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单元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8 21:2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卷三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近地面大气臭氧主要是石化工业、加油站、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在高温环境与强紫外线辐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当近地面的大气臭氧浓度过高时,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损害。2018年6月中国气象站增加了臭氧气象预报业务。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与时间组合,易发生臭氧污染的是(  )
A.广州5月B.武汉6月C.南京7月D.北京8月
2.近地面大气臭氧浓度过高时,应对臭氧危害的措施是(  )
A.减少室内通风换气次数B.用环保材料进行家庭装修
C.少用私家汽车,绿色出行D.关停部分电器,节约用电
湖水透明度是指阳光能够透过水体的深度,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污染、生物量、入湖径流、温度变化等。研究表明:富含营养物的污染物会导致湖水中藻类繁生,影响太湖湖水透明度,而沉水植物(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下生存的大型水生植物)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维持湖水的清洁透明。下图为1997年和2019年太湖夏季平均透明度空间分布图(单位为米)。据此完成3~5题。
 
3.仅从陆地径流量和温度角度分析,正常年份太湖湖水透明度最高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4.1997~2019年间,太湖夏季水质恶化最快的水域可能是(  )
A.①B.②C.③D.④
5.由于人工调控,平均水深只有1.9米的太湖过去40年平均水位增加了约0.25米,水位上升与水体透明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原理是水位上升导致(  )
A.沉水植物的生长范围扩大B.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C.含沙量增加,湖水变浑浊D.排污量增加,藻类生长快
2022年冬奥会由北京、张家口联合举办,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依托现有山体地形修建场地。小海坨山坐落于北京延庆西北部,区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见下图)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人类肆意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小海坨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据此完成6~7题。
6.大花杓兰种群逐年减小,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B.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C.水土流失D.荒漠化严重
7.大花杓兰数量减少的原因是(  )
①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退化 ④人类高强度采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富碳农业”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人类生活。下图为“富碳农业”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有关“富碳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大B.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
C.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低D.集约化程度高,受市场影响小
9.发展“富碳农业”能够(  )
A.消耗二氧化碳,缓解碳排放压力B.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价格
C.减少农药使用量,保证土壤肥力D.增加农产品供给,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正式成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共涉及10个省份,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千米。下图为中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大熊猫国家公园地跨(  )
A.陕、甘、宁B.川、陕、甘C.青、川、甘D.川、陕、渝
11.成立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  )
A.旅游教育B.资源开发C.科学研究D.生态保护
12.从体验角度推测寒假期间最不适宜游览(  )
A.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B.大熊猫国家公园
C.三江源国家公园D.武夷山国家公园
黄土高原某退耕还林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85mm,土层深厚。刺槐抗干旱、耐贫瘠、速生丰产,是该区域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图1示意该试验区生长季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图2示意刺槐林不同生长季节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当干燥化指数小于1时,土壤出现干燥化,且指数越小,土壤越干燥。据此完成13~15题。
 
13.该退耕还林试验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土壤水分B.植被类型C.地势起伏D.水热状况
14.与耕地撂荒相比,种植刺槐后(  )
A.地下水位上升B.生态效益明显
C.土壤湿度降低D.经济效益显著
15.该退耕还林试验区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二、综合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为研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盐碱化,研究人员在春季选择了2014年完工的治沟造地(顾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淤地坝地(马家湾)、历史上滑坡堵塞形成的沙淤台地(黄土洼)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黄土洼受盐碱化威胁程度最小、顾屯受盐碱化威胁程度最大。下表示意三种沟道土地测定的土壤颗粒组成,下图示意此三种沟道0~100cm土壤深度含水量分布特征。
采样点 土壤粒度分布(%)
砂粒0.05~2mm 粉粒0.002~0.05mm 黏粒<0.002mm
顾屯 29.86 66.95 3.19
马家湾 29.63 67.45 2.92
黄土洼 39.01 58.91 2.08
(1)比较马家湾与黄土洼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5分)
(2)分析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春季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原因。(6分)
(3)简述当地防治沟道土地盐碱化可采取的措施。(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卢旺达是非洲的内陆国家(下图)。
基伍湖湖底蕴藏着丰富的沼气资源。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二氧化碳等,高浓度的沼气可导致人畜窒息死亡。近几年,卢旺达与刚果民主共和国计划合作开发基伍湖的沼气。
(1)从国家环境安全的角度,阐明两国合作开发基伍湖沼气的理由。(4分)
卢旺达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山地大猩猩是濒于绝种的珍稀动物。卢旺达政府重视山地大猩猩研究、保护和宣传,每年都会举行大猩猩幼崽的命名仪式。
(2)列举设立卢旺达自然保护区的意义。(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扎日南木错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措勤县境内,属藏北内陆湖区,流域内冰川广布。湖泊形态不规则,南北两岸较窄,东西两岸开阔,西岸和北岸有河流汇入。下图示意2002年、2005年和2017年扎日南木错面积变化。
材料二 图甲和图乙分别示意2002~2017年期间流域内气温、降水量变化。
(1)说明2002~2017年扎日南木错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02~2017年扎日南木错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5分)
(3)结合材料推测未来扎日南木错面积的可能变化并说明理由。(5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下图甲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下图乙是图甲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甲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材料二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土地区的荒漠化,放眼望去一片“红”。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红壤因外力侵蚀作用导致红色土壤裸露,形成荒漠,所以也被称为“红漠化”。
(1)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图甲中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自然原因。(6分)
(2)图甲中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可能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5分)
单元检测卷三
1~2.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分析,臭氧是在高温环境与强紫外线辐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7月,南京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高温闷热,紫外线强,易发生臭氧污染,C正确;5月广州、6月武汉及8月北京阴雨天气多,气温较低,紫外线弱,不易发生臭氧污染,A、B、D错误。故选C。第2题,当近地面臭氧浓度过高时,最好的办法是避开臭氧的危害,关闭窗户,减少室内通风换气的次数,A正确;用环保材料进行家庭装修是减少甲烷等有害气体的影响,与臭氧污染无关,B错;少用私家汽车,绿色出行主要是减少温室气体及有害气体排放,与臭氧污染无关,C错;关闭部分电器,节约用电主要是节约资源,与臭氧污染无关,D错。故选A。
3~5.答案:3.D 4.B 5.B
解析:第3题,影响湖水透明度的因素是多样的,本题要求仅从陆地径流量和温度角度分析,在正常年份冬季陆地径流量小,冲刷带入泥沙或其他物质较少;冬季温度较低,藻类生长相对缓慢,水面藻类覆盖较少。故太湖湖水透明度最高的季节最可能是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4题,读图,1997~2019年间,②区域的透明度减少得最多,故太湖夏季水质恶化最快的水域可能是②,B正确。故选B。第5题,材料说明太湖过去40年平均水位上升了,水面下的光照会减弱,沉水植物吸收水体的营养物质减少,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减弱,所以,水位上升与水体透明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原理是水位上升导致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B正确。水位上升并不意味着水体生长范围扩大,A错误。水位上升与含沙量和排污没有必然联系,C、D错误。故选B。
6~7.答案:6.A 7.C
解析:第6题,大花杓兰种群逐年减小,强调的是植被的“种群”,故体现了生态环境问题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A正确,B、C、D即可排除。故选A。第7题,根据材料“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小海坨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推断,大花杓兰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是导致其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①正确;根据“被人类肆意采摘、盗挖”可知,人类高强度采挖也是导致大花杓兰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④正确;②③不是主要原因。故选C。
8~9.答案:8.B 9.A
解析:第8题,由图文可知,“富碳农业”工厂是与排放二氧化碳的工厂紧密联系的,几乎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生产规模不会很大,集约化程度和商品率应很高。B正确,A、C、D错误。第9题,根据“富碳农业”的生产原理,主要是将工业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富集起来,进行农业生产,既能提高农业产出,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为缓解全球变暖问题做出贡献。A正确,B、C、D错误。
10~12.答案:10.B 11.D 12.C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大熊猫国家公园位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交界处。故选B。第11题,国家公园是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因此成立国家公园的首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D正确;旅游教育、资源开发、科学研究不是其首要功能,A、B、C错误。故选D。第12题,读图分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纬度都比较低,寒假期间都比较温暖,适宜游览,A、B、D不符合题意;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寒冷,植被稀疏,野生动物活动少,不适宜游览,C符合题意。故选C。
13~15.答案:13.A 14.C 15.B
解析:第13题,结合材料“黄土高原某退耕还林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85mm”可知,该地位于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而该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降水为土壤的主要补给水源,由于降水较少,气温较高,蒸发较强,使得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进而限制该地区退耕还林试验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因此A正确;而非植被类型、地势起伏、水热状况,因此B、C、D错误,故选A。第14题,根据图1,对比耕地撂荒后的荒草地与种植刺槐后土壤的干燥度,种植刺槐后的干燥度小于耕地撂荒荒草地的干燥度,且干燥度小于1(土壤出现干燥化),说明种植刺槐后使得土壤的水分减少,湿度降低,则使得地下水位下降,该地区生态效益较差,C正确,A、B错误;经济效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故选C。第15题,刺槐生长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应是土壤中水分下降最快的时段,即土壤中干燥度最低的时刻,对比图2进行判断,该地区夏季土壤的干燥度最低,说明此时土壤中水分最少,故判断夏季为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故选B。
16.答案:(1)马家湾土壤含水量大于黄土洼。原因:马家湾粉粒和黏粒分布占比较黄土洼多,且砂粒少;砂粒粒径大,较坚硬,吸水性比黏粒差。
(2)气候较干旱,春季多大风,水分流失快;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作物播种季,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高。
(3)加强沟道疏通,提升排水能力;灌溉洗盐;引洪放淤,增加新土层;增加植被覆盖率;采用相关化学措施,降低沟道土壤pH。
解析:本大题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考查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
第(1)题,读图可知,马家湾土壤含水量大于黄土洼。局部区域内,降水条件基本一致,土壤的含水量主要与土壤的质地有关。由表可知,马家湾粉粒和黏粒分布占比较黄土洼多,且砂粒少;而粉粒和黏粒吸水性好,砂粒粒径大且较坚硬,吸水性比黏粒差,所以马家湾土壤含水量大于黄土洼。第(2)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则据此可分析,土地盐碱化与气候、地下水位、地形等有关。根据所学可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春季气温回升,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且多大风,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需人工引水灌溉,地下水位随之升高,地下盐分随水运动到地表,水分蒸发过后,盐分在地表累积,形成土地盐碱化。第(3)题,防治沟道土地盐碱化的关键措施在于排水、排盐。排水方面,可以加强沟道疏通,提升排水能力。排盐方面,可以灌溉洗盐;采用相关化学措施,降低沟道土壤pH。此外,还可以置换表土,引洪放淤,增加新土层;增加植被覆盖率。
17.答案:(1)沼气是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基伍湖位于两国的边境,湖底沼气开发难度大、危险高,两国合作开发可减少湖底沼气带来的安全隐患,保障两国环境安全。
(2)保护山地大猩猩等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科学研究基地;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等。
解析:本大题以卢旺达的基伍湖为背景材料,涉及基伍湖沼气的开发和设立卢旺达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第(1)题,沼气是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是由生物质能转化来的,属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利用沼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基伍湖位于两国的边境,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气体聚集在湖底,湖底沼气开发难度大、危险高,甲烷燃烧爆炸导致湖水水位猛涨,淹没湖区周围的低地和城市,甲烷爆炸的同时将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气体,对湖泊周边居民造成生命威胁,两国合作开发可减少湖底沼气带来的安全隐患,保障两国环境安全。第(2)题,材料中提到卢旺达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山地大猩猩是濒于绝种的珍稀动物,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山地大猩猩等濒危物种;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自然保护区为动植物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科学研究基地;重视山地大猩猩研究、保护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设立自然保护区还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18.答案:(1)湖泊水域面积呈整体增大趋势,湖泊西面和北面面积增大尤为突出。
(2)主导因素为气温。气温升高导致湖泊周围大量冰川融化,冰雪融水汇入西面和北面的河流,最终汇入湖泊,导致湖泊水量增加,面积增加。
(3)未来扎日南木错面积可能会先增加后减少。理由是扎日南木错的主要水源补给来自高山冰川融水。随着气温继续升高,冰川持续融化,汇入河流和湖泊的水量持续增加;随后因冰川体积大量缩减,冰川融水补给减少,加之降水减少,蒸发加剧,最终湖泊面积缩小。
解析:本题以扎日南木错湖岸线变化及流域内气候资料图为材料,涉及湖水补给、气候变化对湖泊影响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第(1)题,常年稳定湖水位与湖岸毗邻地带称为湖岸线。结合图例,读图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中湖岸线所包围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湖泊水域面积呈整体增大趋势。依据图中指向标可判定,图中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中北侧和西侧湖岸线距离较远,说明湖泊西面和北面面积增大且最为明显。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判断,2002~2017年期间流域内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读图可知,扎日南木错面积增大;湖泊面积应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结合该湖的地理位置可判断,该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气温增加,融冰量增大,补给水源增多,湖泊面积增大,故扎日南木错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为气温。第(3)题,由前两小题可知,该湖的冰川融水为扎日南木错的主要补给水源。由材料二可知,当地气温呈增加的趋势。随着气温持续升高,冰川融水增加,汇入河流和湖泊的水量持续增加,湖泊面积增大;但从长远来看,气温持续升高后,随着冰川体积大量消融,可供消融的冰川将不断减少,因此湖泊补给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湖泊面积应缩小,故最终湖泊面积缩小。
19.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2)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河湖淤塞,影响航运等。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
解析:本大题以南方地区“红漠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题,由图中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料图可知,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集中且多暴雨,雨水侵蚀作用强;多山地丘陵地形,河流众多,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对地面的侵蚀作用强。侵蚀作用导致红色土壤裸露,形成“红色荒漠”。第(2)题,流水带走山坡土层,土壤变薄,肥力降低,使农业减产;流水对地面的切割,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交通变得困难,对外交流困难;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流经山麓地带,泥沙沉积,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旱涝严重;流经平原地区,泥沙在湖泊里淤积,湖泊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进而影响航运等。第(3)题,利用该地丰富的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建设水电站,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发展沼气和营造薪炭林,缓解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