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0 09:5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④水皆缥碧,千丈见底。⑤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⑧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⑨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⑩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节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四时俱备 俱:
(2)夕日欲颓 颓:
(3)负势竞上 上:
2.根据文意给乙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两文同为描写山水,但山水各具特色。请概括山水的不同特点。
5.两文的作者借山水美景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②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③之登于山。
(节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②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③罴(pí):棕熊。
6.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
(3)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4)殆不可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丈夫之冠也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与汝毕力平险
C.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环而攻之而不胜
D.若牛马之饮于溪 相与步于中庭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9.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结合两文中的具体内容作简要品析。
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解释下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歇: ②沉鳞竞跃 鳞:
③负势竞上 负: ④蝉则千转不穷 转:
11.下列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其如土石何?
B.①自康乐以来。 ②请以军礼见。
C.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D.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曾不若孀妻弱子。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乙】文反映了作者鄙弃名利、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B.两篇文章中都描绘了江水,“清流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都直接写出了江水的清澈。
C.猿啼多指哀音,但在“猿鸟乱鸣”“猿则百叫无绝”两句中却给人灵动、振奋之感。
D.两篇文章以写景为主,兼以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夜登华子岗,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②,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③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④。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释:①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②舂: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③曩:从前。④雊:雄性野鸡鸣叫。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四时俱备 ②晓雾将歇 ③轻鲦出水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年与时驰
C.①清流见底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①沉鳞竞跃 ②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6.【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17.【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甲】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王维)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19.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0.解释划线的词语。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多思曩昔携手赋诗( )
(4)白鸥矫翼( )
21.用斜线( / )给文中画横线的内容断句,限三处。
露 湿 青 皋 麦 陇 朝 雊 斯 之 不 远 倘 能 从 我 游 乎?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23.【乙】文中“猿鸟乱鸣”和【丙】文中“吠声如豹”都是描写声音,其作用有何不同?
24.【乙】文和【丙】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阅读《短文两篇》,回答各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晓雾将歇: ②沉鳞竞跃: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闲人:
26.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7.《记承天寺夜游》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8.如何理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9.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tuí) B.沉鳞竞跃(jìn)
C.水中藻、荇交横(hàng) D.遂至承天寺(zhú)
30.解释下列加加点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念无与为乐者 (4)盖竹柏影也
31.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转而东入,先过一堰,堰南汇水一池,即放生池也。池水两浸崖足。循崖左凿石成栈,即展旗峰也。上危壁而下澄潭,潭尽,竹树扶疏,掩映一壑,两崖飞瀑交注,如玉龙乱舞,皆雨师山灵合而竞幻者①也。既入,忽见南崖最高处,一窍②通明,若耳之附颅,疑为白云所凝,最近而知其为石隙。及抵方丈,则庭中人立而起者不一,为云气氤氲③,隐现不定。
(选自徐霞客《江右游日记》)
【注释】①雨师山灵合而竞幻者:雨神和山神争着要变幻的景象。②窍:孔穴。③氤氲(yīn yūn):烟云漫的样子。
3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晓雾将歇 歇:
(2)夕日欲颓 颓:
(3)既入 既:
(4)及抵方丈 及:
3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一窍通明,若耳之附颅。
35.两文都写到了哪些共同的景物?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3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
(2)翻译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开篇以“山川之美”总领全文引出对下文美景的描绘。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中借“猿鸟之声”表达的是一种悲伤的情感。
C.《记承天寺夜游》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庭院中的月色和月色下的景物,形象传神,给人以清幽雅致的感觉。
D.《记承天寺夜游》叙事、写景、抒情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个“闲”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yǎnjiǎn):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3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四时俱备 ( )
(3)夕日欲颓( )
(4)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
38.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B.梁之上有丘焉
C.若牛马之饮于溪 D.水陆草木之花
3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40.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鲼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有二脊令②,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奎上人③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节选自刘基④《活水源记》)
【注释】①罅(xià):裂缝。②脊令:鸟名。③奎上人:当时的一位僧人。④刘基: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为官清明,体恤民情。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画两处)
乃溢而西南流
4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名之曰活水源
②出之不穷
③恒从竹中下
④晓雾将歇
4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4.【甲】文画线句写活水源及其周围的小生物有何用意?
45.同是写景,请结合【甲】【乙】选段内容,简析作者的志趣有什么不同之处。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①,感生平于畴日②,抚弦登陴③,岂不怆悢④!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选自丘迟《与陈伯之书》)
【注】①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所以说是“故国之旗鼓”。②畴曰:昔日。③弦,弓弦;陴,城墙上的女墙。④怆悢:悲伤。
4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五色交辉 交辉: (2)四时俱备 四时:
(3)岂不怆悢 岂: (4)人之情也 之:
4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
48.【甲】【乙】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俱:都 颓:坠落 上:向上生长 2.B 3.①(复,与)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②(经纶世务者,反)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4.甲文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乙文除了描写山之高,还写山之动感与生机;除了描写水之清澈,还写了水之湍急。 5.甲文段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乙文段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官场的厌恶,含蓄地传达出归隐山林、享受美景的高洁志趣。
6. 四季 消散 向西北,朝西北 几乎 7.D 8.(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都争相跳出水面。(2)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和各种)树木。 9.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的奇形怪状。
10. 消散 指鱼 依着,凭借 同“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 11.C 12.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②就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时,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便平静了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13.B
14. 存。 消散。 轻捷。 15.D 16.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17.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18.①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19.B 20. 消散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从前 举 21.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22.(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2)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 23.“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衬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24.乙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25. 消散 鱼 想到 清闲 26.(1)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2)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7.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28.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9.A 30. 停止 消散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考虑、想到 大概是(原来是) 31.(1)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2.《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3. 消散 坠落 已经 等到 34.(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2)有个通向光亮的孔穴,就像耳朵依附在头颅两侧。 35.两文都细致地描写了山水之景中石壁和翠竹的秀美,都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
36.(1) 欣赏 想到
(2)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②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B
37. 消散 四季 坠落 急流 38.C 39.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②(我)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 40.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41.乃/溢/而西南流 42. 命名 尽 常常 消散 43.①水深不超过一尺,清澈的可以照见两岸景物;(翻译为照镜子也可以)②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44.写活水源活泼可爱的鸟虫鱼蟹,衬托活水源清澈、静谧而富有生机,能使各种小生物来依附于它,有君子之德,表达作者对活水源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表明自己的志趣做铺垫。 45.[甲]文表达了作者安民济世、体恤百姓的胸怀和抱负。[乙]文寄托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高洁志趣。
46. 交相辉映; 四季; 表示反问、相当于“哪”“怎么”“难道”;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意思对即可) 47.(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正因为如此廉颇才渴想能重为赵将,吴起临别西河才掩泪悲伤。(意思对即可) 48.【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劝降陈伯之,表达了作者爱祖国、爱民族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