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钠和水反应:Na+2H2O=Na++2OH-+H2↑
B.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2H++CO= CO2↑+H2O
C.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 Ba2+ + OH- + H+ + SO = BaSO4↓ + H2O
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醋酸:HCO+ CH3COOH = CH3COO- + H2O + CO2↑
2.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本草经集注》中有“孔雀石(碱式碳酸铜)投入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碱式碳酸铜属于碱类
B.“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中“剪刀冷”说明金属熔点低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l2与水反应:Cl2+H2O=2H+ +Cl-+ClO-
B.Cu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SO+Ba2+=BaSO4↓
C.K2CO3溶液与足量稀硫酸:CO+2H+=CO2↑+H2O
D.Ca(HCO3)2溶液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Ca2++HCO+OH-=CaCO3↓+H2O
4.二氧化硒(Se)是一种氧化剂,其被还原后的单质硒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物,通过与浓HNO3或浓H2SO4反应生成SeO2以回收Se。在回收过程当中涉及到如下化学反应:①SeO2+4KI+4HNO3→Se+2I2+4KNO3+2H2O;②Se+2H2SO4(浓)→2SO2↑+SeO2+2H2O。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每有0.6mol I2生成,转移电子数目为1.2NA
B.①中Se是氧化产物,I2是还原产物
C.反应①中KI是氧化剂,SeO2是还原剂
D.SeO2、H2SO4(浓)、I2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2SO4(浓)>SeO2>I2
5.分类是化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下列对物质或化学反应的分类及依据正确的是
A.NaHSO4在水中能电离出H+,所以NaHSO4属于酸
B.Na和H2O的反应不是离子反应,因为反应中没有离子参加
C.豆浆是胶体,因为豆浆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D.Na在Cl2中燃烧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因为没有得氧或失氧
6.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常温下,浓硝酸可用铝罐来贮存,说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C.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H2SO4具有吸水性
D.氯气可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说明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7.“分类”是一种科学方法,在化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A.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B.根据物质是否导电,将纯净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C.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D.根据分子中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
8.下列各种情况下,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A.碱性溶液中:S2-、、、Na+
B.含有大量的溶液:H+、Fe2+、、Cl-
C.由水电离出的c(H+)=l×l0-12mol/L的溶液中:K+、Na+、Cl-、
D.含有大量Al3+的溶液:Na+、、、
9.有关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水的导电性很差,所以水不是电解质
B.SO2水溶液能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
C.液态的铜导电性很好,所以铜是电解质
D.Na2O液态时能导电,所以Na2O是电解质
10.某无色、澄清溶液中可能含有①Na+ 、②SO、③Cl- 、④HCO 、⑤CO 、⑥H+ 、⑦Cu2+ 中的几种, 且每种离子的个数均相等。依次进行下列实验, 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向溶液中滴加 2~3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2) 向溶液中滴加 BaCl2 溶液和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3) 将(2)中所得沉淀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 AgNO3 溶液和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该实验无法确定是否含有③
B.肯定不含的离子有④⑤⑦
C.可能含有的离子是①③
D.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②⑥
11.纯碱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例如可用足量的纯碱溶液吸收含氯气的尾气,生成三种盐(反应1);工业上也可用纯碱溶液从海水中提取溴,其主要原理如下:
反应2:;
反应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2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1∶5
B.标准状况下,22.4L溴单质中含有2mol溴原子
C.反应1中生成的三种盐是NaClO,和
D.反应2中的与反应1中的表现出了相似的化学性质
12.用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X Y Z
A 氧化物 化合物 纯净物
B 胶体 分散系 混合物
C 电解质 酸、碱、盐 化合物
D 碱性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是某同学对有关物质进行分类的列表: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每组分类均有错误,其错误的物质分别是 、 、 (填化学式)。
(2)已知:。H3PO2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 ;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反应;该反应 (“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50 1 3 12
反应后质量/g x 26 3 30
①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②物质Q在反应中起的作用可能是 。
14.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众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代替的。
Ⅰ.现有以下物质:①H2O ②Cu ③BaCO3 ④Fe(OH)3胶体 ⑤酒精 ⑥CO2 ⑦稀硫酸
(1)以上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 。
(2)向④中逐滴滴加⑦,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Ⅱ.虽然分类的方法不同,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3)下图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置换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表示离子反应的是 (填字母)。
(4)有同学认为所有酸碱中和反应均可表示为H++OH-=H2O。请举个例子反驳上述观点(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5)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原理:4Ag+2H2S+O2=2X+2H2O。则X的化学式是 。其中H2S在该反应中 (填字母)。
A.作氧化剂 B.作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1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在人体中,钠元素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调节水量、维持酸碱平衡、维持血压等。我国居民膳食中每日通过食品或调料获得钠元素的主要来源如图1所示。
图2为2015年我国某省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与国家推荐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标准的比对。
事实证明,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中钠元素过多,钾元素过少,这样的情况易导致高血压的发生。为此,以碘盐为基础,加入有咸味的氯化钾,用氯化钾代替部分氯化钠(减钠增钾),使钠、钾比例合理,形成低钠盐。低钠盐有利于防治高血压,通常属于推荐用盐。但高温作业者、重体力劳动强度的工作人员(汗液流失会带走大量钠离子)、肾脏病或高钾血症患者不建议选用。
表:北京超市中常见的深井岩盐和低钠岩盐成分配料表
种类 NaCl (g/100 g) KCl (g/100 g) KIO3(以I计)(mg/kg) K4Fe(CN)6(以[Fe(CN)6]4-计)(mg/kg)
深井岩盐 ≥98.5 0 18~33 ≤10
低钠岩盐 65~80 20~35 18~33 ≤10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人们获得钠元素的主要来源是 。
(2)食盐中K4Fe(CN)6的主要作用是抗结剂,K4Fe(CN)6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
(3)由图2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该省份人均每日摄入食盐的量超过了国家推荐的标准
B.我国对食盐摄入量的推荐标准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标准
C.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是年龄越大,人均每日摄入食盐越少
D.在图示的每个年龄段中,农村居民的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都比城市居民多
(4)低钠盐既保证了调味需求,还有利于防治高血压,原因是 。
(5)依据表格,你建议外卖小哥在炎热的夏天选用的盐是 。
16.按要求填空:
I、现有7种物质:①Na、②FeCl3溶液、③H2SO4、④熔融的KNO3、⑤CO2、⑥Fe(OH)3胶体、⑦NH4Cl固体、⑧NaHSO4固体、⑨Ba(OH)2溶液。
(1)能导电的电解质有 (填序号)。
(2)属于盐的物质有 (填序号)。
(3)FeCl3溶液Fe(OH)3胶体的本质区别: 。
(4)NaHSO4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是 。
(5)在两份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Ba(OH)2溶液中,分别逐滴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其中Ba(OH)2和H2SO4反应的曲线为 。(填①或②);b→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II、用有关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进行计算:
(6)若1gN2中含有x个N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
(7)一个密闭容器,中间有一可自由滑动的隔板(厚度可忽略)将容器分成两部分,当左边充入lmol氖气,右边充入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18g时,隔板处于如图位置(左、右两侧温度相同)。则左、右两侧气体的原子个数比为 。
17.已知参与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
②;
③。
(1)已知是二元弱酸,写出其第一步电离方程式: 。
(2)上述三个反应中,仅体现氧化性的反应是 (填序号,下同),仅体现还原性的反应是 。
(3)根据上述反应推出、、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4)作反应物的某氧化还原的离子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共五种微粒:、、、、。
①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如果上述反应中有13.44 L(标准状况)气体生成,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5)可作为消除采矿业胶液中NaCN的试剂,反应的原理如下:,其中A的化学式为 。
18.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回答下列问题:
(1)海水提溴工艺中,发生反应:,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它在反应中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现有标准状况下的参加该反应,则理论上可转化的物质的量是 。
(2)利用化学沉淀法可以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等)。向某粗盐水滴加过量溶液,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滴加溶液略微过量的目的是 。
(3)在常温下,将氯气通入溶液中,可以得到一种漂白液,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 (填名称)。
19.已知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填化学式)。
(2)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3)有一种“地康法”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①反应Ⅰ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工业生产中常用氨气检查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有Cl2泄漏。若Cl2有泄漏,可以观察到有大量的白烟(为NH4Cl固体生成,同时会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回答下列问题
I.图所示是分离混合时常用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C、E的名称 、 。
(2)分离以下混合物应该主要选用上述什么仪器?(填字母符号)
①分离酒精(沸点 78.5℃)和乙醚(沸点 34.6℃)混合液 ; ②花生油和水 。
(3)若向装置C中加入碘水和足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到现象是:C内液体分两层,下层液体是 色。
II.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L的FeCl3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滴~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4)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
(5)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 。
(6)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向Fe(OH)3胶体中加入盐酸至过量,最终出现红褐色Fe(OH)3沉淀
B.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C.用过滤的方法可以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
D.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A错误;
B.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aCO3= CO2↑+H2O+Ca2+,B错误;
C.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的离子方程式为: Ba2+ + 2OH- +2H+ + SO = BaSO4↓ + 2H2O,C错误;
D.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醋酸的离子方程式为:HCO+ CH3COOH = CH3COO- + H2O + CO2↑,D正确;
故答案为:D。
2.C
【详解】A.碱式碳酸铜属于盐,故A错误;
B.“剪刀冷”说明环境温度低,故B错误;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硫酸铜和铁的置换反应,故C正确;
D.“玉不琢不成器”,该过程为物质形态改变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选C。
3.C
【详解】A.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HClO为弱酸,不能拆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 +Cl-+HClO,A错误;
B.Cu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铜的沉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OH-+SO+Ba2+=BaSO4↓+Cu(OH)2↓,B错误;
C.K2CO3溶液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二氧化碳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O+2H+=CO2↑+H2O,C正确;
D.Ca(HCO3)2溶液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Ca(HCO3)2少量,根据“以少定多”原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HCO+2OH-=CaCO3↓++2H2O,D错误;
答案选C。
4.A
【详解】A.该反应中生成1mol碘转移2mol电子,则每有0.6 mol I2生成,转移电子1.2mol,转移电子数目为1.2NA,A正确;
B.还原剂对应的产物是氧化产物、氧化剂对应的产物的还原产物,①中氧化剂是SeO2、还原剂是KI,则Se是还原产物、I2是氧化产物,B错误;
C.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①中SeO2是氧化剂、KI是还原剂,C错误;
D.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①中SeO2是氧化剂,I2是氧化产物,②中氧化剂是浓硫酸,氧化产物是SeO2,所以氧化性:H2SO4(浓)>SeO2>I2,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5.C
【详解】A选项,NaHSO4在水中能电离出H+,但NaHSO4是盐,故A错误;
B选项,钠和水反应离子方程式2Na + 2H2O =2 Na++2OH-+H2↑,故B错误;
C选项,豆浆是胶体,因为豆浆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故C正确;
D选项,Na在Cl2中燃烧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化合价升降,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点睛】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为酸;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为碱。
6.C
【详解】A.在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中,正是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使得烧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力差,从而产生“喷泉”,故A正确;
B.常温下,铝被浓硝酸氧化,在铝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保护了内部的铝不再受到氧化,这种现象称为钝化,则常温下,浓硝酸可用铝罐来贮存,故B正确;
C.蔗糖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被浓硫酸按2:1个数比脱出,蔗糖脱水碳化,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故C错误;
D.氯气与水反应能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作用,可使有色布条褪色,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点睛】叙述时要注意,氯气无漂白性,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7.A
【详解】A.有电子转移出现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则不是,A正确;
B.电解质是溶于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导电的化合物,前提是化合物,B错误;
C.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C错误;
D.根据电离出氢离子的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D错误;
故选A。
8.A
【详解】A.碱性溶液中:四种离子可共存,A正确;
B.硝酸根、氢离子、亚铁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B错误;
C.由水电离出的c(H+)=l×l0-12mol/L的溶液为酸性或碱性溶液,当为酸性溶液时,亚硫酸根不能存在,C错误;
D.铝离子与碳酸根会发生双水解,不能共存,D错误;
故选A。
9.D
【详解】A.水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尽管导电性很差,但水仍是电解质,故A错误;
B.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不是SO2自身电离,属于非电解质,故B错误;
C.铜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C错误;
D.Na2O是金属氧化物,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所以是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D。
10.D
【分析】溶液无色,则一定不含Cu2+, (1)中向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说明溶液呈酸性,则含有H+,一定不含HCO、CO,(2)中向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只能为BaSO4,溶液一定含有SO,(3)中生成的白色沉淀为AgCl,该操作不能说明原溶液含有Cl-,因为(2)中引入Cl-,由于溶液中每种离子的浓度均相等,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一定含有Na+,一定不含Cl-。
【详解】A.由分析可知,溶液一定不含③Cl-,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②SO,一定不含③Cl-、④HCO、⑤CO、⑦Cu2+,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溶液一定含有①Na+,一定不含③Cl-,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①Na+、②SO、⑥H+,故D正确。
答案选D。
11.D
【详解】A.反应2中溴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其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A项错误;
B.标准状况下,溴单质呈液态,项错误;
C.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纯碱足量,氯元素一部分化合价升高,另一部分化合价降低,三种盐是次氯酸钠、氯化钠、碳酸氢钠,C项错误;
D.反应2中的溴单质和反应1中的氯气都表现氧化性和还原性,D项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试题分析:A.氧化物属于化合物,化合物又属于纯净物,故A正确;
B.胶体属于分散系,而分散系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则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电解质和盐都属于化合物,但某些共价化合物是电解质,则电解质包含盐,应X包含Y,故C错误;
D.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则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都属于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过氧化钠等,则金属氧化物包含碱性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C。
考点: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学生应能识别常见物质的种类,并能利用其组成来判断物质的类别是解答的关键。
13. Na2CO3 CO Al2O3 +1价 复分解 不属于 分解 催化剂
【详解】(1)第一组中的Na2CO3是盐,而不是碱;第二组中的CO不是酸性氧化物;第三组中的Al2O3是两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即分类错误的物质是Na2CO3、CO、Al2O3;
(2)①H3PO2中H是+1价,O是-2价,由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P元素化合价为+1价;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均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①N和P的质量增加,说明二者是生成物,Q的质量不变,说明Q可能是催化剂,则M是反应物,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14.(1) ④⑦ ①③
(2)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3)C
(4)Ba2++2OH-+2H++SO=BaSO4↓+2H2O
(5) Ag2S D
【解析】(1)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题给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④Fe(OH)3胶体、⑦稀硫酸;属于电解质的是①H2O、③BaCO3。
(2)
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发生聚沉,所以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稀硫酸能发生胶体的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继续滴加稀硫酸,则氢氧化铁沉淀溶解。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3)
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故A是氧化还原反应,B是置换反应,所以C是离子反应。
(4)
该离子反应H++OH-=H2O表示强酸、强碱混合生成水且不生成其他沉淀的反应,如果酸碱中和生成的盐是沉淀,则不能用此离子方程式表示,如:Ba2++2OH-+2H++SO=BaSO4↓+2H2O。
(5)
由原子守恒定律可知X的化学式为Ag2S,H2S在反应中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所以H2S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15.(1)食盐
(2)4
(3)C
(4)加入KCl代替部分氯化钠,KCl有咸味;且可达到减钠增钾的效果
(5)深井岩盐
【分析】(1)
由图1可知,人们获得钠元素的主要来源是食盐。
(2)
食盐中K4Fe(CN)6的主要作用是抗结剂,K4Fe(CN)6是由K、Fe、C、N四种元素组成。
(3)
A.根据图2所示可知该省份人均每日摄入食盐的量是9.1 g超过了国家推荐的标准的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6.0 g的标准,A正确;
B.我国推荐的标准的每日食盐用量6.0 g,国际标准是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5.0 g,因此我国对食盐摄入量的推荐标准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国际标准,B正确;
C.由于使用过多NaCl会导致血压升高,根据图示可知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是45-59岁人均食盐用量最高,不是年龄越大,食盐用量越少,C错误;
D.根据图示可知:在图示的每个年龄段中,农村居民的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都比城市居民多,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4)
低钠盐既保证了调味需求,还有利于防治高血压,这是由于加入KCl代替部分氯化钠,KCl有咸味;且可达到减钠增钾的效果。
(5)
由于深井岩盐NaCl含盐量高,低钠岩盐中NaCl含盐量较低,夏天人容易因出汗导致盐分损耗,所以外卖小哥在炎热的夏天选用的盐是深井岩盐。
16.(1)④
(2)④⑦⑧
(3)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4)NaHSO4=Na+H++
(5) ① H++OH-=H2O
(6)14xmol-1
(7)4:5
【详解】(1)能导电的电解质应是熔融状态的碱或盐,因此属于能导电的电解质有④;故答案为④;
(2)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因此题中所给物质属于盐的是④⑦⑧;故答案为④⑦⑧;
(3)溶液、胶体的本质区别为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故答案为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4)硫酸氢钠属于强酸的酸式盐,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故答案为NaHSO4=Na++H++SO;
(5)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所带电荷数、温度有关,氢氧化钡与等物质的量的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BaSO4↓+2H2O,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几乎没有离子,则反应后的溶液几乎不导电,根据图像可知,①为Ba(OH)2和H2SO4反应的曲线,②为Ba(OH)2和NaHSO4反应的曲线;将NaHSO4滴入Ba(OH)2溶液,先发生Ba(OH)2+NaHSO4=BaSO4↓+H2O+NaOH,继续滴入NaHSO4,在发生NaOH+NaHSO4=Na2SO4+H2O,因此b→d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故答案为①;H++OH-=H2O;
(6)1gN2中含有x个N原子,从而推出,则NA=14xmol-1;故答案为14xmol-1;
(7)隔板不动,说明两端压强相等,压强相等、温度相同,气体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1mol∶=∶,解得M=36g/mol,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为=0.5mol,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推出,解得n(CO)=n(CO2)=0.25mol,氦气为氮原子组成分子,因此左右两侧气体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0.25×2+0.25×3)=1∶1.25=4∶5;故答案为4∶5。
17. ③ ② 1.2 mol
【详解】(1)是二元弱酸,分两步电离,第一步电离方程式为;
(2)仅体现氧化性即双氧水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只能降低,所以是第③个反应;仅体现还原性即双氧水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只能升高,所以是第②个反应;
(3)利用三个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可推出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4)①根据五种微粒中化合价的升降,可以写出离子方程式:;
②该反应中每生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6 mol,标况下13.44 L气体,即,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 mol;
(5)根据原子守恒,可推出反应中的A物质化学式为。
18.(1) 得到 0.2
(2) 使完全沉淀被除尽
(3) 次氯酸钠
【详解】(1)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为氧化剂,反应:,氧化剂是Cl2,它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标准状况下的物质的量为0.1mol,根据反应的系数关系,则理论上可转化的物质的量是0.2。
(2)镁离子可以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向某粗盐水滴加过量溶液,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滴加溶液略微过量的目的是使完全沉淀被除尽;
(3)将氯气通入溶液中得到漂白液的化学方程式为,该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
19. MnO2 CuO + 2H+ = Cu2+ + H2O 8NH3 + 3Cl2 = 6NH4Cl + N2
【详解】(1)在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中,MnO2中Mn元素由+4价降低为+2价,所以该反应中氧化剂是MnO2。答案为:MnO2;
(2)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时,一条线为反应物中的Mn箭头指向生成物中的Mn,另一条线为反应物中的Cl箭头指向生成物Cl2中的Cl,数目为2e-,从而表示为: 。答案为: ;
(3)①从箭头指向看,HCl、CuO为反应物,CuCl2、H2O为生成物,则反应Ⅰ的离子方程式为CuO + 2H+ = Cu2+ + H2O。
②氨气与Cl2反应,生成NH4Cl和N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H3 + 3Cl2 = 6NH4Cl + N2。答案为:CuO + 2H+ = Cu2+ + H2O;8NH3 + 3Cl2 = 6NH4Cl + N2。
20.(1) (梨形)分液漏斗 (直形)冷凝管
(2) AE C
(3)紫色或紫红色
(4)丙
(5)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6)D
【解析】(1)
根据仪器的结构特点可知,C为(梨形)分液漏斗,E为(直形)冷凝管;
(2)
①酒精(沸点 78.5℃)和乙醚(沸点 34.6℃)沸点差异较大,可以蒸馏分离,需要用到蒸馏烧瓶、冷凝管、酒精灯等,故选AE;②花生油和水不互溶,可以分液分离,需要用到分液漏斗,故选C;
(3)
碘更易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向装置C中加入碘水和足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碘被萃取到四氯化碳中,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且密度比水大,所以分层后下层液体是紫色或紫红色;
(4)
制备Fe(OH)3胶体,需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滴~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丙同学操作正确;甲、乙同学得到的都是氢氧化铁沉淀;
(5)
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6)
A.向Fe(OH)3胶体中加入盐酸至过量,先聚沉得到沉淀,之后Fe(OH)3沉淀会和盐酸反应,得到氯化铁溶液,A错误;
B.溶液、胶体都是电中性,胶体中的胶粒带电,B错误;
C.溶液、胶体中的分散质都可以透过滤纸,不能过滤分离,C错误;
D.胶体粒子带电,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从而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