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核心概念:学堂选官制度、留学生选官制度、干部、公务员
关键问题: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发生怎样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有何新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有何特点与意义?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1: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3: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思考:据教材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主要背景。
背景:①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
②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官员选拔的需要;
③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式学堂的推广和留学潮的出现)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晚清科举制的变化
1、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加设经济特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材料:臣窃惟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今学校未成,科举之法,未能骤废,则莫先于废八股矣。夫八股之无用,臣即业八股以窃科第者也,从其业之既久,知其害之尤深,面对未详,敢为我皇上先陈之……然后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
——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康有为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晚清科举制的变化
1、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加设经济特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2、1901年,清末新政,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材料:今日育才要旨,自宜多设学堂,分门讲求实学,考取有据,体用兼赅,方有裨世用。……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必当使举人、进士作为学堂出身,以励济世才。
——张之洞、刘坤一《会奏变法图强第一折》
1907两江师范学堂手绘图
北洋大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晚清科举制的变化
1、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加设经济特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2、1901年,清末新政,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废科举,责令地方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材料: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 《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袁世凯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晚清科举制的变化
(二)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
1、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正式设立。毕业考试成绩中等以上者可获相应奖励出身,由官府予以选录。
材料:(大学堂)毕业后考取合格,准发给凭照,作为优等学生,由该督抚、学政按其功课严密扃试,拔其尤者,分别拟取等第,咨送京师大学堂复试,候旨钦定,作为举人、贡生,仍留下届应考,愿应乡试者听。举人积有成数,由京师大学堂严加考试,拔其尤者拟取等第,咨送礼部,奏请特派大臣考试,候旨钦定,作为进士,一体殿试,恭候钦定名次引见,量加擢用,因材器使,优予官阶,不拘庶吉士、部属中书等项成例,庶多士观感奋兴,争自濯磨,而通才将辈出矣。 ——《学堂选举鼓励章程折》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晚清科举制的变化
(二)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
1、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正式设立。毕业考试成绩中等以上者可获相应奖励出身,由官府予以选录。
2、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1904年,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据考试结果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官职。
材料:臣部此次考验游学毕业生,即各国学成试验之意,拟酌照奏定分科大学毕业及高等学堂毕业章程,由臣等会同钦派大臣,按照所习学科,分门考试,务求详密,试毕酌拟等第,带领引见,恭候钦定,分别给予进士、举人等出身,俾忍人皆知其隆重,仍将某科字样加于进士等名目之上,以为表识而资奖励。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1906年归国留学生考试之考官及学部官员合影(后左二为严复,后右二为詹天佑)
此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晚清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为依据,出台了官员选拔的一系列法规草案。
材料: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1)考试:1913年初通过《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
考试落第的郁达夫
材料: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
然而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1)考试:1913年初通过《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2)甄别:对已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进行检验、调查、检查等,以决定是否留用。
材料: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并非所有文官都有保荐权,只有特任文官、各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依《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才有权保荐,而且每次只能保荐2名。
——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保荐入职的鲁迅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选官制度
(1)设立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
(2)考试:1929年公布《考试法》等考试法规,规范公务员考试。
(3)甄别:对在职人员甄别审查、留用。
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
戴季陶1928-1948任考试院院长
材料: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壁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在北洋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及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思考:根据材料,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 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的建立
(1)干部制度的建立
沿用旧制: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2)党管干部制度的建立
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一)干部制度
焦裕禄被誉为
“党的好干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的建立
2、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改革:
①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坚持党管干部,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2)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一)干部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1、初步形成: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正式形成: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3、发展完善: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材料:西方公务员的录用虽然宣称是民主的、平等的,但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相比之下,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予以适当照顾,充分反映了我国公务员录用中追求实质上的平等。……“党管干部”是我们党的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息息相关的,与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公务员制度作为新时期的人事制度,仍然是党的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王宝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专题讲座》
西方: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
中国:追求实质上的平等,以“党管理干部”为基本原则。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问题:根据材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服务对象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三、创新——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探究】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本课小结
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清末文官录用方式的改变,对政府官员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均属为挽救统治危机的权宜之计。
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并依此建立起公务员制度。民国文官制度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在发展中逐渐走向开放和平等,但在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初步建立起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推进了国家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适应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需要,有利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2.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1905年首批毕业生分别被授予“贡生名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B.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
C.该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D.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
√
本课小练
3.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 )
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
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
4.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
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
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
√
本课小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