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0 10:0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甲】【乙】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节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凌。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 (2)寡助之至 (3)亲戚畔之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甲文中有两处转折出其不意,有很好的论说效果,请从文中任找一处,简要分析其说理之妙。
4.试比较甲、乙两文论述的内容有何异同。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 (2)委而去之 委:
(3)亲戚畔之 畔: (4)兽之走圹 走: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7.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甲】文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① ,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② , 。【乙】文中的③ (用原文回答)和【甲】文中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有密切的相关性
9.【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③廪庾④尽满,而府库余财。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上》)
【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④廪庾:粮仓。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尝欲作露台( ) (4)慎夫人衣不曳地(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以天下之所顺”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召匠计之 B.已而之细柳军
C.无丝竹之乱耳 D.操蛇之神闻之
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1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汉文帝治国做法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③,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念书此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④笋必道此,轻舠⑤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境园中的一个堂名。②兰荡:湖名。③明瑟:明镜新鲜。④破塘:绍兴地名。⑤轻舠:小船。⑥牙人:商人。⑦枻:船桨。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③沉鳞竞跃
④类若乘空
15.下列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念书此中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B.字俱碧鲜 风烟俱净(《与朱元思书》)
C.破塘笋必道此 得道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园丁划小舟拾之 已而之细柳营(《周亚夫军细柳》)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高槐深竹,樾暗千层。
17.两段选文都表达了 (作者情感)。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山门圮于河( )(《河中石兽》) (2)寡助之至( )
(3)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4)而后喻( )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孟子的论辩文善用对比手法,请结合两篇选文内容,各举一例,简要分析。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②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注释】①庠(xiáng):古代称学校;序:古代乡学,泛指学校。
2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B.寡助之至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王欲行之 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
D.则盍反其本矣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2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4.【甲】【乙】两文孟子都主张 。【甲】文是从 方面来阐述的,【乙】文是从 方面来阐述的。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5.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fú) B.米粟非不多也(sù)
C.舜发于畎亩之中 (quǎn) D.空乏其身(kōng)
2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池非不深也 (2)亲戚畔之
(3)行拂乱其所为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8.甲文的观点是 ;乙文的观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9.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委而去之
(3)亲戚畔之
3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篠①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②也,弱弓纤缴③,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到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楚王曰:“善!”
(节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篠:细小的竹子 ②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③缴(zhuó):拴在箭上的生丝绳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楚王闻而异之/属引凄异 B.五年始尽其道/得道者多助
C.纶不绝,钩不伸/沿溯阻绝 D.召问其故/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2.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
33.【甲】【乙】两文均谈到治国之道,对此,孟子和詹何各有何见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与侍臣论周,秦修①短。萧瑀②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③,此修短之所以殊④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丙]荆庄王欲伐陈⑤,使人视之。……宁国⑥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⑦深,则民力罢⑧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①修:长,长久。②萧瑀:唐朝初期宰相。③诈力:欺诈和暴力。④殊:不同。⑤陈:国名。⑥宁国:楚国大臣。⑦洫(xù):护城河。⑧罢:同“疲”,累。
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寡助之至 (2)益尚诈力
(3)荆庄王欲伐陈
35.给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断3处)。
纣 为 不 道 武 王 征 之 周 及 六 国 无 罪 始 皇 灭 之
3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7.乙文中“人心则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38.丙文中,宁国主要从“ ”“ ”两个方面分析了陈国民众存在的严重问题,得出“陈可伐”的结论。(用原文词句作答)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 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①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甲子日,纣兵败。
(节选自《史记·殷本纪》》
【注释】①详:同“伴”,假装。
3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夫环而攻之 环: (2)委而去之 委:
(3)乃强谏纣 强: (4)遂 去 遂:
4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西 伯 归 乃 阴 修 德 行 善 诸 侯 多 叛 纣 而 往 归 西 伯
4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42.根据【甲】文对战争获胜要素的论述,结合【乙】文分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 ) (2)委而去之( )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4)必先苦其心志( )
44.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6.这两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处世为人、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孟子》三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夫?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1)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7.在原文空格处填写句子。
(1) (2)
4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反语。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9.《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从选文中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放弃 极点 同“叛”,背叛 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3.[示例一]“环而攻之而不胜”。第二个“而”是“但是”的意思。先写“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极言城小;“环而攻之”表明攻城者实力雄厚、攻势凶猛,似乎攻下小城唾手可得,结果一个“而”字形成陡转,但是“不胜”,却没有胜利。这样来表明攻城一方拥有“天时”而缺乏“地利”条件,由此得出“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
[示例二]“委而去之”。这一句前面省略了“但是”。拿“地利”和“人和”比较,用“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四个并列双重否定句,极力铺陈夸饰守城一方具备极为优越的“地利”条件,但是“委而去之”,转折之意非常明显:但是却放弃了城,逃跑了。这就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这样干脆利落地证明了“人和”更重要。 4.相同点:两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不同点:甲文强调施行仁政,乙文强调富民。
5. 围 放弃 同“叛”,背叛 跑 6.(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2)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 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9.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10. 极点 同“叛”,背叛 曾经 拖 11.C 12.(1)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第二年,就免除了老百姓种田的租税。 13.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体现了孟子“施行仁政”的主张。
14. 消散 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好像 15.B 16.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②高大的槐树,茂密的竹林,树荫竹影,重重叠叠。 17.作者沉醉山水的喜悦之情。
18. 倒塌 极点 肩负,扛 了解、明白 19.(1)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20.甲文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证明了“人和”取决于“得道”,“得道”是实现“人和”的途径。乙文先从正面论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再从反面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两者正反对比,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1.B 22.①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②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2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4. 施行仁政 战争 民生
25.D 26.(1)护城河 (2)同“叛”,背叛。 (3)扰乱 (4)匹敌、相当 27.①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②所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见人起来,增加他原先没有的才能。 2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9.(1)泛指武器装备 (2)放弃(3)同“叛”,背叛 30.(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1.C 32.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 33.孟子认为治理国家要施行仁政,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百姓的顺从拥护。詹何认为治国要用力均衡,整个天下尽在掌握之中。
34. 极点 更加 想要 35.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 36.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斗就算了,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3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8. 民怨上 民力罢
39. 围 放弃 尽力,极力 于是 40.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41.(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定能胜利。
(2)恶来善于说别人的坏话,诸侯们因此更加疏远了。 42.西伯“修德行善”,诸侯多归顺西伯,使“西伯滋大”这体现了“得道多助”;纣王在“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时”,酷刑镇压,又荒淫无道,滥杀、囚禁重臣,最终“诸侯多叛纣”而“失权重”,这体现了“失道寡助”。(意思对即可)
43. 外城 离开 被选拔,被任用 使动用法,使……受苦 44.D 45.(1)行仁政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2)因此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46.示例:日常生活中,应该与人友善,多帮助别人;学习中应该戒骄戒躁、积极进取,切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要符合题意和要求即可)
47. 行天下之大道 入则无法家拂士 48.(1)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9.示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句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