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一、选择题
1.(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B.躲藏在墙角或坚固的家具下
C.快速跑到阳台大声呼救
2.(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在教室上课时,坐在边上的同学经常被光晃到眼睛而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 )。
A.黑板反射光而字不反射光
B.黑板反射的光线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C.字反射的光,到不了坐在边上同学的眼睛里
3.(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下列地形中,属于由地球内部力量形成的是( )。
A.裂谷 B.海岸边的石柱 C.沙漠中的石蘑菇
4.(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B.水的三种形态可以互相转化
C.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
5.(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李奶奶患有脑血栓,右边的身体瘫痪,这是因为她( )发生了栓塞。
A.左脑 B.右脑 C.小脑
6.(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下列不利于保护大脑的是( )。
A.开窗透气 B.戴头盔 C.不吃早饭
7.(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下列物体中,( )不是光源。
A.开启的电灯
B.月亮
C.燃烧的火把
8.(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关于雨和雪,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B.它们本质上都是水
C.它们都是水的液体形态
9.(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寒冷的冬天,睡觉时要盖上厚厚的棉被,这是因为( )。
A.棉被能产生热量
B.棉被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
C.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
10.(2023五上·文山期末)“坡度较缓,低矮山丘”描述的地形是( )。
A. B. C.
二、判断题
11.光既能被分解,也能被混合;既能被反射,也能被吸收。
12.(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立竿见影”的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13.夏天人们穿浅色衣服,主要是因为浅色衣服比深色衣服漂亮。
14.(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木制的筷子,是因为木头不会导热。( )
15.(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出现一层小水珠,这属于凝结现象。( )
16.(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保温盒只能保存热的食物,不能保存冷的食物。( )
17.(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一个人“眼疾手快”是因为这个人视力很好。( )
18.(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大脑的某个区域长时间兴奋活跃,就会产生疲劳感。( )
19.(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地下水没有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
20.(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手碰到刺后会立刻收回,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
三、生活应用
21.(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请将生活现象与对应的热传递方式用线连起来。
电暖器取暖
暖手宝暖手 热对流
晒太阳 热辐射
用空调降温 热传导
加热的水
22.(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 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路线。
四、探究实践
23.(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下面是某同学制作潜望镜的步骤,分析并回答问题。
A.插入平面镜。
B.沿着图纸的虚线折叠,在图纸边涂上胶水,粘牢。
C.通过观察,检查效果,进行适当调整。
D.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和下面的瞭望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
E.把潜望镜的图纸粘在硬纸板上,沿着图纸周围的轮廓剪下。
(1)写出正确的制作顺序( )→( )→( )→( )→( )
(2)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 )平行放置。
A.相对 B.相背 C.随便
(3)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碰到镜面会( )的原理,请将光的传播路线画在下图中。
(4)日常生活中,( )也和潜望镜的原理相同。
A.井底之蛙
B.水中的筷子好像“断了”
C.太阳灶烧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迅速撤到空旷的地方;当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应躲在桌子下面;如果被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时,尽可能挪开脸、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
2.【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教室的黑板某些地方非常光滑时,会出现镜面反射,字和黑板都反射光,黑板反射进入眼睛的光较强,即太阳光被平行的反射到一些同学的眼中,从而“晃”到这些同学的眼镜,其原因就是镜面反射。
3.【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A.裂谷属于由地球内部力量形成的地形,正确;
B.海岸边的石柱是海浪的作用下形成的,错误;
C.沙漠中的石蘑菇称为“风蚀蘑菇”,是指岩性不同的岩石长期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形似蘑菇的柱状岩体,错误。
所以A符合题意。
4.【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A、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说法正确。
B、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温度是主要因素。说法正确。
C、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低空就形成了雾。雾是液态的水。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5.【答案】A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 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即大脑左半球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大脑右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李奶奶患上了脑血栓,右边的身体瘫痪,这是因为她的左脑发生了栓塞。
6.【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开窗透气,骑平衡车要戴头盔,避免外界的剧烈冲撞等都有利于保护大脑。经常不吃早饭,使得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不利于保护大脑。
7.【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开启的电灯和燃烧的火把都是自己发光是光源,月亮不能自己发光,不是光源。
8.【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因为温度、气压等原因不同,水蒸气液化成水,固化成雪。水蒸气是气态的,雨是液态的,雪是固态的,有时候雨和雪同时下,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水。
9.【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因为棉被中的棉花膨松多孔隙,内有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从而使身体的热量不易散失,因此盖棉被会觉得暖和,棉被不会发热。
10.【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常见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等。不同的地形有各自的特点。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是丘陵,也就是选项D。A地形是盆地,B地形是高原,C地形是平原。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光与热
【解析】【解答】光线即可以被分解,也能被混合,可以碰到障碍物进行反射,也可以被光色吸收。
【分析】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为30万千米每秒。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立竿见影”是指当光照射到竖直的竿子上时,就会在它的后面形成一个竿子的影子,这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但影子是光没有照射到的黑暗区域,不是竿的像。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与热
【解析】【解答】夏天热门穿浅颜色的衣服是因为浅颜色的物体不易吸收太阳能,从而减少热量在身上的聚集。
【分析】黑色物体比其他颜色的物体吸收的能量更多。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性能差,但不是不会传热,只是传的比较慢。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冰箱受冷形成的,由气态变为固态的霜,是凝华现象;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是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凝结现象)。
16.【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 保温瓶的瓶胆一般都是用双层玻璃做的,两层之间真空的,两层玻璃之间都镀上了水银层,像镜子一样,能把向外发散的热量挡回去,所以在保温瓶里灌热水,热量一点也跑不出去。保温瓶不仅仅能够保持热量,对温度低东西也是一样,要是把冰棍放入保温瓶里,外面的热同样也不容易跑到瓶子里,冰棍也不能向外散发凉气,也就不容易化掉了。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 反应时的长短与刺激的强度、感觉器官的灵敏程度、人对刺激的熟悉程度以及动作反应的次数等因素有关。眼疾手快是反应时间短的表现。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 大脑是我们身体的操作中心,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大脑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大脑的某个区域长时间兴奋活跃,就会让人产生疲劳感,要让大脑休息。
19.【答案】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实质是水的三种不同的状态之间的转化,即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循环。水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地球表面的雪、冰、霜等固态的水、液态的水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及小水滴和小冰晶之间因为温度的变化使它们物态状态发生循环变化,这就是水的循环。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对其做出反应,可以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趋向有利的刺激避开有害的刺激,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手碰到火后会立刻收回,这是人体手部神经将信号送到大脑,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后保护自己的反应。
21.【答案】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 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太阳灶吸热,这是利用太阳通过辐射传递的热量;用暖手宝暖手、烙饼是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的,属于热传导;冬天使用暖气使房间变暖、走马灯转动都是热空气对流现象。
22.【答案】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这是因为水有三态变化,海洋、陆地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水蒸气凝结、凝华形成小水滴、小冰晶,形成天空中的云,云被输送到陆地上空,聚集多了,气温下降,会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的雨水,通过河流、地下水流回海洋,构成水循环。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路线。
23.【答案】(1)E、B、D、A、C
(2)A
(3)反射、
(4)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1)根据以上某同学制作潜望镜的步骤描述,正确的制作顺序应该是:E.把潜望镜的图纸贴在硬纸板上。沿着纸周围的轮廓剪下;B.沿着图纸的虚线折,在纸边图上胶水,粘牢;D.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和下面的瞭望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A.插入平面镜;C.通过观察,检查效果,进行适当调整。
(2)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相对平行放置。
(3)如下图所示,图中红色箭头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士兵在水下使用潜望镜可以看到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牙医的额镜、汽车的后视镜、女生的梳妆镜、太阳灶烧饭等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1 / 1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科学试题
一、选择题
1.(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B.躲藏在墙角或坚固的家具下
C.快速跑到阳台大声呼救
【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 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迅速撤到空旷的地方;当来不及离开房屋时,应两手抱头躲到墙角应躲在桌子下面;如果被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时,尽可能挪开脸、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
2.(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在教室上课时,坐在边上的同学经常被光晃到眼睛而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因为( )。
A.黑板反射光而字不反射光
B.黑板反射的光线比字反射的光线强,使人无法看清黑板上的字
C.字反射的光,到不了坐在边上同学的眼睛里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教室的黑板某些地方非常光滑时,会出现镜面反射,字和黑板都反射光,黑板反射进入眼睛的光较强,即太阳光被平行的反射到一些同学的眼中,从而“晃”到这些同学的眼镜,其原因就是镜面反射。
3.(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下列地形中,属于由地球内部力量形成的是( )。
A.裂谷 B.海岸边的石柱 C.沙漠中的石蘑菇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A.裂谷属于由地球内部力量形成的地形,正确;
B.海岸边的石柱是海浪的作用下形成的,错误;
C.沙漠中的石蘑菇称为“风蚀蘑菇”,是指岩性不同的岩石长期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形似蘑菇的柱状岩体,错误。
所以A符合题意。
4.(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B.水的三种形态可以互相转化
C.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
【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A、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说法正确。
B、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温度是主要因素。说法正确。
C、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低空就形成了雾。雾是液态的水。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5.(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李奶奶患有脑血栓,右边的身体瘫痪,这是因为她( )发生了栓塞。
A.左脑 B.右脑 C.小脑
【答案】A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 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即大脑左半球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大脑右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李奶奶患上了脑血栓,右边的身体瘫痪,这是因为她的左脑发生了栓塞。
6.(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下列不利于保护大脑的是( )。
A.开窗透气 B.戴头盔 C.不吃早饭
【答案】C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开窗透气,骑平衡车要戴头盔,避免外界的剧烈冲撞等都有利于保护大脑。经常不吃早饭,使得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不利于保护大脑。
7.(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下列物体中,( )不是光源。
A.开启的电灯
B.月亮
C.燃烧的火把
【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都是光源。开启的电灯和燃烧的火把都是自己发光是光源,月亮不能自己发光,不是光源。
8.(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关于雨和雪,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B.它们本质上都是水
C.它们都是水的液体形态
【答案】B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因为温度、气压等原因不同,水蒸气液化成水,固化成雪。水蒸气是气态的,雨是液态的,雪是固态的,有时候雨和雪同时下,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水。
9.(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寒冷的冬天,睡觉时要盖上厚厚的棉被,这是因为( )。
A.棉被能产生热量
B.棉被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
C.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因为棉被中的棉花膨松多孔隙,内有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从而使身体的热量不易散失,因此盖棉被会觉得暖和,棉被不会发热。
10.(2023五上·文山期末)“坡度较缓,低矮山丘”描述的地形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常见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等。不同的地形有各自的特点。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是丘陵,也就是选项D。A地形是盆地,B地形是高原,C地形是平原。
二、判断题
11.光既能被分解,也能被混合;既能被反射,也能被吸收。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光与热
【解析】【解答】光线即可以被分解,也能被混合,可以碰到障碍物进行反射,也可以被光色吸收。
【分析】光线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为30万千米每秒。
12.(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立竿见影”的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立竿见影”是指当光照射到竖直的竿子上时,就会在它的后面形成一个竿子的影子,这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但影子是光没有照射到的黑暗区域,不是竿的像。
13.夏天人们穿浅色衣服,主要是因为浅色衣服比深色衣服漂亮。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与热
【解析】【解答】夏天热门穿浅颜色的衣服是因为浅颜色的物体不易吸收太阳能,从而减少热量在身上的聚集。
【分析】黑色物体比其他颜色的物体吸收的能量更多。
14.(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木制的筷子,是因为木头不会导热。(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 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性能差,但不是不会传热,只是传的比较慢。
15.(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瓶外壁出现一层小水珠,这属于凝结现象。(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冰箱受冷形成的,由气态变为固态的霜,是凝华现象;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是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凝结现象)。
16.(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保温盒只能保存热的食物,不能保存冷的食物。(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 保温瓶的瓶胆一般都是用双层玻璃做的,两层之间真空的,两层玻璃之间都镀上了水银层,像镜子一样,能把向外发散的热量挡回去,所以在保温瓶里灌热水,热量一点也跑不出去。保温瓶不仅仅能够保持热量,对温度低东西也是一样,要是把冰棍放入保温瓶里,外面的热同样也不容易跑到瓶子里,冰棍也不能向外散发凉气,也就不容易化掉了。
17.(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一个人“眼疾手快”是因为这个人视力很好。(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测试反应快慢;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 反应时的长短与刺激的强度、感觉器官的灵敏程度、人对刺激的熟悉程度以及动作反应的次数等因素有关。眼疾手快是反应时间短的表现。
18.(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大脑的某个区域长时间兴奋活跃,就会产生疲劳感。(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 大脑是我们身体的操作中心,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大脑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大脑的某个区域长时间兴奋活跃,就会让人产生疲劳感,要让大脑休息。
19.(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地下水没有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水循环实质是水的三种不同的状态之间的转化,即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循环。水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地球表面的雪、冰、霜等固态的水、液态的水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及小水滴和小冰晶之间因为温度的变化使它们物态状态发生循环变化,这就是水的循环。
20.(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手碰到刺后会立刻收回,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对其做出反应,可以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趋向有利的刺激避开有害的刺激,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手碰到火后会立刻收回,这是人体手部神经将信号送到大脑,感觉器官受到刺激后保护自己的反应。
三、生活应用
21.(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请将生活现象与对应的热传递方式用线连起来。
电暖器取暖
暖手宝暖手 热对流
晒太阳 热辐射
用空调降温 热传导
加热的水
【答案】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 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太阳灶吸热,这是利用太阳通过辐射传递的热量;用暖手宝暖手、烙饼是通过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的,属于热传导;冬天使用暖气使房间变暖、走马灯转动都是热空气对流现象。
22.(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 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路线。
【答案】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天上的水总也降不完”,这是因为水有三态变化,海洋、陆地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水蒸气凝结、凝华形成小水滴、小冰晶,形成天空中的云,云被输送到陆地上空,聚集多了,气温下降,会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的雨水,通过河流、地下水流回海洋,构成水循环。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路线。
四、探究实践
23.(2023五上·丹江口期末)下面是某同学制作潜望镜的步骤,分析并回答问题。
A.插入平面镜。
B.沿着图纸的虚线折叠,在图纸边涂上胶水,粘牢。
C.通过观察,检查效果,进行适当调整。
D.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和下面的瞭望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
E.把潜望镜的图纸粘在硬纸板上,沿着图纸周围的轮廓剪下。
(1)写出正确的制作顺序( )→( )→( )→( )→( )
(2)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 )平行放置。
A.相对 B.相背 C.随便
(3)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碰到镜面会( )的原理,请将光的传播路线画在下图中。
(4)日常生活中,( )也和潜望镜的原理相同。
A.井底之蛙
B.水中的筷子好像“断了”
C.太阳灶烧饭
【答案】(1)E、B、D、A、C
(2)A
(3)反射、
(4)C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1)根据以上某同学制作潜望镜的步骤描述,正确的制作顺序应该是:E.把潜望镜的图纸贴在硬纸板上。沿着纸周围的轮廓剪下;B.沿着图纸的虚线折,在纸边图上胶水,粘牢;D.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和下面的瞭望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A.插入平面镜;C.通过观察,检查效果,进行适当调整。
(2)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相对平行放置。
(3)如下图所示,图中红色箭头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士兵在水下使用潜望镜可以看到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牙医的额镜、汽车的后视镜、女生的梳妆镜、太阳灶烧饭等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