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8 18:2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课“三案教学”学科素养目标教学设计稿
单元(章节) 名称 第 二 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章节)总课时
课题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课时: 40分钟 课节序号: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形成正确的时空观 历史论证:组织学生讨论澶渊之盟的意义影响,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中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能力。 历史解释: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规情怀: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之争,但战争仍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教 法 讲练法
学 法 自学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不超过20分钟) 学生活动(不少于20分钟)
导学案 (自主学习不少于10分钟) 复习提问,北宋建立的基本事实 阅读材料和地图,思考问题,导入新课 材料 宋承唐运,在建国之初也曾有过想恢复唐朝时期的世界地位、成为东亚共主的构想。统一了北汉以后,宋朝的这一目标被直接地表达出来。雍熙北伐前,宋朝君臣讨论战争及善后事宜,刑部尚书宋琪的奏表最典型地反映了宋朝当时的目标。据《宋史》记载: 契丹小丑,克日殄平。其奚、霫、渤海之国,各选重望亲嫡,封册为王,仍赐分器、鼓旗、军服戈甲,以优遣之,必竭赤心,永服皇化。 新课讲授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 初期以畜牧业为主,到辽代中叶以后主要为半农半牧。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 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 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 学生分组制表。教师最后出示下表: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羌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时间 916年 960年 1038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 东京 兴庆 重大 事件 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重文轻武 宋夏议和 (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 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 制西夏文字。 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 材料三 澶渊之盟是公元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三年)在澶州订立的盟约。澶州因又名澶渊郡而得名澶渊之盟。 在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南下进攻北宋,辽军迅速推进,最终抵达北宋澶州城下,与宋军对峙。次年(1005年),双方在河北澶州签订了合约,达成停战协议,并以白河沟为界确定了宋辽之间的国界。协定中规定两国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向辽国支付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岁币,并在边境设立榷场进行互市。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澶渊之盟。 2.思考问题回答: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 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材料阅读:对北宋的影响: 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北宋解除了北方辽国的军事压力,节省了大量军费,但同时也导致北宋军备的松懈,最终只有西军能够投入战斗。此外,盟约的签订也导致了宋仁宗时期庆历增币的发生。同时,澶渊之盟对宋真宗及其后继君主产生了深远影响。真宗以此盟约为荣,还创作了《回銮诗》表达欣喜之情。由此,后来的两宋统治者都以此为标杆,形成了外交上的柔和态度。澶渊之盟之后,北宋在西北仍然受到党项人的侵扰,但国内趋于稳定。北宋的统治者在此期间积极发展经济文化,进行内政改革,使北宋的经济文化实力大幅提升,人口也迅速增长,达到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巅峰。 对辽国的影响: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不仅每年从北宋方获得丰厚岁币,还与北宋建立了稳定的经济贸易关系,确保了必需生活物资的供应。更为重要的是,与北宋成为兄弟关系,被宋称为北朝,进一步巩固了辽国的正统地位,符合了辽国统治者一直以来的追求。签订盟约后,辽国放弃了对北宋的军事野心,转而着手稳定内部,征讨高丽与西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朝贡体系,试图在地缘上孤立北宋,争夺东亚的主导地位。同时,辽国的契丹文化也随着扩张和对外贸易的广泛传播,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老师归纳意义:澶渊之盟是在宋辽两国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达成的妥协,各自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然而,该盟约的签订结束了两国长期的敌对状态,为普通民众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繁衍生息。边境地区的互市活动不仅使两国的统治阶层获益,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双方社会文化的交流,实现了文化的深度融合。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共处促使两国之间的交流深入到民间层面,大量汉人涌入辽国,带来了先进技术和丰富资源,推动了辽国社会结构的变革。辽国的统治阶层也借此机会借鉴了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两国均自视为中华正统,频繁的交流使双方在经济文化上逐渐融合,相互依赖,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材料解读 宋仁宗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1040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方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1044年订立和约。宋万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叶三万斤,叫做“岁赐”。契丹乘机要挟,宋方又增岁币银绢各十万,先后合计五十万两匹。 宋夏和约订立后,西北边境平静了二十多年。到1066年(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夏又开始挑衅,战争不断。元丰四年(1081)的北宋五路伐夏,双方损失惨重。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对宋的影响: 政治上,继续卑微姿态,苟全,但又一定意义上保全国土完整性及政权稳定性。统治阶级由于议和、战争而大力加强赋税,导致矛盾越来越尖锐,也为其灭亡埋下伏笔; 经济上,江南经济继续得到发展完善,逐渐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文化上,危机与稳定并存的局势带来文化的繁荣,民族和平融合,词取代诗成为朝代的新宠儿。 夏作为新兴政权,与宋议和,明输而实得。对夏影响: 政治上,表面成为宋的附属,减少了与辽的摩擦,得到岁币,可以休养生息以及加紧建设。另统治者卧薪尝胆力图再创伟业; 经济上,战争代表取得,议和代表更轻易的取得,资金到位,新技术新工具的不断传入,使得经济上得到大力发展; 文化上,受宋影响,但又坚定地走党项族路线,服饰亲宋,造文字也运用汉字笔画。 总体而言 宋夏和议后,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宋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夏得以对付辽,得以经济文化发展,如西夏本来没有瓷器,瓷器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宋夏庆历和议以后,西夏与汉族人民交往的同时学会了制瓷技术。西夏毅宗时期,西夏开始兴建瓷窑,开始生产自己的瓷器,发展制瓷业。双方维持有二十余年的和平相处。以后双方曾有过几次战争与和议,但和平时期超过对抗时期。所以说和议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往和发展。 战争与和谈并存的关系。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钱物。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经济负担加重。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学生自学课本, 明确勾画基本知识目标如时间地点位置措施等 师生讨论意义作用 分析原因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自学课本, 明确勾画基本知识目标如时间地点位置 笔记,评价 讨论回答 学生自学课本, 明确勾画基本知识目标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讨论探究 讨论 学生尝试归纳
练案 (提问学生 不少于10 人次) 1.建立西夏的党项族首领是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2公元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的杰出首领是 A阿保机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骨打 .3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 4、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它是北宋战败后于辽达成的盟约 B.盟约中有辽撤兵的内容 C.北宋答应给辽“岁币” D.盟约签订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教学设计 流程图 自学---勾画---讲解---讨论---笔记---记忆 ---练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A类: 记忆 新学案同步练习 整理笔记 B类: 记忆 新学案同步练习 整理笔记 C类 记忆 新学案同步练习 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亮点: 不足: 弥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