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4.1走向生态文明(共33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4.1走向生态文明(共33张ppt)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8 23:0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资源、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要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促进自然环境服务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各国采取相应的战略和行动,并加强国际合作。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四章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
·人地和谐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有什么特点?
·资源与环境领域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是什么?
·推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公众参与有哪些主要途径?
·国际合作对于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人教版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新课标选必三
2 019
Towa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上好课 PPT
走向
生态文明
第4章 第1节
Chapter4 section 1
新课标选必三
2 019
学习目标
1.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内涵,举例说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途径。
3.联系实际,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态立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安吉余村发生了什么转变?
新课导入
材料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贫困县的浙江省安吉县,利用当地矿产资源优势,走上工业立县之路。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山秃、气浊、水浑却成了安吉新的烦恼。1998年,安吉县开始整治污染企业和矿山,走上生态立县之路。如今的安吉,呈现一幅青山绿水、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①安吉为什么要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
②安吉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个案还是一种时代潮流?
目录 CONTENTS |走向生态文明
Contents | Towa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0 1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0 2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0 1
-01
0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01 人地关系
①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特点: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的程度,受技术条件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共同影响。
环 境
人类社会
环 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生物资源
水资源
垃圾
垃圾
-01
0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02 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①采集渔猎时代(原始社会)
阶段 崇拜自然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原始社会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对自然的破坏较小且
发生在局地
恐惧和依赖
渔猎时代
崇拜自然
-01
0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02 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阶段 改造自然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农业社会
生产力发展,灌溉和农耕
对自然的破坏有限,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人地关系思想科学萌芽
②农业社会时期
半依附自然
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
我国古代朴素人地关系
孟轲
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
天时地利
我国古代朴素人地关系
荀况
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是荀况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
他写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禹禁
1.中国最早的环保禁令《禹禁》。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通过主张、法令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维持基本和谐的人地关系。
《禹禁》是我国最早的森林保护法。其中“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就可以看出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自然具有一定的保护意识。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理念其实拥有很长的历史。
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虞衡制度
2.管仲 环保治国
齐国上卿管仲在任时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此话见于《管子·地数》。体现了顺应自然生长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
3.虞衡制度是古代自然生态管理制度。
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这就是虞衡制度。《周礼》记载,设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秦汉时期,虞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虞衡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可以说,虞衡制度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今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中国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做出的重要制度性贡献。
-01
0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02 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工业社会
③工业社会时期
征服自然
阶段 征服自然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工业文明
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主宰
1952年雾锁伦敦的至暗时刻
-01
0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02 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不同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资源基础,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新的社会阶段的出现,都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伴随者人地关系的演变。
-01
0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03 走向生态文明的现代社会
①向生态文明转变:
现代,人类不可能退到筑巢而居、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也不能继续对自然一味地征服、索取和破坏,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01
0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3 走向生态文明的现代社会
②生态文明的意义:
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1
0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03 走向生态文明的现代社会
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活动
被动屋1991年源于德国法兰克福;作为低能耗和高舒适度的节能建筑,被动屋已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开始推广
比较被动屋与主动屋
活动
【思考题】
1.和主动屋相比,被动屋主要有哪些减少能耗的途径?
与主动屋相比,被动屋的热量存储于石板地板与墙面;
在房屋结构的连接点上减少热能损失;
增加大面积高性能玻璃获取太阳能;
通过合理的空气流动设计降低能耗等。
比较被动屋与主动屋
活动
【思考题】
2.你还能举出其他体现生态文明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的实例吗?
海绵城市、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低碳出行、自备布袋购物、吃应季蔬菜、光盘行动
比较被动屋与主动屋
随堂练
1.下列关于人地关系内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兼具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B.“地”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合体
C.人地关系协调与否,取决于“地”
D.人地关系是动态、开放、复杂的系统
【解析】“人”兼具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其本质内涵是人类社会,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交织、叠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地理环境综合体;人地关系协调与否,取决于“人”,不取决于“地”;人地关系是动态、开放、复杂的系统。
人地关系在范畴上含“人”和“地”两个主体,两个主体间通过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如图为人地“三元”结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C
随堂练
2.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凸显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现为(  )
A.劳动力不足
B.土地价值衰落
C.生态破坏严重
D.人多地少
【解析】改革开放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户籍限制而无法自由流动,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多地少,导致农村“隐性失业”严重;劳动力不足、土地价值衰落和生态破坏严重不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凸显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现。
人地关系在范畴上含“人”和“地”两个主体,两个主体间通过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如图为人地“三元”结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D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und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Security und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0 2
-02
02-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01 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
强 调
A
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
B
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
C
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
-02
02-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02 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要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讲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生产方式
绿色化
生活方式
绿色化
-02
02-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02 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①要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02
02-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02 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②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你身边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程度怎么样?
你能想到什么改进措施吗?
随堂练
1.十八洞村产业发展的特点有(  )
①多元化 ②非农化 
③市场化 ④组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读图可知,十八洞村发展了苗绣加工、特色种养区、农旅产业区、农家乐、旅游核心区、猕猴桃基地、生态休闲区等,产业发展多元化,①正确。十八洞村发展手工加工业、旅游业,产业发展的特点有非农化,农产品面向市场销售,有市场化,②③正确。组织化就是趋于正规管理化的程度,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是村集体引导下,村民自发参与,不具备组织化,④错误。
(2023·山东日照联考)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是一个由诸多自然寨组成的纯苗族村。该村地处高寒山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图为该村近年来的空间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A
随堂练
2.十八洞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A.基础设施完善
B.农业经济发展
C.生态环境保护
D.乡村空间规划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可持续,因此十八洞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保护,C正确。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条件,A、B错误。乡村空间规划,便于村民生产生活,有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D错误。
(2023·山东日照联考)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是一个由诸多自然寨组成的纯苗族村。该村地处高寒山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独特。图为该村近年来的空间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C
走向生态文明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生态文明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