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彩虹中学南校区
2024届高三历史第二学期强化训练(四)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00分)
1.1517年,葡萄牙入侵者闯入我国沿海“剽窃行旅,至掠小儿食”;1601年,荷兰殖民者“驾大舰,携巨炮”,以“通贡市”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侵扰。这些现象( )
A.反映了西欧国家商品输出的迫切需求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是中国对外政策走向保守的重要原因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正常经济文化交流
2.有学者说:“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形成了有朝贡才有互市、有朝贡才有贸易的局面。”这表明明朝( )
A.外贸繁荣带动对外开放B.海禁与朝贡贸易相配合C政府一直禁绝民间贸易D国内长途贩运不断发展
3.若就经济情况而论,中国虽然称以农业立国,然工商业之发展,战国、秦、汉以来已有可观。惟在上者不断加以节制,不使有甚贫、甚富之判。由此可见,战国到秦汉( )
A社会商业环境较为宽松B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国家经济政策有延续性 D贫富分化危及封建统治
4.汉朝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也不许子孙为官;直到明初,政府还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 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商贾及技艺之人,家用不许用银制器皿等。这反映出( )
A.汉朝开始首倡“重农抑商” B.专卖制度破坏工商业正当经营
C.闭关锁国不利于社会进步 D.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一脉相承
5.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和制瓷业等行业中开设了工场,使用庙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B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6.明中叶至清康雍乾年间,由于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出现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立足于全国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禁海”定为国策。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 )
A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 D西方殖民侵略的现实威胁
7.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B.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冲击传统对外贸易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8.下表所示为宋代部分学者的经济主张。这些经济主张折射出宋代( )
A.经济政策发生根本调整B.经济思想趋于理性C.经济改革涉及范围广泛D.经济管理相对松弛
9.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问题另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 )
A雇工政治地位提高B社会风气的恶化C商业管理日益规范 D市场化水平较高
10.近代以来学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财富流向研究,将其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乐,四是结交官府、逢仰权贵。徽商财富的流向( )
A瓦解了传统的四民观念B有利于明清社会的转型C导致社会消费观念更新D致使社会资本投向畸形
11.丝绸生产中如纺织、养蚕、种桑等工序一直是妇女的工作,男性主要负责耕种土地。到了16世纪,江南地区的养蚕由家庭作业跃升为地区作业,除了妇女仍然为生产蚕茧而忙碌外,男性也在纺车前工作。这表明当时
A.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升 B.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C.市场扩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D.农业经营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
12.清代手工业中合伙制在各行业普遍出现,但资金运行方式周期短,不稳定,各类合伙协议通常都规定,在收益中扣除工本、公费等项后.其余全部分完,不留企业积累,企业再生产的资金,需一要合伙人按协议再次商议。这一现象
A.延缓了新经济形式的萌发 B.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演进
C.迫使政府改变了抑商政策 D.反映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13.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B.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C.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D.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14.据道光年间的《璜泾志稿》记载:苏州常熟璜泾镇,“商贾骈集,财货辐辏,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二十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这说明,璜泾镇( )
A.带动了商品贩运的繁盛 B.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C.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D.聚焦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
15.《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东角楼街巷是一个图书交易场所,“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此外,潘楼东十字大街、相国寺东门大街也多有书籍与其他物品出售。这说明北宋( )
A.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B.草市经济已相当发达C.政府放松对经济控制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16.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家,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这反映了( )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B妇女地位得到显著提升C理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17.南宋后期,《袁氏世范》在分析士大夫子弟可就之业时,虽然仍将习儒登进士而致富贵视为首选,将私塾教师作为第二选择,但同时也将代书人、巫医、僧道、农业、商业、技术等作为养生之计。这反映出宋代( )
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政府商业政策发展变化
18.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19.福建崇安城村汉代城址出土了大量的铁器标本,数量有数百件之多,器形有镭、锄、犁、耙.镬、镰、斧、凿、锤、锯、钉、小铲、拔铲、钩、削、镞、矛、剑、刀,钺、匕首、三角架、釜、门环等。这表明当时
A.福建冶铁水平领先B.盐铁官营受到冲击C.铁器应用领域广泛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0.从明代天顺四年(1460)开始,朝廷不断下令额外增造丝织品,远远超出官营丝织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织染局不得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加工定货”。这一举措( )
A.是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 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C.刺激了中国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5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5分)
三、论述题(12分,七班必做)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漕运是封建王朝通过水路(或附以陆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大运河的开凿就是古代漕运发展的重要表现。下表为中国古代几个时期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概况及当时的漕运概况。
——鲍成志《区域经济变迁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化》、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古代漕运发展的一个历史现象,并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要求:现象源自材料,论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哳。
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B
6.C 7.A 8.B 9.D 10.D
11.C 12.B 13.B 14.C 15.D
16.A 17.B 18.C 19.C 20.D
21.(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
(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评分原则:能够阐述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2个有以上相关史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