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也,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③秦悉坑之
④佯败走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甲乙两文的一个共同的话题是什么?联系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选自《愚公移山》)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 (2)转转不已 已:
(3)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流: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
3.翻译下列句子。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简要概括【甲】文中老河兵认为“当求之于上流”的看法解说。
5.【甲】【乙】各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①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节选自柳宗元《黔之驴》)
[注]①慭(yìn)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②(hǎn):吼叫。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棹数小舟 棹:
(2)湮于沙上 湮:
(3)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
(4)庞然大物也 庞然:
(5)尽其肉,乃去 去:
7.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8.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
9.【甲】【乙】两文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相同道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曳铁钯 ( )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3)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4)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
(5)使赵不将括即已 ( )
(6)佯败走 ( )
11.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 不知其二者多矣 (2) 分断其军为二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1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填空。
【甲】文最后一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引人深思,给我们以 的启示。成语 出自【乙】文,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讲学家寻石兽失败和赵括战败的共同原因是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①,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纸上谈兵》
【注释】①约束:纪律和规定。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山门圮于河( )
(2)湮于沙上( )
(3)赵括既代廉颇( )
(4)悉更约束( )
15.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数十万之众/何陋之有
B.以天下莫能当/非淡泊无以明志
C.而括易言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而绝其粮道/其真无马耶
16.翻译下列句子。
(1)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7.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一日曝书画: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0.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21.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阅十余岁( )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3)佛作引手取物状( ) (4)以一铜佛置案上( )
23.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以我酌油知之
C.其反激之力 D.举国信之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25.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甲】文:
【乙】文: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二)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③,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④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②难:驳倒。③纵奇兵:调遭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④坑:活埋。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B.竟不可得 竟:竟然。
C.如是再啮 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D.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27.把语段(一)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8.请简要概述语段(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29.语段(一)(二)阐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乃入城。
(选自《执字入城》)
注: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较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3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惟手熟尔/尔辈不能究物理 B.求之地中/闻之笑曰
C.遂依而截之/遂反溯流逆上矣 D.阅十余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2.【甲】文段中,作者写“寺僧”“讲学家”目的是想批评他们所代表的什么处事态度?
33.【甲】、【乙】文段中的两个故事分别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二)
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⑥。
(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指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⑥紫衣:唐以后,朝廷以赐僧人紫色袈裟表示荣宠。
3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B.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曳: 拖,拉
C.湮于沙上 湮:埋没
D.但知其一 但:但是
3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6.语段(一)中两次写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刻画出人物怎样的特点或心理?
37.为什么老河兵能得出正确结论,怀丙能够捞出铁牛?结合语段(一)(二)谈一谈你的收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日;“尔垒然④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刘元卿《南岐人之瘦》)
【注释】①瘿(y ng):颈瘤病,俗称大脖子病。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干枯。④:形容臃肿的样子。
3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服 众服为确论/心悦诚服 B.果 果得于数里外/自食其果
C.及 及见外方人至/望尘莫及 D.求 不求善药去尔病/有求必应
3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40.语段【甲】中写到了两次“笑”,应该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41.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运用寓理于事的写法阐明了深刻的道理。语段【甲】通过叙述 的故事,阐释了 的道理。语段【乙】通过叙述 的故事,阐释了 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日之与钟、 ②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 ,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选自苏东坡《日喻》)
【注释】①眇(miǎo):瞎。② (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4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转转不已
(3)或告之日 (4)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4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一老河兵闻之 B.皆求道之过也
C.问之有目者 D.求之下流
4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45.从老河兵和盲人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1)①事物的道理、规律;②终了,最后;③活埋;④假装
(2)①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②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3)甲乙两文共同的话题是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或生活经验,否则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从中我得到的启示是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
2. (1)侵蚀、冲刷 (2)停止 (3)逆流 (4)穷尽 3.(1)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2)然而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 4.老河兵认为,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掏空了石兽身下的河沙,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石兽自然地被“搬运”到上游了。 5.【甲】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臆断;【乙】要用发展眼光看问题,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6. 划(船) 埋没 于是 巨大的样子 离开 7.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汹涌的河水携带走呢 驴一鸣叫,老虎非常害怕,远远跑开了。 8.讲学家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老虎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 9.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做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甚多)。
10. 牵,引,拖着 推究 停止 只 以……为将 假装 11.(1)不知其二者/多矣 (2)分断其军/为二 12.(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并不赞美他。 13. 议论。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事物的变化是多样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纸上谈兵。 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罢了。
14. 倒塌 埋没 已经 改变 15.C 16.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的地方找到了那只石兽。 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17.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人。赵奢是一个熟知用兵之道,了解儿子并能做出客观评价,有远见的人。
18. (1)经过,经历 (2)晒 19.(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20.(1)讲学家笑找石兽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21.【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沙轻石重,不知水有反冲击力),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我们要多向富有生活经验的人学习),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践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遭牧童嘲笑)。(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3)要注意细节。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22. 经过,经历 事物的道理、规律 伸 放 23.C 24.(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25. 【甲】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乙】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
26.B 27.(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28.“其一”指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其二”指还需要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使石兽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与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意思对即可) 29.两个语段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语段(一)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语段(二)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意思对即可)
30.C 3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32.批评“寺僧”所代表的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处事态度;批评“讲学家”所代表的不联系实际而空谈事理的处事态度。 33.【甲】文段中的故事说明现实情况是复杂的,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而要综合各种现实因素具体分析;
【乙】文段中的故事说明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
34.D 35.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36.①讲学家的笑,显示出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②老河兵的笑,显示出老河兵对讲学家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37.①老河兵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石兽的比重以及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事物的相互作用有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怀丙充分考虑到水、铁牛以及沙和船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浮力捞出铁牛。收获:生活中对于事物的认识,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8.A 39.(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40.①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自恃清高而轻视他人。②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也表明了老河兵的自信。(意思对即可) 41. 寻找河中石兽 应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南岐有疾之人嘲笑外地康健之人 人应有自知之明,要知错、改错
42.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停止 有的人 道理、规律 43.B 44.(1)只了解其一(表面现象),不了解其二(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但是瞎子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只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45.启示: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