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马说》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王茂,字休远,太原祁人也。祖深,北中郎司马。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谓亲识曰:“此吾家之千里驹,成门户者必此儿也。”及长,好读兵书,性沈隐,不妄交游,身长八尺,洁白美容观。齐武帝布衣时,见之叹曰:“王茂年少,堂堂如此,必为公辅之器。”宋升明末,起家奉朝请,历后军行参军,太尉中兵参军。魏将李乌奴寇汉中,茂受诏西讨。魏军退,还为镇南司马,带临湘令。
(选自《梁书·卷九·列传三》,有删改)
【注】①王茂:南北朝时南梁开国功臣。②北中郎司马:与下文“奉朝请”“后军行参军”“太尉中兵参军”“镇南司马”“令”都是古代官名。③沈隐深沉。④李乌奴:南北朝时期历史人物。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为大父深所异 为:
(4)魏将李乌奴寇汉中 寇: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此吾家之千里驹,成门户者必此儿也。
3.【甲】文的写作手法是“ ”;【乙】文的体裁是“ ”。
4.【甲】【乙】两个文段中,统治者分别具有怎样的人才观?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选段阅读。
【甲】
景公问晏子曰:“莅①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②以敕民,则其道也。”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③知乎?”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④乎是,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
对曰:“观之以其游⑤,说⑥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⑦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⑧,不掩欲以营⑨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⑩而易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乙】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选自《马说》)
【注释】①莅: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③庸:怎么,哪里。④务:致力,专力从事。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⑥说:评说,评论。⑦靡曼:指言辞华丽。⑧声:名声,声誉。⑨营:迷惑。⑩进:在朝廷做官。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善为国家者何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举贤以临国 以其境过清
C.说之以其行 既出,得其船
D.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6.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7.在对待人才方面,景公与“食马者”各自是如何做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
【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然后能自反也 反: ②学学半 学: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④策之以其道 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 虽乘奔御风(《三峡》)
B.马之千里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执策而临之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不以千里称也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①【甲】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
②结合【乙】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策之不以其道
(2)执策而临之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安求其能千里也
13.下列选项项中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B.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C.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D.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1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江宁之龙蟠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江浙之梅皆病
C.策之不以其道/梅以曲为美 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6.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B.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C.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D.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①,快走踏清秋。
丙
楚庄王之时,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优孟②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赍以姜枣③,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②优孟:楚之乐人,常以谈笑讽谏。③赍以姜枣:用姜枣来调味。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才美不外见
③使群臣丧之 ④以楚国堂堂之大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19.乙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边塞景色图,表现出了 的特点。
20.揣摩丙文优孟与楚庄王的对话,完成小题。
(1)优孟“仰天大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结合丙文内容,谈谈楚庄王的回答“寡人之过一至此乎!”展示出来的性格特点。
21.乙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与甲文所表达的情感有相通之处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闻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2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执策而临之( )
(3)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 (4)赦小过( )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
B.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策之不以其道 以博聚英俊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
25.【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2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志怪者也( )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3)食马者( )
(4)策之不以其道( )
(5)其真无马邪( )
27.翻译下面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8.【甲】文和【乙】文都运用了借物抒怀的写法。【甲】文中庄子根据民间传说创造出“ ”的形象,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之一;【乙】文中韩愈借“ ”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 ”的渴求和期待。(用文中词语填空。)
29.请体会【甲】【乙】两文中作者的人生感悟,结合其中一文,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思想启迪或感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骤,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
【注释】①骥:千里马。
3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而犹待培于生后也:
④诚以德为性所固有:
3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骥不称其力,称其德。
32.【甲】【乙】都将 比作人才,【甲】文重点阐述了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告诉人们要 的道理。【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 ,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33.【甲】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③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唐太宗论举贤》)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③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④正:只。
3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虽有名马 故:
(2)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3)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
(4)策之不以其道 策:
(5)岂借才于异代乎? 岂:
35.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36.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用“ ”比喻有才能的人;【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用原文词语填空)。
37.结合【甲】【乙】两个文段,你认为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汉)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启、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妒贤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①策于帷幄②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其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运筹:筹划战略和策略。②帷幄:军中帐幕。③给饷馈:供应粮饷。
3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有仙则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C.不绝粮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此所以为我擒也/所以动心忍性
39.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⑵策之不以其道。
40.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其吾所以取天下也。
4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托物寓意,写千里马鸣叫却不被人通晓它的意思,表现千里马难遇伯乐如同贤才难遇明主。
B.【甲】文结尾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嘲讽了“食马者”的无知。
C.【乙】文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D.从【乙】文中看,刘邦认为项羽失天下是因为他妒忌怀疑贤能之人,加害有功之臣,独占所得利益。
42.韩愈和刘邦两人都比较重视人才,请结合两段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人才观的不同处。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 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 , 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①封德彝(568 -627);名伦,字德彝, 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4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槽枥:马槽。
B.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C.上令封德彝举贤 举:举荐。
D.各取所长 长:长处。
44.下列句子朗读语气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陈述语气)
B.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诘问、祈使语气)
C.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反问语气)
D.德彝惭而退。(陈述语气)
45.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B.乙文中唐太宗认为,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是发现并使用自己国家的人才的。
C.甲乙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4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47.阅读甲乙两文内容,选择其中一处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商汤见伊尹》)
注释: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
4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B.策之不以其道(道路)
C.是子不欲吾善也(好) D.因下彭氏之子(于是)
4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
B.执策而临之 令彭氏之子御
C.其真无马邪 既出,得其船
D.骈死于槽枥之间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
50.用“/”划分文中划线句子的节奏。(划两处)
彭 氏 之 子 半 道 而 问 曰
51.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君将何之?
52.(甲)文中的“食马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 。(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的态度是: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同“现”,表现,显露(3)介词,被(4)侵犯(5)相等,相同,一样 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这孩子是我家的千里马,立门户的人一定是这个孩子。 3. 托物寓意或借物喻人 传记(或:记叙文) 4.甲文: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他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致使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乙文: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爱护人才,使用人才。齐武帝初见王茂就赞叹说:“必为公辅之器。”后李乌奴侵犯汉中,皇帝征召他西讨,并重用他。
5.C 6.所以,通达时看他都做些什么事,困顿时看他不做什么事,富有时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贫穷时看他不要什么。 7.景公: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求教;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8. 反省。 同“敩”,教导。 尚且。 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 9.A 10.①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②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1.①教学相长也 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设喻说理,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②要成为千里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主观条件:具有千里马的才能;客观条件:遇到善于“识马”,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
12.(1)用马鞭驱赶 (2)面对 (3)同“饲”喂养 (4)怎么(哪里) 13.C 14.A 15.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16.C
17.①有时;②同“现”,表现;③为……服丧;④凭借 18.(1)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各诸侯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您轻视人而重视马。 19. 比喻或对偶 旷远而悲凉 20.(1)优孟故意说为死马只行微薄的“大夫礼”而哀伤,从而使楚王认清自己的荒谬之处,达到劝谏成功的目的。(2)楚王在经过优孟劝谏后,一改此前“贵马贱人”的态度,并且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发出感叹,由此可见,楚王是个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的君主。 21.有。乙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两句,抒发诗人不被统治者赏识、怀才不遇又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感;甲文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同样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与控诉。
22. (1)犹,尚且 (2)面对 (3)同“无”,没有 (4)过错 23.C 24.(1)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2)好的土质善于养育禾苗,圣明的君主善于供养人才。 25.两文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甲】文告诉我们应善于发现人才,【乙】文告诉我们应采取措施,选拔人才,因此人们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26. 记载 盘旋飞翔 同“饲”,喂 用马鞭驱赶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27.(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2)日行千里的马(千里马),吃一次(一餐)或许会吃掉一石粟米(粮食)。 28. 鹏 千里马 伯乐 29.示例1:在《北冥有鱼》中,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让我感受到,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示例2:在《北冥有鱼》中,鹏和尘埃等,都要有所依托,让我感受到,绝对的自由是不现实的。示例3:在《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让我感受到,我们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让人才发挥应有的价值。示例4:在《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让我感受到,我们需要自我表现,要把自己的才能和优点展现出来,不能被动地等着别人的提拔重用。
30.①所以 ②才能、才干 ③栽培 ④本来 31.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就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千里马不以它的力气著称,而以它的品德著称。 32. 千里马 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 以品德识别人才 33.“伯乐”比喻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34. (1)因此; (2)有时; (3)同“饲”,喂; (4)用马鞭驱赶; (5)怎么(难道) 35.(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36. 千里马; 各取所长。 37.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客观因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8.B 39.(1)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2)不按正确的方法鞭策它。 40.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其吾所以取天下也。 41.D 42.韩愈侧重于要善于发现人才,给予人才公正的待遇;汉高祖刘邦侧重于知人善用,要善于发现人才的闪光点,让他们在不同领域发挥自己的长处。
43.B 44.B 45.D 46.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 47.乙文中唐太宗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因为一个人总会有优点和缺点,人才也如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48.B 49.A 50.彭氏之子/ 半道/而问曰 51.(1)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您这是要去哪里? 52. 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