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②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④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⑤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哄:交战。②有司:与下文的“长上”都指官吏。③转:弃尸的意思。④几(jǐ):将近,接近。⑤残:残害。下:下面的百姓。⑥尤:责备、归罪。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小信未孚( ) (2)忠之属也( )
(3)而民莫之死也( ) (4)是上慢而残下也(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入见/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必以分人/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C.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D.壮者散而之四方者/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4.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甲、乙两文表现了什么共同的政治思想,采用了什么共同的表达方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①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②,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赛,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③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④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选自《战国策》,有删减)
[注释]①书:书信。②说:同“悦”,愉快。③息:使…安宁。④素交:交往。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必以信 信
(2)神弗福也 福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使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B.何以战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C.不然 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D.乃进而问之日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7.【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B.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C.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D.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9.两文都运用 描写展开故事情节,乙文多用 和 句式增强语势。
10.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节选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弗敢加也 ②臣之妻私臣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B.小大之狱 面刺寡人之过者
C.何以战 皆以美于徐公
D.皆朝于齐 于是入朝见威王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从写法来看,甲、乙两文都对人物运用 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甲文中曹刿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意识到要想以弱胜强,须取信于民;乙文中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5)结合课文说说齐威王与鲁庄公有什么共同的优点?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①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掎(jǐ):牵制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小信未孚( )
(3)乃敕各持一把茅( )
(4)以火攻,拔之(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 尔 势 成 通 率 诸 军 同 时 俱 攻
14.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15.甲、乙两文主要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澨,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②郢:楚国都城。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十二章》)
B.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夫概王以其属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D.先击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1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1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19.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 情怀。
(2)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 ”;【乙】文中“ ”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3)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20.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虽不能察 (2)夫大国,难测也
(3)其城郭高 (4)则民怨上矣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人视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辍耕之垄上
2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23.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
(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①则实②,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③。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气:精气。②实:充实。③北:败北,退败。
2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望其旗靡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战其勇者也 其真无马邪(《马说》)
D.而莫知其方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26.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27.【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28.【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 ;【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楚将伐齐
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张丐曰:“臣请令鲁中立。”乃为齐见鲁君①。鲁君曰:“齐王惧乎?”曰:“非臣所知也,臣来吊②足下。”鲁君曰:“何吊?”曰:“君之谋过③矣。君不与④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鲁君曰:“子以齐、楚为孰胜哉?”对曰:“鬼且不知也。”“然则子何以吊寡人?”曰:“齐、楚之权敌也,不用有鲁与无鲁。足下岂如令众而合⑤二国之后哉!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殪⑥,其余兵亡⑦以待⑧天下;齐为胜,其良士选卒亦殪。而君以鲁众合战胜后,此其为德也亦大矣。”鲁君以为然,身退师。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鲁君:鲁国国君。②吊:悼念死者。③过:错误。④与:帮助。⑤合:联合。⑥殪(yì):死。⑦亡:没有。⑧待:防备,抵御。
29.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监狱
C.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 患:忧虑,担忧
D.鲁君以为然,身退师 身:亲自
30.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入见 乃为齐见鲁君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子以齐、楚为孰胜哉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君之谋过矣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31.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表现了曹刿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了一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
B.乙文通过叙述张丐主动出使,劝说鲁国国君撤兵的故事,表现了他高超的外交才能。
C.甲、乙两文都是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甲文强调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术才能取得战争胜利,乙文则说明只有获得别国的帮助才能取胜的道理。
D.甲、乙两文都运用对话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甲文中主要描写曹刿与鲁庄公对话,乙文中主要描写张丐与鲁君对话。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太祖比征之①,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②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③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④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⑤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⑥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注】①太祖:指曹操。比:连续。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②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③促:赶快。更,再。④亟(jí):赶紧。⑤敌:对手。⑥纵:纵然。
3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B.“下视其辙”,辙,本意车轮碾出的痕迹,在这里名词动用,意为用车轮压。
C.“奈何复追”,复,还要。
D.“悉如公言”,悉,全,都。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
34.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35.【甲】【乙】两文都是表现战争过程的,通过曹刿、贾诩在战争过程中的言行表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36.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宁 死 将 吾 头 往 谢 之 城 不 可 得 也
37.请写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1)齐师败绩:
(2)夙夜筹谋:
(3)楚使请城:
(4)乃自刎以死国:
3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乃入据陈 B.许以三城 何以战
C.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真无马耶 D.小大之狱 怅恨久之
40.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41.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为布衣,则颀然①已有公辅②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审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颀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4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 间:
(2)肉食者鄙 鄙:
(3)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 博:
(4)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 望:
4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乃”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乃入见 B.蒙乃始就学 C.久而乃和 D.乃重修岳阳楼
44.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自 少 出 仕 至 老 而 归 未 尝 以 言 徇 物 以 色 假 人。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46.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相同的品质。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鲁恭为中牟令①,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令:中牟县的县令。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47.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齐师伐我: (2)又何间焉:
(3)阡陌: (4)吾将速反:
48.翻译下列语句。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49.对其人“将速反”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看到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 B.他已知道鲁恭的政绩很突出。
C.他担心久留也无法了解实情。 D.他怕自己的徒弟会干扰贤人。
50.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51.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请你再列举一位铁肩担道义的人物及事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使信服。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为……而死。 怠慢,轻慢。 2.D 3.(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会诚心地去处理。(2)(如果)您能施行仁政,(那么)这些百姓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而死(献出自己的生命)。 4.示例:均表现了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取信于民的思想,都采用了描写(语言<对话>)的表达方式。
5. 实情 赐福,保佑 派遣 6.D 7.C 8.①假如没有人民,又怎么能有国君呢?所以哪有舍弃根本而问末节的呢?②(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9. 语言 反问 排比
10.(1)①虚报②偏爱
(2)B
(3)在公共功所批评议论找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4) 语言(对话) 切身经历
(5)他们都善于虚心纳谏。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听取老师、家长、同学对我们提出的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让自己地进步。
11.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使信服 命令 攻克、攻取(攻占、攻下)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2)将士疲惫,心情(神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 13.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14.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15.语言描写(对话)。讲究战略战术;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16.D 17.(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如果让先渡过河的楚军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免于一死,那后边渡过河的人会羡慕他们,楚军就没有争斗的心志了。 18.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19. 一心为国(忧国)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或:可以一战)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或:楚瓦不仁) 甲文中,曹刿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追击时机,确信对方无诈,大败齐军;
乙文中,夫概王提出“半济而后可击也”,在对方全军失去斗志时追击,果然大败楚军。
20. (1)明察 (2)推测,估计 (3)外城 (4)国君(君主;君王;统治者;统治阶层等。答“皇上”不得分)。 21.B 22.(1)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2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2)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等(答“取信于民”不得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24.B 25.(1)大国,(它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怕有埋伏啊。或:(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2)这是《吕氏春秋 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 26.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27.①指挥作战;②分析取胜的原因。 28.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或:怯勇无常。
29.B 30.A 31.C
32.B 33.(1)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2)张绣相信了他,就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 34.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35.指挥员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才能战胜敌人。(大意对即可)
36.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37. 军队 早晚;日日夜夜 请求 为国事而死 38.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 39.A 40.A 41.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42. 参与 目光短浅 广博 声望 43.C 44.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45.(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用诚心处理。
(2)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 46.曹刿与乐全虽出身平民,地位低微,但他们都以国事为己任,具有卓越的才能,且勇于担当。
47.(1)军队(2)参与(3)田间小路(4)反通“返”,返回。 48.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49.B 5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51.符合题意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