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第二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自相矛盾》第二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9 20:5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6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自相矛盾》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作为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材对其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剖析。这则故事短小精悍,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和盾的商人的尴尬境遇,展现了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道理。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故事,不仅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还注重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在教学内容上,教材通过对故事中矛盾点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同时,教材还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和寓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目标上,教材旨在通过《自相矛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抵触的道理。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故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多角度思考,不盲目跟风。
学情分析 在第二课时学习《自相矛盾》这一内容时,学生们已经对寓言故事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尤其对于故事中的矛盾和反转部分充满期待。他们的思维活跃,喜欢思考和探讨故事中的各种问题,这也为课堂互动和讨论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们在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和寓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才能深入理解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同时,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活动来加强。此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言语,从而得出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 ★★★
3.引导学生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认识到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抵触的重要性。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难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认识到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抵触的重要性。
核心问题 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认识到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抵触的重要性。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答:这个故事讲述了古时候一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他向众人夸耀自己的矛和盾都是天下最厉害的。他说他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穿它;而他的矛则锋利至极,能够刺穿任何坚固的东西。然而,当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这个商人顿时哑口无言,无法回答。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相矛盾》,谁来说说这个故事呢? 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自相矛盾》的故事脉络,从而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通过提问的方式,这一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并复述故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此外,这一教学方式还营造了一种轻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研读文本 1.生答:这个楚国人在卖盾与矛。 生答:我了解到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古代楚国,有一个商人在售卖盾和矛这两种武器。 生答:我注意到商人对自己所售盾的赞美之辞。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刺穿它。”从这句话中,我可以感受到商人对自己商品的自信和骄傲,他极力夸大盾的坚固程度,试图吸引顾客的注意。 生答:商人不仅赞美了自己的盾,还进一步夸赞了他的矛。 生答:学生声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句话直接翻译为:“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任何东西它不能刺穿的。”这里,商人再次展现了他对自己商品的自信和骄傲,他试图通过强调矛的锋利程度来吸引更多的顾客。 生答:没有。 (1)生答:这句话是围观者对楚人夸耀盾和矛的质疑,暗示了楚人言论中的矛盾之处。 (2)学生朗读练习。 4.(1)生答:从这句话中,我可以解读出楚国人陷入了无法回答的境地,他之前自信满满地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如何无敌,却没想到会被人以如此巧妙的方式指出其中的逻辑矛盾。他无法用言语来为自己辩解,只能尴尬地保持沉默。 (2)生答:一些人会嘲笑楚国人的愚蠢和自相矛盾,认为他夸大了商品的优点却忽略了实际情况,最终导致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另一些人会觉得楚国人可怜,他们或许认为楚国人只是出于生计所迫才做出这样的夸耀,但最终还是被自己的言辞所困。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读最后一句文言文,再齐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5.生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说话做事皆应三思而后行。 学生齐读课文。 6.生答:不能;这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做生意要实事求是,讲诚信。 1.教师引导: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教师: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课件。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教师: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3.师: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课件出示: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4.师: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 课件出示: 其人弗能应也。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 课件出示: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学生读最后一句文言文,再齐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5.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是啊,自相矛盾就是一个人说话或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6.师: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 1.教师首先通过描述楚国的集市繁华景象,成功地将学生带入到故事发生的场景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背景。随后,教师展示文本并提问:“这句你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还引导他们主动解读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楚人卖盾与矛的情景。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本的表面意思,还能够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逻辑关系,从而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得以增强,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补充,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2.教师出示课件上的关键句子“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后,紧接着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思考,提问:“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提问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促使他们仔细品味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商人对矛的夸张赞美;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意识到商人言论中的逻辑矛盾,进而进行质疑和反思。此外,这一环节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课堂交流,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3.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特别是针对关键句子的剖析,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和文本核心。同时,这一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和质疑,从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此外,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其人弗能应也”这句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楚国人在逻辑困境中的尴尬与无奈,从而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探讨引发的议论,学生思考了诚实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接着,教师出示文言文“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最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5.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随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总结,明确了“自相矛盾”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故事的主旨。最后,教师提议大家集体朗读课文,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还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氛围。这一连串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和朗读中不断深化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6.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指出楚国人的错误所在,这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故事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总结 生自由读课文,把故事说给彼此听。 教师:同学们这堂课学得真不错,现在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的同桌听吧! 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讲述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让他们能够更流畅、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分享中学会倾听与理解;此外,这个环节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挥创造力的平台,让他们在讲述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给爸爸妈妈听;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言不符实
教学反思 经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对《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堂课的教学不仅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进步,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表演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寓言故事。朗读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故事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故事的内容。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机会,让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了对故事的理解。角色扮演更是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了故事情境,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 在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我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矛盾之处,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同时,我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自相矛盾”的现象,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 然而,我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例如,在讨论环节,有时我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导致他们的讨论不够深入。此外,在提问时,我有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问题难度过高或过低。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同时,我也会更加细致地设计问题,确保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又不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 总的来说,这堂《自相矛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丰。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我更加明确了今后的教学方向和目标。我相信,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我会越来越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