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生物学试题卷
(全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地理合堂测试时间共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每小题1分,共20分)
1.“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是同学们在童年时经常唱的一首儿歌。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到北方,主要是受下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2.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增施“气肥”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有利于蔬菜的丰产,这里的“气肥”指的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氢气
3.2023年夏秋季节,有玫瑰香味、鲜脆多汁的阳光玫瑰葡萄成为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阳光玫瑰葡萄在生长期需要追肥和灌水,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 )
A.水和有机物 B.水和二氧化碳
C.水和氧气 D.水和无机盐
4.糖厂用甘蔗榨糖,甘蔗中的糖分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线粒体 D.液泡
5.海带经加工可以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它生活在水中,无根、茎、叶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后代。据此判断海带是(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种子植物 D.裸子植物
6.下列有关于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制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B.盖盖玻片时盖玻片一边先接触水滴
C.取材时在用牙签在舌头上轻刮
D.染色时稀碘酒滴在盖玻片上
7.从2021年开始,我国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为了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此政策的看法,下列较适合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资料分析法
8.松树是常绿乔木,属于裸子植物;桃树是落叶乔木,属于被子植物。这两种植物的本质区别是( )
A.叶是否常绿 B.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
C.植株的大小 D.是否有两片子叶
9.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如果转动物镜和移动玻片标本都未能把污点从视野中移走,那么可以断定污点在( )
A.反光镜上 B.玻片上
C.目镜上 D.物镜上
10.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能够运输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植物细胞。植物体内运输有机物的结构是(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筛管 D.导管
11.最近,人工智能ChatGPT火遍网络,因为它像我们人类一样,能够写文章、做计算题、画画等。下列哪项能作为判断ChatGPT是否为生物的标准( )
A.是否耗能 B.能否说话
C.能否运动 D.能否生殖
12.一位同学某天的生物学作业是自制生态瓶,她准备了小鱼、石头、容器和池塘水,如果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 )
A.塘泥 B.绿藻 C.蚯蚓 D.河虾
13.綦江河是长江一级支流,也是綦江境内最大河流。河里的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鱼类又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綦江河是一个小的生物圈
B.綦江河属于淡水生态系统
C.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之间是捕食关系
D.鱼类与浮游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1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不在视野中央(如图所示),则该同学应向什么方向移动装片进行调整( )
A.右上方 B.左上方
C.左下方 D.右下方
15.赶水萝卜是綦江特产,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说明冬天适当多吃萝卜的好处。我们食用的部分是萝卜的( )
A.果实 B.种子 C.茎 D.根
1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会破坏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环境会适应生物
17.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能生成人体的其它种类细胞,医学界称其为“万能细胞”。如骨髓干细胞经诱导可培养出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不同的胰岛细胞,该过程所进行的生命活动主要是( )
A.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
C.细胞分化 D.细胞增殖
18.人体是由多细胞构成的生物体,从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看,人体内的血管、血液、血小板分别属于( )
A.细胞、组织、器官 B.细胞、器官、组织
C.组织、细胞、器官 D.器官、组织、细胞
19.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下列关于草履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活在水中能运动
B.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C.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D.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0.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称为这个地区的植被。下列关于几类植被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的植物种类贫乏,所以特别不耐旱
B.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大部分植株高大
C.草原大多是草本植物,适应半干旱气候
D.针叶林中的植物以松、杉等针叶形为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除特别标注外,每空1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1.某校兴趣小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 小麦种子数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① 50粒 潮湿 4℃ 0粒萌发
② 50粒 干燥 25℃ 0粒萌发
③ 50粒 完全浸没在水中 25℃ 0粒萌发
④ 50粒 潮湿 25℃ 48粒萌发
(1)装置②与④对照,说明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是 。装置④中有2粒种子未萌发,可能是小麦种子中能发育成幼苗的结构 未发育成熟或被破坏。
(2)观察发现小麦的幼根生长较快,原因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能增加细胞的 ,伸长区细胞的生长能增加细胞的 。
(3)小麦植株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开花,在花的结构 (选填“雄蕊”或“雌蕊”)中有子房,子房将来会发育成 。
(4)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将有机物分解成 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释放出来,供种子萌发利用。
22.下图为动植物细胞的模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以判断,甲细胞是 (选填“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判断的依据是 。
(2)在甲、乙细胞中都具有,并且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 (填结构名称);甲、乙两种细胞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填结构名称);作为细胞控制中心的是 (填图中字母代号)。
2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不少人喜欢清晨到绿树成萌的公园等地方散步、晨跑。近期,有报道称清晨到林间锻炼身体对健康不利。某学校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兴趣,利用同一植株上大小、长势相似的两片叶子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并绘制了如图二所示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此实验在光下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塑料袋,使气体通入烧杯,装置A、B中能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选填“A”或“B”);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的原因是植物体在进行呼吸作用和 作用。
(2)图二中6~18点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强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3)从图二可以推断,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少的时间约是 点;一天中 点左右,林间氧气浓度最高,这是适宜到林间锻炼的时间之一。
(4)有同学说,图一中只有装置A进行了呼吸作用,装置B没有进行呼吸作用。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24.保护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所有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它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该食物网中,蛇与鼠之间的关系是 。
(3)在草场退化、荒漠化扩大以及污染加剧的情况下,该食物网中体内积累重金属铅最多的生物是 ,这是因为 。
(4)如果人类过度捕杀鸟和青蛙,就会造成多种生物数量的锐减,甚至使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25.番茄是同学们喜爱的蔬菜,在冬天也能吃到番茄主要是依靠温室大棚种植。为了探究温室大棚内提高番茄产量的科学方法,某校的生物学老师带领部分学生选择番茄幼苗进行实验,温室大棚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条件的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每个温室大棚的光照、土壤、水分等其他条件均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室大棚 A B C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20℃ 20℃ 30℃
(1)温室大棚B中的番茄幼苗比温室大棚A中的番茄幼苗长得快。其原因可能是温室大棚B内 浓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2)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大棚内的温度也可以提高番茄的产量,原因是夜晚降温使呼吸作用 (选填“增强”或“减弱”),分解的有机物 (选填“多”或“少”)。
(3)我们食用的部分是番茄的果实,它属于植物体结构层次中的 。
1.C
【分析】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们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每逢冬天,燕子就会向温暖的南方飞去,到了春天再飞回,主要是冬天北方温度低,南方温度高,南方食物丰富,燕子飞向南方;到了春天,北方的温度适宜,食物充足,燕子又飞向北方,因此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到北方,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试题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在一定范围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而加强,制造的有机物就多,释放的氧气增多,大棚与空气隔绝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就会降低。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获得蔬菜的丰收,有些菜农在大棚里增施二氧化碳这种“气肥”,综上所述,B正确。
考点: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D
【分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详解】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无机盐需要溶解于水运输到组织细胞利用。因此,阳光玫瑰葡萄在生长期需要追肥和灌水,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故A不符合题意;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故B不符合题意;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故C不符合题意;液泡里含有细胞液,含有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等,如甘蔗、甜菜的糖分,就是位于液泡中,故D符合题意。故选D。
5.A
【分析】绿色植物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是植物进化中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形式,有假根,有茎、叶的分化,无花、果实和种子;蕨类植物是最早适应陆地生活的植物,具有根、茎、叶,但没有种子,以比较简单的孢子繁殖。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以种子繁殖,裸子植物有根、茎、叶和种子的分化,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分化。
【详解】结合分析和题干信息可知,海带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多细胞藻类植物,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B
【分析】临时玻片标本制作的步骤,可概括为:擦片→滴水→取材→入水→盖片→染色等几步。然后根据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详解】A、制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为保持细胞的形状,A错误。
B、盖盖玻片时盖玻片一边先接触水滴,再慢慢放下,防止出现气泡,B正确。
C、取材时用牙签在口腔侧壁上刮取口腔上皮细胞,C错误。
D、染色是将染液滴于盖玻片一侧,用滤纸从另一侧吸去染液,便于染液侵染整个标本,D错误。
故选:B。
【点睛】制作和观察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是较为重要的实验,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每一步骤和注意事项。
7.A
【分析】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多种:观察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调查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验对象和目的来确定。
【详解】A.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此政策的看法,较适合的方法是调查法,A符合题意。
B.实验法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实验对象进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B不符合题意。
C.观察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C不符合题意。
D.资料收集法是针对某一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分析】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的外层有果皮包被。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松树的种子裸露着,其外层没有果皮包被;桃树的种子外层有果皮包被,则这两种植物的本质区别是种子是否有果皮包被,而非是叶是否常绿、植株的大小,以及是否有两片子叶,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分析】显微镜的污点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详解】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转动物镜和移动玻片标本都不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动。由分析可知:那么小污点一定在目镜上,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分析】植物体内能够运输营养物质的组织是输导组织,包括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
【详解】A.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A不符合题意。
B.呼吸作用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B不符合题意。
C.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处细胞,C符合题意。
D.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是根从土壤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处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汽车奔跑需要耗能,但是汽车不属于生物,所以耗能不是判断是否是生物的标准,A不符合题意。
B.能否说话不是判断是否是生物的标准,如机器人也能说话,B不符合题意。
C.能运动不是生物的特征,如植物不能移动位置,C不符合题意。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属于生物的特征,所以能否生殖是判断是否是生物的标准,D符合题意。
故选D。
12.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是指阳光、空气和水等。
【详解】塘泥(和塘泥中的微生物)属于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绿藻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分解者,是一种陆生动物,不适于水中生活;河虾属于消费者。由题文可知,准备了小鱼、石头、容器和池塘水,小鱼属于消费者,石头、容器和池塘水属于非生物部分,而池塘水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则结合分析可知,如果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补充生产者,即绿藻。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A
【分析】(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等。
(2)在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详解】A.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约10千米,总共是大约20千米的范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綦江河属于淡水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A错误。
B.綦江河属于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是指在由淡水生物群落及淡水水域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分为静水的和流动水的两种类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沼泽、池塘和水库等;后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没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特点,B正确。
C.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属于捕食关系,C正确。
D.鱼类与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属于竞争关系,鱼类以浮游动物为食,属于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A。
14.B
【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详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时,物像位于视野左上方,要使物像处在视野的中央物像应向右下方移动,所以玻片标本应向左上方移动,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5.D
【分析】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详解】被子植物通常称为绿色开花植物,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植物的六大器官中,根、茎、叶与植物体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物质的吸收,有机物的制造有关,利于植株的生长,称作营养器官。花、果实和种子与植物的繁衍有关,称作生殖器官。大萝卜是植物的根。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6.A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详解】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环境影响生物: 指由于环境改变是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生物影响环境: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植物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使空气清新。题干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丰富的植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C
【分析】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详解】A.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A不符合题意。
B.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B不符合题意。
C.细胞分裂所产生的新细胞,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生长过程中,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结果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组织。“万能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能再生成人体的其他种类细胞,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细胞分化,C符合题意。
D.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单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新的个体。多细胞生物,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产生新的细胞,用来补充体内衰老或死亡的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D
【分析】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动物体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植物体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①细胞: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详解】血管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属于器官;血液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结构,属于组织(结缔组织);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属于细胞,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9.C
【分析】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详解】A.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生活在水中,通过一个细胞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
B.据估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它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B正确。
C.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才能生活,C错误。
D.草履虫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属于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C。
20.A
【分析】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以下几种: (1)热带雨林:我国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和海南岛。植物种类特别丰富,终年常绿,大部分植物都很高大。 (2)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气候比较炎热、湿润的地区,这里的植物以常绿阔叶树为主。 (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这里的植物主要是冬季完全落叶的阔叶树。 (4)针叶林:针叶林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地区,这里的植物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 (5)草原:组成草原的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 (6)荒漠:荒漠的生态条件极为严酷,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荒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这里生长的植物十分耐旱。
【详解】A.荒漠的生态条件极为严酷,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荒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这里生长的植物十分耐旱,A错误。
B.我国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和海南岛。植物种类特别丰富,终年常绿,大部分植物都很高大,B正确。
C.组成草原的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C正确。
D.针叶林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地区,这里的植物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D正确。
故选A。
21.(1) 水分 胚
(2) 数量 体积
(3) 雌蕊 果实
(4) 二氧化碳 能量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由实验组和对照组组成,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是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设置了四组装置,其中装置①②③是实验组,装置④是对照组。
【详解】(1)对照实验需要保证单一变量,装置②与④对照,除了水分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变量是水分,说明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是水分。装置④中有2粒种子未萌发,可能是小麦种子中能发育成幼苗的结构胚未发育成熟或被破坏,因为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2)根尖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根的生长与分生区和伸长区有关,分生区细胞的分裂能增加细胞的数量,伸长区细胞的生长能增加细胞的体积,其中伸长区是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
(3)花的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小麦植株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开花,经过传粉和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4)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把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小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种子萌发利用。
22.(1) 植物细胞 甲细胞有细胞壁、液泡等结构
(2) 细胞膜 线粒体 d
【分析】图中:甲表示植物细胞,乙表示动物细胞;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e液泡、f线粒体、g叶绿体。
【详解】(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含线粒体等)、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含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核,可见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出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结构。图中的甲比乙多出a细胞壁、e液泡、g叶绿体等结构,因此甲细胞是植物细胞,判断的依据是甲细胞有细胞壁、液泡等结构。
(2)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是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其中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选择性地交换物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因此在甲(植物)、乙(动物)细胞中都具有,并且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
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动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因此甲(植物)、乙(动物)两种细胞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
图中的d是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内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遗传物质DNA,DNA携带着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生物发育和遗传的遗传信息,则图中作为细胞控制中心的是d。
23.(1) A 蒸腾
(2)大于
(3) 6 18
(4)不正确,因为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1) 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图一中A装置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装置在有光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及时被吸收,所以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此实验在光下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塑料袋,使气体通入烧杯,观察到装置A的现象是变浑浊。 在实验过程中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出来,塑料袋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叶片上的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
(2) 光合作用在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均在进行,只要是活细胞均进行。因此,图二中6—18点,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白天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及时吸收二氧化碳。
(3)从图二可以推断,一天中二氧化碳最多的时候,是氧气含量低的时候,也是有机物积累最少的时候,约在6点,一天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时候是二氧化碳最低的时候,从图二可推理出,一天中18点左右林间氧气浓度最高,这是适宜到林间锻炼的时间之一。
(4)植物的呼吸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图一中装置A、B都进行呼吸作用,装置A因为没有光照,只进行呼吸作用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二氧化碳含量高;B装置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被光合作用利用,所以二氧化碳含量低。图一中只有装置A进行了呼吸作用,装置B没有进行呼吸作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24.(1) 5##五 消费者
(2)捕食
(3) 鹰 营养级越高,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分析】(1)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是指阳光、空气和水等。
【详解】(1)图中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①草→昆虫→鸟→鹰、②草→昆虫→青蛙→蛇→鹰、③草→昆虫→鸟→蛇→鹰,④草→鼠→蛇→鹰、⑤草→鼠→鹰。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2)蛇以鼠为食,则蛇与鼠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因此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就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鹰,则鹰体内的积累重金属铅最多,这是因为营养级越高,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如果人类过度捕杀鸟和青蛙,就会造成多种生物数量的锐减,甚至使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5.(1)二氧化碳
(2) 减弱 少
(3)器官
【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2)呼吸作用是生物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3)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详解】(1)A和B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其他的实验条件相同,因为A温室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而B温室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A温室大棚,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温室大棚B中的番茄幼苗比温室大棚A中的番茄幼苗长得快。其原因可能是温室大棚B内二氧化碳浓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出能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呼吸作用增强,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分解有的机物减溺。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大棚内的温度也可以提高番茄的产量,原因是夜晚降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分解的有机物少。
(3)我们食用的部分是番茄的果实,它属于植物体结构层次中的器官,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