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下课题3 溶液的浓度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下课题3 溶液的浓度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9 17:0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下溶液的浓度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时,按下表数据配制NaCl溶液。
溶液序号 ① ② ③ ④ 资料卡片: 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50℃时,NaCl的溶解度为37.0g。
NaCl的质量/g 6 16 26 36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下列关于说法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都为不饱和溶液且④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B.向④中加一定量水,溶液的质量变大但是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将④加热至50℃,溶质的质量变大,得到不饱和溶液
D.向④中加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2.要将50克质量分数为a%的某溶液变为2a%(溶解度允许值内),可采用的方法有
A.把溶剂蒸去一半(恒温) B.把溶剂蒸去25克(恒温)
C.再加入50克a%的该溶液 D.加入克该溶质固体
3.在50℃时,从40g20%的饱和KNO3溶液中取出5g溶液,剩余溶液与原溶液比较,下列有关量中没有变化的是
(1)溶质质量;(2)溶剂质量;(3)溶液密度;(4)溶质的质量分数。
A.(1)(2) B.(2)(3) C.(1)(4) D.(3)(4)
4.如图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将变成不饱和溶液
B.t1℃时甲物质和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t2℃时将7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 可得到170g溶液
D.甲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乙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5.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某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操作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 B.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是为了加快溶解
C.量取水时,选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 D.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使溶液浓度偏小
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降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升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D.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7.下图为甲 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 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5%
C.t2℃时,将50克甲物质放入100克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50克
D.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8.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钠和蒸馏水配制一定量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氯化钠可以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称量
B.称量好的氯化钠放在量筒中溶解
C.用量筒量取蒸馏水时,若仰视读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液体酒出,会造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9.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双氧水用于实验室制氧气,下列仪器没有用到的是
A.漏斗 B.胶头滴管 C.玻璃棒 D.量筒
10.将20℃时100g10%的氯化钾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至20%,可采取的措施是
A.蒸发掉一半溶剂 B.加入10g氯化钾 C.蒸发掉50g水 D.温度降至10℃
11.小雨同学、小鑫同学、小芝同学在常温下分别配制了饱和NaOH溶液、NaCl溶液和Na2SO4溶液。( )配制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大。
A.小雨同学 B.小鑫同学 C.小芝同学 D.无法确定
12.实验室用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100g 3%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烧杯 B.托盘天平 C.量筒 D.玻璃棒
二、填空与简答
13.化学实验常用到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欲配制50g5%氯化钠溶液,需要用到氯化钠 g,配制过程中除用到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两种仪器是 ,量筒应选用的规格为 (填“20mL”“50mL”或“100mL”)。
(2)实验步骤有:A.溶解、B.计算、C.装瓶贴标签、D.称量,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用字母序号表示)
14.如图为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信息回答问题。
(1)10℃时,KNO3的溶解度为 g;
(2)a点对应的是60℃时KNO3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若要实现a点到b点KNO3溶液的转化,以下操作可行的是______;
A.加KNO3 B.加入60℃的水 C.恒温蒸发溶剂 D.降温
(4)结合图中溶解度曲线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B.配制等质量60℃的KNO3、Na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KNO3>NaCl
C.将60℃时等质量的KNO3、NaCl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10℃,析出晶体的质量KNO3>NaCl
D.将10℃时KNO3、NaCl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6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KNO3E.60℃时,将210g饱和KNO3溶液加水稀释至300g,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10g
15.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曲线回答:
(1)交点M的意义是 。
(2)40℃时,将60g的甲、60g的乙分别加入两杯各为200g的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得到甲的 (选填“饱和”和“不饱和”)溶液,能得到乙的 (选填“饱和”和“不饱和”)溶液。
(3)20℃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选填“>”、“<”或“=”)。
(4)将40℃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底部没有多余固体),同时降温到2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 (选填“>”、“<”或“=”)乙。
(5)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出甲的方法是 。
16.如图是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a2℃时,将20g甲溶于50g水中, 全部溶解(填“能”或“不能”)。
(2)a2℃时,65 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到20%,需加水 g。同样情况的乙的饱和溶液稀释到20%,需要加水量 。(选填“较多”或“较少”或“一样多”)
三、实验题
17.如图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流程图。
(1)应称取 g氯化钠固体。
(2)实验中,用量筒取水时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3)下列操作中,可能导致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填序号)。
a.氯化钠中含有杂质
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用内壁附着有水的烧杯溶解氯化钠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18.阅读教材P47-48,了解用氯化钠浓溶液配制氯化钠稀溶液所用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完成下列表格。
步骤 操作方法
① :溶质和溶剂的量 需要6%氯化钠溶液 g,已知其密度约为1.04 g/cm3,则需要6%氯化钠溶液 mL;需要水 g,水的密度约为1g/cm3, 则需要水的体积为 mL
②量取: 体积 分别用 mL的量筒量取6%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
③混匀 用 搅拌,混合均匀
④装瓶贴签 标签上注明溶液的名称: 和溶质质量分数:
19.农业生产中常用10%~20%的食盐溶液挑选颗粒饱满的种子。兴趣小组同学计划用16g氯化钠固体和84mL水配制选种液,但发现实验室没有纯净的食盐,只有含泥沙的粗盐。小组讨论后,按如下步骤配制溶液:
步骤一:粗盐提纯
(1)操作①中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_____(填序号)。
A.量筒 B.烧杯 C.试管 D.研钵
(2)操作③是 ,此操作的原理是 ,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3)操作④是 ,该过程发生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步骤二:配制溶液
(4)用托盘天平称16g提纯后所得的精盐。小慧同学将托盘天平调平,在称量过程中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右,则接下来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小双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5g以下用游码),称量结束后发现误将砝码和食盐的位置颠倒了,则小双同学实际称得食盐的质量是 g。
(5)量取84mL水的操作是 (量筒规格“50mL”和“100mL”),若读数时仰视刻度,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 (填“偏小”、“偏大”或“不变”)。
(6)将称量好的食盐溶解在水中,需用到的仪器是 (填序号)。
四、计算题
20.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用此方法制得的工业纯碱产品中会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为测定用侯氏制碱法生产的工业纯碱产品中碳酸钠的纯度,现取样完成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假设纯碱产品中杂质只含氯化钠)

(1)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样品中碳酸钠的纯度为 。
(3)用36.5%的浓盐酸配制200g上述稀盐酸,需要加水的质量 。
(4)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5)工业上常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若要用这种方法制得40t含氢氧化钠80%的工业烧碱,需要上述工业纯碱产品的质量是 。
2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某黄铜(铜锌合金)的组成,取该合金样品20g于烧杯中,然后等量分5次加入未知质量分数的某强酸(M)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数据如下表,请根据相关知识和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M溶液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每次产生气体的质量/g 0.02 0.02 0.02 0.02 0
(1)写出你所选择酸(M)的化学式 。
(2)样品中铜的质量是 。
(3)计算你选择酸(M)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2.为了测定大理石样品中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含钙元素,不溶于水,也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所加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X)的比例式为 。
(3)此大理石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4)若将反应后的滤液蒸发掉11.2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5)若配制上述实验所用的稀盐酸,需要36.5%的浓盐酸 g。
五、科学探究题
23.科学探究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的果蔬中,对人体健康有多种益处。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C,需要从食物中获得。哪些果蔬维生素C含量较高?某兴趣小组选取猕猴桃、梨、紫甘蓝和黄瓜探究其维生素C含量高低。
资料卡片: 维生素,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能使紫红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原理】维生素C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维生素C越多,消耗的高锰酸钾越 (填“多”或“少”);
【实验方案】步骤一:配制0.0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2)配制溶液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和 。
步骤二:制作新鲜果蔬汁
分别取等质量的猕猴桃、梨、紫甘蓝、黄瓜(可食用部分),切碎,加入等体积的水(果蔬中可食用部分和水的质量比均为),分别放入榨汁机榨出四种果蔬汁,用纱布过滤,滤液放入滴瓶备用。
步骤三:果蔬汁与0.0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3) (填操作和现象),记录滴加新鲜果蔬汁滴数,重复实验2~3次。
【数据记录】
果蔬种类 猕猴桃汁 梨汁 紫甘蓝汁 黄瓜汁
滴数/滴 11 13 12 31 35 33 20 20 20 25 27 26
平均滴数 12 33 20 26
【实验结论】
(4) 。
【反思与评价】查阅《食物营养成分速查表》数据,与本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还存在一定偏差。
(5)从实验操作角度分析,下列操作可能引起误差的是 。
a.制作果蔬汁时,用到的水未煮沸并迅速冷却
b.滴加果蔬汁时速度过快,没有及时振荡试管
c.滴加果蔬汁时液体滴在试管外面
从原理角度分析,果蔬是混合物,果蔬中除维生素C外,其他成分也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另外,提供的四种果蔬新鲜程度也不一样等。严谨求实、质疑审辩的科学态度让本次实验找到新的探究起点。
【生活应用】
(6)结合维生素C性质分析,果蔬怎么吃能减少维生素C的流失 (写一条即可)。
24.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作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金属活动性:Mg>Zn
【药品】镁条、镁粉、锌片、锌粉、20.0%的稀硫酸、10.0%的稀硫酸
【实验准备】配制稀硫酸
(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20.0%的稀硫酸(密度为1.14g/mL)200.0mL,需98%的浓硫酸(密度为 1.84g/mL) mL(保留一位小数,下同),需水(密度为1.0g/mL) mL。
(2)配制时用不到的仪器有 (选填字母)。
a.胶头滴管 b.玻璃棒 c.烧杯 d.托盘天平
【实验探究】请从提供药品中选择合适的参与下列探究:
(3)请完善下面表格。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实验1 分别将镁条和锌片放入 20%的稀硫酸中 均有气泡产生且镁条表面产生气泡速率更快 在相同条件下,金属的活动性越 (填“强”或“弱”),与酸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2 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3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酸的浓度越大,与金属反应的速率越快
【实验拓展】
(4)根据所学知识推测,除以上因素外,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还可能和 有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20°C 时, NaCl 的溶解度为 36.0g ,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可以达到饱和状态,溶液①②③④中溶剂水的质量均为100g,溶液①中溶质为6g<36.0g,溶液②中溶质为16g<36.0g,溶液③中溶质为26g<36.0g,溶液④中溶质的质量为36g,故所得溶液①②③均为不饱和溶液,溶液④恰好为20℃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溶液④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A说法错误;
B、向④中加一定量水,溶剂增多,溶质不变,故溶液的质量变大且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B说法正确;
C、20°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50°C时, NaCl 的溶解度为37.0g,将④加热至 50°C ,氯化钠的溶解度增大,④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是溶液的组成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不变,故C说法错误;
D、④恰好为20℃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所以向④中加 NaCl 固体,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固体,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2.B
【分析】50克质量分数为a%的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g×a%=0.5ag;则溶剂的质量为50g-0.5ag。
【详解】A、将质量分数为a%的某溶液变为2a%,如果使用蒸发水的方法,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x,则,x=25g,而一半溶剂的质量为:(50g-0.5ag)÷2=25g-0.25ag,不符合题意;
B、由A的分析可知,把溶剂蒸发25g,可将质量分数为a%的某溶液变为2a%,符合题意;
C、再加入50克a%的该溶液,将两种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同种溶质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增加,但是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D、将质量分数为a%的某溶液变为2a%,若使用增加溶质的方法,设需要加入溶质的质量为y,则,y=,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溶液具有均一性,从40g20%的饱和KNO3溶液取出5g溶液,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比值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液的密度不变,由于取出5g溶液,故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减少,故(3)(4)不变,观察选项,故选D。
故选:D。
4.B
【详解】A、丙物质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会有晶体析出,析出晶体后的溶液还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
B、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所以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故B正确;
C、t2℃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即60g甲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t2℃时将7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只能溶解60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60g+100g=160g,故C错误;
D、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要指明温度,且不确定两种溶液是否饱和,则不能比较,故D错误。
故选B。
5.C
【详解】A、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在烧杯中配制溶液,烧杯中先放固体,后加液体,所以实验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此选项正确;
B、 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溶解,此选项正确;
C、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应选择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16%=8g,水的质量为:50g -8g=42g,合42mL,故量取水时,选取规格为50mL的量筒,此选项错误;
D、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实际量取出的水的体积偏大,会使溶液浓度偏小,此选项正确;
故选C。
6.C
【详解】A、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高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A不正确;
B、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降到t1℃时,若甲、乙两物质的溶液恰好饱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否则不会相等。B不正确;
C、据图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升到t2℃时,甲、乙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溶剂质量都没有变化,所以t1℃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升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C正确;
D、由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所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7.D
【详解】A.比较溶解度时必须限制溶液的温度,否则不能进行比较,错误;
B.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15g,所以其质量分数为:,错误;
C.t2℃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将50克甲物质放入100克水中,只能溶解30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30g,错误;
D.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可以将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D。
8.C
【详解】A、固体氯化钠不能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称量,应放在纸片上称量,故说法错误;
B、配制氯化钠溶液不能在量筒中进行,要在烧杯中配制,故说法错误;
C、若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说法正确;
D、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液体洒出,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说法错误。
故选C。
9.A
【详解】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双氧水,量取浓溶液和水用到量筒、胶头滴管,将浓溶液和水混匀用到烧杯和玻璃棒,用到的玻璃仪器为: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没有用到的仪器是漏斗;
答案:A。
10.C
【详解】100g10%的氯化钾溶液由10g溶质氯化钾和90g溶剂水组成。若使100g10%的氯化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即溶质质量分数为20%。
A.蒸发掉溶剂的一半,即减少45g溶剂水则,溶质的质量分数:,错误;
B.加入10g溶质则,溶质的质量分数:,错误;
C.蒸发掉水50g则,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D.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故降低温度不能使氯化钾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题目说法没有指明饱和溶液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无法确定哪一份配制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大。故选D。
12.B
【详解】实验室用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100g 3%的氯化钠溶液操作步骤是计算、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需要使用的仪器是烧杯、量筒、玻璃棒,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托盘天平。
故选B。
13.(1) 2.5 胶头滴管、药匙 50mL
(2)BDAC
【详解】(1)①欲配制50g5%氧化钠溶液,需要用到氯化钠50g×5%=2.5g;
②配制过程中用到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 还需要的两种仪器是胶头滴管和药匙;
③需要用水的体积为:50g-2.5g=47.5g,即47.5mL,量筒应选用的规格为50mL;
(2)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故填:BDAC。
14.(1)20.9
(2)不饱和
(3)AC
(4)ADE
【详解】(1)由图可知,10℃时,KNO3的溶解度为20.9g;
(2)a点在KNO3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则a点对应的是6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3)若要实现a点→b点KNO3溶液的转化,即在恒温条件下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加KNO3或恒温蒸发溶剂,
故选:AC;
(4)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的大,当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故选项说法正确;
B、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60℃时KNO3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配制等质量60℃的KNO3、Na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溶质质量KNO3>NaCl,需要水的质量:KNO3<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C、没有指明溶液的状态,无法比较析出晶体质量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10℃时KNO3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将10℃时KNO3、NaCl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60℃,溶液均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KNO3<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E、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210g饱和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为,加水稀释,溶质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DE。
15.(1)20℃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为20g。
(2) 不饱和 饱和
(3)<
(4)>
(5)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详解】(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某一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交点M的意义是:在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为20g。
(2)在40℃时,甲的溶解度明显的大于30g,乙的溶解度明显的小于30g,即在40℃时,100g水中能溶解甲的质量大于30g,能溶解乙的质量小于30g;所以40℃时,200g水中溶解甲的质量大于60g,溶解乙的质量小于60g,所以题目中得到的是甲的不饱和溶液,得到的是乙的饱和溶液。
(3)因为在20℃时,100g水中溶解的乙溶质不足20g,而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质的质量比上溶液的质量,即20℃时,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所以20℃时,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要比20%小。
(4)将40℃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20℃,甲的溶解度减小,仍为饱和溶液,乙的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即降温后所得溶液为20℃甲的饱和溶液,乙的不饱和溶液,因为在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其不饱和溶液浓,故答案填:>。
(5)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变化明显,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出甲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16.(1)不能
(2) 10 较少
【详解】(1)a2℃时,甲的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能溶解30g甲,故50g水中只能溶解甲,则20g不能全部溶解。
(2)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解得x=10 g;
由于a2℃时,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较小,则加水量少。
17.(1)7.5
(2)胶头滴管
(3)abc
【详解】(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g,需氯化钠的质量=50g×15%=7.5g;
(2)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要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3)a、氯化钠固体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正确;
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正确;
c、用内壁附着有水的烧杯溶解氯化钠,水偏多,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正确;
d、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故选abc。
18. 计算 25 24 25 25 6%氯化钠溶液和水 25 玻璃棒 氯化钠溶液 3%
【详解】用6%氯化钠溶液配制50g3%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为: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签。
所以①为计算:溶质和溶剂的量,设需要6%氯化钠溶液为x,6%x=50g×3%,x=25g,已知其密度约为1.04 g/cm3,则需要6%氯化钠溶液:25g÷1.04 g/cm3≈24mL;需要水质量:50g-25g=25g,水的密度约为1g/cm3, 则需要水的体积:25g÷1g/cm3=25mL;
②为量取:6%氯化钠溶液和水的体积,量取液体体积时应选用大而接近的量筒,故应选用25mL的量筒量取6%氯化钠溶液和蒸馏水(若实验时没有25mL的量筒,则选用50mL的);
③为混匀,混匀时要用到玻璃棒进行搅拌,使之混合均匀;
④为装瓶贴签,贴标签时要注明溶液的名称和浓度,故填:氯化钠溶液;3%。    
19.(1)D
(2) 过滤 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 烧杯、玻璃棒、漏斗
(3) 蒸发结晶 物理
(4) 向左盘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14
(5) 向100mL量筒中倒水至接近刻度,将量筒平放在桌面上,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至84mL 偏大
(6)AE/EA
【详解】(1)操作①是研磨过程,需要用到研钵,故选D。
(2)操作③可以将固液分离,故操作③为过滤,此操作的原理是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3)操作④是将滤液变为食盐晶体,故是蒸发结晶,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4)因为天平左物右码,若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右,说明此时食盐质量不足故应该向左盘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两盘放反,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则称得食盐质量=15g-1g=14g。
(5)量取84mL水的操作是向100mL量筒中倒水至接近刻度,将量筒平放在桌面上,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至84mL;
若读数时仰视刻度,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大。
(6)溶解过程需要玻璃棒和烧杯,故选AE。
20.(1)Na2CO3+2HCl=2NaCl+H2O+CO2↑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0g+53g-235.4g=17.6g;设样品中碳酸钠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x=42.4g
y=29.2g
z=46.8g
所以该样品中碳酸钠的的纯度为:;
(3)用36.5%的浓盐酸配制200g上述稀盐酸,需要加水的质量为:200g-29.2g36.5%=120g;
(4)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设需要改纯碱的质量为a,
a=53t
答:需要上述工业纯碱产品的质量是53t。
【详解】(1)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2)见答案;
(3)见答案;
(4)见答案;
(5)见答案。
21.(1)H2SO4/HCl
(2)分析数据可知,共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02g×4=0.08g,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
x=2.6g
样品中铜的质量是:20g-2.6g=17.4g
(3)设10g该硫酸溶液中含H2SO4的质量为y,
y=0.98g
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8%;
答: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设10g该盐酸中含HCl的质量为z,
z=0.73g
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7.3%;
答:若选择的酸为盐酸(HCl),则质量分数为7.3%。
【详解】(1)锌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前面,会置换出硫酸或盐酸中的氢,所以所选择酸(W)的化学式是:H2SO4或HCl;
(2)见答案;
(3)见答案。
22.(1)CaCO3+2HCl=CaCl2+H2O+CO2↑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00g+25g-216.2g=8.8g,设所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X,碳酸钙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z,
X=20g
y=14.6g
z=22.2g
(3)碳酸钙的质量是20g,其中钙元素质量=20g××100%=8g,所以样品中钙元素质量分数=×100%=32%
(4)若将反应后的滤液蒸发掉11.2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若配制上述实验所用的稀盐酸,需要36.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
【详解】(1)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见答案;
(3)见答案;
(4)见答案;
(5)见答案。
23.(1)多
(2)量筒
(3)取相同体积的0.0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于试管中分别逐滴加入新鲜果蔬汁至高锰酸钾溶液刚好褪色
(4)维生素C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猕猴桃汁、紫甘蓝汁、黄瓜汁、梨汁;
(5)abc
(6)生吃或清洗后再切(合理即可)
【详解】(1)根据“资料卡片”可知,维生素C能与高锰酸钾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维生素C越多,消耗的高锰酸钾越多;
(2)配制溶液时,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高锰酸钾、量筒与胶头滴管用于准确量取水、烧杯用于完成溶解操作、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中,配制0.0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和量筒;
(3)取相同体积的0.0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于试管中分别逐滴加入新鲜果蔬汁至高锰酸钾溶液刚好褪色,记录滴加新鲜果蔬汁滴数,重复实验2~3次,通过新鲜果蔬汁滴数,可比较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高低;
(4)维生素C越多,消耗的高锰酸钾越多。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维生素C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猕猴桃汁、紫甘蓝汁、黄瓜汁、梨汁;
(5)a、维生素C易氧化,水未煮沸并迅速冷却时,水中含有氧气,会氧化维生素C,制作果蔬汁时,用到的水未煮沸并迅速冷却,会引起误差,符合题意;
b、滴加果蔬汁时速度过快,没有及时振荡试管,维生素C不能与高锰酸钾充分反应,会引起误差,符合题意;
c、滴加果蔬汁时液体滴在试管外面,会引起误差,符合题意。
故选abc;
(6)根据“资料卡片”可知,维生素C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食用果蔬时生吃或先洗再切能减少维生素C的流失。
24.(1) 25.3 181.5
(2)d
(3) 强 分别将镁条(锌片)和镁粉(锌粉)放入20%(10%)的稀硫酸中 均有气泡产生且镁粉(锌粉)产生气泡速率更快 将镁条(锌片)分别放入20%和10%的稀硫酸中 均有气泡产生且在20%的稀硫酸中产生气泡速率更快
(4)温度
【详解】(1)设:需98%的浓硫酸体积为。
200.0mL×1.14g/mL×20.0%=× 1.84g/mL×98%,解得:=25.3mL。
需水的质量=200.0mL×1.14g/mL-25.3mL×1.84g/mL=181.5g,需水的体积=。故填:25.3;181.5。
(2)由于稀释溶液,不需要称质量,所以托盘天平是用不到的仪器。故填:d。
(3)实验1:镁条表面产生气泡速率更快,说明在相同条件下,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速率越快。故填:强。
实验2:由于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操作是:分别将镁条(锌片)和镁粉(锌粉)放入20%(10%)的稀硫酸中,现象是均有气泡产生且镁粉(锌粉)产生气泡速率更快。故填:分别将镁条(锌片)和镁粉(锌粉)放入20%(10%)的稀硫酸中;均有气泡产生且镁粉(锌粉)产生气泡速率更快。
实验3:由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酸的浓度越大,与金属反应的速率越快,所以操作是:将镁条(锌片)分别放入20%和10%的稀硫酸中,现象是均有气泡产生且在20%的稀硫酸中产生气泡速率更快。故填:将镁条(锌片)分别放入20%和10%的稀硫酸中;均有气泡产生且在20%的稀硫酸中产生气泡速率更快。
(4)由于温度也能影响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所以除以上因素外,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还可能和温度有关。故填:温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