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9 08:0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通过故事再现和读图,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2. 通过读课本、史料,了解赵匡胤集权“安”天下的具体措施;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3.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等掌握了军权。
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大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即位后,定都于 ,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北宋的建立后,依照 的统一方针,结束了 。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960年
赵匡胤
开封(东京)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陈桥兵变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时间:
人物:
事件:
定都:
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东京
北宋统一
(1)方针:
"先南后北"消除割据政权
(2)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实现局部统一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同时给出什么建议?
原因: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建议: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杯酒释兵权”
为杜绝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目的: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军事:控制军权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开机密码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
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三、杯酒掌乾坤——强化中央集权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
制其钱粮
天下自安
问 题 思 考: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1.军事上:收精兵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上:削实权
材料: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枢密使分取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
(1)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2)地方:A.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B.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监察
问题:北宋转运使的设置,对加强中央集权有什么作用?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3.经济上:制钱谷
材料研读
是岁(964年),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婚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续资治通鉴长编》
①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皇 帝
中央集权
削弱
相权
强化君权
趋势:
皇权↑
相权↓
中央权力↑
地方权力↓
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控制军权
三 大 招
削弱相权
控制地方
控制地方
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相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州县长官,三年一换,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控税收
派文官
频调动
控税收
收财权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地方(行政权、财权)
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研读:《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影响: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行为实行监督。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重文轻武
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武将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
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赵匡胤
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互帮解惑:
试根据书中所述,归纳宋代重文轻武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一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太祖誓碑
材料二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材料三
①重用文官;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② 改革发展科举制度,大量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四.曲宴翰林显国策——重文轻武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材料研读:太祖尝曲宴翰林学士王著,御宴既罢,著乘醉喧哗。太祖以前朝学士优容之,令扶以出。著不肯退,即趋近屏风,掩袂恸哭,左右拽之而去。明日,或奏曰:“王著逼宫门大恸,思念世宗。”太祖曰:“此酒徒也,在世宗幕府,吾所素谙,况一书生,虽哭世宗,能何为也?”——《国老谈苑》
问题:宋太祖将随自己打仗的功臣们兵权解除,却对思念旧主而哭的王著宽容处之,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宋太祖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去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危害大。”
措施:
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表现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以文“治”天下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结合材料和课本30页相关史事,小组讨论重文轻武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革新图强
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种种弊端,加上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年,宋神宗任用 主持变法。希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的目的。
1069年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收到一些成效,但很快被废除。
富国强兵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四)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经济
军事
角色体验:假如你是大地主,你最不欢迎哪些措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变法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政策执行不力。
变法派内部分裂,保守派强烈反对。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六)结果: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七)评价
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变法的推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富国强兵,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并且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拓展:变法失败的原因
1、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2、用人不当,执行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阻挠和破坏;
4、宋神宗在变法后期迫于压力妥协动摇,他死后反对派废除新法。
5、 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统治危机。
(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强化集权
重文轻武:
军事:“杯酒释兵权”;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行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北宋的政治
文臣统兵,压抑武将,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课堂小结:
王安石变法:
目标:富国强兵
结局:最终失败
强干弱枝
课堂练习
1.赵匡胤建立北宋是在( )
A.10世纪初 B.10世纪中期
C.9世纪初期 D.9世纪中期
2、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集中军权 B.集中行政权
C.集中财权 D.集中司法权
3.“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B
A
A
4.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5.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A
C
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