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0 10:0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文言文《鱼我所欲也》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①,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②,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问曰:“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岳飞》)
【注】①宵肝(gàn):即宵衣食。宵,夜。肝,晚。天不亮就穿衣,天很晚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国事。②营第:建造住宅。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B.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C.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或: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吴素服飞,愿与交欢。
4.【甲】文中孟子将“生”与“义”置于不能兼得的两难境地,从而阐发了 的观点。这里主要运用了 论证的方法提出论点,说理深刻。【乙】文中写了岳飞孝敬母亲、拒受名姝、听劝戒酒、 这四件事,由此可以看出岳飞是一个 的人。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说苑》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骄: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7.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④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⑤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③冠履:鞋子和帽子。④为:愿意。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余因得遍观群书 B.舍生而取义者也 皆生寒树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征于色 D.断子之手足 忘路之远近
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来论述。
B.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
C.甲、乙两文论证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万事莫贵于义”和“舍生而取义”。
D.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与“利”的论述,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
10.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11.请你结合甲文,说说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应当依照怎样的价值标准进行选择?
12.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至初六日,变①遂发,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与余相见,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遂相与一抱而别。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前一日,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②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节选自梁启超《谭嗣同传》,有删改)
【注释】①变:此处指戊戌政变。②再四:一次又一次,连续多次。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中的“与”和“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与”均为虚词,表示推测语气。
B.“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中的“万钟”是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中的“得”是通假字,同“德”,是“感恩、感激”的意思。
D.“卒不去,故及于难”中的“故”是“因此”的意思,表明谭嗣同最终没有东游日本,因此最后遭了祸难。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5.甲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16.乙文中谭嗣同的哪些行为符合甲文中的“贤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⑦而还。郡并获全⑧。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②值:遇到。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④败:毁坏,舍弃。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⑥止:停留。⑦班军:即班师, 出征而回。⑧全:保全。
17.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gǒu) B.死亦我所恶(è)
C.谓巨伯曰(wèi) D.遂班军而还(suì)
18.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 鱼, 我所欲也 A.将要,快要 B.欲望 C.喜爱的,想要的
(2) 故患有所不辟也 A.祸患,灾难 B.害(病) C.忧虑,担心
(3) 友人语巨伯曰 A.议论,谈论 B.告诉 C.说的话
(4) 不忍委之 。 A.丢弃,抛弃 B.委托 C.推卸;推诿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吾今死矣!子可去。
20.【甲】【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 但都体现了 的思想。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①弘范:蒙古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张世杰:宋末抗元将领,崖山海战的领导者。③泫然:水滴下的样子。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蹴尔而与之 蹴:
(3)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4)与俱入崖山 俱:
(5)天祥泫然出涕曰 涕:
2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2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国 亡 不 能 救 为 人 臣 者 死 有 余 罪 况 敢 逃 其 死 而 二 其 心 乎?
24.甲文中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乙文中文天祥又是用哪些实际行动诠释了甲文的论点?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关,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晋侯赏从亡者①,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乏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已力乎?”其母曰:“盍②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③而效④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共食。”……逐隐而死。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注释】①从亡者:指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②盍:何不。③尤:指责。④效:仿效。
2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3)禄亦弗及 及: (4)罪又甚焉 甚:
2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天 实 置 之 而 二 三 子 以 为 已 力 不 亦 诬 乎
2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28.语段【甲】中“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与语段【乙】中介之推的做法有何异同?请结合语段内容做具体分析。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患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战,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节选自《庄子》)
2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3)孔子谓颜回曰 (4)孔子愀然变容
3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丘 诵 之 久 矣 今 于 回 而 后 见 之 是 丘 之 得 也
3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患有甚于死者。
②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
32.【甲】【乙】两文分别反映出孟子与庄子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顺治二年乙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①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②如林而至,……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节选自全祖望《梅花岭记》)
注:①忠烈:是谥号,指明代内阁大学士史可法。②大兵:指清兵。
33.解释文中加点字: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4.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5.孟子开篇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后,怎样一步步论证了“义重于生”?请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简要分析。
36.请结合语段【甲】的内容,分析语段【乙】中史可法死后“谥号”为忠烈的原因。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廓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责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37.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
3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生 亦 我 所 欲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故 不 为 苟 得 也。
39.翻译下列句子。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4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 论证 的观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③。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减)
【注释】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养:供养。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趣:同“驱”。
4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 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B.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度(《出师表》)
C.入谓弟子曰 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D.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4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4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44.甲文中的乞人和乙文中的孔子都不肯接受别人的赠与,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各自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4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 )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③被发行吟泽畔( )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 )
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7.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8.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B 2.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有人 3.(1)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2)吴玠一向(素来、向来、平素)佩服(敬仰、敬服)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 4. 舍生而取义(舍生取义); 比喻(类比); 辞帝为之营第; 有责任、有担当(围绕岳飞孝敬、自律、知错就改、以天下为己任等诸方面来写
5. 通“向”,指从前或以前 傲视 6.(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7.示例一: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示例二: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8.D 9.C 10.①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②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 11.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不为利益所迷惑。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意思对即可) 1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因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13.A 14.这样的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5.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16.示例一坚守本心,毫不退缩:政变发生后,整日不出门等待逮捕他的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大义,甘愿英勇赴死。这些行为符合甲文中的“贤者”。
示例二坚守本心,毫不退缩:有人劝他到日本避难,他坚决不走;舍生取义,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与侠士商议救皇上。
17.B 18. C A B A 19.(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你可以离开)! 20.舍生取义
21. 辟:同“避”,躲避。 蹴:踩踏。 已:停止,放弃。 俱:一起。 涕:眼泪。 22.(1)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为什么有人不使用呢?
(2)我不能保卫父母(国家),竟然教别人背叛父母(国家),可以吗? 23.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24.甲文主要的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中文天祥被俘后用了三件事诠释了这个观点:不拜张弘范,不劝降张世杰,誓死不降元。
25. 同“向”,先前、从前 停止 到 更重 26.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27.(1)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 28.异:语段甲中“行道之人”和“乞人”宁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语段乙中介之推宁愿隐居而死,也不向晋国国君求受封赏。同:两种做法都是将义看作最重要的东西,高于生死与高官厚禄。
29.同“避”,躲避;丧失;对……说;……的样子 30.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31.①这是因为(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高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②知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有了)损失而不忧惧。 32.【甲】文中的孟子认为“义”重于“生”,人要有羞恶之心,要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乙】文中庄子认为要像颜回那样坚守自己的人生志趣,修身养性,不为名利所动。
33.(1)苟且偷生 (2)同“德”,感恩,感激 34.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5.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先从正面论述“义”比“生”珍贵,再从反面论述“不义”不可取,所以要舍生取义。最后指出,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36.①史可法认为义重于生,为国捐躯的民族大义远重于生,为国捐躯的民族大义远重于个人生命,所以面临生死抉择能舍生取义。②史可法没有丧失人的本心,即人固有的羞恶之心,以投降为耻。③正因为史可法具有舍生取义的忠烈精神,所以死后“谥号”为忠烈。(写出两点理由即可)
37.D 38.生 亦 我 所 欲/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故 不 为 苟 得 也。 39.(1)墨子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了。”
(2)送给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杀死,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 40.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41.D 42.(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
(2)孔子让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开了。 43.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44.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看重并遵守“义”。
乞人虽然饥饿却将“义”看得重于生命,宁可饿死不食;孔子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义”,在取舍上更应该不苟且(不能无功受禄)。
45. 苟且取得,指苟且偷生之意 同“避”,躲避 同“披”,披散 于是,就 46.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②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4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意对即可) 48.生命诚然高贵,但是对于人来讲,仁义之所贵更重于生命,君子贤人是能够做到为了持守仁义而献出生命的。
抗元名将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也拒不降元,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超越,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升华,也是中华民族所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