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重点中学2022级高二学年假期检测
历 史 试 题
考试时间: 7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农业生产各要素必须作为整体置于特定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条件下进行考察,透视传统农业技术自身内在的适应模式。从该视角审视世界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是( )
A.推动科技发展 B.孕育多彩文明 C.催生社会变革 D.改善生存条件
2.西周初期,“王家”指周王个人的家庭(排除那些已建立宗族的周王兄弟)及维持其财产的管理系统,与“王朝国家”(指中央政府官员体制)均代表周王进行运作。西周后期,“王家”与“王朝国家”分离,“王朝国家”逐渐获得“自我决定的运行体系的特点”。这一变化( )
A.反映出集权体制下的局部调整 B.推动了周王朝的官僚化进程
C.淡化了权力分配与血缘的关系 D.表明人文精神促进理性行政
3.春秋时期,中国古代牛耕和铁制农具出现并得到发展,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了福泽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西汉赵过作耧车,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
A.民间重视生产工具的创新 B.注重总结农业经验
C.不断推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D.生产重视精耕细作
4.吴国封地郭郡所管辖的皖南地区,铜矿储量丰富,且铜质优良。《史记》还记载,“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这可以佐证汉初( )
A.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C.中央集权存在重大隐患 D.外儒内法理念影响地方治理
5.晋朝有一位叫李忽的女子,因发觉自己的父亲谋反,便杀了父亲,断狱者并不认为其大义灭亲,而是认为其“无人子之道”“伤风污俗”,于是处以极刑。断狱者的做法( )
A.体现出晋朝断狱具有随意性 B.促进儒家思想法治化
C.维护了父为子纲的道德规范 D.有违社会主流价值观
6.北魏大臣高谦之认为,“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这反映了北魏( )
A.别铸小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B.通过币制改革实现社会稳定
C.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货币观念 D.正确借鉴了历代钱法的得失
7.唐朝初年所修八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晋书》《南史》《北史》,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肯定各少数民族贵族为主所建立的政权的历史地位;
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之后;
改变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正史”(即《宋书》《南齐书》《魏书》) 中南北互相诋毁的撰述立场;
以南北分立取代民族对立的叙事格局。
这反映了唐代( )
A. 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弥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C. 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管理 D.“天下一家”的理念得到贯彻
8.如表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调整前后情况。这次调整( )
土地产权 赋役项目 征税对象 课税形式
调整前 政府对农民授田, 土地限制买卖。 田赋、力役、 贡品 分主户和客户, 迁徙后仍 向原籍交税。 以实物交纳
调整后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户税、地税 按定居地, 按贫富交税。 以钱计算税值,再交 纳实物。
A. 确保了宋代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B. 促进了隋炀帝等创立科举制度
C. 减少了政府税收名目和收税的对象 D.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9.中国古代王朝与朝贡国交往时,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为上策,反对“穷兵黩武, 敝中国以事四夷”。据此可知, 古代中国致力于( )
A. 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 B. 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
C. 追求丰厚的经济利益 D.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0.范仲淹变法时,身为副宰相,无法逾越宰相和其他执政官掌控改革大权。王安石变法首先不是颁布具体变法措施,而是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王安石这一做法( )
A. 利于新法的实施和推广 B. 破坏了北宋的中央集权制
C. 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D. 使北宋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11.下列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赋税制度、政策,按其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②“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③“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齐佣(庸), 每日三尺”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A. ①③②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④②①
12.明政府对民居建造有严格规定:“庶民卢舍,不过三间五架,禁用斗拱、饰彩色。”民间合院式的住宅,多将坐北朝南、光照充足的正房安排给长辈居住,子女晚辈居住在朝向东西的厢房。据此可知, 中国古代民居设计( )
A. 突显君权神授 B. 崇尚尊卑礼制 C. 体现天人合一 D. 追求因地制宜
13.下表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
史料 出处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诒曰: 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胜。 《漳州府志》 (1573年)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 尤易蕃。郡本无此种, 自万历甲午(1594年)荒后, 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救民种植以当谷食, 足采其腹,荒不为灾。 《福州府志》 (1613年)
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挟小篮中而来……他谷皆贵, 惟蓣独稔, 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明)苏琰《朱 锁疏》
A. 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 B. 番薯最早传入之地应为福建漳州
C. 多种史料互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 D. 番薯的功用在明末即已受到重视
14.晚清驻英公使郭嵩焘曾说:“凡街市乞丐、无业游民,收入院中,教以浅近手艺,至艺成足以自养而后令去。不徒养之,而又教之。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据此可知,其社会救济思想是( )
A. 富国养民 B. 振兴实业 C. 勤俭备荒 D. 以教代养
15.1912年3 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内阁总理,组成了第一届内阁。唐绍仪强调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经国务员副署。袁世凯则不经过内阁副署发布王芝详为南方军宣慰使的命令,唐绍仪及其同盟会的四个阁员被迫辞职。上述现象表明( )
A. 责任内阁制度受到英国政治的影响 B. 唐绍仪为争夺最高权力不择手段
C. 袁世凯的独裁行径破坏了宪政体制 D. 同盟会成制衡袁世凯的重要力量
16.下表所示为1959—1963年我国城市化率。这种变化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时间 城市化率
1959年 18.41%
1960年 19.75%
1961 年 19.29%
1962年 17.33%
1963年 16.84%
A. 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B.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C.“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17.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开展读书活动,将职工自发的、零散的读书活动逐步引导到正规的、系统的学习上去。开展读书活动的主要方式有建立读书小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评、征文、讲座、表彰读书先进集体与 个人等。由此推知,读书活动的开展( )
A. 旨在服务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B. 加速职工队伍的知识化进程
C. 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D. 推动“一五”计划的圆满完成
18.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 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 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B. 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 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发生了价格革命,物价飞涨, 商品匮乏, 经济萧条, 而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正好可以满足欧洲人的需求,西方殖民者纷纷携带大量白银东来求购中国商品。西方殖民者当时的行为使 ( )
A. 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格局 B. 中国白银货币化进程加快
C. 中国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 D. 国际市场朝纵深方向拓展
20.18—19世纪早期,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英国。茶叶不仅成为当时英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成了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的重要财源。英商在经销中国商品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收支平衡,必须运来大批的白银填补逆差。这些现象( )
A. 保证了东印度公司的繁荣 B. 提升了英国民众生活水准
C. 加剧中英贸易往来的矛盾 D. 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1.19 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 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2. 进入20世纪,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的关于政府文官制度建设的法律,如《职位类法》加强了对文官的管理, 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哈奇法》确立了文官不准参与政治活动、不准用封官许愿拉选票的原则。据此分析, 这些法律的颁布( )
A. 保证了文官队伍的廉洁和中立 B. 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要求
C. 导致了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对立 D. 造成了美国国会操控政府的局面
23. 格劳秀斯在1609年出版的《海洋自由论》中强调:广阔的海洋是自由的王国, 在那里没有主权以及与主权相关的为主权国家统辖的独占性的所有权、航海权和贸易权,在没有主权的海洋,个人或国家的行为是自由的开放的。这一观点 ( )
A.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C. 为减少战争行为开辟新途径 D. 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4.下面是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进程表, 这( )
时间 体系 简介
1880—1914年 金本位体系 金银是唯一的信用担保
1918—1939年 国际金本位制度恢复 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本位货币
1944—1973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 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
1973—1976年 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 政府不加任何干预
1976年至今 牙买加体系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 增强特别取款权等
A. 增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B. 表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已丧失
C. 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D. 导致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二、综合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 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 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 郡县、卫所互为表里, 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 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截至1952年6月,全国已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共130多个, 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计450万人。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问题严重。美国占领当局以政府信贷的方式设立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等,推动日本大规模进口美国粮食。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大力推动剩余粮食(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的对日倾销。美国设立了“饮食改善协会”,“赠予”日本学校面粉和牛奶,并培训面包师。日本人的食材逐渐从以米、鱼、蔬菜为主变为以小麦、肉类、乳类为主。畜牧业的发展刺激了日本的粮食进口,1973~1974年,日本对美国谷物和豆类进口的依存系数达67%。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国家农业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立,“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健全完善中央储备根与地方储备聚之间的补充机制,统一协调省、市、县三级储备的吞吐,确保各地国储库和中央储备粮规模的稳定。2007年,中国粮食产量再次登上500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摘编自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为解决日本人吃饭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8分)
27. 诏敕是皇帝于施政过程中发布的“王言政令”,是具有最高权威的下行政治公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时间 内容
贞观初年 唐太宗诏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已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天宝年间 唐玄宗诏曰:“明经先试贴经,次试经义,最后试策;进士先试贴经,次试诗赋,最后试策。”
建中元年 唐德宗诏曰:“诸道宜分遣黜陟使,观风俗,问疾苦。自艰辛以来,征赋名目繁杂,委黜陟使与诸道观察使、刺史,计资产作两税法。”
根据材料,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条理清晰。
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C C C D D A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D D C B B D B C
21 22 23 24
A B B C
二、主观题(共计52分)
25(共 20分).
(1)12 分 不同措施: 北方: 分封的诸子遣镇北方: 修建九边重镇, 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守卫;
南方: 派驻军队建立卫所管理南方各地;南方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积极意义:维护了南北边疆的稳定;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有利于民族交融。
(2)8分 特点:坚持党的领导; 依据宪法性文件全面治理; 治理边疆措施多样; 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发展理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实现民族团结平等。
26(共 17分)
(1)9 分 措施: 进口美国粮食、设立饮食改善协会、改变饮食结构。影响: 缓解了二战后日本的饥荒; 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改变了日本饮食结构;有利于美国粮食倾销; 强化了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便利美国的经济扩张。
(2)8分 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 建立耕地保护机制; 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支持粮食生产区;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推广农业技术;健全粮食储备体系。意义: 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
27(15分)
三则皇帝诏敕, 属于一手史料, 反映了唐朝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 推动封建社会出现繁荣局面
唐太宗诏敕反映了隋唐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 提高了工作效率,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唐玄宗诏敕反映了隋唐时期改革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 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唐德宗诏敕反映了唐朝改革赋税制度,唐初实行租庸调制, 唐中期实行两税法。赋税制度改革对于保障国家赋税收入,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 推动封建社会出现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