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合作
D.科学探究始于问题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说法正确;
B.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正确;
C.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故错误;
D.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故正确.
分析: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验过程常常需要多人参与,合作完成,才能得出更合理的结论.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自制酸碱指示剂后,将其分别滴入酸、碱性溶液中试效果.这一做法属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 )
A.猜想 B.查阅资料 C.实验 D.交流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解答:由题意可知“将其滴入”属于实际操作,属于实验部分,故答案为C
分析:“自制酸碱指示剂分别滴入酸、碱性溶液中”是一个具体的操作过程,属于实验工程.
3.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包括:①“建立假设”②“交流评价”③“获得结论”④“提出问题”⑤“收集证据”等基本环节.合理的探究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①②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⑤②③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解答: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一般分为以下八个连续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④①⑤③②;故选C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4.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了解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③物质的运动规律 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
解析: 解答:根据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可以得出:①正确;②正确;③物质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所以错误;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所以错误;故选A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学,即可分析解答.
5.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任何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我们必须合理使用物质
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随心所欲,不用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
C.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方面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解答:A.化学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也有有害的,应合理使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和谐相处,故选项说法错误.
C.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许多方面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故选项说法正确.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分析:根据化学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即可分析解答:A.根据物质具有两面性进行分析判断;B.大自然有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超过会失去平衡,引发灾难; C.根据化学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型半导体和有记忆功能的新材料的研制,都将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B.化学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新物质的合成毫无关系
C.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D.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 解答:A.化学变化可以生成新物质,说法正确;B.化学变化可以生成新物质,说法错误;
C.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说法正确;
D.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能够有效的提高作物的产量,说法正确.故选:B
分析:根据化学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即可分析解答.
7.2010年春晚,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表演的魔术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现有下列猜想:
①果汁消失是因为纸杯中有夹层并有吸水物质;
②纸牌的秘密是运用手法快速替换两副相同纸牌;
③硬币穿玻璃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空隙;
④手臂穿过玻璃是因为玻璃的熔化和凝固.
你认为合理的猜想有( )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猜想与事实验证
解析: 解答:①夹层中的吸水物质可以吸收少量的果汁,猜想合理.②魔术师的手法很快,快速替换时一般观众很难看清,猜想合理.③分子间空隙很小,相对于硬币来说实在是太小了,硬币不可能从分子间隙中穿过,故此猜想不可能实现.④玻璃熔化时温度很高,现场没有使玻璃熔化的温度,并且高温会烫伤手臂,猜想不合理.故选B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等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猜想的合理性.
8.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重复试验,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A.B.C错误;故选D.
分析:科学探究应尊重实验事实,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9.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
①严谨的科学态度;②合理的实验步骤;③正确的操作方法;④实验完毕后的洗涤清理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解答:化学实验要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可行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不能仅靠一次实验结果就下结论,防止偶然的发生,而造成错误的结论.故选A.
分析: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要合理,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不能凭着侥幸心理、偶然的巧合就得出结论.
10.请你判断下面所列举的生活事实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是( )
(1)节日庆典燃放礼花;
(2)汽车为人们交通提供便利条件;
(3)五彩缤纷的硬塑玩具代替了原始的木制儿童积木;
(4)当你走进麦当劳,各式冰激凌奶卷使你驻足;
(5)“巨能钙”“盖中钙”“钙力奇”各种补钙产品纷纷问世
A.(1)(5) B.(1)(3)(5) C.(1)(4)(5) D.(1)(2)(3)(4)(5)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有新物质生成:节日庆典燃放礼花、燃烧石油、硬塑的生成、冰激凌及补钙产品中的添加剂等都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与化学有关.
故选D
分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二、多选题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型半导体和有记忆功能的新材料的研制,都将得益于化学科学的发展
B.化学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与新物质的合成毫无关系
C.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目前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D.大量使用化学生产的化肥、农药,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答案:BD
知识点:化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解答:A.化学变化可以生成新物质,说法正确;B.化学变化可以生成新物质,说法错误;
C.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说法正确;
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能够造成土壤污染,说法错误.故选:BD
分析:根据化学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即可分析解答.
12.下列关于化学发展的看法错误的是( )
A.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B.提升人类健康水平
C.有助于人类开发新能源 D.帮助人类研制电脑软件
答案:AD
知识点:化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解答: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能够制取新物质、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研究环境污染的途径,如何才能避免环境污染、提升人类健康水平,正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化学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是人为破坏造成的,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电脑软件是一种程序,不是物质. 故选AD
分析:根据化学化学的定义、研究的领域和用途来分析解答即可
13.以下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A.青蛙是否属于两栖类 B.寻找能治疗SARS的药物
C.农业上的化肥农药 D.电炉发热的原理
答案:B C
知识点:化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能生成新物质,B寻找能治疗SARS的药物与化学研究有关;C化肥农药的生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故选 B 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4.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小明根据下列现象推测烟花爆竹的成分中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燃放烟花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镁粉
B.燃放烟花时,发出蓝紫色火焰,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铁粉
C.爆竹的火药呈现黑色,说明火药的成分中可能含有铜粉
D.爆竹爆炸后,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火药的成分中可能含有硫粉
答案:BC
知识点:猜想与事实验证
解析:解答:A.燃放烟花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说明烟花中可能含有镁粉,因为镁燃烧时能够发出耀眼的白光;
B.硫燃烧时能够发出蓝紫色火焰,铁在空气中不燃烧时;
C.铜粉是红色的;
D.爆竹爆炸后,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爆竹的成分中可能含有硫粉,因为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
故选BC
分析: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判断反应物的物质组成情况.
15.小贝看了一篇介绍隐形飞机的材料后,提出了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与化学无关的问题是( )
A.隐形飞机有声音吗
B.制隐形飞机的材料有什么性质
C.隐形飞机为什么会隐形
D.怎样合成隐形飞机的材料
答案:AC.
知识点:化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解答: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可知选项B、D都与化学研究的对象有关,故选AC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分析解答即可.
三、填空题
16.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 ,
.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认真____观察、准确____记录和分析讨论,可以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答案: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观察;记录
知识点:化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解答: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和分析讨论,可以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分析,并且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17.化学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请你分别举出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利和弊各两个具体例子.
利:(1) ;
(2) .
弊:(1) ;
(2) .
答案:利:(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2)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弊:(1)农业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酸化;(2)大量塑料的使用导致白色污染
知识点:化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解答:化学是一把双刃剑,(1)化学科学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①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②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
(2)化学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①农业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酸化;②大量塑料的使用导致白色污染.
分析:依据化学与人类的生活的关系,如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但不可避免的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核辐射可能导致的重大疾病:白血病、甲状腺癌、多发骨髓瘤、良性和不明原因肿瘤等.
18.学习化学离不开化学探究活动,其基本环节大体应包括 、 、
、 、 .
答案: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分析: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19.在下列叙述中加点的内容,可能属于①②③中的某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反应现象 ②反应条件 ③结果或结论
点燃蜡烛 ;从导管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 ;人呼出的气体使玻璃片上出现水珠 .
答案:②;①;③;①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点燃蜡烛是反应条件;从导管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反应现象;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使玻璃片上出现水珠是反应现象;
分析:比较①反应条件;②反应现象;③结果和结论三者含义的不同,并结合实例进行区别:点燃、加热等是反应条件,发光、放热、变色、燃烧等是反应现象,生成了什么物质是实验结论.
20.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某些化学工艺,如____造纸、____制火药、____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知识点:化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解答:我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是属于化学工艺:造纸和火药,另外我国古代的瓷器烧制技术闻名于世界,我国是最早使用青铜器和冶炼铁的国家,对世界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分析:研究我国化学的历史,了解化学会对人类的生活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化学的动力.
四、解答题
21.实验题请你参加“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活动,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你认为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可能有 .
(2)针对这个问题,你的猜想是 .
(3)你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
(4)由你的实验结果所获得的结论是 .
(5)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感悟,你认为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还可能有: .
答案:(1)氧气的浓度(2)氧气的浓度越高蜡烛燃烧所用的时间越短(3)将两根同样的长度的蜡烛同时分别在空气和在纯氧气(氧气量充足)中燃烧,记录燃烧同样长度的蜡烛时所用的时间.(4)氧气的浓度越高蜡烛燃烧所用的时间越短(5)蜡烛的灯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包括可燃物的性质、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等等,再结合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做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些基本步骤进行探究.
分析:依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再结合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氧气的浓度、可燃物的状态等分析解答.
22.著名化学家罗伯特 波义尔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波义尔对这一意外的发现,做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从波义尔获得该成功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追求真知,永不疲倦是进行科学探究应有的品质.
知识点:科学探究
解析:解答:从观察、实验、假设、科学态度、顽强意志等方面来答: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追求真知,永不疲倦是进行科学探究应有的品质.
分析: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为科学探究做好准备.
23.去年,厦门市决定在其海沧区投资逾百亿元建设PX(对二甲苯)项目,该项目建成后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但由于市民有不同意见而被暂缓建设.已知对二甲苯属于低毒有机物,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挥发的易燃液体,对呼吸系统及神经中枢有一定刺激作用.
(1)从材料中归纳出对二甲苯的任意两个物理性质____有毒、有刺激性,____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挥发,常温下呈液态.
(2)假如你是厦门市民,你的意见是____(填序号)
①反对在厦门建设PX项目 ②同意在厦门建设PX项目 ③其他意见
你的理由是_ ___(任选一条)
①将会带来环境污染,影响健康;将造成不安全因素;与城市发展理念不符.
②不利因素可被控制;可增加财政收入;可增加就业机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机.
③进行环保安全评价后再决定;将项目迁到更安全合适的地方建设;进行更广泛的民意调查后再决定.
答案:(1)有毒、有刺激性,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挥发,常温下呈液态;
(2)①;三条中任写一条
知识点:化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解答:(1)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属于物理性质的有毒、有刺激性,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挥发,常温下呈液态等等.
(2)此题属于开放题型,灵活性非常强,从三项中选择一个进行解答即可.
分析: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判断,是针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防护的一类联系生活实际的一类题型.
24.下图是学生“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操作的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A所示,将一根火柴梗平放人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该实验的目的是
.
(2)如图B所示,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观察到烧杯底部出现黑色物质.请帮他们分析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是 .
(3)如图C所示,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如何操作才能确保实验成功
(只答一点).
答案: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或验证外焰温度最高或焰心温度最低等,合理即可);蜡烛不充分燃烧时产生炭黑;沿着白烟的方向,快速点燃.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火柴梗平放火焰中,是为了根据火柴烧焦的程度判断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2)黑色物质是碳,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
(3)要保证实验成功,应与可燃物接触:沿着白烟的方向,快速点燃,白烟与烛芯不断开;
分析:结合蜡烛的成分、性质及燃烧的实验分析解答:(1)根据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目的;(2)根据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解答;(3)白烟是汽化的石蜡,可燃.
25.关于蜡烛的实验探究:
小敏是某班的小小化学家,最近对蜡烛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系列实验.
(1)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其中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
(2)先用一木筷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了如图(a)上所示的圆弧状焦黑斑,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
(3)如图(b),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普通漏斗,用一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颈口处,可观察到火焰______,是由于___ ___.(c)斜插入蜡烛焰心时,观察到漏斗颈口处产生了黄色火焰,这是由于_____ _.
(4)如图(d),他在B烧杯中先加入适量的碳酸钠粉末,分别点燃四支蜡烛,然后在B杯中加入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将C烧杯倒罩在高矮不同的两支蜡烛上.在A、B两烧杯中,蜡烛先熄灭的是______,是由于_____ _.C烧杯中先熄灭的是______,是由于____ __.
答案:(1)蜡烛熔化,发出黄色的火焰,放出热量;蜡烛熔化;(2) 蜡烛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3)熄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焰心汽化的石蜡蒸气被导出后点燃;(4)B;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较高的蜡烛;烧杯容积较小,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后自上而下覆盖在烧杯中.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1)蜡烛燃烧时,烛芯先燃烧,蜡烛熔化变成液体蜡油,发出黄色火焰,并发光、放热,火焰上方有黑烟产生等;蜡烛熔化只是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蜡烛火焰由里向外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最高,焰心几乎不与氧气接触,温度最低,因此产生“中间无变化,两边烧焦”的现象;(3)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支持燃烧,因此,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普通漏斗,用一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颈口处,可观察到火焰熄灭的现象;而插入蜡烛焰心时,汽化的石蜡蒸汽会被导出,其具备可燃性,且与氧气接触产生燃烧;(4)A中蜡烛燃烧产生的少量二氧化碳及时散失到空气中;B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快速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B中蜡烛先熄灭;C杯中先熄灭的是较高的蜡烛,因为烧杯容积小,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上升后自上而下覆盖在烧杯中,故高的蜡烛先熄灭.
分析:仔细观察分析,(1)根据蜡烛燃烧现象及是否生成新物质解答;(2)根据火焰的分层情况分析;(3)根据蜡烛燃烧生成物分析解答;(4)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能快速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及二氧化碳的性质解答.
第8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