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安达市吉星岗二中开学摸底考试初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60分)
1.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下图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示意图,这种猿人曾居住于现在的( )
A.云南境内 B.北京境内 C.陕西境内 D.浙江境内
2.“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据考古发现,较早制作彩陶的远古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3.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人面鱼纹彩陶盆
A.元谋人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河姆渡居民
4.新学期开始,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 ( )
A.商 B.秦 C.夏 D.周
5.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重量最重的青铜器。其纹饰精美,铸造时需要几百个工匠密切配合操作。以上内容能解读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技术高超 ②商王朝能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生产
③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较大 ④青铜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其中,“天下为公”体现在下列哪一政治制度中最合适?(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县制 D.郡县制
7.下列三幅图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 D.古代纹饰的演进
8.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铁腕的改革家,是大秦帝国的设计师,是中国走向统一的奠基人。在他的变法中对下列哪几种人实行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9.春秋时期,随着新的生产工具出现,促进了深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该时期“新的生产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工具 D.铁制农具
10.当前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11.如图形象地描述了广为流传的南门立木的故事。与这一故事直接有关的改革是( )
A.魏国李悝变法 B.楚国吴起变法 C.秦国商鞅变法 D.齐国邹忌变法
1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13.某电视剧组准备拍摄以下四组历史镜头,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刘邦在灯下阅读《史记》
B.秦始皇带兵进入寺院
C.汉武帝练“五禽戏”强身健体
D.张仲景在纸上为病人开药方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15.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
A.荀子 B.墨子 C.庄子 D.孙武
16.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致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
①推广郡县制 ②建造阿房宫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建骊山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西汉时,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腐化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18.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 )
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
③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了北方
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如图是一则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 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0.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
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2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业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的著作是( )
A.《农政全书》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史记》
2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三国时期,派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政权是( )
A.吴国 B.蜀国 C.魏国 D.东晋
23.“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24.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A.北方统一 B.民族交融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25.《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 )
A.要顺应天时地利 B.要扩大垦田面积
C.要改进生产工具 D.要发展商品生产
26.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元宏是推进鲜卑拓跋族汉化的英雄人物。”这句评价直接提到了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这就是( )
A.改汉姓 B.易服装 C.变制度 D.通婚姻
27.如图所示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其中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一项成果是( )
A.圆周率的计算
B.《大明历》的创制
C.指南车的制造
D.千里船的制造
28.如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的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专制统治加强 B.北方文化繁荣
C.江南经济发展 D.国家统一的完成
29.三国两晋南北朝介于秦汉和隋唐两个时期之间,既是秦汉时期社会矛盾集结、激化的产物,又是隋唐强盛的渊源,承上启下,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此时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30.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是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吾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特色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
A.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B.民族融合的影响
C.南方城市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二、综合题。(40分)
31、文史不分家,名言名句给人启迪,是历史的馈赠。请你结合下列名言名句写出对应的名人。(12分)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32、中华文明灿烂,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材料一中儒家思想创始人是谁?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相互辩论产生什么影响?(3分)
(2)材料二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4分)
材料三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西方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5分)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2分)
33、(14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
左图是历史故事连环画《胡服骑射》,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的故事。赵武灵王为了改变赵国日渐衰落的状况,改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赵国强盛起来。
中山国是唯一由戎狄(古时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建立的国家。近年在中山国都城,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这些文物游牧民族风格明显,突出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个性,同时也兼有中原文化的要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们加强联系的表现。(4分)
这些联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材料二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说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有哪些 (4分)
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3分)
材料三 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是以“食肉饮酪”著称的。乳酪制品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发明创造。中原上古时代也有“酪”,但是和乳酪不是一回事……随着农耕、游牧两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和相互交流的展开,草原牧民的饮食习俗也逐渐传入中原。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称之为“中国之味”,
——摘编自李根蟠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2分)从时代背景、中华民族的发展等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之味”的理解。(2分)
黑龙江省安达市吉星岗二中开学摸底考试初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C A B A B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D B B B C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A B A A A C C A
二、31、(1)司马迁(2)孔子(3)孟子(4)陈胜(5)曹操(6)诸葛亮
32、(1)孔子;使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3分)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2分)董仲舒的新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在汉代也确立了正统的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3)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3分)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2分)
(4)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任意一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分)
33、(1)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中原民族向周边民族学习:周 边民族也学习中原民族文化。(任意两个角度即可得 2 分)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1 分)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 分)
(2)匈奴、鲜卑、羯、氐、羌;(答出任意 3 个即可得 3 分)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 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有效统治。(答出任意一个角度即可得 4 分)
(3)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交流、交融;北方民族大交融。(答出任意一个角度即可得 2 分)北 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 分)为隋唐时期多 民族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