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金属和金属材料基础复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8金属和金属材料基础复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8 21:1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8 金属和金属材料 基础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以下是一些食物的近似pH:(1)苹果3.3~4.5、(2)鸡蛋清7.6~8.0、(3)番茄4.0~4.4、(4)玉米粥6.8~8.0、(5)柑橘汁3.4~4.2,胃酸过多的人宜经常食用的是
A.(1)(4) B.(4)(5) C.(2)(4) D.(3)(5)
2.实验小组用pH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的反应。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中,甲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
B.反应到40s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C.在20s时,所得溶液中溶质有NaCl和HCl
D.AB两点间的pH值变化可作为判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依据
3.如图所示的锥形瓶内充满气体X,胶头滴管内盛有液体Y,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Y进入瓶中,振荡,一会儿可见套在玻璃管下端的小气球a鼓起。气体X和液体Y可能是

A.X是CO2,Y是KOH溶液 B.X是CO2,Y是稀硫酸
C.X是H2,Y是稀盐酸 D.X是CO,Y是石灰水
4.下面是家庭中常见物质的pH,其中显酸性最强是
A.酱油(pH=5) B.厕所清洁剂(pH=1)
C.柠檬(pH=3) D.橘子(pH=4)
5.下列有关物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硝酸钾、磷酸铵都属于复合肥料
B.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C.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所以高锰酸钾属于氧化物
D.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6.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
A.混合物:纯牛奶、石油、生铁 B.复合肥料:尿素、硝酸钾、磷酸氢二铵
C.碱:熟石灰、苛性钠、纯碱 D.有机物:甲烷、乙醇、碳酸
7.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A.分离食盐和泥沙﹣﹣蒸发结晶
B.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高温煅烧
C.鉴别氯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观察颜色
D.检验露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滴入无色酚酞
8.物质的组成中一定不含氢元素是(  )
A.酸性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9.下列肥料属于复合肥的是
A. B. C. D.
10.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加适量的水
B.除去铁粉中少量的氧化铁:高温时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
C.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点燃使其燃烧
D.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
二、填空与简答
11.氮气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
(1)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
(2)氮气可用于充氮包装食品,充氮灯泡,这些用途与氮气的 性质相关。(选填“物理”或“化学”)
(3)实验室用NH4Cl和NaNO2制取氮气。
①某同学认为该反应不仅生成氮气,还可能生成氯化钠和水,他的理论依据是 ;
②NH4Cl还可在农业生产上用作化肥,但长期使用会出现土壤酸化板结现象,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填序号)
A.NH4Cl属于酸
B.NH4Cl是一种复合肥
C.NH4Cl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D.为防止土壤酸化,施用NH4Cl时应加入熟石灰
12.为了探究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的关系,某课题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一定质量Ba(OH)2溶液做导电性实验,往烧杯中滴加9.8%稀硫酸、装置如图1.测得溶液导电强度如图2所示。
(1)用98%的浓硫酸配制9.8%稀硫酸,步骤为:计算、 、稀释、装瓶贴标签;稀释时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为: 。
(2)往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的过程中,观察到灯泡变化:亮→暗→ →亮,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3)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是多少?
13.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______(填标号)。
A.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火上浇油 D.煽风点火
(2)古籍《天工开物》就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石”转化为“灰”,“灰”遇水成浆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从①H2O2;②CaCO3;③CH4;④NaCl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的序号填空:
(1)可用作补钙剂的是 ;
(2)在实验室中可用来制取氧气的是 ;
(3)属于天然气主要成分的是 。
15.下图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微观过程,请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在B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
(2)写出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3)画出比一个水分子少两个质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
(4)符合A→B过程中溶液pH变化的图像是 (填字母“C”或“D”)。
16.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若A、B、C均含有一种相同的金属元素,A→B是化合反应,常温下E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物质A、C的化学式:A ,C 。
(2)E的名称是 ,D是 (填酸、碱、盐).
(3)请写出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7. 石灰石、大理石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图是工业上以石灰石为原料的化工生产过程中主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中部分反应的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则D物质的化学式是 。
(2)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室可利用F制备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
三、科学探究题
18.如图所示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探究一:向图①中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并测量pH变化绘制曲线如图。
(1)图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实验证明碱与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
(2)图⑤中表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填字母),b、c、d三点处对应溶液所含溶质NaCl的质量大小关系是 。
思路1:通过溶液酸碱性变化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探究二:向图②稀盐酸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向图③稀盐酸中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再滴加碳酸钠溶液如图④。
(1)图②中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图④中的现象是 ,证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3)设计图②实验的目的是 。
思路2:通过 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四、计算题
19.实验室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现取10g稀硫酸样品,将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样品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分析并计算(注:Na2SO4显中性):
(1)当pH=7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 g。
(2)在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
(3)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和 。
(4)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胃酸过多的人宜经常食用的是略显碱性的物质,碱性的pH值大于7。
故选C。
2.B
【详解】A、图像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甲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故A正确
B、反应到40s时,溶液值小于7,说明溶液呈酸性,稀盐酸过量,故B错误。
C、在20s时,溶液pH值小于7,说明溶液呈酸性,溶液中溶质有有和,故C正确。
D、AB两点间的由小于7增大到大于7,说明盐酸被消耗,可作为判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依据,故D正确。
故选B。
3.A
【详解】套在玻璃管下端的小气球a鼓起来,说明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可能是两种物质相互作用吸热,也可能是气体被液体吸收,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锥形瓶中出现的实验现象。
A、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使瓶内的压强减小,故正确;
B、二氧化碳和稀硫酸不反应,压强不变,故错误;
C、氢气和硫酸不反应,压强不变,故错误;
D、一氧化碳与石灰水不反应,压强不变,故错误。
4.B
【详解】pH<7溶液呈酸性,溶液的pH越小,酸性越强。
故选B
5.C
【详解】A、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磷酸铵中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属于复合肥,正确;
B、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正确;
C、高锰酸钾中含有钾元素、锰元素和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D、硫燃烧后能够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
故选C。
6.A
【详解】A、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纯牛奶、石油、生铁都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因此都属于混合物,选项正确;
B、复合肥料是指含氮磷钾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尿素()含氮元素属于氮肥,不属于复合肥,选项错误;
C、电离出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属于盐类,不属于碱,选项错误;
D、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碳酸虽含碳元素,但表现出的性质属于无机物的性质故属于无机物,选项错误;
故选:A。
7.B
【详解】A、食盐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B、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
C、氯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均为白色固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D、露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碳酸钠也显碱性,滴入无色酚酞均显红色,不能检验是否变质,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故选B。
8.A
【详解】A、酸性氧化物是非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一定不含有氢元素,故选项正确;
B、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选项错误;
C、碱是由金属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碱中含有氢氧根,一定含有氢元素,故选项错误;
D、盐中可能含有氢元素,例如碳酸氢钠,故选项错误。
故选:A。
9.A
【详解】A、NH4H2PO4中含有氮、磷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该选项符合题意;
B、CO(NH2)2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NH4NO3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详解】A、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加适量的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选项说法不正确;
B、除去铁粉中少量的氧化铁,高温时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不带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选项说法正确;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选项说法不正确;
D、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滴加适量的氯化钙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的原则,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睛】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原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一般要遵守两个原则: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1.(1)
(2)化学
(3) 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改变 C
【详解】(1)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有7个质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5,所以氮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由于氮的化学惰性,常用作保护气体,可用于充氮包装食品,充氮灯泡,这些用途与氮气的化学性质相关;
(3)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改变,NH4Cl和NaNO2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氮气;
NH4Cl还可在农业上用作化肥,但长期使用会出现土壤酸化板结现象,说明氯化铵溶液显酸性。
A.NH4Cl是由铵根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选项说法错误;
B.NH4Cl中只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氮元素,属于氮肥,选项说法错误;
C.NH4Cl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选项说法正确;
D. 氯化铵是一种铵态氮肥,能与氢氧化钙反应释放出氨气,造成肥效降低,所以NH4Cl与熟石灰不能混合施用,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2. 量取 搅拌,使热量及时的扩散 灭 23.3g
【详解】(1)用98%的浓硫酸配制9.8%稀硫酸,是利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采用的加水稀释的方法,其操作步骤是计算、量取、稀释、装瓶贴标签;稀释时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为搅拌,使热量及时的扩散。
(2)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为0,会观察到灯泡熄灭,再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逐渐增加,灯泡重新变亮。
(3)加入100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设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是x,则
x=23.3g;
答: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是23.3g。
【点睛】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确定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13.(1)A
(2)
【详解】(1)A、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符合题意;
B、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与燃烧相关,不符合题意;
C、火上浇油,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与燃烧相关,不符合题意;
D、煽风点火,燃烧过程中不断地鼓入空气,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从而促进燃烧,与燃烧相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灰”遇水成浆的反应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4. ② ① ③
【详解】(1)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所以可用作补钙剂;
(2)过氧化氢能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氧气,所以可用在实验室中可用来制取氧气;
(3)天然气主要成分的是甲烷。
15.(1)
(2)H+和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或H++ OH-=H2O)
(3)
(4)D
【详解】(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和盐酸中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所以反应前后钠离子、氯离子个数不变,则B中粒子如图所示;
(2)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氧化钠中的氢氧根离子和盐酸中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故填:H+和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或H++ OH-=H2O);
(3)一个水分子中含有1×2+8=10个质子,则比一个水分子少两个质子的离子为氧离子,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核外电子排布为2、8,其离子结构示意图,故填:;
(4)A→B过程中,开始溶液呈碱性,溶液pH>7,随着盐酸的加入,pH逐渐减小,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故选D。
16. CaO CaCO3 氢气 酸 CaO+H2O=Ca(OH)2
【详解】(1)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若A、B、C均含有一种相同金属元素,A→B是化合反应,所以A是氧化钙,B是氢氧化钙,C会转化成氧化钙,所以C是碳酸钙,D会与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反应,所以D是盐酸,常温下E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E是氢气,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CaO,C是CaCO3;
(2)E的名称是氢气,D是酸;
(3)A→B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故答案为(1)CaO,CaCO3;
(2)氢气,酸;
(3)CaO+H2O=Ca(OH)2。
17.(1)NaHCO3
(2)
(3) 复分解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O、Na、Cl、N、H的个数分别是1、3、1、1、1、5,生成物中含C、O、Na、Cl、N、H的个数分别是0、0、0、1、1、4,故生成物中还应含1个C、3个O、1个Na、1个H,故D的化学式为:NaHCO3;
(2)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B为氧化钙,反应④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F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8. NaOH+HClNaCl+H2O 溶液从红色变为无色 c d=c>b 有气泡产生 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 无明显现象 对比 证明反应物的消失
【详解】本题主本考查酸碱中和反应,在分析时可根据PH的变化来分析,
图①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本来氢氧化钠中含有酚酞,酚酞显红色,滴入盐酸后碱与酸反应,当碱反应后,溶液 中不存在碱,所以红色消失。
图⑤中,当酸与碱完全反应时,溶液中不存在酸和碱,这时PH为7,所以选C,从图中分析,随着酸的滴加,生成的氯化钠渐渐增加直到反应完,所以d=c>b
图②是将碳酸钠滴入盐酸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 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
(2)、图④是图3基础上滴加碳酸钠,3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盐酸已经反应完,加入碳酸钠后不再反应,所以现象为:无明显现象
(3)图②中是向盐酸中滴加碳酸钠,有气泡生成,通过现象知道反应了,而4中同样滴加碳酸钠,但无现象,通过对比可以知道反应的情况,所以作用是:对比。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有时无现象,不知是否发生,可以向其中滴加其他物质,让出现现象证明反应了,所以是:证明反应物的消失
19.(1)16
(2)Na2SO4、H2SO4
(3)量筒
(4)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硫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
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5%。
【详解】(1)由图示可知,在溶液的pH等于7,消耗的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
(2)由图示可知,在a点时,pH小于7,故此时硫酸过量,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和硫酸钠;
(3)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根据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称量氢氧化钠)、胶头滴管(滴取液体)、玻璃棒(搅拌)和量筒(量取)。
(4)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