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20题)
1.下列变化不可能一步实现的
A.N2→NH3 B.N2→NO2 C.NH3→NO D.NO2→HNO3
2.与硫及其化合物相关的转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图中的循环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常温时,浓H2SO4与Fe生成X
B.X一定是SO2
C.S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
D.工业生产中,用98.3%的浓硫酸吸收SO3
3.下图是氯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其中X、Y、Z为含氯化合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与Z的水溶液反应生成
B.Y的化学名称为次氯酸
C.Z可用作漂白剂,漂白原理与相同
D.将通入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4.给装有下列少量固体物质的试管加热,试管底部的物质不可能完全消失的是( )
A.碳酸氢铵 B.碳酸氢钠 C.氯化铵 D.碳酸铵
5.化学与科技、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天和核心舱”电推进系统腔体采用的氮化硼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与太阳能电池感光板所用材料均为晶体硅
C.二氧化碳合成淀粉过程中未涉及碳碳键的形成
D.2022 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以氢气为燃料,对环境友好无污染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与完全反应生成
B.即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
C.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和紫色石蕊试液褪色
D.陶瓷餐具、混凝土桥墩、水晶镜片都使用了硅酸盐材料
7.自然界中的氮循环部分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循环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固氮过程中,N2可能做还原剂
B.硝化过程的反应物中,NH3属于盐
C.反硝化过程中,必须有O2的参与
D.氮元素可通过氨化过程从无机物转移到有机物中
8.硅及其化合物在现代信息技术、航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硅的单质或化合物中,广泛用作半导体材料的是
A.SiO2 B.Si C.Na2SiO3 D.SiC
9.下列物质不能通过两种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A. B. C. D.
10.下列做法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是
A.用食醋清洗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 B.用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C.食用由SO2漂白的银耳 D.用碘酒对伤口进行消毒
11.X、Y、Z、W四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转化关系中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选项 X Y Z W
A Na Na2O2 NaOH NaCl
B H2S SO2 SO3 H2SO4
C Fe FeCl3 Fe(OH)3 Fe2O3
D AlCl3 NaAlO2 Al(OH)3 Al
A.A B.B C.C D.D
12.关于下列实验装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图1用于制取并检验
B.图2都能形成喷泉且瓶内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C.图3用于制取,上下移动的铜丝便于控制反应开始和结束
D.图4可以检验的漂白性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SO2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B.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使蔗糖炭化
C.向KMnO4溶液中滴加SO2水溶液,溶液颜色褪去,说明SO2水溶液具有漂白性
D.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生成的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
14.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及泥沙,将粗盐溶于水,进行下列操作:①过滤;②加入适量的盐酸;③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④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⑤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最佳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③④⑤①② B.①④③⑤②① C.①③⑤④②① D.①④⑤③①②
1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用烧碱溶液吸收尾气中的氯气:Cl2+2OH-=ClO-+Cl-+H2O
B.磁性氧化铁溶于过量稀硝酸中:Fe3O4+8H+=2Fe3++Fe2++4H2O
C.用硫酸铜溶液除去乙炔中的硫化氢:S2-+Cu2+=CuS↓
D.用双氧水和浓氨水的混合液溶解铜粉:Cu+H2O2=Cu2++2OH-
16.下列关于硫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硫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B.硫黄不溶于水
C.硫在纯氧中燃烧生成SO3
D.硫黄是黄色晶体
17.宇航员出舱时呼吸所需氧气主要来自太空服中的呼吸面具。下列反应均能产生氧气,其中最适宜用于呼吸面具中提供氧的反应是
A.4HNO3=4NO2↑+O2↑+2H2O B.2H2O2=2H2O+O2↑
C.2CO2+2Na2O2=2Na2CO3+O2 D.2KClO3=2KCl+3O2↑
18.下列试剂需要盛放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中的是
A.烧碱溶液 B.食盐水 C.氯化铝溶液 D.硫酸钠溶液
19.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
B.
C.
D.漂白粉
2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磁性氧化铁溶于稀硝酸:3Fe2++4H++=3Fe3++NO↑+2H2O
B.用过量氨水吸收工业尾气中的SO2:2NH3·H2O+SO2=2++H2O
C.酸性溶液中KIO3与KI反应生成I2:+I-+6H+=I2+3H2O
D.NaClO溶液中加入少量FeSO4溶液:2Fe2++ClO-+2H+=Cl-+2Fe3++H2O
二、非选择题(共5题)
21.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化学视角回答下列问题:
(1)精美的雕花玻璃使我们的世界变得绚丽多彩,雕花玻璃涉及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NO2是造成酸雨的污染物之一,实验室可将NO2与O2同时通入水中,使NO2完全被吸收,写出NO2完全被吸收的化学方程式 。
(3)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消毒剂,工业上是用氯酸钠(NaClO3)与盐酸反应生成ClO2气体的,反应过程中同时会生成氯气。
_______NaClO3+_______HCl(浓)=_______Cl2 ↑ +_______ClO2↑+ _______NaCl+_______
①配平上述化学方程式,并在方程式上面用“双线桥”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②该反应中HCl表现的性质是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反应中生成标准状况下的Cl2 5.6L时,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
22.标准状况下12.8g铜与适量浓硝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NO2和NO混合气体共4480mL。
(1)写出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计算Cu的物质的量 。
(3)计算所得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 。
(4)计算所得混合气体中NO2的物质的量 。
(5)浓硝酸的体积为40mL,计算浓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
23.现有下列十种物质:①HCl;②NaHCO3;③K2SO4溶液;④SiO2;⑤蔗糖晶体;⑥NaOH;⑦氢氧化铁胶体;⑧NH3·H2O;⑨空气;⑩Al2(SO4)3
(1)上述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有 (填序号),向⑦中逐滴滴入过量的①的水溶液,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
(2)用④与⑥焙烧制备硅酸钠,可采用图中的装置为 (填选项编号)。
24.Ⅰ.(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Na2CO3俗称 ,制造计算机芯片的半导体材料是 ,水晶项链的主要成分是 。
(2)绿柱石(绿宝石)矿藏其主要化学成分为BenAl2Si6O18,可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为nBeO·Al2O3·6SiO2,其n值为 ; 北京奥运金牌“金镶玉”环形玉璧由昆仑玉制成,昆仑玉的成分可简单看成是Ca2Mg5Si8O22(OH)2,将其化学式改写成氧化物形式为 。
Ⅱ.现有五种溶液,分别含下列离子:①Mg2+ ②Al3+ ③Cu2+ ④Fe2+ ⑤Fe3+。
(3)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离子符号:滴加氯水后明显减少的离子是 ,加铁粉后溶液增重的是 ;
(4)向④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是 ,反应过程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5.某实验室模拟工业硫化碱法制取硫代硫酸钠(Na2S2O3)并探究其性质。
(1)制取硫代硫酸钠的反应装置及所需试剂如图:
①装置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时,发现液体不能顺利滴下,可能的原因是 。
②装置B 中生成Na2S2O3的同时也生成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③装置C 是为了检验装置B中SO2的吸收效率,则C中的试剂为 ,当B中SO2的吸收效率低时,C 中的现象为 ,除搅拌和使用多孔球泡外,再写出一种提高B中SO2的吸收效率的方法: 。
(2)预测并探究硫代硫酸钠的性质(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
预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探究1 Na2S2O3溶液呈碱性 _________ pH=8
探究2 Na2S2O3具有还原性 向新制氯水中滴加Na2S2O3 ______
①探究1中的实验操作为 。
②探究2 中的实验现象为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参考答案:
1.B
A.N2与H2在高温、高压、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能够合成NH3,故该变化能一步实现,A不符合题意;
B.N2与O2在电火花作用下反应产生NO,不能直接反应产生NO2,故该变化不可能一步实现,B符合题意;
C.NH3与O2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加热,反应产生NO、H2O,该变化能一步实现,C不符合题意;
D.NO2溶于水,与水反应产生HNO3和NO,该变化能一步实现,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B。
2.D
图中为含硫物质的循环,则浓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的X也同样是含硫的物质,推知应为Fe2(SO4)3。
A.常温下,浓H2SO4中会使Fe钝化产生一层致密氧化膜(四氧化三铁)附在铁上,故不再继续反应,不符合后续反应,A错误;
B.若是X为Fe2(SO4)3,Fe3+能够与硫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硫单质,B错误;
C.X与硫化氢反应生成S单质,则为Fe2(SO4)3中Fe3+与硫化氢反应生成S单质,则S为氧化产物,C错误;
D.直接用水吸收SO3易形成酸雾,所以工业生产中用98.3%浓硫酸吸收SO3,D正确;
故选D。
3.C
A.X(HCl)与Z(NaClO)的水溶液反应生成、NaCl、H2O,故A正确;
B.Y为+1价的酸(HClO),其化学名称为次氯酸,故B正确;
C.Z(NaClO)可用作漂白剂,漂白原理与不相同,NaClO是强氧化性漂白,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漂白,故C错误;
D.将通入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AgCl,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C。
4.B
A.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CO2和水蒸气,无固体残余,故A错误;
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CO2和水蒸气,有碳酸钠固体残余,故B正确;
C.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HCl,无固体残余,故C错误;
D.碳酸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CO2和水蒸气,无固体残余,故A错误;
故答案为B。
5.C
A.“天和”核心舱中使用的氮化硼陶瓷基复合材料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正确;
B.硅可以制作太阳能电池板和芯片,因此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与太阳能电池感光板所用材料均为晶体硅,故B正确;
C.淀粉为长碳链有机化合物,所以由CO2等物质合成淀粉的过程涉及碳碳键的形成,故C错误;
D.氢气作燃料,热值高,且燃烧产物为水,对环境友好无污染,故D正确;
故选:C。
6.B
A.3+,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与不能完全反应生成,A错误;
B.中N为0价,介于N的最低价-3和最高价+5之间,化合价可升高又可降低,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B正确;
C.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使石蕊变红,但不能褪色,C错误;
D.水晶主要成分为SiO2,水晶镜片没有使用硅酸盐材料,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二氧化硫不可漂白酸碱指示剂。
7.A
A.由图可知,固氮过程中,氮气转化为硝酸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时,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氮气为反应的还原剂,故A正确;
B.氨气属于气态氢化物,不属于盐,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反硝化过程中,硝酸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转化为氮气,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应有还原剂参与,不可能有氧气参与,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氮元素可通过氨化过程从有机物转移到无机物中,故D错误;
故选A。
8.B
A.SiO2具有良好的光学效应,常用作光导纤维,故A不符合题意;
B.Si具有良好的导电功能,常用作半导体材料,故B符合题意;
C.Na2SiO3属于硅酸盐,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常用作粘合剂,防火剂,故C不符合题意;
D.SiC又名人造金刚砂,属于耐高温、耐磨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
9.A
A.S和O2反应生成SO2,不能通过两种单质直接化合生成,故选A;
B.C和足量O2反应生成,能通过两种单质直接化合生成,故不选B;
C.Na和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能通过两种单质直接化合生成,故不选C;
D.Fe在Cl2中燃烧生成,能通过两种单质直接化合生成,故不选D;
选A。
10.C
A.食醋中的醋酸酸性比碳酸强,可以和水垢反应,且食醋无毒,对人体无害,A不符合题意;
B.硅胶可以吸水且无毒,用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对人体无害,B不符合题意;
C.SO2有毒,食用由SO2漂白的银耳对人体有害,C符合题意;
D.碘单质、酒精均可以使蛋白质变质,用碘酒对伤口进行消毒对人体危害不大,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1.D
A.Na燃烧产生Na2O2,Na2O2与水反应产生NaOH,NaOH与盐酸反应产生NaCl,可以实现物质的一步转化关系,A不符合题意;
B.H2S燃烧产生SO2,SO2被氧气催化氧化产生SO3,SO3与水反应产生硫酸,可以实现物质的一步转化关系,B不符合题意;
C.Fe与Cl2反应产生FeCl3,FeCl3与NaOH反应产生Fe(OH)3,Fe(OH)3煅烧分解产生Fe2O3,故可以实现物质的一步转化关系,C不符合题意;
D.AlCl3与足量的NaOH发生反应产生NaAlO2,NaAlO2与少量的HCl或CO2的水溶液发生反应产生Al(OH)3,但是Al(OH)3不能直接发生反应产生Al单质,D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A.制备氨气可以加热NH4Cl、Ca(OH)2固体混合物,利用固+固加热制备气体,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其反应是2NH4Cl+ Ca(OH)22NH3↑+CaCl2+2H2O,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且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便于收集满氨气,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验证氨气是否收集满,故A不符合题意;
B.令烧瓶的体积为1L,氨气极易溶于水,能够形成喷泉,水充满整个烧瓶,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NO2与H2O反应:3NO2+H2O=2HNO3+NO,烧瓶内压强减小,也能形成喷泉,NO为气体,因此溶液的体积为烧瓶体积的,因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故B不符合题意;
C.利用浓硫酸的氧化性,与Cu加热时发生反应生成SO2,上下移动的铜丝便于控制反应开始和结束,但题目中缺少加热装置,不能制备二氧化硫,故C符合题意;
D.利用浓硫酸的氧化性,加热条件下与木炭反应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碳不具有漂白性),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C。
13.D
A.将SO2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中,SO2与H2O反应生成H2SO3,则溶液变红,SO2能使品红褪色,但不能使指示剂褪色,因而红色不褪,故A错误 ;
B.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是因为浓硫酸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2:1)夺取了蔗糖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使蔗糖炭化,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B错误;
C.向KMnO4溶液中滴加SO2水溶液,溶液颜色褪去,是因为SO2与KMn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故C错误;
D.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溶于硝酸使溶液呈黄色,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此题应注意C选项SO2与KMn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KMnO4褪色,KMnO4强氧化剂,SO2作还原剂,体现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
14.A
粗盐中的Ca2+、Mg2+、及泥沙,先将粗盐溶于水,过滤除掉不溶性泥沙,而除掉粗盐中的Ca2+、Mg2+、分别用过量的碳酸钠、过量氢氧化镁、过量氯化钡,由于加入过量的溶液,会引入新的杂质,而钡离子需要用碳酸钠除掉,因此氯化钡溶液只能加在碳酸钠溶液前面,而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在过滤前的任何时候加入,过滤后,溶液中还有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需要用盐酸除掉,因此最佳的操作顺序是①③④⑤①②或①③⑤④①②或①④③⑤①②,故A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5.A
A.用烧碱溶液吸收尾气中的氯气:Cl2+2OH-=ClO-+Cl-+H2O,A正确;
B.与反应生成,B项错误;
C.不能拆分,C项错误;
D.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项错误;
故选A。
16.C
A.硫在自然界中存在形态既有游离态也有化合态,游离态的S存在于火山喷发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中;化合态的硫主要以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因此硫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的形式存在,A正确;
B.硫黄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容易溶于二硫化碳,B正确;
C.硫无论是在空气中还是在纯氧中燃烧都生成SO2,C错误;
D.硫是黄色晶体,俗称硫黄,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17.C
A.硝酸分解生成氧气,但同时生成二氧化氮有害气体,且硝酸不容易携带,故A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能分解生成氧气,一般需要催化剂来加快反应速率,且过氧化氢为液体,不方便携带,故B不符合题意;
C.因过氧化钠为固体,携带方便,且能与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不需要催化剂、不需要加热,则最适宜用于呼吸面具中供氧剂,故C符合题意;
D.氯酸钾能分解生成氧气,但需要加热、需要催化剂,不适合在太空中使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A
A.烧碱溶液能够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产生具有粘性的Na2SiO3而将玻璃塞与试剂瓶黏在一起,因此需要盛放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中,A符合题意;
B.食盐水与试剂瓶中的成分不能发生反应,因此对试剂瓶的瓶塞无要求,可以使用玻璃塞,也可以使用橡胶塞,B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铝溶液显酸性,与试剂瓶的成分不能反应,可以使用玻璃塞,也可以使用橡胶塞,C不符合题意;
D.硫酸钠溶液显中性,与试剂瓶的成分不能反应,可以使用玻璃塞,也可以使用橡胶塞,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
19.D
A.氯气和铁反应生成氯化铁,A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B错误;
C.由于盐酸是强酸,二氧化硫和氯化钡不反应,C错误;
D.二氧化碳可以和漂白粉中的次氯酸钙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光照分解生成氧气,D正确;
故选D。
20.B
A.磁性氧化铁溶于稀硝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硝酸铁、一氧化氮和水,由于磁性氧化铁难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中保留化学式,其离子方程式为3Fe3O4+28H++═9Fe3++NO↑+14H2O,故A错误;
B.用过量氨水吸收工业尾气中的S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亚硫酸铵和水,其离子方程式为2NH3·H2O+SO2=2++H2O,故B正确;
C.酸性溶液中KIO3与KI反应生成I2,其离子方程式为+5I-+6H+═3I2+3H2O,故C错误;
D.NaClO溶液显碱性,NaClO溶液中加入少量FeSO4溶液,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5H2O+2Fe2++5ClO-=Cl-+2Fe(OH)3↓+4HClO,故D错误;
答案为B。
21. SiO2+4HF=SiF4↑+2H2O 4NO2+2H2O+O2=4HNO3 酸性、还原性 1∶1 0.5NA
(1)玻璃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通常用氢氟酸雕刻玻璃,雕花玻璃涉及的主要反应为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化学方程式为SiO2+4HF=SiF4↑+2H2O;
(2)实验室可将NO2与O2同时通入水中,使NO2完全被吸收,发生反应:①3NO2+H2O=2HNO3+NO,②2NO+O2=2NO2,将①×2+②,得到NO2完全被吸收的化学方程式为4NO2+2H2O+O2=4HNO3;
(3)①工业上是用氯酸钠(NaClO3)与盐酸反应生成ClO2、Cl2、NaCl,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生成物还有水,NaClO3中的一个氯原子的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4价,HCl中的一个氯原子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有两个氯原子化合价升高,根据化合价升降总和相等得到;
②该反应中HCl中的一个氯原子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为还原剂,表现的性质是还原性,该反应为盐和酸的反应,也体现出了酸性,故盐酸表现出酸性和还原性;
NaClO3中的一个氯原子的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4价,作氧化剂,HCl中的一个氯原子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4molHCl中只有2mol氯原子化合价升高,为还原剂,由方程式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1mol氯气是转移2mol电子,反应中生成标准状况下的Cl2 5.6L时,即生成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25mol,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5NA。
22.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0.2mol 0.2mol 0.1mol 15mol/L
(1)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
(2)=0.2mol ;
(3);
(4)假设混合气体中NO2的物质的量是xmol,NO的物质的量是ymol,则x+y=0.2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知x+3y=,联立两式,解得x=y=0.1mol,所以混合气体中NO2的物质的量是0.1mol;
(5)反应后的含氮元素产物为Cu(NO3)2、NO2、NO,根据元素守恒,铜元素有0.2mol,硝酸铜中的N元素是0.4mol,NO和NO2中N元素总量为0.2mol,所以反应前氮元素总量是0.6mol,即硝酸的物质的量是0.6mol,其浓度为。
23. ①②⑥⑧⑩ 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B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包括了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①HCl,酸,溶于水能电离出H+和Cl-可以导电,是电解质;
②NaHCO3,盐,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Na+和HCO3-,能导电,是电解质;
③K2SO4溶液,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不是电解质;
④SiO2,不溶于水,在熔融状态下,不电离,不是电解质;
⑤蔗糖,不管是在水溶液中,还是熔融状态下,均不电离出离子,不导电,不是电解质;
⑥NaOH,碱,溶于水能电离出OH-和Na+,可以导电,是电解质;
⑦氢氧化铁胶体,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不是电解质;
⑧NH3·H2O,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NH4+和OH-,是电解质;
⑨空气,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不是电解质;
⑩Al2(SO4)3,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Al3+和SO42-,可以导电,是电解质;
是电解质的为①②⑥⑧⑩;
胶体遇到电解质溶液首先会发生聚成,然后Fe(OH)3与HCl反应生成FeCl3,现象为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2)用SiO2与NaOH焙烧制备硅酸钠,煅烧固体选择坩埚,因此排除A和C,由于瓷坩埚的成分中含有二氧化硅,会与碱性物质反应,会被NaOH腐蚀,以免腐蚀瓷坩埚。因此不能选用瓷坩埚,而是铁坩埚,答案选B。
【点睛】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可以不从概念判断,可以从物质分类判断,抓住①电解质是化合物,化合物必须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也不是单质;②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等属于电解质,抓住上面2点,可以快速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电解质。
24. 铝(或Al) 苏打 硅(或单晶硅、或Si) SiO2(或二氧化硅) 3 2CaO·5MgO·8SiO2·H2O Fe2+ Fe3+ 生成的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4Fe(OH)2 +2H2O+O2=4Fe(OH)3
Ⅰ.(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Al,Na2CO3俗称苏打或纯碱,制造计算机芯片的半导体材料是硅,水晶项链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2)根据氧原子守恒可知n=18-3-6×2=3;根据原子守恒可知Ca2Mg5Si8O22(OH)2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2CaO·5MgO·8SiO2·H2O。
Ⅱ.(3)氯气能氧化亚铁离子,则滴加氯水后明显减少的离子是Fe2+,所给离子中铁离子与铁反应生成亚铁离子,溶液质量增加。铜离子与铁反应生成单质铜和亚铁离子,溶液质量减少。其它离子与铁不反应;(4)向④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氧化为氢氧化铁,现象是生成的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反应过程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Fe(OH)2 +2H2O+O2=4Fe(OH)3。
25. Na2SO3+H2SO4==Na2SO4+H2O+SO2↑ 没有打开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 2S2-+CO32-==3S2O32-+CO2↑ 品红溶液(或溴水或KMnO4溶液) C中溶液颜色较快褪去 控制SO2的流速(或适当升高B中溶液温度) 取一片pH试纸在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于试纸的中部,观察变化稳定后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氯水颜色变浅,甚至褪去 S2O32-+4Cl2+5H2O=2SO42-+10H++8Cl-
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实验室模拟工业硫化碱法制取硫代硫酸钠(Na2S2O3)并探究其性质实验的评价。
(1)①装置A 中发生强酸硫酸制取弱酸亚硫酸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H2O+SO2↑。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时,发现液体不能顺利滴下,可能的原因是没有打开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造成漏斗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②装置B 中生成Na2S2O3的同时也生成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S2-+CO32-==3S2O32-+CO2↑。
③装置C 是为了检验装置B中SO2的吸收效率,则C中的试剂为品红溶液(或溴水或KMnO4溶液),当B中SO2的吸收效率低时,C 中的现象为C中溶液颜色较快褪去,除搅拌和使用多孔球泡外,另一种提高B中SO2的吸收效率的方法:控制SO2的流速(或适当升高B中溶液温度)。
(2)①探究1中的实验操作为取一片pH试纸在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于试纸的中部,观察变化稳定后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②探究2 中的实验现象为氯水颜色变浅,甚至褪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O32-+4Cl2+5H2O=2SO42-+10H++8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