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9 17:24:08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十章 极地地区
《独特的自然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你知道他们生活在哪里吗?
我们是南极的主人!!!
北极是我们的地盘!!!
①说出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②通过活动,学会在以两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③根据资料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地理位置
01
结合两极地区地形图,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位置和范围】
主体位于北极圈以北,属高纬度地区、和北寒带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
北极以海洋为主,周围大洲有欧洲、亚洲、北美洲
海陆位置
“陆包洋”
180°
白令海峡
大西洋
90°W



地球自转方向
北极点
欧 洲
亚 洲
格陵兰岛

主体位于南极圈以南,属高纬度地区、和南寒带
南极地区
纬度位置
南极以陆地为主,周围大洋有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海陆位置
“洋包陆”



南极点
太平洋
大西洋
地球自转方向

180°
90°E
66.5°S
66.5°N
印度洋
大西洋
太平洋
北美洲
欧洲
亚洲
南极洲
北冰洋
格陵兰岛
练一练
在图中画出自转方向,读图说出方框所代表的纬度及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独特的自然环境
02
南极地区
两极地区气候都十分寒冷干燥,结合两极地区气候统计图和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说出南北极气候的差异。
气温:北极地区气温比南极地区气温高
降水: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降水多
【对比气候差异】
北极地区
世界寒极
酷寒
南极是大陆,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 而且,南极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亚洲
950
南极洲
2350
欧洲
300
北美洲
700
南美洲
600
非洲
750
大洋洲
340
单位:米
七大洲平均海拔比较图
白色荒漠
干燥
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
风库
烈风
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一旦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南北极地区气温差异大的原因(从海陆位置、地形、反射条件等方面分析)。
海陆分布
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绝大部分是海洋,海陆热力性质不同
地形
南极地区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较高,地面接收太阳光热少南极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反射条件
南极地区地表被冰雪覆盖,冰雪对阳光的反射率高。
极地地区
位置与范围
独特的自然环境
酷寒
干燥
烈风
课堂小结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书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独特的自然环境》
二、课程标准目标:了解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三、教学目标:
1.把握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 自然环境特征。
2.通过观看两极地图 , 分析解释两极地区气候特征 , 自然环境差异。
3.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学内容分析:极地第一课的内容是介绍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地位, 作用, 从教学重点难点三个方面对本教学内容的认识;1.课程标准要求地图上某个区域位置, 找到领域。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极地自然环境与其他区域相比有着明显的特征 , 所以教材的最后一章作了极地的安排。 通过学习本章, 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看地图分析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该课教学重点为两极地区地理位置, 范围。 初中学生分析地理课的综合能力不足 , 极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被选作为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五、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同时 , 学生的观察力 , 记忆力和想象力也是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 从年龄特点看 , 初中生好动而且好奇心强且自信。 从身体上看 , 青少年喜欢运动 , 注意力不集中 , 喜欢发表观点 , 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因此 , 在教学过程中 , 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 , 一方面用生动而具体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 为学生多提供条件和机会, 听听他们的看法, 培养引导学习的教学方法。 本届初一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和整理地图信息的能力 , 并已掌握了一些学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如图表 , 文字资料等。 因此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区域地理知识 , 探索极地的自然特征。
六、教学资源:黑板 , 笔 , 课本,PPT。
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基础,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目的, 根据学生心理的发展 , 设置学习指南的问题, 赋予前期独立完成过程, 然后经过小组讨论 , 交换看法, 最后按照集体讨论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并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在此过程中 , 教师指导针对疑问进行解答 , 同时本课理论性强, 针对知识量大的特点 ,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 使抽象内容更加具体。 此外 , 结合看图分析法 , 归纳总结法。
八、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 探索讨论 , 合作学习 , 分析, 看地图。
九、教学重点:
1.极地地理位置与范围 , 自然环境特征。
2.我国三南极科学考察站名称和位置。
十、教学难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学生课前准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 完成学习指南。
十一、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活动:课前发给学生导学案,让他们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
2.新课引入:德育教育引入新课。
3.新课开讲:
教师:课前总结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接着把学习内容的六大问题分成六组抽签 , 提供三分钟准备时间讨论。 学生在讨论期间 , 老师边写板书并展示课本中的图片。
学生:小组内协商归纳出问题的最终结论。
老师:展示屏幕上的企鹅和北极熊的照片,问学生北极熊是否用企鹅做食物 , 交待两极地区的特有动物。 接下来是极地冰雪景观, 午夜的太阳, 展示极光风景画, 给极地环境留下初步印象, 进入课文主题。
学生:第一个选题组派代表参加, 利用课件的南极地图, 总结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寻找南极洲周边海域和大洲。
教师:评估学生回答的问题, 南极地区大部分是大陆还是海洋, 在南极地区地图上寻找经纬线。
学生:第二选题小组派代表参加, 利用课件上的北极区地图, 总结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寻找北极周围的大洲和海域。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 提出北极地区大部分是大陆还是海洋的问题。 其次是如何把地球自转的方向在两极地区正确表达。
学生:第三选题组将极地地区地图上地球自转方向绘在黑板上。
教师:展示课件上的地球自转方向 , 对他们绘制的图像进行评价。为了对极地进行科学考察 , 世界各国科学家在两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寻找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学生:从第四选题组展示我国在南极设立的科学考察站。
教师:那么在我国南极考察站都能看到极昼极夜现象么?以此来检查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
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南极考察团的发言 , 南极地区气候特点将由第五组来总结。
教师:关于两极地区寒冷程度是否相同的提问中 , 演示了课件上的两极气温比较图, 听下一组的答复。
教师提出:除了气温差异外 , 气候方面还有什么差别。
学生:第六选题小组总结北极气候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两极地区都处在高纬度寒带 , 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冷, 提醒用影响天气的因素回答, 显示课件上的图片。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情况。 由于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 , 所以七大洲中唯一一个没有常住居民的大洲。 那么在北极地区有人类生活么。
学生:部分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怎么称呼他们?
教师:通过展示北极地区居民图片和冰屋相关图片,让学生们 对当地地区加深印象。
教师:比较两极地区自然地理差异的同时两极地区是否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进行课程总结。
导学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独特的自然环境》
(一)德育教育:没有被不知道的东西所折磨过的人 , 是不能知道发现新东西的快乐。
(二)学习目标: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 自然环境特征。通过观看两极地区地图 , 两极地区气候特点, 分析解释自然环境差异。
(三)重点:极地地理位置与范围 , 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名称和位置。
(四)难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性。
(五)自学过程:
1. 结合136页的内容和地图, 找出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字母代表的海域及大洲名称。
2. 结合136页的内容和地图, 找出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字母代表的海域及大洲名称。
3.两极地区地图上绘制地球自转方向。
4. 获取我国在南极地区设立的科学调查站。
5.概括南极地区气候特点。
6.对照南极地区 , 概括北极地区气候特点。
(六)作业:下节课我们跟科学考察团去南极考察。同时你们去寻找中国科学考察基地中山站在长城站的哪个方向。
十二、板书:
第十章 极地地区
第一课 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
1.代表动物。
2.地理位置和范围:。
3.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