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08 18:01:00

文档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关于世界上第一个细胞的发现描述正确的是(  )。
A.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B.用放大镜观察发现的
C.是形状规则的动物细胞 D.只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2.用以下方法观察同一片叶子,视野最小的是(  )。
A.眼睛 B.放大镜
C.光学显微镜 D.电子显微镜
3.关于显微镜的使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对光时,使用反光镜会聚光线 B.对光后,先用高倍镜观察
C.调焦时,还可以调节镜臂角度 D.观察后,只要记录大概的图像
4.下列生物中,具有完整细胞结构且只有一个细胞的是(  )。
A.蚊子 B.新型冠状病毒
C.草履虫 D.蘑菇
5.关于微生物,同学们发表了许多看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引起的
B.微生物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C.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生产食物读
D.人类可以利用病原微生物研发各种疫苗防控传染病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下列不属于地球仪能表达的是(  )。
A.地球形状 B.地球海陆分布
C.地球内部结构 D.地球自转
7.以下现象与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的原因相同的是(  )。
A.四季变化 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月相变化 D.昼夜长短变化
8.以下节日中,校园内旗杆正午影子最长的节日是(  )。
A.植树节 B.儿童节 C.教师节 D.元旦
9.下列示意图中,无法看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 B.
C. D.
10.分析表格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的时间点
平均距离 1.49亿千米  
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 1.47亿千米 每年一月初
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 1.52亿千米 每年七月初
A.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
B.地球公转轨道是圆形的
C.夏天地球距离太阳近所以热
D.四季变化跟地球公转轨道形状有关
11.利用核桃夹能够轻松取出核桃仁,这里我们可以感悟到(  )。
A.所有工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B.工具的发明与生活无关现
C.工具的出现让生产生活变得方便
D.利用核桃夹取核桃仁中没有蕴含技术
12.打木桩时,将木桩底端削尖,木桩容易被打进土壤中,这里利用了(  )。
A.杠杆原理 B.斜面原理 C.轮轴原理 D.滑轮原理
13.下列四种方法,最容易将大石块撬动的是(  )。
A. B. C. D.
14.用活字印刷术印刷出“好”字,那么字模应刻成(  )。
A. B. C. D.
15.在人类历史上,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变革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下列不属于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优势的是(  )。
A.视频让我们生动形象地获取信息
B.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
C.社交软件让信息传递形象、快捷
D.印刷术的出现让传递信息图文并茂
16.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水库,电力负荷高峰期再从水库放水至水库发电的水电站。水库放水时,(  )。
A.电能转化成水能 B.水能让发电机转动,从而发电
C.电能让发电机转动 D.水从高处流下来,直接产生电
17.家中功率为1000瓦的电吹风正常工作6分钟,消耗的电能是(  )度。(1000瓦的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1度)
A.6 B.0.6 C.0.2 D.0.1
18.下列关于通电导线产生磁性,从而让指南针偏转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通电导线与指南针的摆放位置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B.通电导线绕成线圈套在指南针上,指南针偏转明显
C.当导线中电流断开时,指南针依旧偏转
D.通电导线与指南针的远近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19.下列做法不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是(  )。
A.改变电流大小 B.改变线圈缠绕方向
C.改变线圈圈数 D.改变电池节数
20.将电磁铁的电流断开后,发现它还能吸引回形针,这是因为(  )。
A.电磁铁不通电也会产牛磁性
B.电磁铁坏掉了
C.电磁铁通电产生的磁性会永久存在
D.电磁铁刚断开电流时,铁芯上会有磁性残留
二、综合题。(共60分)
21.日常用的家电使用什么能量 是否可再生 请用线连起来。
电动玩具汽车 太阳能
空调 煤气中的化学能 可再生
煤气灶 发电厂提供的电能
木炭烤炉 木炭中的化学能 不可再生
太阳能热水器 电池
22.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下列关于放大镜的描述中正确的在括弧内打“√”。
(  )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  )近视眼镜镜片跟放大镜镜片特点相同
(  )在一定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放大倍数越大
(  )放大镜在眼睛和物体之间任何位置都可以看清楚物体
(  )与放大镜相比,用眼睛直接观察视野变小了
(  )放大镜具有聚光的作用,在强光下不能对着自己的皮肤和易燃物品
23.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使人类感染疟疾的是一种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疟原虫,主要通过受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疟原虫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在人类控制疟疾的研究过程中,光学显微镜发挥了极大作用,至今还广泛应用于诊断与科研中。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屠呦呦,通过研究发明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为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疟原虫属于微生物中的(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原生生物
(2)在右下图括号里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填字母)
A载物台
B目镜
C反光镜
D物镜
E调节旋钮
(3)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分别是用(  )组透镜制成的。
A. B. C. D.
(4)疟疾疫苗的研发仍然是世界医学的难题,结合阅读资料,请你提出两条能有效预防疟疾的措施:   。
24.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都与它的运动有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方向为   ,周期为   。
(2)本学期开学至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经历了图中的(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a段
(3)地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学校操场旗杆正午影子的变化规律是(  )。
A.先变长再变短 B.先变短再变长
C.变长 D.变短
(4)下列描述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请在括弧内打“√”。
(  )猫头鹰夜间捕食
(  )刺猬用冬眠的方式过冬
(  )北极狐冬季换成白色的毛
(  )秋季枫树落叶
(  )春季植物种子开始发芽
(  )沙漠里的仙人掌叶成针状
(  )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花
25.电机厂要把每台500斤左右的电机装进集装箱货车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能应用《工具与技术》单元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搬运吗
(1)将电机从厂房中搬运出来时,可以借助手推车来搬运,此时手推车的主要作用是(  )。
A.减轻电机的重量 B.使搬运电机不需要用力
C.使搬运工人更加省力、快捷 D.缩短运输距离
(2)下列工具应用的机械原理与轮胎类似的是(  )。
A.水龙头 B.盘山公路 C.理发剪 D.镊子
(3)将电机搬上货车时,搬运工人在车厢尾部放置了一个斜坡,这里运用了(  )的机械原理,使搬运电机上车省力。
A.杠杆 B.轮轴 C.斜面 D.滑轮
(4)下列叙述中,应用的机械原理和货车尾部的斜坡一样的是(  )。
A.用轮子吊起重物
B.用撬棍撬起石块
C.将通往山顶的公路设计成盘山公路
D.用推车推重物
(5)如何让借助斜坡搬运电机至货车车厢更省力 (至少写出一种方法)   
26.冬冬发现他的玩具汽车里有一个小电动机(如图),好奇的他拆出小电动机进行了研究,你能用《能量》单元所学知识帮他解答下列问题吗
(1)冬冬拆开小电动机,发现它由外壳、转子和后盖三部分组成,其中外壳上有(  )。
A.两片金属铁 B.两片磁铁 C.一片磁铁 D.电刷
(2)小电动机通电后,绕有线圈的转于相当于(  )。
A.电磁铁 B.磁铁从. C.发电机 D.铁芯
(3)将小电动机的转子架起来(如图),接通电源后,转子   (填“能”或“不能”)转动。
(4)在制作小电动机转子架子的时候,需要裁剪⒉根粗导线将转子架起来(如上图),冬冬选择下列(  )工具剪粗导线最方便省力。
A. B.
C. D.
(5)要让小电动机转得更快,你有哪些方法 (至少写出两种)   
三、附加题。(共6分)
27.如图,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面和地球公转的平面黄道面形成一个23°26'的交角,叫作黄赤交角。如果这个角的度数变为“0”度,地球会发生的变化有(  )。(多选题)
A.没有四季变化 B.极昼极夜现象消失
C.全年昼夜等长 D.正午杆影长短变化更大
28.平时在地面我们都是使用较短的饮料管,如果饮水管太长,就需要比较费力地吮吸才能喝到饮料。那是因为地面由于重力的作用,在使用饮水管喝水时,液体管越高,吮吸也就越费力。但是宇航员在空间站用两米长的吸管能轻松喝到饮料。
(1)宇航员在空间站用两米长的吸管能轻松喝到饮料的原因是(  )。
A.空间站里的液体流动性好 B.空间站里重力几乎为零
C.水在太空中质量变小了 D.空间里气压几乎为零
(2)“地面上,水在低处流”。这结论在空间站里成立吗 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这个细胞只是发现的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放大倍数和视野是相反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观察的视野最小。故选D。
3.【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记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对光时,使用反光镜会聚光线;对光后,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调焦时,通过调节准焦螺旋,调节镜臂高度;观察后,应画图记录观察内容的图像。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蚊子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不只有一个细胞;新型冠状病毒、草履虫、蘑菇都是微生物,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草履虫由完整细胞结构且是单细胞生物,蘑菇属于真菌,具有完整细胞结构且不只有一个细胞。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生产食物;人类可以利用病原微生物研发各种疫苗防控传染病;大部分微生物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但像蘑菇这样的真菌个体较大,肉眼就能看清。故选B。
6.【答案】C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地球仪可以表示地球形状、地球海陆分布、地球自转,不能表达地球内部结构。
7.【答案】B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也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在我国同一地点冬至日影长最长,夏至日最短,所以一般是先变短到一年中最短,再变长到一年中最长。校园内旗杆正午影子最长的节日是元旦。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自转时,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上就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不停地自转,我国的每个地方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图中D选项中地轴与光平行,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运动造成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形成了四季变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的是椭圆形的;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热。BCD选项说法错误,A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
11.【答案】C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涵盖各方各面,随着新技术的产生,人们在不断发明新的工具,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核桃夹取核桃仁中蕴含杠杆的原理。故选C。
12.【答案】B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是杠杆的一种变形,它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打木桩时,将木桩底端削尖,木桩容易被打进土壤中,这里利用了斜面原理,使打木桩时更省力。故选B。
13.【答案】D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杠杆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不省力不费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省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费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所以图中最省力、最容易将大石块撬动的是D。故选D。
14.【答案】B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北宋的平民发明家毕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活字印刷的字模与字体左右相反。故选B。
15.【答案】D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在人类历史上,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变革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视频让我们生动形象地获取信息,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社交软件让信息传递形象、快捷,这些都是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优势,印刷术的出现让传递信息图文并茂不属于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优势。故选D。
16.【答案】B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机械能、化学能等不同的形式。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能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水库,电力负荷高峰期再从水库放水至水库发电的水电站。水库放水时,水能让发电机转动,从而发电,使水能转化为电能。故选B。
17.【答案】D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1000瓦的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1度,则家中功率为1000瓦的电吹风正常工作6分钟,消耗的电能是0.1度。故选D。
18.【答案】B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通电导线绕成线圈套在指南针上,指南针偏转明显说明通电线圈会产生磁性。故选B。
19.【答案】B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通电产生电磁的一种装置,主要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当在通电线圈内部插入铁芯后,铁芯被通电线圈的磁场磁化,变成了一个磁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铁芯的大小等有关。改变线圈缠绕方向不能改变电磁铁磁力。故选B。
20.【答案】D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通电产生电磁的一种装置,主要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当在通电线圈内部插入铁芯后,铁芯被通电线圈的磁场磁化,变成了一个磁体。将电磁铁的电流断开后,发现它还能吸引回形针,这是因为电磁铁刚断开电流时,铁芯上会有磁性残留。故选D。
21.【答案】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22.【答案】(√)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在一定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镜具有聚光的作用,在强光下不能对着自己的皮肤和易燃物品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具有放大功能的是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具有这种特点的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近视眼镜镜片跟放大镜镜片特点不同,近视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没有放大的功能;在一定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放大倍数越大;放大镜在眼睛和物体之间有合适的距离才可以看清楚物体;放大倍数越大,则观察到的视野越小,与放大镜相比,用眼睛直接观察视野变大了;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会形成强光和高温,在强光下不能对着自己的皮肤和易燃物品。
23.【答案】(1)D
(2)
(3)A
(4)及时发现、控制和治疗疟疾患者;使用驱蚊顾,剂或蚊帐,避免被蚊虫叮咬(合理即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1)疟疾是一种严重的、有时会危及生命的热带疾病,该疾病由疟原虫引起,并通过按蚊传播。疟原虫不属于细菌、真菌或者病毒,属于原生生物。故选D。
(2)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记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3)显微镜主要由两组凸透镜组成,一组是“目镜”一组是“物镜”,故选A。
(4)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预防疟疾时,要及时发现、控制和治疗预防疟疾患者;个人防护可应用趋避剂或蚊帐,避免被蚊虫叮咬。
24.【答案】(1)自西向东;一年
(2)C
(3)B
(4)(√)刺猬用冬眠的方式过冬
(√)北极狐冬季换成白色的毛
(√)秋季枫树落叶
(√)春季植物种子开始发芽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一直围绕太阳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呈逆时针运转,公转周期是一年。
(2)读图可知,图中a位置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图中b位置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图中c位置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图中d位置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达到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本学期从9月份开学至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主要经历了图中的cd段。故选C。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地球从a春分位置运动到c秋分位置的过程中,我们学校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因此,小学校操场旗杆正午影子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
(4)①猫头鹰夜间捕食是受昼夜变化规律影响,与四季变化无关。
②刺猬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是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规律。
③北极狐冬季换成白色的毛,是北极狐适应寒冷的冬季到来,与环境颜色相适应。
④秋季枫树落叶是植物适应寒冷的冬季,自身保护减少热量散失。
⑤春季植物种子开始发芽是植物适应季节变化的生长变化。
⑥沙漠里的仙人掌叶成针状,是适应干旱的环境,减少水分散失,与季节变化无关。
⑦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花是昼夜变化对植物生长规律的变化影响,与季节变化无关。
25.【答案】(1)C
(2)A
(3)C
(4)C
(5)增加斜坡的长度。(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手推车有轮子,变滑动为滚动,能够减小摩擦力,使搬运工人更加省力、快捷。故选C。
(2)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是由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轮胎运用了轮轴的机械原理。水龙头运用了轮轴的机械原理。
(3)斜面是一种倾斜的平板,能够将物体以相对较小的力从低处提升至高处,使用这些简单机械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电机搬上货车时,搬运工人在车厢尾部放置了一个斜坡,这里运用了斜面的机械原理,使搬运电机上车省力。
(4)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货车尾部的斜坡属于斜面。将通往山顶的公路设计成盘山公路应用了斜面的机械原理。
(5)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借助斜坡搬运电机至货车车厢更省力,可以增大木板的长度,这样斜面坡度更小,从而更省力。
26.【答案】(1)B
(2)A
(3)不能
(4)D
(5)增加串联电池的数量或者增加线圈的数量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1)小电动机可以分为外壳、转子和后盖三部分组成,其中外壳上有两片磁铁。两片磁铁南北极相对放置,形成外磁场,与电磁铁形成磁力作用,促使转子转动。故选B。
(2)电能生磁,小电动机通电后,绕有线圈的转子相当于电磁铁,会产生磁性。故选A。
(3)小电动机的转子相当于是一个电磁铁,通电后有磁性。磁铁和电磁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将小电动机的转子架起来,接通电源后,没有磁铁,转子也不能转动。
(4)剪子利用了杠杆原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长越省力,选项D工具剪动力臂最长,可以用于剪断粗导线,最方便省力。故选D。
(5)要让小电动机转得更快,可以通过增加串联电池的数量或者增加线圈的数量,增大电磁铁的磁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
27.【答案】A,B,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A、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面和地球公转的平面黄道面形成个23°26'的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如果这个角的度数变为“0”度,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也就不会出现四季变化,A正确;
B、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北极地区终年阳光斜射,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B正确;
C、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不会出现四季变化,也不会出现昼夜长短的变换,全年昼夜等长,C正确;
D、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不会出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的杆影长短不会变化,D错误。
故选ABC。
28.【答案】(1)B
(2)不成立;在地球的地面上,水在低处流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在空间站里重力几乎为零
【知识点】重力
【解析】【分析】(1)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在地面由于重力的作用,在使用饮水管喝水时,液体管越高,吮吸也就越费力。而空间站里重力几乎为零,所以宇航员在空间站用两米长的吸管能轻松喝到饮料。故选B。
(2)在地球的地面上,水在低处流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在空间站里重力几乎为零,所以“地面上,水在低处流”这一结论在空间站里不成立。
1 / 1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关于世界上第一个细胞的发现描述正确的是(  )。
A.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B.用放大镜观察发现的
C.是形状规则的动物细胞 D.只是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这个细胞只是发现的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故选D。
2.用以下方法观察同一片叶子,视野最小的是(  )。
A.眼睛 B.放大镜
C.光学显微镜 D.电子显微镜
【答案】D
【知识点】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放大倍数和视野是相反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观察的视野最小。故选D。
3.关于显微镜的使用,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对光时,使用反光镜会聚光线 B.对光后,先用高倍镜观察
C.调焦时,还可以调节镜臂角度 D.观察后,只要记录大概的图像
【答案】A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解析】【分析】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记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对光时,使用反光镜会聚光线;对光后,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调焦时,通过调节准焦螺旋,调节镜臂高度;观察后,应画图记录观察内容的图像。故选A。
4.下列生物中,具有完整细胞结构且只有一个细胞的是(  )。
A.蚊子 B.新型冠状病毒
C.草履虫 D.蘑菇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细胞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蚊子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不只有一个细胞;新型冠状病毒、草履虫、蘑菇都是微生物,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草履虫由完整细胞结构且是单细胞生物,蘑菇属于真菌,具有完整细胞结构且不只有一个细胞。故选C。
5.关于微生物,同学们发表了许多看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引起的
B.微生物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C.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生产食物读
D.人类可以利用病原微生物研发各种疫苗防控传染病
【答案】B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生产食物;人类可以利用病原微生物研发各种疫苗防控传染病;大部分微生物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但像蘑菇这样的真菌个体较大,肉眼就能看清。故选B。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下列不属于地球仪能表达的是(  )。
A.地球形状 B.地球海陆分布
C.地球内部结构 D.地球自转
【答案】C
【知识点】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地球仪可以表示地球形状、地球海陆分布、地球自转,不能表达地球内部结构。
7.以下现象与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的原因相同的是(  )。
A.四季变化 B.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C.月相变化 D.昼夜长短变化
【答案】B
【知识点】日出时间
【解析】【分析】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也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故选B。
8.以下节日中,校园内旗杆正午影子最长的节日是(  )。
A.植树节 B.儿童节 C.教师节 D.元旦
【答案】D
【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
【解析】【分析】在我国同一地点冬至日影长最长,夏至日最短,所以一般是先变短到一年中最短,再变长到一年中最长。校园内旗杆正午影子最长的节日是元旦。故选D。
9.下列示意图中,无法看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自转时,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上就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不停地自转,我国的每个地方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图中D选项中地轴与光平行,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故选D。
10.分析表格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的时间点
平均距离 1.49亿千米  
地球与太阳的近距点 1.47亿千米 每年一月初
地球与太阳的远距点 1.52亿千米 每年七月初
A.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
B.地球公转轨道是圆形的
C.夏天地球距离太阳近所以热
D.四季变化跟地球公转轨道形状有关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运动造成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形成了四季变化。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的是椭圆形的;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热。BCD选项说法错误,A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
11.利用核桃夹能够轻松取出核桃仁,这里我们可以感悟到(  )。
A.所有工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B.工具的发明与生活无关现
C.工具的出现让生产生活变得方便
D.利用核桃夹取核桃仁中没有蕴含技术
【答案】C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涵盖各方各面,随着新技术的产生,人们在不断发明新的工具,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核桃夹取核桃仁中蕴含杠杆的原理。故选C。
12.打木桩时,将木桩底端削尖,木桩容易被打进土壤中,这里利用了(  )。
A.杠杆原理 B.斜面原理 C.轮轴原理 D.滑轮原理
【答案】B
【知识点】斜面
【解析】【分析】斜面是杠杆的一种变形,它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打木桩时,将木桩底端削尖,木桩容易被打进土壤中,这里利用了斜面原理,使打木桩时更省力。故选B。
13.下列四种方法,最容易将大石块撬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杠杆
【解析】【分析】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杠杆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不省力不费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省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费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所以图中最省力、最容易将大石块撬动的是D。故选D。
14.用活字印刷术印刷出“好”字,那么字模应刻成(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印刷术
【解析】【分析】北宋的平民发明家毕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活字印刷的字模与字体左右相反。故选B。
15.在人类历史上,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变革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下列不属于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优势的是(  )。
A.视频让我们生动形象地获取信息
B.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
C.社交软件让信息传递形象、快捷
D.印刷术的出现让传递信息图文并茂
【答案】D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
【解析】【分析】在人类历史上,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变革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视频让我们生动形象地获取信息,互联网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社交软件让信息传递形象、快捷,这些都是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优势,印刷术的出现让传递信息图文并茂不属于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优势。故选D。
16.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水库,电力负荷高峰期再从水库放水至水库发电的水电站。水库放水时,(  )。
A.电能转化成水能 B.水能让发电机转动,从而发电
C.电能让发电机转动 D.水从高处流下来,直接产生电
【答案】B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机械能、化学能等不同的形式。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能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水库,电力负荷高峰期再从水库放水至水库发电的水电站。水库放水时,水能让发电机转动,从而发电,使水能转化为电能。故选B。
17.家中功率为1000瓦的电吹风正常工作6分钟,消耗的电能是(  )度。(1000瓦的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1度)
A.6 B.0.6 C.0.2 D.0.1
【答案】D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1000瓦的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1度,则家中功率为1000瓦的电吹风正常工作6分钟,消耗的电能是0.1度。故选D。
18.下列关于通电导线产生磁性,从而让指南针偏转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通电导线与指南针的摆放位置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B.通电导线绕成线圈套在指南针上,指南针偏转明显
C.当导线中电流断开时,指南针依旧偏转
D.通电导线与指南针的远近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答案】B
【知识点】电能和磁能
【解析】【分析】通电导线绕成线圈套在指南针上,指南针偏转明显说明通电线圈会产生磁性。故选B。
19.下列做法不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是(  )。
A.改变电流大小 B.改变线圈缠绕方向
C.改变线圈圈数 D.改变电池节数
【答案】B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通电产生电磁的一种装置,主要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当在通电线圈内部插入铁芯后,铁芯被通电线圈的磁场磁化,变成了一个磁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磁力的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铁芯的大小等有关。改变线圈缠绕方向不能改变电磁铁磁力。故选B。
20.将电磁铁的电流断开后,发现它还能吸引回形针,这是因为(  )。
A.电磁铁不通电也会产牛磁性
B.电磁铁坏掉了
C.电磁铁通电产生的磁性会永久存在
D.电磁铁刚断开电流时,铁芯上会有磁性残留
【答案】D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电磁铁是通电产生电磁的一种装置,主要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当在通电线圈内部插入铁芯后,铁芯被通电线圈的磁场磁化,变成了一个磁体。将电磁铁的电流断开后,发现它还能吸引回形针,这是因为电磁铁刚断开电流时,铁芯上会有磁性残留。故选D。
二、综合题。(共60分)
21.日常用的家电使用什么能量 是否可再生 请用线连起来。
电动玩具汽车 太阳能
空调 煤气中的化学能 可再生
煤气灶 发电厂提供的电能
木炭烤炉 木炭中的化学能 不可再生
太阳能热水器 电池
【答案】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22.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下列关于放大镜的描述中正确的在括弧内打“√”。
(  )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  )近视眼镜镜片跟放大镜镜片特点相同
(  )在一定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放大倍数越大
(  )放大镜在眼睛和物体之间任何位置都可以看清楚物体
(  )与放大镜相比,用眼睛直接观察视野变小了
(  )放大镜具有聚光的作用,在强光下不能对着自己的皮肤和易燃物品
【答案】(√)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在一定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镜具有聚光的作用,在强光下不能对着自己的皮肤和易燃物品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具有放大功能的是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具有这种特点的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近视眼镜镜片跟放大镜镜片特点不同,近视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没有放大的功能;在一定范围内,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放大倍数越大;放大镜在眼睛和物体之间有合适的距离才可以看清楚物体;放大倍数越大,则观察到的视野越小,与放大镜相比,用眼睛直接观察视野变大了;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会形成强光和高温,在强光下不能对着自己的皮肤和易燃物品。
23.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使人类感染疟疾的是一种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疟原虫,主要通过受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疟原虫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在人类控制疟疾的研究过程中,光学显微镜发挥了极大作用,至今还广泛应用于诊断与科研中。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屠呦呦,通过研究发明了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为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疟原虫属于微生物中的(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原生生物
(2)在右下图括号里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填字母)
A载物台
B目镜
C反光镜
D物镜
E调节旋钮
(3)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分别是用(  )组透镜制成的。
A. B. C. D.
(4)疟疾疫苗的研发仍然是世界医学的难题,结合阅读资料,请你提出两条能有效预防疟疾的措施:   。
【答案】(1)D
(2)
(3)A
(4)及时发现、控制和治疗疟疾患者;使用驱蚊顾,剂或蚊帐,避免被蚊虫叮咬(合理即可)
【知识点】微生物
【解析】【分析】(1)疟疾是一种严重的、有时会危及生命的热带疾病,该疾病由疟原虫引起,并通过按蚊传播。疟原虫不属于细菌、真菌或者病毒,属于原生生物。故选D。
(2)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记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3)显微镜主要由两组凸透镜组成,一组是“目镜”一组是“物镜”,故选A。
(4)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预防疟疾时,要及时发现、控制和治疗预防疟疾患者;个人防护可应用趋避剂或蚊帐,避免被蚊虫叮咬。
24.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地球上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都与它的运动有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方向为   ,周期为   。
(2)本学期开学至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经历了图中的(  )。
A.ab段 B.bc段 C.cd段 D.da段
(3)地球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学校操场旗杆正午影子的变化规律是(  )。
A.先变长再变短 B.先变短再变长
C.变长 D.变短
(4)下列描述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的,请在括弧内打“√”。
(  )猫头鹰夜间捕食
(  )刺猬用冬眠的方式过冬
(  )北极狐冬季换成白色的毛
(  )秋季枫树落叶
(  )春季植物种子开始发芽
(  )沙漠里的仙人掌叶成针状
(  )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花
【答案】(1)自西向东;一年
(2)C
(3)B
(4)(√)刺猬用冬眠的方式过冬
(√)北极狐冬季换成白色的毛
(√)秋季枫树落叶
(√)春季植物种子开始发芽
【知识点】地球的公转
【解析】【分析】(1)地球一直围绕太阳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呈逆时针运转,公转周期是一年。
(2)读图可知,图中a位置是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图中b位置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图中c位置是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图中d位置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达到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本学期从9月份开学至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主要经历了图中的cd段。故选C。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地球从a春分位置运动到c秋分位置的过程中,我们学校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因此,小学校操场旗杆正午影子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
(4)①猫头鹰夜间捕食是受昼夜变化规律影响,与四季变化无关。
②刺猬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是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规律。
③北极狐冬季换成白色的毛,是北极狐适应寒冷的冬季到来,与环境颜色相适应。
④秋季枫树落叶是植物适应寒冷的冬季,自身保护减少热量散失。
⑤春季植物种子开始发芽是植物适应季节变化的生长变化。
⑥沙漠里的仙人掌叶成针状,是适应干旱的环境,减少水分散失,与季节变化无关。
⑦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花是昼夜变化对植物生长规律的变化影响,与季节变化无关。
25.电机厂要把每台500斤左右的电机装进集装箱货车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能应用《工具与技术》单元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搬运吗
(1)将电机从厂房中搬运出来时,可以借助手推车来搬运,此时手推车的主要作用是(  )。
A.减轻电机的重量 B.使搬运电机不需要用力
C.使搬运工人更加省力、快捷 D.缩短运输距离
(2)下列工具应用的机械原理与轮胎类似的是(  )。
A.水龙头 B.盘山公路 C.理发剪 D.镊子
(3)将电机搬上货车时,搬运工人在车厢尾部放置了一个斜坡,这里运用了(  )的机械原理,使搬运电机上车省力。
A.杠杆 B.轮轴 C.斜面 D.滑轮
(4)下列叙述中,应用的机械原理和货车尾部的斜坡一样的是(  )。
A.用轮子吊起重物
B.用撬棍撬起石块
C.将通往山顶的公路设计成盘山公路
D.用推车推重物
(5)如何让借助斜坡搬运电机至货车车厢更省力 (至少写出一种方法)   
【答案】(1)C
(2)A
(3)C
(4)C
(5)增加斜坡的长度。(合理即可)
【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解析】【分析】(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手推车有轮子,变滑动为滚动,能够减小摩擦力,使搬运工人更加省力、快捷。故选C。
(2)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是由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轮胎运用了轮轴的机械原理。水龙头运用了轮轴的机械原理。
(3)斜面是一种倾斜的平板,能够将物体以相对较小的力从低处提升至高处,使用这些简单机械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电机搬上货车时,搬运工人在车厢尾部放置了一个斜坡,这里运用了斜面的机械原理,使搬运电机上车省力。
(4)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货车尾部的斜坡属于斜面。将通往山顶的公路设计成盘山公路应用了斜面的机械原理。
(5)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借助斜坡搬运电机至货车车厢更省力,可以增大木板的长度,这样斜面坡度更小,从而更省力。
26.冬冬发现他的玩具汽车里有一个小电动机(如图),好奇的他拆出小电动机进行了研究,你能用《能量》单元所学知识帮他解答下列问题吗
(1)冬冬拆开小电动机,发现它由外壳、转子和后盖三部分组成,其中外壳上有(  )。
A.两片金属铁 B.两片磁铁 C.一片磁铁 D.电刷
(2)小电动机通电后,绕有线圈的转于相当于(  )。
A.电磁铁 B.磁铁从. C.发电机 D.铁芯
(3)将小电动机的转子架起来(如图),接通电源后,转子   (填“能”或“不能”)转动。
(4)在制作小电动机转子架子的时候,需要裁剪⒉根粗导线将转子架起来(如上图),冬冬选择下列(  )工具剪粗导线最方便省力。
A. B.
C. D.
(5)要让小电动机转得更快,你有哪些方法 (至少写出两种)   
【答案】(1)B
(2)A
(3)不能
(4)D
(5)增加串联电池的数量或者增加线圈的数量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1)小电动机可以分为外壳、转子和后盖三部分组成,其中外壳上有两片磁铁。两片磁铁南北极相对放置,形成外磁场,与电磁铁形成磁力作用,促使转子转动。故选B。
(2)电能生磁,小电动机通电后,绕有线圈的转子相当于电磁铁,会产生磁性。故选A。
(3)小电动机的转子相当于是一个电磁铁,通电后有磁性。磁铁和电磁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将小电动机的转子架起来,接通电源后,没有磁铁,转子也不能转动。
(4)剪子利用了杠杆原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越长越省力,选项D工具剪动力臂最长,可以用于剪断粗导线,最方便省力。故选D。
(5)要让小电动机转得更快,可以通过增加串联电池的数量或者增加线圈的数量,增大电磁铁的磁力,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
三、附加题。(共6分)
27.如图,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面和地球公转的平面黄道面形成一个23°26'的交角,叫作黄赤交角。如果这个角的度数变为“0”度,地球会发生的变化有(  )。(多选题)
A.没有四季变化 B.极昼极夜现象消失
C.全年昼夜等长 D.正午杆影长短变化更大
【答案】A,B,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A、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面和地球公转的平面黄道面形成个23°26'的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如果这个角的度数变为“0”度,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也就不会出现四季变化,A正确;
B、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北极地区终年阳光斜射,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B正确;
C、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不会出现四季变化,也不会出现昼夜长短的变换,全年昼夜等长,C正确;
D、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不会出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的杆影长短不会变化,D错误。
故选ABC。
28.平时在地面我们都是使用较短的饮料管,如果饮水管太长,就需要比较费力地吮吸才能喝到饮料。那是因为地面由于重力的作用,在使用饮水管喝水时,液体管越高,吮吸也就越费力。但是宇航员在空间站用两米长的吸管能轻松喝到饮料。
(1)宇航员在空间站用两米长的吸管能轻松喝到饮料的原因是(  )。
A.空间站里的液体流动性好 B.空间站里重力几乎为零
C.水在太空中质量变小了 D.空间里气压几乎为零
(2)“地面上,水在低处流”。这结论在空间站里成立吗 为什么
【答案】(1)B
(2)不成立;在地球的地面上,水在低处流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在空间站里重力几乎为零
【知识点】重力
【解析】【分析】(1)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在地面由于重力的作用,在使用饮水管喝水时,液体管越高,吮吸也就越费力。而空间站里重力几乎为零,所以宇航员在空间站用两米长的吸管能轻松喝到饮料。故选B。
(2)在地球的地面上,水在低处流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在空间站里重力几乎为零,所以“地面上,水在低处流”这一结论在空间站里不成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