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三峡》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三峡》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0 10:0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三峡》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②林寒涧肃
③虽兜笼不能容
④俱手数丈布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3)【甲】文②—④段主要写水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4)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三峡》)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袁枚《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夏水襄陵
②虽乘奔御风
③公步行良苦
④引五六壮佼者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悬崖之下 山川之美
B.虽兜笼不能容 虽乘奔御风
C.路绝矣 绝巘多生怪柏
D.蹑木梯而上 康肃笑而遣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②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4)侧面烘托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结合两文分析作者在写“山”的特点时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文言文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①,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②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③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④面而髻鬟之始⑤掠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①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②膏:肥沃。③娟然:美好的样子。④靧:洗脸。⑤掠:梳掠。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王命急宣 (2)夏水襄陵
(3)自非亭午夜分 (4)哀转久绝
(5)廿二日天稍和 (6)偕数友出东直
4.请用“/”标示划线语句的语意停顿(三处)。
于 时 冰 皮 始 解 波 色 乍 明 鳞 浪 层 层 清 澈 见 底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6.两位作者笔下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郦道元)
【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
(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①结约:盘曲。②堮堮(è):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④滹滹(hū)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zhì):凶猛刚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 (2)飞漱其间 漱:
(3)大江自三峡来 自: (4)皆不敢与之争 之:
(5)当之辄靡 辄:
8.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
9.以上两个文段写出了水的各种情态,请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西陵峡
[北魏]郦道元
江水又东,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①,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②多所像类③。林木高茂,略尽④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⑤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⑥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⑦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⑧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⑨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⑩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 弥佳,流连信宿 ,不觉忘返。”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纡(yū)曲:迂回曲折。②形容:形态。③像类:类似,相像。④尽:凋零。⑤泠泠(líng):形容声音凄清。⑥山松:即袁山松,东晋文学家。⑦书记:书本记载。⑧践跻(jī):到达。⑨崿(è):山崖。⑩离离:排列的样子。 习:靠近,亲近。 信宿:连宿两夜。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春冬之时 学而时习之
C.清荣峻茂 清流见底 D.天下独绝 哀转久绝
1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至峡口百许里(表约数,上下,左右) B.及余来践跻此境(等到)
C.良多趣味(甚,很) D.属引凄异(引导)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13.同学们对两文进行比较阅读,发现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除了正面的生动描写外,你还发现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在甲、乙两文中各找一例分析。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峨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负势竞上
(4)望峰息心
(5)互相轩邈
(6)猛浪若奔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17.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 。
18.根据两文内容,完成下面一副对联。
上联:两岸连山无阙处
下联: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 ) (2)素湍绿潭( )
(3)良多趣味( )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1.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22.侧面描写是甲乙两文都运用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甲)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与阳休之书(节选)
檐下流烟,共霄气①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倩②。时一褰③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④,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⑤,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⑥思,闻鹤唳以动怀。
【注释】①霄气:高空中的云气;②葱倩:草木青翠茂盛;③褰:qiān撩起;④逝:飞翔;⑤山阿:山的曲折处,山谷;⑥兴:起。
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春冬之时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四时俱备 风烟俱净 D.猿则百叫无绝 绝 多生怪柏
24.下面对《三峡》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两岸都是崇山峻岭,层层叠叠的山峰巍然矗立,作者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山峰的高耸陡峭的雄奇景色。
B.夏天的三峡在山洪爆发时水流湍急,不时掀起惊涛骇浪,航运停止,足见江水之险。
C.作者从侧面烘托出江水的一泻千里的气势,文中强调夏季江水的风驰电掣,和前面表现山之雄伟相得益彰。
D.文章按照季节顺序描写了三峡的雄奇和秀美,让人流连忘返;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峡”的特点。
25.用“/”给《与阳休之书》(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杳 然 不 复 自 知 在 天 地 间 矣
26.把本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
27.《三峡》《与阳休之书》(节选)两篇选文都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请从两选文各举一例进行品析。
28.以上选文都有以人的活动衬托景物的特点,《与阳休之书》的“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也如此。”请结合语境分析该句的衬托之妙。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三峡》)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①,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②凿, 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③,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④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节选自《水经注 河水四》)
【注释】①阨:险阻重地。②禹:治水的大禹。③赑(bì)怒:发怒。④慎子:慎到,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难追。”
29.解释点词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溯:
(2)或王命急宣 或:
(3)河中漱广 漱:
(4)素气云浮 素:
30.下面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
B.春冬之时 即龙门之上口也
C.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D.实为河之巨阨 念无与为乐者
31.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32.(乙)文与(甲)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句?
33.请概括(甲)文三峡的夏水与(乙)文黄河的孟门之水的相同点。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34.解释文中加线的词。
(1)沿溯阻绝( ) (2)窥深悸魄( )
(3)良多趣味( ) (4)方知慎子下龙门( )
3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4处)
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
36.翻译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7.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38.通过阅读这两个描写水的语段,你能打开思路,总结一下写景的方法吗?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享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精长啸,屈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登山里许,飞清汩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崩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3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2)登山里许 (3)遂从三姑又上半里
40.断句(限三处)。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崩如叠嶂。
4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
42.甲乙两文都写“山水之景”,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写作顺序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乙】
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⑤魄。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⑦怒,鼓⑧若山腾,浚波⑨颓垒,迄⑩于下口。方知慎子 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传说龙门是大禹所凿出。②广:开阔、深广。③崇深:高深。④返捍:(河水)折回时摇动着(山崖)。⑤悸:惊动。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⑨浚波:大的波浪。⑩迄:至、到。 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
4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河中漱广,夹岸崇深。 (4)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44.给划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方 知 慎 子 下 龙 门 流 浮 竹 非 驷 马 之 追 也
45.【甲】【乙】两文在写水时都注重运用侧面描写,请在两文中各找出一句并分析其作用。
46.如果这两篇文章需选入以下一个栏目,最有可能被选入的是下面哪一项?并说明理由。
A.《国家宝藏》 (文博探索栏目:演绎国宝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
B.《地理·中国》 (普及地理学知识栏目:感受大自然魅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C.《远方的家》 (大型旅游栏目:行走四方,展示中国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D.《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栏目:讲述人与美食背后的温情故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1)①同“缺”,缺口,空隙。②肃杀。③即使。④全、都。
(2)①到夏天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②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3)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4)《三峡》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峦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描写出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极力渲染了三峡山雄奇险拔的特点。《游黄山记》描绘黄山具有险仄、奇雄的特点。“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从正面描写出黄山的奇险。“虽兜笼不能容”从侧面写出黄山山路险仄的特点。
2.(1)①冲上、漫上 ②飞奔的马 ③甚,很 ④带、带领
(2)C
(3)①(两岸)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②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
(4)甲文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侧面烘托出山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由“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可知,山路狭窄危险,即使兜笼也容不下。若自己步行会太辛苦,可以雇佣“海马”,侧面烘托出黄山具有险仄难行的特点。
3. 有时 漫上 如果 消失 暖和 一起,一同 4.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5.(1)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2)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过,美好的样子像刚擦过一样。 6.甲文三峡的水夏季盛大湍急,春冬沉静优美,秋季水枯凄冷。四季特点各不同,作者表达了对三峡美景的热爱与赞叹之情;乙文水清澈冰凉,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对早春美景的赞赏与喜爱。
7. 如果不是 冲荡 从 它 就 8.(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2)水和石就好像开始打相持仗。 9.甲文对夏水的描写和乙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塄塄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滹滹干干,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句都写出了水流的迅猛。【甲】文通过船行速度快侧面烘托出水流的迅猛,【乙】文正面描写水势的凶猛。
10.C 11.D 12.①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②等到我来到这里,感到非常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13.示例: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夸张的描述突出了山的遮蔽性强,高耸雄伟,从侧面烘托山之高;乙文“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太阳和月亮才能被看见,从侧面烘托山之高。
14.(1)同“缺”,空隙,缺口(2)即使(3)凭借(4)平息(5)向高处伸展(6)像 15.(1)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持续地啼叫着。 16.A 17. 凄凉 生机勃勃 18.示例百里江水皆碧透
19. 同“缺”,缺口,空隙 急流 实在,的确,确实
飞奔的马 20.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 21.①突出三峡山高,岭连,峡长的特点。②从侧面烘托秋天的悲凉、肃杀。③渲染渔民的艰辛和凄凉,表达对渔民的同情。 22.【甲】文:示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乙】文:示例:“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23.D 24.D 25.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 26.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很多趣味。②(我)心情悠然闲适的独自登山,身子轻快舒缓就要飞起来了。 27.《三峡》描写了猿猴连续不断的长啸声和打鱼人的歌谣,表现了三峡秋天的萧瑟凄清冷落的特点。《与阳休书》(节选)则写了作者倾听风声与鹤鸣而引起内心感想、触动内心情怀,表现了山光水色之优美。 28.“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是说作者像这样尽情遨游在山水间,很久了才返回居住地。以作者流连于山水间衬托了山川风物仿佛人间仙境的美丽。
29. 逆流而上 有时 冲击 白色 30.B 31.(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 32.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33.三峡的夏水与黄河的孟门之水的相同点都是既盛且速。
34. 逆流而上 看,望 甚,很 才 35.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 36.(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37.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②不同点:甲文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38.示例:可以按照季节来写,也可以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还可以按俯视、仰视、平视的观察角度来写。
39. 顺流而下 表示约数 于是,就 40.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41.然而已经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 42.甲文先写山,后写水,重在写“水”,写水按夏、春冬、秋的时间顺序。
乙文先写水,后写山,重在写“山”,写山按照空间顺序。
43. 同“缺”,空隙、缺口 飞奔的马 冲刷,冲荡 看 44.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45.示例:甲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乙文:示例①“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出水流急,水雾大。
示例②“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46.示例:选择B。甲文概括了三峡山高水长岭连的特点,又描绘春夏秋冬的四季景物;乙文则描绘了龙门两岸的地势崇深的特点和河水奔流的雄伟景象。两篇文章都出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是一本我国古代的地理名著,抒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激情。因此我认为选入《地理·中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