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些言论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
A.以民为本 B.虚心纳谏 C.轻徭薄赋 D.知人善任
3.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了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之誉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表明武则天( )
A.非常爱惜人才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严厉打击敌对贵族
4.下表摘自某书的目录。与“黄金年代”有关的是( )
A.光武中兴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唐朝后其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进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7.下表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8.“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環
9.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还经常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骄戒奢。唐太宗晚年倦怠政事,贪图享受,魏征又上书希望太宗能善始善终。说明魏征( )
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设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10.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寡断,赏罚不明,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有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这表明( )
A.李世民消灭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B.李渊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基础
C.史评可作为评判人物的主要依据 D.初唐时期的制度在后期全部革新
11.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D.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12.下表所示是对贞观前期朝廷重臣住房条件的介绍(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身体力行“戒奢从简”所产生的示范效应。这种风尚( )
中书令岑文本 居“宅卑湿”
户部尚书戴胄 “居宅弊陋”
尚书右仆射温彦博 “家贫无正寝”
A.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D.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
13.下面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 D.有利于减轻决策的失误
14.(史料实证)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注重虚心纳谏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加强边疆管理
15.(历史解释)《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
A.稳定社会秩序 B.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C.忧怜百姓 D.完善各项政策
16.如下表,贞观年间1斗米的价格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可见,贞观年间( )
时间 价格
贞观初年 一匹绢
贞观八年 5钱
贞观十五年 2钱
A.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B.米价达到历史新低
C.经济取得较大发展 D.水稻成为主要粮食
17.下图是古代殿试的场景。这种场景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
A.汉武帝统治时期
B.贞观年间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开元年间
18.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昭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19.武则天当政时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20.杰里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21“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2.姚崇担任宰相后,向唐玄宗汇报新任郎官(职位较低)名单。但姚祟念完了名单以后,唐玄宗仍然没有说话。看到唐玄宗这个态度,姚祟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赶紧退了出去。唐玄宗对高力士说,我让姚崇当宰相,国家大事当然是要君臣共同商量,但像任命郎官这样的小事,他自己就可以解决了,根本不需要向我汇报。这个故事说明了唐玄宗( )
A.专横跋扈,目中无人 B.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C.昏庸无道,不理朝政 D.重视科举,整顿吏治
23.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4.“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句话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经济繁荣 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 D.生活奢侈
25.开元四年,唐玄宗召新选任的县令人大明宫宣政殿,由他亲自出题考试,考察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45人被撤职。由此可以看出,唐玄宗 )
A.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B.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D.整顿吏治,注重考核
26.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更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B.互相借鉴经验
C.优秀人才的辅佐 D.社会的统一安定
27.如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二、材料解析题
28.唐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治国篇】
材料一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译文:治国最重要的是人才 所用之人重在有德行和学识。)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唐太宗为践行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在徐敬业起兵造反前,有位叫骆宾王的文学家为他起草了一篇檄文。骆宾王在檄文中极力声讨武则天的罪行,辱骂武则天的身世……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2)材料二反映了武则天的什么治国理念 为践行这一理念,武则天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唐玄宗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的人做宰相。在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
(3)材料三的主旨是什么 唐玄宗统治前期有哪些著名的宰相
【影响篇】
(4)在上述帝王的统治之下,唐朝前期社会发展状况如何
【启示篇】
(5)综上所述,唐朝前期社会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29.唐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请根据以下材料进行隋唐历史的探究。
【看影视巨作,忆帝王功绩】
材料一 2007年1月,电视剧《贞观长歌》在中央电视台全国首播。全剧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开始,至唐高宗李治登基结束,刻画了唐太宗在位共23年的历史,通过休养生息、富国强民最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1)根据下列描述写出相关的帝王。
①他统一南北,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促进了隋朝社会的繁荣( )
②他下令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实行暴政,导致王朝覆灭( )
③他在太原起兵,进人长安,建立唐朝( )
④他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的政策,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
【游中华大地,论千秋功过】
材料二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武则天的无字碑立于陵前。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帝武则天的象征。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较大争议的人物,旧时史学家认为她残暴、专横,而毛泽东
则评价她有治国之才。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
【探成败得失,谈历史启示】
(3)结合两组材料及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一谈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年间,兴办了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多种中央官学,学生来自官僚子弟和普通庶民。……官学教育内容以“五经”、《论语》等为主。政府还鼓励私人办学,这些兴学措施促进了人才的培养,推动了唐初治世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写出“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
(2)有学者认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有赖于教育的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A A D C A A C C B A D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答案 C B C C B D A D B D A D A A
二、材料分析题。
28.(1)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回答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完善科举制。
(2)武则天爱惜人才。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3)唐玄宗重用贤能。姚祟、宋環等。
(4)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局面。(5)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不仅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更要重用人才。(言之成理即可)
29.(1)①隋文帝(杨坚);②隋炀帝(杨广);③唐高祖(李渊);④唐太宗(李世民)。
(2)我认为武则天有治国之才。因为她在位时,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要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执政素质;等等。
30.(1)唐太宗(或李世民)。
(2)判断:同意。理由:贞观年间,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在教育上,兴办太学等多种官学,还鼓励私人办学,这些办学措施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唐太宗还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为众多人才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提供了机会,从而推动了治世局面的形成。
判断:不同意。理由:贞观之治出现不仅有赖于教育的发展,还因为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写出一项具体措施),因此是一系列措施促成了治世局面的形成。(共43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同步练习
1.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C
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些言论体现的治国思想是( )
A.以民为本
B.虚心纳谏
C.轻徭薄赋
D.知人善任
A
3.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了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之誉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表明武则天( )
A.非常爱惜人才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严厉打击敌对贵族
A
4.下表摘自某书的目录。与“黄金年代”有关的是( )
A.光武中兴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D
百废待兴(公元618-683年)
篡位、叛乱与腐败(公元684-712年)
黄金年代(公元713-755年)
动荡时期(公元756--804年)
恢复时期(公元805-860年)
5.殿试第一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C
3.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了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之誉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表明武则天( )
A.非常爱惜人才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严厉打击敌对贵族
A
7.下表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A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
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推行减轻人民
负担的政策,发展;重视发展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能,
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
8.“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環
C
9.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还经常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骄戒奢。唐太宗晚年倦怠政事,贪图享受,魏征又上书希望太宗能善始善终。说明魏征( )
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设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C
10.作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寡断,赏罚不明,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有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这表明( )
A.李世民消灭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B.李渊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基础
C.史评可作为评判人物的主要依据
D.初唐时期的制度在后期全部革新
B
11.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唐太宗( )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
C.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
D.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
A
12.下表所示是对贞观前期朝廷重臣住房条件的介绍(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身体力行“戒奢从简”所产生的示范效应。这种风尚( )
A.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D.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
D
中书令岑文本 居“宅卑湿”
户部尚书戴胄 “居宅弊陋”
尚书右仆射温彦博 “家贫无正寝”
13.下面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 )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
D.有利于减轻决策的失误
D
14.(史料实证)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注重虚心纳谏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加强边疆管理
C
15.(历史解释)《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
A.稳定社会秩序
B.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C.忧怜百姓
D.完善各项政策
B
16.如下表,贞观年间1斗米的价格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可见,贞观年间( )
A.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B.米价达到历史新低
C.经济取得较大发展
D.水稻成为主要粮食
C
时间 价格
贞观初年 一匹绢
贞观八年 5钱
贞观十五年 2钱
17.下图是古代殿试的场景。这种场景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
A.汉武帝统治时期
B.贞观年间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开元年间
C
18.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昭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B
19.武则天当政时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D
20.杰里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科举取士
B.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A
19.武则天当政时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D
21“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D
22.(史料实证)姚崇担任宰相后,向唐玄宗汇报新任郎官(职位较低)名单。但姚祟念完了名单以后,唐玄宗仍然没有说话。看到唐玄宗这个态度,姚祟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赶紧退了出去。唐玄宗对高力士说,我让姚崇当宰相,国家大事当然是要君臣共同商量,但像任命郎官这样的小事,他自己就可以解决了,根本不需要向我汇报。这个故事说明了唐玄宗( )
A.专横跋扈,目中无人 B.重用贤才,知人善任
C.昏庸无道,不理朝政 D.重视科举,整顿吏治
B
23.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D
24.“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句话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经济繁荣
B.吏治清明
C.人才济济
D.生活奢侈
A
25.开元四年,唐玄宗召新选任的县令人大明宫宣政殿,由他亲自出题考试,考察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45人被撤职。由此可以看出,唐玄宗
A.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B.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C.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D.整顿吏治,注重考核
D
26.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更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B.互相借鉴经验
C.优秀人才的辅佐
D.社会的统一安定
A
27.如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A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
28.唐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治国篇】
材料一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译文:治国最重要的是人才 所用之人重在有德行和学识。)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唐太宗为践行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唐太宗为践行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
28.(1)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服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回答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重用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具体事例也可);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完善科举制。
材料二 在徐敬业起兵造反前,有位叫骆宾王的文学家为他起草了一篇檄文。骆宾王在檄文中极力声讨武则天的罪行,辱骂武则天的身世……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2)材料二反映了武则天的什么治国理念 为践行这一理念,武则天采取了什么措施
(2)武则天爱惜人才。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材料三 唐玄宗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的人做宰相。在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
(3)材料三的主旨是什么 唐玄宗统治前期有哪些著名的宰相
(4)在上述帝王的统治之下,唐朝前期社会发展状况如何
(5)综上所述,唐朝前期社会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3)材料三的主旨是什么 唐玄宗统治前期有哪些著名的宰相
(3)唐玄宗重用贤能。姚祟、宋環等。
(4)在上述帝王的统治之下,唐朝前期社会发展状况如何
(4)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局面。
(5)综上所述,唐朝前期社会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5)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不仅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更要重用人才。(言之成理即可)
29.唐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请根据以下材料进行隋唐历史的探究。
【看影视巨作,忆帝王功绩】
材料一 2007年1月,电视剧《贞观长歌》在中央电视台全国首播。全剧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开始,至唐高宗李治登基结束,刻画了唐太宗在位共23年的历史,通过休养生息、富国强民最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1)根据下列描述写出相关的帝王。
①他统一南北,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促进了隋朝社会的繁荣( )
②他下令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实行暴政,导致王朝覆灭( )
③他在太原起兵,进人长安,建立唐朝( )
④他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的政策,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游中华大地,论千秋功过】
材料二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武则天的无字碑立于陵前。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帝武则天的象征。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较大争议的人物,旧时史学家认为她残暴、专横,而毛泽东则评价她有治国之才。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较大争议的人物,旧时史学家认为她残暴、专横,而毛泽东则评价她有治国之才。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
(2)我认为武则天有治国之才。因为她在位时,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探成败得失,谈历史启示】
(3)结合两组材料及对上述问题的探究,谈一谈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要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执政素质;等等。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年间,兴办了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多种中央官学,学生来自官僚子弟和普通庶民。……官学教育内容以“五经”、《论语》等为主。政府还鼓励私人办学,这些兴学措施促进了人才的培养,推动了唐初治世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写出“贞观年间”在位的皇帝。
12.(1)唐太宗(或李世民)。
(2)有学者认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有赖于教育的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判断:同意。理由:贞观年间,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在教育上,兴办太学等多种官学,还鼓励私人办学,这些办学措施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唐太宗还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为众多人才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提供了机会,从而推动了治世局面的形成。
(2)有学者认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有赖于教育的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判断:不同意。理由:贞观之治出现不仅有赖于教育的发展,还因为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写出一项具体措施),因此是一系列措施促成了治世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