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爱莲说》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爱莲说》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0 09:5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爱莲说》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君子之学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同予者何人 卿今者才略
C.濯清涟而不妖 俯而读,仰而思
D.宜乎众矣 汝亦知射乎
3.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俯 视 地 坦 然 则 既 平 矣。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用原文中的话)。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有风即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④菡萏⑤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⑥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⑦者也。
(李渔《芙蕖》)
【注释】①群葩(pā):百花。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放,这段时节称为当令。②芙蕖:荷花的别称。③妍:美丽。④迨至:等到。⑤菡萏(hàn)(dàn):尚未开的荷花。 ⑥资:资财,这里指享受。⑦目:观赏。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宜乎众矣 ③芙蕖则不然 ④及花之既谢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8.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芙蕖的?结合甲乙两段文字,比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hàn dàn):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蕖:荷花。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蔓不枝( )
(2)陶后鲜有闻( )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12.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③,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④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⑤者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 ①楚之逐臣:指屈原。屈原曾在《离骚》里以兰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芳:发出芳香。④不见:不被人知道。⑤含章以时发: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陶后鲜有闻 (2)亭亭净植
(3)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4)来岁不改其性
1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清 风 过 之 其 香 蔼 然 在 室 满 室 在 堂 满 堂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
16.周敦颐和黄庭坚都把钟爱之物比作“君子”,分别说说他们笔下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乙】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①,置之华屋之内,屈其枝,缚其节,灌之溉之,蓬蓬如偃盖②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岫岭③之间,干青天,凌碧霄,矫矫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如何也?
嘻,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
(节选自《杂著十种·寓言》)
[注]①盎: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②偃(yǎn)盖:仰倒的大伞。偃:仰倒,倒伏。③岫(xiù)岭:山岭。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香远益清( )
(2)陶后鲜有闻( )
(3)缚其节( )
(4)亦犹是尔(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无丝竹之乱耳
C.以我酌油知之 D.松之性直上
19.请将文中画横或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虽数尺,自亭亭也。
20.【甲】文借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
【乙】文通过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松柏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 的高尚追求。
班级举办“古文中有正能量”阅读活动,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温彦博为吏部侍郎,有选人①裴略被放,乃自赞于彦博,称解日嘲②。彦博即令嘲厅前丛竹,略曰:“竹,冬月不肯调,夏月不肯热,肚皮不能容国士,皮外何劳生枝节?”彦博曰:“此语似伤③博。”略曰:“即扳公肋,何止伤膊!”博惭而与④官。
[注①选人:候补官员。②潮:讽刺戏谑。③伤:嘲讽、讽刺。④与:给予,授予。
21.小缙无法理解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请你为他解惑。
(1)出淤泥而不染 (2)不蔓不枝 (3)温彦博为吏部待郎 (4)博惭而与官
你可这样帮助他理解:
(1)“染”,可用组词法,意思为 ;
(2)“蔓”,可用语境推断法,意思为 ;
(3)“为”,可用查字典法[为]①担任、做;②作为、当作;③认为),意思是 ;
(4)“惭”,可用勾连“友人惭,下车引之”,意思是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彦博曰:“此语似伤博。”
2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甲乙两文通过写自然界中的植物,分别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B.甲文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短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俗之风的鄙弃。
D.乙文中温彦博最后授予裴略官职,是因为他没有理由反驳裴略。
24.甲乙两文是否适合“古文中有正能量”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析。
[小贴士]正能量:指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可爱者甚蕃( )
②亭亭净植( )
③不蔓不枝( )
④陶后鲜有闻( )
2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文章结尾按菊花、莲、牡丹的顺序来写,将牡丹放在最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了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C.《爱莲说》写菊、写牡丹是为了正面衬托莲,表达作者对莲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志向。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美名远扬。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餐盘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的《闲情偶记·芙蕖》)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蕖:荷花。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陶后鲜有闻 鲜: (2)及其劲叶既生 及:
29.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30.从【甲】【乙】两文中发现,“荷花”有 、 、 等多种称谓。
31.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原因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龙则灵 灵:
(2)鸿儒 鸿:
(3)惟吾德馨 馨:
(4)不蔓不枝 蔓:
33.说说甲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
34.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6.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孔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①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②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③,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瑜并见,情④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⑤,辞也。诗曰:‘言念⑥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法行篇》,有删改)
[注释]①君子比德:君子用来比拟人的德操。②栗而理:坚硬而有纹理。③刿(guì):割伤,刺伤。④情:真诚。⑤辍然:突然停下来的样子。⑥念:考虑。
3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蕃:
(2)陶后鲜有闻 鲜:
(3)瑕瑜并见 并:
3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
3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对“菊花”和“牡丹”的批判,突出“莲”的高洁品格。
B.乙文运用排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对“玉”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C.甲、乙两文托物言志,借“莲”和“玉”,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D.“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40.比较甲、乙两文,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和孔子所说的“君子”有哪些相同点?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叙述。
鸭沼荷香
余生甫里,即以唐陆天随而得名。天随隐居不仕,自号甫里先生。殁后,亮节高风,里人思之不置。以先生生平固喜鸭,乃凿池沼,蓄白鸭数十头,于池畔另辟鸭舍,方塘如鉴,一水潆泗。
池种荷花红白相半清芬远彻,风晨月夕,烟晚露初,领略尤胜。每岁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祝生日。观荷之约,以花开为始,三日一会,肴核以四簋为度,但求率真,毋侈华靡,甫里本属水多,多菱关之属。沉李浮瓜,调冰雪藕之外,青红错杂,堆置盘中,亦堪解署。
余定莲为君子之花,具有四德:香清,韵远,品洁,色纯;乃不解阿谀者流,以高人静士之容。
(节选自清·王韬《漫游随录》)
【注】①陆天随:即陆龟蒙,唐朝文学家,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苏州甫里人。②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①沉李浮瓜:指冷食的瓜果。
41.用“/”为下面这句话断句。(限两处)
池 种 荷 花 红 白 相 半 清 芬 远 彻
4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以先生生平固喜鸭
(2)领略尤胜
(3)但求率真
(4)余定莲为君子之花千
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方塘如鉴,一水潆泗。
(2)乃不解阿谀者流,以高人静士之容。
44.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由远而近,由人及物,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45.联系周敦颐的《爱莲说》,谈谈作者为何“定莲为君子之花”。
46.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周敦颐)
[乙]
鹿畏貙①,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③,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④而射之。继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摔搏挽裂⑤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⑥而特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罴说》柳宗元)
【注】①貙(chú):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②罴(pí):哺乳动物,亦称“棕熊”“马熊”。③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yīng):罐子。④发火:去掉灯火的掩盖物,以便照明射击。⑤捽(zuó):掀住。搏:搏击。挽烈:拉着撕开。⑥善内:改善内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
②不蔓不枝
③被发人立
④虎亦亡去
(2)下列选项中对“之”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即之山 之:代词,指猎人。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发火而射之 之:语末助词。
D.水陆草木之花 之:宾语前置的标记。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因为虎而骇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5)“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请你分别说说从甲乙两文中明白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杳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闲。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③矣。迨④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木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注释]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荷叶。③逸致:情趣。④迨:及,等到。
4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③陶后鲜有闻
④及其茎叶既生
4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49.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
50.人们爱莲,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它的观赏价值及实用价值、精神价值中你更看重哪种价值?结合[甲][乙]两文回答。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亲近而不庄重 告诉 2.A 3.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4.(1)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5.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6. 洗 应当 这样 等到 7.①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②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 8.时间顺序。相同: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原因却不相同:甲文因莲花的君子之风,乙文则是为莲花的观赏价值。
9. 生枝蔓 少 停止 看、观赏 10.C 11.(1)对于莲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12.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13. (1)少 (2)树立 (3)以……为贵 (4)年 14.清 风 过 之 /其 香 蔼 然 /在 室 满 室/ 在 堂 满 堂 15.(1)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2)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中。。 16.周敦颐笔下的“君子”:正直,高洁,清廉。
黄庭坚笔下的“君子”:处境卑陋,不改本性,不因穷而改变节操。
17. 更加 少 束缚(捆绑) 这,这样 18.D 19.(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虽然(只有)数尺(高),却也首首耸立。 20.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追求独立和自由(意对即可)
21. 污染(污秽) 生枝蔓 担任 惭愧 22.(1)(莲的花茎)洁净地挺立;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可以靠近赏玩啊。
(2)彦博说:“这句话好像是嘲讽我。” 23.D 24.示例一:甲乙文均适合。因为甲文通过写莲,告诉我们君子应有庄重、质朴、正直的品质,虽身处污浊环境,也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乙文通过裴略对竹的嘲讽,告诉我们要有博大胸怀;裴略勇于自荐,敢于展示才华;温彦博能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改正,都传达出正能量。
示例二:甲文适合,乙文不适合。因为甲文通过写莲,告诉我们君子应有庄重、质朴、正直的品质,虽身处污浊环境,也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传递了正能量:而乙文中裴略对温彦博进行讽刺戏虐,很没礼貌,不值得我们学习。
25. 多 耸立的样子 生枝茎 少 26.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艳丽。
②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27.C
28. (1)少 (2)等到 29.(1)只可以远远的观赏却不可以肆意的玩弄它。(2)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观赏。 30. 莲花 芙蕖 菡萏 31.【甲】文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乙】文因为荷花可鼻,可口、可藏等,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32. 神异 大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横生藤蔓 33.“上”“入”,化静为动,写出了苔和草的神态,又将外景引入室内,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机,洋溢一片盎然的春意。 3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5.(1)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2)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36.托物言志。甲文借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乙文借莲花表达作者对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美好人格的追求。(意思相近即可)
37. (1)多 (2)少 (3)一起(同) 38.(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敲击它,它的声音清越(或“清亮、清脆”)悠扬,远远就能听到。(意思对即可) 39.A 40.①都有正直的品性。甲文提到“外直”“亭亭净植”,乙文提到“坚刚”“廉”;②都有美好的声名。甲文“香远益清”,乙文“其声清扬而远闻”。(意思对即可)
41.池种荷花/红白相半/清芬远彻 42. 因为 格外 只 认为
43.①方形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池水回旋其中。②作为洁身自好的隐逸之人,不理解阿谀奉承的一类人。 44.以“爱荷”/“赞荷”为线索,从远处的池沼、白鸭写到近处的优美清芬的荷花,让人心生惬意愉悦,开篇即言先生的亮节高风,到最后以花喻人,借莲花之美赞陆天随具有君子之德,从而点明主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45.周敦颐以莲喻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本文借莲花赞美陆天随具有君子之德。
46.(1) 多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同“披” 逃跑
(2)B
(3)因/为虎/而骇之
(4)①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②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5)甲文启示我们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乙文启示我们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以致害了自己)。
47. 洗涤 生长枝蔓 少 等到 48.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②这些都说得是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49.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 50.示例:我更看重它的精神价值。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正直,是君子的象征,这种精神价值是其他植物少有的,所以我更看重这一价值。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