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无法将其一一区别的是( )
A.HCl、Ba(NO3)2、KCl、Na2CO3
B.H2SO4、NaOH、Ba(OH)2、CuSO4
C.BaCl2、Na2SO4、K2CO3、NaNO3
D.HCl、H2SO4、BaCl2、K2CO3
2.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鉴别的是( )
A.NaOH CuSO4 NaNO3 Na2SO4 B.FeCl3 HCl CuCl2 Na2SO4
C.BaCl2 Na2CO3 HCl NaCl D.Na2CO3 Na2SO4 HCl H2SO4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活性炭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 B.石墨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
C.焦炭有可燃性,可用来炼铁 D.碳酸钙难溶于水,可用作补钙剂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纯碱用于粗盐的提纯 B.硫酸用于除铁锈
C.氢氧化钠用作干燥剂 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5.鉴别下列各组生中的物质,括号中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合理的是
A.白糖和食盐(加水溶解) B.铁和铜(观察颜色)
C.白酒和矿泉水(闻气味) D.纯净水和盐水(尝味道)
6.下列是分析已变质氢氧化钠溶液的相关实验,其中合理的是( )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证明变质 取少量溶液,滴加少量稀盐酸
B 确定成分 取少量溶液,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C 测定纯度 取一定量溶液,加入盐酸,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气体,称量
D 除去杂质 向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A.A B.B C.C D.D
7.将10 g硝酸钾完全溶解在100 g水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质为10 g B.溶剂为100 g
C.溶液为110 g D.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0 g
8.分类正确的是
A.单质:冰、铁、碳 B.氧化物:生石灰、干冰、石墨
C.溶液:矿泉水、石灰水、蒸馏水 D.晶体:胆矾、氯化钠、硝酸钾
9.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甲、乙的不饱和溶液都可通过降温转化为饱和溶液
D.在t1℃时,25g乙物质溶于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10.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3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60%
C.2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11.一定条件下物质间可以转化。结合如下转化过程和初中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单质都是黑色固体
B.是大气污染气体
C.只能是与反应
D.不可直接转化为
12.下面区分各种物质的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A.冰和干冰:各取一块置于表面皿中,观察有无较多白雾产生
B.硬水和软水:各取 50mL 水样分别滴加等量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多少
C.烧碱和纯碱: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试液,观察颜色变化
D.生石灰和熟石灰:各取 2g 样品分别置于盛有 10mL 水的烧杯中,搅拌,用手触摸烧杯壁
二、填空与简答
13.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1)实验室中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获得精盐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等。
①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的斜靠在 一边。蒸发时为防止液滴飞溅,除用玻璃棒搅拌外,还可以采取的操作是 。
②下列操作可能导致精盐产率偏高的是 (填字母)。
a.食盐没有完全溶解即过滤
b.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器皿上粘有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2)制作“叶脉书签”需用到10%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g。
②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 。
③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B.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C.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14.如图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I)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 (填“甲”或“乙”);t1℃时,甲的溶解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的溶解度。
(II)某同学在t1℃时开始进行如图2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在溶液①~③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填序号)。
(III)t2℃时280g甲的饱和溶液中所含甲的质量为 。
15.如图是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t1℃时,NaCl的溶解度为 。
(2)将200g KNO3和20g NaCl放入100g 60℃的水中,充分搅拌,得到的是 的饱和溶液;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只列式不计算)。
(3)现有60℃时一份KNO3的饱和溶液和一份NaCl的饱和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60℃时,对两份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量溶剂,析出的固体质量相等
B、两份溶液分别升温到80℃,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不考虑水蒸发)
C、两份溶液分别降温到20℃,析出KNO3的质量大于析出NaCl的质量
D、60℃时配成等质量的两瓶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KNO3的比NaCl的少
16.根据给出的KNO3和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在40℃时,NaCl的溶解度为 。
(2)除去KNO3中含有的少量NaCl,先将混合物溶于热水配成饱和溶液,然后经过 过滤,即可得到较纯的KNO3。
(3)20℃,将40gKNO3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再升温到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得到饱和溶液 B 溶剂的质量不变
C KNO3的溶解度减小 D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17.2022年世界水日的主题“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1)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示意图,b端应该和电源的 极相连(填“正”、“负”);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2)天然水杂质较多,可用吸附、沉淀、蒸馏等多种方法净化,蒸馏的过程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下图所示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图中①是 池(填“结晶”或“过滤”)。
(4)实验室要由质量分数为20%(密度约为1.2g/cm3)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g6%的氯化钠溶液,常用仪器如下图。
①配制过程有以下步骤
a、量取b、计算c、混匀d、装瓶贴标签;
正确的顺序是 。(填序号)
②若要完成该实验,还缺少 (写仪器名称)。
③所需20%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mL。
18.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氯化钠、碳酸钠中的某些物质。为探究其组成,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初步探究】
(1)小诗同学根据实验1可知: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 (填化学式),因为此物质的溶液呈 色。
【继续探究】
(2)小琪同学根据实验2得出: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的结论。根据所学知识,请你判断小琪同学的结论 (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② 。
【交流与讨论】
(3)大家综合上述实验判断出白色固体的组成为 (填化学式)。
【归纳与总结】
(4)通过上述探究可知,在探究物质的组成时,可先根据可能含有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初步判断,再根据可能含有的物质的 性质进一步实验,最后得出物质组成的结论。
19.粗盐中除了含有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等可溶性杂质。同学们为了得到更纯的NaCl,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将步骤④和⑤顺序顺倒会引发的后果是 。
(3)沉淀B中除了含有CaCO3以外还含有 ;(填化学式)
(4)滤液乙中含有的阴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三、科学探究题
2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中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提出问题】向NaOH溶液里通入一定量CO2,反应后的溶质组成是什么?
【查阅资料】
(1)在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H2O═2NaHCO3。
(3)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为Na2CO3;
猜想二:溶质为NaHCO3;
猜想三:溶质为 (填化学式)。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 酚酞变红色 该溶液显碱性
(2)另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有 生成。 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二不成立
(3)取步骤(2)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一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
【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1)是多余的,理由是 。
【反思应用】同学们回忆起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情景,如果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 现象,此时下列哪一种曲线能反映出该溶液的导电性与二氧化碳的量之间的关系( )
四、计算题
21.为测定某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请分析并计算:
(1)生成沉淀的质量是 g。
(2)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分析】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详解】A、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Ba(NO3)2;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KCl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B、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同时产生白色沉淀和蓝色沉淀的是Ba(OH)2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H2SO4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C、BaCl2溶液与Na2SO4、K2CO3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象,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
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两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与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HCl、H2SO4,产生白色沉淀的为氯化钡;与氯化钡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的是酸为稀硫酸,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稀盐酸;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故选C。
2.C
【详解】A、CuSO4是蓝色的,可以和CuSO4反应的是NaOH,剩余的两种物质无法鉴别,故A错误;B、氯化铁的颜色为黄色,氯化铜的颜色为蓝色,剩余的两种物质无法鉴别,故B错误;
C、两两倾倒时,产生沉淀和气体的是碳酸钠,只产生沉淀的是氯化钡,只产生气体的是氯化氢,无现象的是氯化钠,故C正确;
D、将溶液两两混合,有一种溶液能与其余两种溶液产生气泡,则该物质是碳酸钠,与其混合没有现象的是硫酸钠,但是无法鉴别盐酸和硫酸,故D错误。故选C。
【点睛】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找到有特殊颜色的物质,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判断。
3.A
【详解】A、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该选项符合题意;
B、石墨质软,容易留下痕迹,故可用于生产铅笔芯,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焦炭具有还原性,可用来炼铁,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含钙元素,且能与胃液中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故可作补钙剂,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C
【详解】A.纯碱用于粗盐的提纯是利用纯碱碳酸钠和杂质氯化钙等发生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B.硫酸用于除铁锈利用的是硫酸和氧化铁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C.氢氧化钠用作干燥剂利用的是氢氧化钠的吸水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利用的是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故选C。
5.A
【详解】A、白糖和食盐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加水溶解不能鉴别,错误;
B、铁片是银白色的,铜是紫红色的,观察颜色可以鉴别,正确;
C、白酒有酒精的气味,而矿泉水没有气味,闻气味可以鉴别,正确;
D、纯净水是无味的,盐水是咸的,尝味道可以鉴别,正确。
故选:A。
6.D
【分析】已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成分有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变质,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二是完全变质,溶液中只含碳酸钠。
【详解】A、证明变质:取少量溶液,滴加少量稀盐酸,如果氢氧化钠较多,碳酸钠比较少,少量的盐酸只与氢氧化钠反应,溶液没有气泡产生,所以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不符合题意;
B、确定成分:取少量溶液,加入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该方法不合理,因为加入石灰水,向溶液中引进了氢氧根离子,无法判断原溶液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C、测定纯度:取一定量溶液,加入盐酸,用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气体,称量,该方法不合理,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吸收二氧化碳,同时也会吸收水蒸气,称量的质量不完全是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无法确定碳酸钠或氢氧化钠的质量,不符合题意;
D、除去杂质:向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除去了溶液中变质生成的碳酸钠,符合题意。故选D。
7.D
【详解】A、将10g硝酸钾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溶质为10 g,故A正确;
B、能溶解其他物质的为溶剂,则溶剂为100 g,故B正确;
C、溶液为,故C正确;
D、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质量,此时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D不正确。故选D。
8.D
【详解】A、冰属于化合物,铁、碳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生石灰、干冰属于氧化物,石墨是碳单质,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石灰水属于溶液,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D、胆矾、氯化钠、硝酸钾都属于晶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C
【详解】A、由图示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
B、由图示可知,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C、由图示可知,乙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要采用升温的方法,错误;
D、由图示可知,在t1℃时,乙的溶解度为25g,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A、溶液质量不确定,无法比较溶质质量,错误。
B、30℃时甲溶解度6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60%,错误。
C、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D、甲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乙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A、C单质不都是黑色固体,如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属于空气的成分,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CO→CO2可以通过一氧化碳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实现,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酸钙难溶于水,不可直接转化为Ca(OH)2,碳酸钙可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A.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有较多白雾产生,而冰产生的白雾较少,可以鉴别,该选项合理;
B.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鉴别,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有较少泡沫产生的是硬水,可以鉴别,该选项合理;
C.烧碱是氢氧化钠,纯碱是碳酸钠,两者水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不可以鉴别,该选项不合理;
D.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生石灰能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壁会发烫,可以鉴别,该选项合理;
故选C。
13.(1) 三层滤纸 间歇加热或左右移动酒精灯 b
(2) 5 玻璃棒 C
【详解】(1)①过滤操作中,防止弄破滤纸,玻璃棒的末端要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蒸发时为防止局部受热,液滴飞溅,除用玻璃棒搅拌外,还可以采取的操作是左右移动酒精灯或间歇加热,故填:三层滤纸;间歇加热或左右移动酒精灯。
②a.食盐没有完全溶解即过滤,会导致部分精盐损失掉,从而导致制得的精盐的产率偏低,选项a不符合题意;
b.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导致部分不溶于水的物质进入到滤液中,从而导致制得的精盐的产率偏高,选项b符合题意;
c.器皿上粘有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导致精盐质量偏小,从而导致制得的精盐的产率偏低,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①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 50g × 10%= 5g,故填:5。
②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故填:玻璃棒。
③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会腐蚀纸,应该放在小烧杯中称量,操作A错误;
B、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溶解,而不能在量筒内溶解,操作B错误;
C、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操作C正确;
故填:C。
14. 甲 等于 ② ③ 80g
【分析】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详解】(I)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甲,t1℃时,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故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II)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0g,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①中溶质是15g,溶剂是100g水,②中溶质是30g,溶剂是100g,③中溶质是30g,溶剂是100g,所以在溶液①~③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②,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③;
(III)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g,所以280g甲的饱和溶液中所含甲的质量为
。
【点睛】
15. 20.9g KNO3 AC
【详解】(1)由题干数据可知,t1℃时,NaCl的溶解度为20.9g。
(2)由题干数据可知,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0g,NaCl的溶解度为37.3g,因此将200gKNO3和20gNaCl放入100g60℃的水中,充分搅拌,得到的是KNO3的饱和溶液;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
(3)A、60℃时,对两份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量溶剂,析出的固体质量不相等,相等错误,因为该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不同,故选项错误;
B、两份溶液分别升温到80℃,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不考虑水蒸发)正确,因为KNO3、NaCl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正确;
C、两份溶液分别降温到20℃,析出KNO3的质量大于析出NaCl的质量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溶液的质量,故选项错误;
D、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60℃时配成等质量的两瓶饱和溶液时需要的硝酸钾质量大于氯化钠的质量,因此需要水的质量KNO3的比NaCl的少,故选项正确。
故选AC。
16. 36.6g 降温结晶 BD
【详解】(1)通过查溶解度表可知,在4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6g;
(2)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氯化钠的大,除去KNO3中含有的少量NaCl,先将混合物溶于热水配成饱和溶液,然后经过降温结晶过滤,即可得到较纯的KNO3。
(3)由于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在20℃,将40gKNO3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再升温到60℃,硝酸钾能全部溶解,所以:
A.得到是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升高温度时溶剂的质量不变,故B正确;
C.KNO3的溶解度变大;故C错误;
D.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故D正确。
17.(1) 负 氢元素和氧元素
(2)物理
(3)结晶
(4) bacd 玻璃棒 125
【详解】(1)由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的实验,b端应该和电源的负极相连,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蒸馏的过程是将水液化后得到蒸馏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因此从得到粗盐和母液的是结晶池;
(4)①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所以正确的顺序是bacd;
②配制过程除了用到图中所需仪器,还缺少玻璃棒,加速氯化钠的溶解;
③若用质量分数为20%(密度约为1.2g/cm3)的氯化钠溶液配制配制500g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20%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18.(1) /硫酸铜 蓝
(2) 错误 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色
(3)、/、
(4)化学
【详解】(1)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因为此物质的溶液呈蓝色;
(2)结论错误,因为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色;
(3)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后生成的沉淀应为碳酸钙,故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碳酸钠,又因为白色固体溶于水后为无色溶液,故一定不含氯化钡,否则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最后的滤液无色,说明不存在氢氧化钠,由于是混合物,故白色固体的组成为、;
(4)在探究物质的组成时,可先根据可能含有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初步判断,再根据可能含有的物质的化学性质进一步实验。
19. 过量的氯化钡不能除去 BaSO4、BaCO3 Cl﹣、OH﹣、CO32﹣
【详解】(1)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故填:;
(2)若将步骤④和⑤顺序颠倒会引发的后果是过量的氯化钡不能除去。故填:过量的氯化钡不能除去;
(3)滤液甲中为CaCl2、Na2SO4、NaCl,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由于氯化钡溶液过量,所以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沉淀B中除了含有CaCO3以外还含有BaSO4、BaCO3.故填:BaSO4、BaCO3。
(4)由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过量,所以滤液乙中含有的阴离子:氯化钠中的氯离子,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碳酸钠中的碳酸根离子。故填:Cl﹣、OH﹣、CO32﹣。
20. CO2+2NaOH=Na2CO3+H2O Na2CO3和NaHCO3 白色沉淀, Na2CO3+CaCl2=CaCO3↓+2NaCl NaHCO3+HCl=NaCl+H2O+CO2↑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是碱性的 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又由浑浊变澄清 C
【详解】{查阅资料}少量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O2+2NaOH=Na2CO3+H2O。
{提出猜想}少量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在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后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则向NaOH溶液里通入一定量CO2,反应后的溶质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碳酸氢钠,还可能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故填Na2CO3和NaHCO3。
{设计实验}(2)猜想二不成立,则溶液中的溶质是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观察到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故填白色沉淀;
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3)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取步骤(2)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证明溶液中还含有碳酸氢钠,其中的反应是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HCO3+HCl=NaCl+H2O+CO2↑。
{讨论交流}猜想三成立,表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物质,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是碱性的,溶液都能够使酚酞变红色,即实验步骤(1)是多余的,故填碳酸氢钠和碳酸钠都是碱性的。
{反思应用}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先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然后液体中悬浮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能够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又由浑浊变澄清,故填溶液由澄清变浑浊,又由浑浊变澄清;
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先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中的溶质氢氧化钙逐渐减少,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减弱,直至氢氧化钙完全反应时,溶液的导电性为0,然后液体中悬浮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能够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着碳酸氢钙的生成并不断逐渐,溶液的导电性由0开始逐渐增强,直至碳酸钙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钙,导电性不再增强,故填C。
21.(1)14.35
(2)解:设参加反应的NaCl质量为x。
该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7%。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沉淀的质量=50g+70g-105.65g=14.35g;
(2)详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