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路线及影响。
2.戚继光抗倭斗争的经过及评价。
本课框架
明朝的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自学指导一(3分钟)
自学课本P70-P72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完成下列问题:
1.西洋是当时的哪里?
2.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
4.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P70页【划线】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文莱
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明初,人们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P70页【划线、笔记】
一、郑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是谁派遣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
上述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①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明惠帝;
②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换取海外的奇珍。
宣扬国威 友好往来
背景
P71页【划线、笔记】
一、郑和下西洋
概况
时 间
次 数
规 模
人 数
携带物品
到达范围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也有60艘
首次就出海2万多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人数多
范围广
百船竞发壮观景象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还有大量金银货币。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阅读课文P71,完成下列表格。
P72页【划线】
一、郑和下西洋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次数 7次 4次 2次 1次
船队规模(第一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110吨左右 5艘,最大船130吨左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环球航行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规模最大
范围较广
地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远航?(有利条件)
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统治者的支持。
②造船水平的高超;指南针的发明并使用于航海;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③郑和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P72页【划线】
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友好亲切,都表示热烈欢迎;许多外国使臣搭载郑和宝船回访中国,明成祖期间访华次数为明代最高,达到318次;
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二: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
意义
自学指导二(3分钟)
自学课本P72-P74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倭寇?
2.为什么明朝中期倭患严重?
3.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二、戚继光抗倭
P72页【划线】
天皇皇,地皇皇
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
我有戚爷会抵抗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经常侵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明朝中期以后 ,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商人、海盗相勾结。
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有何危害?
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1.什么是倭寇?
二、戚继光抗倭
P74页【划线】
台州
福建
广东
平定了浙东的倭寇
扫除福建、广东的倭寇
倭患基本解除
九战九捷
临海江南长城——瓮城
二、戚继光抗倭
P74页【划线】
④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
①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民族英雄戚继光
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
自学指导三(3分钟)
自学课本P74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完成下列问题:
1.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概况。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P74页【划线】
【笔记】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
葡萄牙
澳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澳门主权仍属于中国。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条约,占领澳门为殖民地。
课堂小结
友好交往
冲突
反映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
郑和七下西洋
明中后期
国势衰落
戚继光抗倭
习题演练
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崇祯帝
下面对郑和下西洋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开辟到欧洲的新航线
B.到西洋去“取宝”,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C.宣扬国威
D.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习题演练
“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一位抗倭将领维护祖国海防安全的决心,他是
A.鉴真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习题演练
我国历史上,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是在
A.唐朝 691年 B.宋朝 1227年 C.明朝 1553年 D.清朝 1842年
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符的是
A.1405——1433年,郑和7下西洋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C.对开发南洋做出了巨大贡献
D.促进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明朝初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D.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