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2.8《登高》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2.8《登高》课件(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1 18:5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登高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病卧夔州(今四川重庆奉节一带),穷困潦倒,此时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再加上时局动荡,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背景资料解 题诗歌史上的地位:古今七言律第一登高的习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登 高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写了几种意象? 渲染了怎样 的氛围?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急 高 哀 清 白 飞凄冷空旷凄厉凄清风--天--猿--渚--沙--鸟 首联:写了几种意象? 都给你什么感受?孤独
萧瑟凄清颔联:赏析写景的特点和意境落木——远望“无边落木萧萧”
江水——俯瞰“不尽长江滚滚”
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苍凉宏阔落木首联描绘了一幅劲风悲鸣、猿哀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萧瑟凄清、苍凉宏阔的夔州秋景图。总结:诗的前二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找 诗 眼 在诗歌中往往有一两个字词最能表现诗人的情感,从后两联找出来?悲 诗人悲什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繁万常多独新百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通过对夔州秋景的形象描绘,抒发了作者漂泊他乡眷念家乡和亲人、体弱多病、孤独无依, 为国事担忧的复杂情感。 4、情感类解题格式:如何表达会用一个长句子阐释思想内容:
这句(首)诗通过……,表现了……登高写景抒情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风、天、猿
渚、沙、鸟:落木、长江:悲秋、独、病:苦恨、潦倒寓情于景
(以壮景写悲情)诗眼 悲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2、看作者 3、看背景 4、看前面的“序”,或后面的“注释” 5、大多数作品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 1、看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题:(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问题:(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2分,说明特点2分。考点:意象与意境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道不尽的诗圣 说不完的诗仙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副豪客形相;杜甫是儒,书生意气,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片菩萨心肠。
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杜甫缘何而“悲”?(一)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以前)
(二)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
(四)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八首》《登高》的文学价值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胡应麟更把它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杜甫为称作“诗圣”,诗作被称作“诗史”。(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1]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 公元八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年,杜甫五十九岁时,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上。一个对中国诗歌有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就这样凄凉地消失了。没有人为他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诗中诉不尽的悲愤。杜甫捧起时代的血泪,反复提炼,用沉重的笔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