
9.答案:C“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错误,乐府诗歌是现实主义的,《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的结尾并没有改变全诗的现实主义风格。
10答案:B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既然如此记念我。故选B。
11答案:C 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耀。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向东南;用手巾;一天天地。
12答案:A“相”与例句中的“相”,都是“互相”的意思。B.“相”指“我”,表示动作偏指一方。C.“相”指相貌。D.“相”指“我”,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故选A。
13答案:C正确的排序应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故选C。 14答案:A解析:(1)言:语气助词,没有实义。(2)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句子译为:静下来细想,只有自己悲伤了。(3)副词,互相。句子译为:互相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4)偏指一方,可译为“我”。句子译为:到时候,把我赶回家。故选A。
15答案:A解析:A项中的“否泰”是同义复词之外,其他各项中的加粗词均为偏义复词。B项的“作息”,偏指“作”义;C项的“父兄”偏指“兄”义;D项的“公姥”偏指“姥”义。
16答案:A解析:A.“即中午12点,是一天的太阳正中之时”错误,“日中”指中午太阳仰角最大时,不是中午12点。故选A。17答案:D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加粗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③再拜意思为“拜两次”;⑤谢意思为“告诉”;⑦“适”指女子出嫁。故选D。
18.C A.①谢,辞别;②谢,告诉,告知;③谢,谢绝。句意:记得那一年冬末,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多多告知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刘母谢绝媒人说:“女儿先前有过誓言。”
①适,出嫁;②适,顺从、依照③适,刚才。句意:(我们)贫贱人家,有了这个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怎样处理,完全照哥哥的主意吧,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刚才接到太守的信,明天来迎接你。
C.①②③三个“相”,均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可以解释为第二人称“你”。句意:我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恩情了,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我发誓不与你断绝关系,你暂且回娘家去/我现在暂且去庐江太守府(办事),我对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
D.①②“见”意义和用法相同,“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③见,被,表被动。
句意:你既然这样记着我,盼望你不久就能来接我/兰芝才回来时,焦仲卿再三嘱咐我/(他)把头转向兰芝住过的内房,(睹物生情),越来越被悲痛煎熬逼迫。
19.B A.①②③三个全是偏义复词;分别偏指母、兄、异。句意:我有亲生母亲/逼迫我的还有亲哥哥/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B.①②③三个词语全不是偏义复词。①迎娶,指迎接妻子回家;②否泰,否,坏运气;泰,好运气。③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句意:回来后必定去迎接你回我家来/运气的好坏相差得像天上地下一样/立刻就答应这门亲事吧,就可以结成婚姻。C.①②③三个词语全是偏义复词;分别偏指兄、作、入。句意:我有一个亲哥哥/白天黑夜勤恳地操作/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D.①“牛马”为牛和马,不是偏义复词;或为偏义复词,偏向“马”;②“公姥”为偏义复词,指婆婆;③“兄弟”不是偏义复词,包括哥哥弟弟。句意:(兰芝)结婚的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
20.D这一段从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的鞋子、头上的装饰、脸上的妆容等方面,极尽夸张之能事,运用排比、铺陈、渲染了兰芝之精致、美丽,表现了刘兰芝的沉着、冷静。其中“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等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没有起兴。
21.B“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兰芝就起床,认真地梳洗打扮。换上我的绣夹裙,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好几遍。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B.“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不符合刘兰芝的特点,她是因为自尊心使然。
22.C A.“强作镇静”错,是表现刘兰芝沉着、冷静。B.“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错,无中生有,虽然刘兰芝不愿屈服于封建礼教,但也不是“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D.“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错,于文无据,事实上母亲并没有瞧不起。
23.D.“已经做好……准备”错误,“举身赴清池”是刘兰芝被婆婆遣回家后嫁给太守家儿子之前的想法。刘兰芝在离开婆婆家之前并没有打算“举身赴清池”,当时还对焦仲卿有一定幻想,希望有朝一日焦仲卿还可以把自己接回家。
24.C“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意思是“从前我做女儿的时候,从小就生长在村野乡里。本来就没有受到教管训导,更加惭愧的是又嫁到你家愧对你家的公子”,这显然是刘兰芝的自谦。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意思是“受了阿母许多金钱和财礼,却不能胜任阿母的驱使”,这是刘兰芝对婆婆颐指气使的反抗。
25.D.“感动上苍,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表述错误,写鸳鸯的和鸣是象征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绵绵不绝,“感动上仓,让他们两人化作鸳鸯鸟而结为夫妇”的说法没有依据。故选D。
26.A①⑤都是第一人称,我;②③⑥⑦都是第二人称,你;④⑧⑨是第三人称,他,他们。
故正确分类为①⑤/②③⑥⑦/④⑧⑨。
27答案:D解析:D.错误。却:退出来,后退几步。
28答案:D解析:D.句意: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谢:告诉,告知。故选D。
29答案】B【解析】 ①这句话是焦仲卿听到变故后的表现。④“叹”字不能体现“敢于反抗”。⑤这句话主要说的是时间,和反抗精神无关。
30【答案】C【解析】“暴露了焦仲卿的软弱性”错,应是体现了焦仲卿的善良、孝顺。
31.【答案】A项,“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平缓”错误,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
32【答案】D. “黄昏,傍晚时分,一般指18点左右”解释不准确。“黄昏”,应为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时间,一般指19点至21点,也就是戌时。故选D。
33【答案】A“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错误,《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34.【答案】A【详解】A项,“反映了仲卿的无能、兰芝的软弱”说法错误,应该是“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
35答案:B解析:B.“‘徘徊’写出歌者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错误,“徘徊”指的是乐曲旋律回环往复。故选B。
36①以环境描写烘托音乐。开头通过对高楼绮窗阿阁等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飘来阵阵弦歌的高雅不俗。②借用典故。通过对“杞梁妻”故事的联想想象,生动地传达出乐曲的悲凉。
③直接描写。通过对乐音、旋律和节奏等方面的直接描写,刻画了一种空灵缥缈徘徊变化的音乐效果。④以听者感受侧面衬托。听者与歌者遥相呼应,听曲人对楼中人寄予无限的同情意,侧面写出乐音的悲凉效果。
解析::环境烘托:“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意思是: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这是用写传出弦歌声环境的高雅巍峨来衬托弦歌声的高雅不俗。
借用典故:“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传说杞梁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此处借用“杞梁妻”的典故,生动地传达出乐曲的悲凉。
直接描写:“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有多么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大约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之境。此句直接摹写音乐的“商”声清切,乐曲的回环重叠(徘徊),属于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这是写听乐曲人的感受。听曲人从乐曲中给出了弹奏者痛苦和悲哀,对弹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这是以听者感受从侧面写乐音的悲凉。
赏析:此诗作者的失意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在眼前。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
人们常把这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其为“高阳王雍之楼”(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的。其实是误解。明人陆时雍指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
  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是夜晚。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了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传说杞梁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
  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歌者”是谁?始终是一个未揭之谜。诗人既在楼下,当然无从得见。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诗中将其比为“杞梁妻”,自必是一位女子。这女子大约全不知晓,此刻楼下正有一位寻声而来、伫听已久的诗人在。她只是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声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商”声清切而“多伤”,当其随风飘发之际,听去该有多么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回,大约正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述的,已到了“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之境。接着是铿然“一弹”,琴歌顿歇只听到声声叹息,从高高的楼窗传出。“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这阵阵的叹息声中,正有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追着消散而逝的琴韵回旋。
  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根据那琴韵和“叹”息声推测,楼中当是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绝代佳人”。妙在诗人“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吴淇《选诗定论》)罢了。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楼下的诗人早被激得泪水涔涔:“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不可能无痛苦,但这歌者的痛苦似乎更深切、广大,而且是那样难以言传。当她借铮铮琴声倾诉的时候,定然希望得到“知音”者的理解和共鸣,但她没有找到“知音”。这人世间的“知音”,原本就是那样稀少而难觅的。如此说来,这高楼佳人的痛苦,即使借琴曲吐露,也是枉然——这大约正是使她最为伤心感怀、再三叹自的原故。但是,诗人却从那寂寂静夜的凄切琴声中,理解了佳人不遇“知音”的伤情。这伤情是那样强烈地震撼了他——因为他自己也正是一位不遇“知音”的苦苦寻觅者。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他禁不住要脱口而出,深情地安慰这可怜的“歌者”:再莫要长吁短叹!在这茫茫的人世间,自有和你一样寻觅“知音”的人儿,能理解你长夜不眠的琴声。“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就是发自诗人心底的热切呼唤。它从诗之结句传出,直身着“上与浮云齐”的高楼绮窗飘送而去,希望伤心的佳人,能听到了这旷世“知音”的深情呼唤。正如“西北有高楼”的景象,全是诗人托化的虚境一样,就是这“弦歌”高楼的佳人,也还是出于诗人的虚拟。那佳人实在正是诗人自己——他无非是在借佳人不遇“知音”之悲,抒写自身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罢了。不过,悲愤的诗人在“抚衷徘徊”之中会生此奇思:不仅把自身托化为高楼的“歌者”,而且又从自身化出另一位“听者”,作为高楼佳人的“知音”而唏嘘感怀、聊相慰藉——诗面上的终于得遇“知音”、奋翅“高飞”,透露出的恰恰是一种“四顾无侣”、自歌自听的无边寂寞和伤情。诗人的内心痛苦,正借助于这痛苦中的奇幻之思,表现得分外悱恻和震颤人心
37人物形象:相同点:
①女主人公都生活在男权社会里,都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身份地位低下。
②女主人公都具有温柔、体贴、勤劳、善良、坚强等性格特征。
③女主人公都忠于爱情、渴望爱情幸福。 ④女主人公都是被污辱被损害的对象,婚姻都是悲剧结局。
不同点:
①《孔雀东南飞》比《氓》塑造了更多人物,除女主人公外,还有焦仲卿、焦母、刘兄等。
②《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更为饱满、立体;性格更为丰富、复杂;表现更有力度。
③《氓》女主人公是自由恋爱;而刘兰芝的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④人生结局不同,《氓》女主人公决绝反省婚姻,顽强生活;而刘兰芝性格更为刚烈,以死殉情。
⑤刘兰芝形象的塑造更多体现出反封建礼教的思想;而《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侧重于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下男女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
语言风格:相同点:
①两诗都运用大量的叠音词,声韵铿锵,色彩鲜明,富有音乐性。
②两诗都是民歌,语言都质朴、通俗,朗朗上口。
不同点:
①《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韵律分明;《孔雀东南飞》是三节拍的五言诗,节奏丰富多变。
②《氓》中经常运用“之”“也”“矣”“焉”“哉”“思”等语气词,加强了抒情和议论。《孔雀东南飞》则运用了“公佬”“父兄”“弟兄”“作息”等偏义副词,使文辞圆熟且富有文采,诵读起来,给人以宽缓不迫之感。
③在通俗化、个性化等方面,《孔雀东南飞》更胜一筹。描摹情态,铺叙事物,通俗易懂;人物对话,真实贴切地反映出人物性格与心理。
表现手法:相同点:
①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②都运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人物心情,或暗示人物命运。
③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两首诗中对往昔的回忆为虚写,叙述现实为实写。
不同点:
①《氓》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而《孔雀东南飞》用第三人称叙述。
②主要采用对比手法,融抒情叙事为一体,时而夹以感慨式的议论。《孔雀东南飞》多用排比铺陈,少有议论。
③《氓》出自《诗经》,属现实主义。《孔雀东南飞》属乐府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如夫妻化鸟相向而鸣)。
④《孔雀东南飞》有多处细节描写,《氓》中多概述性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