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备课 三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
第9课 声音的产生(教学教案)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观察、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科学思维:能用多种方法使某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
※探究实践:了解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乐于分享与发现。
※态度责任:观察、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重点
※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难点
教学内容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制造各种各样的声音,认识它们形成的特征与性质。教材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也就是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展开。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感知各种各样的声音,理解声音中含有丰富的信息。辨识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描述不同的声音对于我们所具有的不同意义。
第二部分,利用不同物体制造声音,分析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这一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对某物体不同的操作来制造声音,对发声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将“发声”与“动”建立联系。活动二,通过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第三部分,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物体发声的现象。这一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运用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活动二,通过阅读资料拓展知识,了解各种动物的发声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实验音叉等。
学生分组材料:塑料袋、钢尺、气球、试管、音钹、泡沫屑等。
教学过程
听一听操场上的声音
课间时,到操场上闭上眼睛,听一听周围有哪些声音。
声音 向我们传递的信息
蝉鸣 正当盛夏
铃声 上课或者下课
掌声 鼓励、肯定
球类拍击声 正在运动
孩子们欢呼、呐喊声 激励
...... ......
风声、雨声、虫鸣和鸟叫声倾诉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歌声、笑声、音乐声描绘着人们的欢乐。声音无处不在,不同的声音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因为有了声音,所以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妙,人与人之间才能传递信息、互相交流、表达感情。
设计意图:
通过关注课间活动情境,调用听力观察不同的声音,将学生引入声音现象的学习。
相互交流所听到的声音。可以关注学生对声音描述的完整性,并分析这些声音各自所传递的信息。
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实验目的:知道能利用多种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实验材料:塑料袋、豆子等。
实验设计:利用弹、搓、拍等多种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设计,准备好实验材料。
(2)试着用不同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
塑料袋发声记录表
方法 方式
用手去弹击充气的塑料袋 弹击
用手揉搓摩擦塑料袋 摩擦
在空中抖动充气的塑料袋 抖动
用手拍打充气的塑料袋 拍打
把豆子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晃 加东西摇晃
...... ......
实验分析:利用塑料袋我们可以发出很多种声音。如揉搓塑料袋;吹足气后用手指弹击塑料袋;来回抖动塑料袋;放一些豆子在吹足气的塑料袋里晃等。
实验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弹、搓、拍等动作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
借助物品制造声音,以便对发声过程进行分析,初步将“发声”现象与物体“运动”建立联系。
让物体发声
1.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 把气球挂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方。
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 试管里放些泡沫屑,吹试管口。
敲击音钹(bó),然后轻轻按住。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材料:钢尺、气球、音箱、试管、泡沫屑、音钹等物体。
实验步骤:(1)将钢尺一端用一只手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弹拨钢尺的另一端。
(2)把气球挂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方。
(3)用手摸喉咙,发出“啊——”的声音。
(4)在试管里放入一些泡沫屑,然后用嘴向试管口吹气。
(5)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音钹。
(6)将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弹拨钢尺后,很容易观察到钢尺在颤动(抖动、振动),同时发出声音;颤动(抖动、振动)停止,钢尺也停止发声。
(2)气球挂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方,可以看到气球在颤动(抖动、振动);音箱不发声,气球就不颤动(抖动、振动)。
(3)用手摸喉咙,让喉咙发出“啊——”的声音,可以感觉到喉咙处有振动(麻酥、震颤)。停止发声后,喉咙不再振动(麻、酥、震颤)。
(4)吹试管口发声时,管中的泡沫屑会上下(四处)飞舞,撞击管壁,发出声音;停止吹气后,泡沫屑不再撞击管壁,也不会发出声音。
(5)敲击音钹,音钹颤动(抖动、振动),并发出声音。按住音钹后,音钹停止颤动(抖动、振动),不再发声。
实验记录:
实验方法 弹拨尺子 音响前挂气球 喉咙发声 吹试管里的泡沫屑 敲击音钹
发声时的状态 颤动(抖动、振动) 颤动(抖动、振动) 振动(麻、酥、震颤) 上下(四处)飞舞 颤动(抖动、振动)
我的发现 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在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是振动)。
我的结论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实验分析:从以上几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振动的时候,就产生声音;物体不振动,或者振动停止了,就不发声。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物体发出声音的共同现象。
分 析 风能发出声音,说明气体能发出声音;水滴能发出声音,说明液体能发出声音;砂石撞击能发出声音,说明固体能发出声音;海浪拍打礁石能发出声音,说明固体和液体的碰撞能发出声音……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各种物体,试着用敲击、拍打等动作使它们发出声音(如用手敲桌子和用铅笔敲玻璃杯都会发出声音)。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判断一下哪些是固体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液体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气体发出的声音。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通过倾听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会发现,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有的低沉浑厚,有的清脆悦耳,有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有的声音听起来很刺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千差万别的声音,才使我们的声音世界丰富多彩。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物体在发声时一定在振动,但是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结 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
借助更多物品的发声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初步归纳出物体“发声”现象与物体“振动”之间存在联系。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分析音叉接触水面和水鼓表演产生的现象。
1.音叉激水。
实验目的:敲击音叉并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实验材料:装水的水槽、音叉。
实验猜想:水面______溅起水花。(填“ 会”或“不会”)
实验步骤:(1)在水槽里盛约的清水。
(2)用敲击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变化。
实验现象:用音叉接触水面时,会看到水面向四处溅起水花并有水波荡起,这个水波是从音叉开始的,并且逐渐向四周扩散。敲击的力度越大,溅起的水花就越多。
实验分析:敲击的音叉插入水中能溅起水花,同时接触水面时会产生水波。这是因为敲击音叉时,在音叉上产生振动,把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振动会在水面上传播,从而产生水波。敲击力度越大,溅起的水花越多。
实验结论:敲击的音叉产生振动,振动会使水面溅起水花。
2.水鼓表演。
实验目的:探究水鼓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水鼓、水、鼓槌。
实验猜想:水鼓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实验步骤:(1)在水鼓表面洒上适量的水。
(2)用鼓槌用力击打鼓面,观察鼓面的变化。
(3)用手轻触击打过的鼓面,体会感觉。
实验现象:(1)敲击后的鼓面,鼓面高低起伏,带动鼓面上的水珠四溅。
(2)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鼓面,我们的手会有被振动的感觉。
实验分析:鼓槌敲击鼓面带动鼓面进行振动,从而将振动传递给鼓面上的水,敲击后的鼓面高低起伏,带动鼓面上的水珠四溅,说明此时的鼓面被敲击后正在快速地振动。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鼓面,我们的手会有被振动的感觉,也能说明被敲击过的鼓面在振动。
实验结论:敲击的鼓面会产生振动,振动会使鼓面水珠四溅。
设计意图:
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深化概念认识。
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自然界的各种动物也能根据需要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而这些声音逐渐演变成为动物之间交流的信号——动物语言。
如蟋蟀能利用翅膀摩擦发出的声音来求偶或向竞争对手发出警告,猫高兴或满意时会发出“咕噜”声,鸟类用叫声来求偶……动物在愤怒攻击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如马嘶、虎啸、猿啼。母鸡可以用七种不同的声音来报警。
动物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不同动物发声时,振动的器官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资料阅读拓展知识,了解不同动物各自的发声方式。
活动手册
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通过对某物体不同的操作来制造声音,对发声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将“发声”与“动”建立联系;通过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通过用敲击后的音叉激水、敲击水鼓,观察振动的音叉会激起水花,振动的鼓面上水花四溅,让振动现象看得见,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9 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
目 录
1
核心素养
2
3
4
5
6
新知讲解
课堂练习
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
课堂总结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观察、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科学思维:能用多种方法使某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使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
※探究实践:了解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乐于分享与发现。
※态度责任:观察、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重点
※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难点
新知讲解
听一听操场上的声音
课间时,到操场上闭上眼睛,听一听周围有哪些声音。
你能从这些声音中获得什么信息?
新知讲解
声音 向我们传递的信息
蝉鸣 正当盛夏
铃声 上课或者下课
掌声 鼓励、肯定
球类拍击声 正在运动
孩子们欢呼、呐喊声 激励
...... ......
新知讲解
风声、雨声、虫鸣和鸟叫声倾诉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歌声、笑声、音乐声描绘着人们的欢乐。声音无处不在,不同的声音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因为有了声音,所以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妙,人与人之间才能传递信息、互相交流、表达感情。
新知讲解
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实验目的:知道能利用多种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实验材料:塑料袋、豆子等。
实验设计:利用弹、搓、拍等多种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新知讲解
实验步骤:(1)根据实验设计,准备好实验材料。
(2)试着用不同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 塑料袋发声记录表
方法 方式
用手去弹击充气的塑料袋 弹击
用手揉搓摩擦塑料袋 摩擦
在空中抖动充气的塑料袋 抖动
用手拍打充气的塑料袋 拍打
把豆子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晃 加东西摇晃
..... ……
新知讲解
实验分析:利用塑料袋我们可以发出很多种声音。如揉搓塑料袋;吹足气后用手指弹击塑料袋;来回抖动塑料袋;放一些豆子在吹足气的塑料袋里晃等。
实验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弹、搓、拍等动作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新知讲解
让物体发声
1.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把气球挂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方。
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
新知讲解
让物体发声
试管里放些泡沫屑,吹试管口。
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
啊——
新知讲解
让物体发声
敲击音钹(bó),然后轻轻按住。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实验材料:钢尺、气球、音箱、试管、泡沫屑、音钹等物体。
新知讲解
实验步骤:(1)将钢尺一端用一只手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弹拨
钢尺的另一端。
(2)把气球挂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方。
(3)用手摸喉咙,发出“啊——”的声音。
(4)在试管里放入一些泡沫屑,然后用嘴向试管口吹气。
(5)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音钹。
(6)将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新知讲解
实验现象:(1)弹拨钢尺后,很容易观察到钢尺在颤动(抖动、振动),同时发出声音;颤动(抖动、振动)停止,钢尺也停止发声。
(2)气球挂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方,可以看到气球在颤动(抖动、振动);音箱不发声,气球就不颤动(抖动、振动)。
(3)用手摸喉咙,让喉咙发出“啊——”的声音,可以感觉到喉咙处有振动(麻酥、震颤)。停止发声后,喉咙不再振动(麻、酥、震颤)。
新知讲解
(4)吹试管口发声时,管中的泡沫屑会上下(四处)飞舞,撞击管壁,发出声音;停止吹气后,泡沫屑不再撞击管壁,也不会发出声音。
(5)敲击音钹,音钹颤动(抖动、振动),并发出声音。按住音钹后,音钹停止颤动(抖动、振动),不再发声。
新知讲解
实验记录:
实验方法 弹拨尺子 音响前挂气球 喉咙发声 吹试管里的泡沫屑 敲击音钹
发声时 的状态 颤动(抖动、振动) 颤动(抖动、振动) 振动(麻、酥、震颤) 上下(四处)飞舞 颤动(抖动、振动)
我的发现 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在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是振动)。 我的结论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新知讲解
实验分析:从以上几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振动的时候,就产生声音;物体不振动,或者振动停止了,就不发声。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新知讲解
2.物体发出声音的共同现象。
分 析 风能发出声音,说明气体能发出声音;水滴能发出声音,说明液体能发出声音;砂石撞击能发出声音,说明固体能发出声音;海浪拍打礁石能发出声音,说明固体和液体的碰撞能发出声音……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各种物体,试着用敲击、拍打等动作使它们发出声音(如用手敲桌子和用铅笔敲玻璃杯都会发出声音)。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判断一下哪些是固体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液体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气体发出的声音。
新知讲解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通过倾听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会发现,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有的低沉浑厚,有的清脆悦耳,有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有的声音听起来很刺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千差万别的声音,才使我们的声音世界丰富多彩。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物体在发声时一定在振动,但是物体振动时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结 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新知讲解
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新知讲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新知讲解
1.音叉激水。
实验目的:敲击音叉并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实验材料:装水的水槽、音叉。
实验猜想:水面______溅起水花。(填“ 会”或“不会”)
分析音叉接触水面和水鼓表演产生的现象。
实验步骤:(1)在水槽里盛约 的清水。
(2)用敲击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变化。
新知讲解
实验现象:用音叉接触水面时,会看到水面向四处溅起水花并有水波荡起,这个水波是从音叉开始的,并且逐渐向四周扩散。敲击的力度越大,溅起的水花就越多。
实验分析:敲击的音叉插入水中能溅起水花,同时接触水面时会产生水波。这是因为敲击音叉时,在音叉上产生振动,把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振动会在水面上传播,从而产生水波。敲击力度越大,溅起的水花越多。
实验结论:敲击的音叉产生振动,振动会使水面溅起水花。
新知讲解
2.水鼓表演。
实验目的:探究水鼓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水鼓、水、鼓槌。
实验猜想:水鼓的声音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实验步骤:(1)在水鼓表面洒上适量的水。
(2)用鼓槌用力击打鼓面,观察鼓面的变化。
(3)用手轻触击打过的鼓面,体会感觉。
新知讲解
实验现象:(1)敲击后的鼓面,鼓面高低起伏,带动鼓面上的水珠四溅。
(2)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鼓面,我们的手会有被振动的感觉。
实验分析:鼓槌敲击鼓面带动鼓面进行振动,从而将振动传递给鼓面上的水,敲击后的鼓面高低起伏,带动鼓面上的水珠四溅,说明此时的鼓面被敲击后正在快速地振动。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鼓面,我们的手会有被振动的感觉,也能说明被敲击过的鼓面在振动。
实验结论:敲击的鼓面会产生振动,振动会使鼓面水珠四溅。
新知讲解
振动产生声音
新知讲解
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新知讲解
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新知讲解
自然界的各种动物也能根据需要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而这些声音逐渐演变成为动物之间交流的信号——动物语言。
如蟋蟀能利用翅膀摩擦发出的声音来求偶或向竞争对手发出警告,猫高兴或满意时会发出“咕噜”声,鸟类用叫声来求偶……动物在愤怒攻击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如马嘶、虎啸、猿啼。母鸡可以用七种不同的声音来报警。
动物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不同动物发声时,振动的器官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新知讲解
动物的“语言”
新知讲解
动物也会发出声音
课堂练习
1.[填空]一个物体在_____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________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判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停止后发声不会停
止。( )
3.[判断]我们敲桌子时,可以听见声音,但是看不见桌面在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 )
4.[判断]被敲击后的音叉放在水里会溅起水花,是因为音叉在振
动。( )
力
往复
×
×
√
课堂练习
5.[选择]在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这是因为( )。
A.回声 B.人的错觉 C.虽然撞击停止了,但是大钟仍在振动
6.[简答]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C
(答案不唯一 )把钢尺的一段压在桌子上,另一段露出桌面。用力下压钢尺露出桌面的部分,然后松手。我们可以观察到钢尺在振动,并且可以听到钢尺发出的声音。
活动手册
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通过对某物体不同的操作来制造声音,对发声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初步将“发声”与“动”建立联系;通过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通过用敲击后的音叉激水、敲击水鼓,观察振动的音叉会激起水花,振动的鼓面上水花四溅,让振动现象看得见,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